“芭蕉岭上芭蕉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让孩子立刻学会英文儿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让孩子立刻学会英文儿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让孩子立刻学会英文儿歌

篇1:让孩子立刻学会英文儿歌

一、手指操

在WeeSing《动动手指唱童谣》 (Children's Songs and Finger plays)一书当中,给出了很多手指操的动作说明。

而《清华幼儿英语――语感启蒙》的动画片,更是把这些手指操做的生动形象。

有人说英文儿歌主要在于培养语感,对其中的内容不用掌握。

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能稍加提示就能让孩子掌握其含义,为什么不去理解这些儿歌呢?

其实一首儿歌,配上手指动作,大人略加指点,基本上就能把内容准确地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看一首小孩都喜欢的儿歌:

Five Little Monkeys

5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a bed,

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

Mom called the Doctor and the doctor said

“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a bed.”

4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a bed,

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

Mom called the Doctor and the Doctor said

“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a bed.”

……

1 Little monkey jumping on a bed

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

Mom called the Doctor and the Doctor said

“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a bed.”

孩子在说这个儿歌的时候,随着歌词内容的进展,先蹦来蹦去,再跟着摔倒,再起来扮演妈妈的样子做出打电话的手势,然后学着医生的口气说:“nomore monkeys jumping on a bed。”这样一通表演下来,很自然地就把语言与动作结合了起来。这么形象的边玩边唱,这个儿歌的含义孩子就不会不知道了吧。

二、巧改儿歌

一首儿歌,如果只是照着背下来,对语言练习效果当然不错。

但如果能巧妙改动,则对于理解儿歌的内容,要更上一层楼。

例如这个大家熟知的歌曲Rain rain go away。

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some other day,

Little XX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away。

XX是什么?孩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就唱什么。Sally,Johnny,Yiyi。

所有孩子都喜欢自己的名字。一听为自己唱歌,兴奋度立刻提高。

再比如儿歌:Richety,Tickety

让孩子立刻学会英文儿歌Richety, tickety, look at me。

How many fingers do you see?

One!(two! three! four!five!)

这个儿歌在录音放过很多次,也没见依依说过。

我看过WeeSing里面Sally过生日的时候,在桌子上跳舞,一边唱一边来数礼物,把这个儿歌改的非常好。

Richety, tickety, look at me。

How many presents do you see?

One!(two! three! four!five!)

我在带依依去游乐场,就采用类似的方法,改编儿歌来带她玩:

我问:Richety, tickety, look at me。

How many horses do you see?

依依答:One。(小区游乐场里只有一个Bouncing horse)

我问:Richety, tickety, lookat me。

How many swings do you see?

依依答:Two. (游乐场里有两个秋千)

我问:Richety, tickety, lookat me。

How many slides do you see?

依依边数边答:One! two! three! four! five!(游乐场里有四个滑梯)

儿歌,一经自己根据生活场景现场改编,就容易和孩子产生互动。而有了这种互动,孩子就会对儿歌唱的内容熟知了。用这种方法,在轻松中孩子就会开动脑筋用英文思考,英语儿歌就学活了。

篇2: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批评孩子时要客观具体

镜头1:在散步的过程中,敏敏妈妈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了,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敏敏嘟着小嘴,一脸疑惑地看着妈妈,并往嘴里塞着点心。

分析:

敏敏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的情况下就被妈妈责骂,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但在挨骂之后马上又得到一块可口的点心,这时,敏敏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了骂后她为什么又得到了点心。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

妈妈对策:

第一,在批评孩子时,父母要做到有理有据,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批评她。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她的哪种行为是不该做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不能含糊不清,让孩子不知所措。这样,孩子明白是因为她的错误的行为,父母才会去批评她,孩子才可能更容易接受批评。

第二,要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父母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件事情他一定是做错了,要不然妈妈不会批评他。批评时语气一定要严厉,声音可以比平常大一些,但千万不要在生气或发怒的情况下批评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智、不清醒,进而觉得父母任由情绪的左右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

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

镜头2:妈妈带毛毛出去玩儿,刚下过雨,毛毛偏偏在水洼里走,还一边使劲踩一边大笑。妈妈生气地说:“毛毛,看你把鞋子都踩脏了。说过多少次了,每次出门都乱跑乱玩,把衣服弄那么脏。”妈妈的声音很大,从旁边经过的人都回头看看毛毛。毛毛不笑了,默不作声地跟在妈妈身后。

分析:

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觉得失去面子。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妈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妈妈的表扬是宝宝们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妈妈的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几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

妈妈对策: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不应该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而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状态,也乐于接受批评。

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镜头3:4岁的华华吃饭时经常用勺子把食物搅到餐桌上或者弄到地上。有一次,华华又开始乱搅食物,妈妈走到他身边捉住他的`手,并怒视他,用极其不高兴的口吻说:“华华,你怎么总是乱搅食物,以后再这样,我们就不让你吃饭了!”华华一脸委屈地放下了勺子。

分析:

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小孩子吃饭是很开心事,结果父母不停唠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厌食。为了避免在饭桌上挨训,许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匆匆扒几口,即便饭桌上有他们爱吃的菜,但相对于父母的批评来说,他们宁愿放弃吃最好吃的菜。

妈妈对策:尽量避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父母可以在吃完饭后,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妈妈可以耐心地和华华说:“华华,你乱搅食物会将餐桌弄得乱七八糟,这样我们就必须花好多时间来收拾,以后你要学会用勺子好好吃饭,好吗?”下次吃饭时华华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后,妈妈可以说:“你这样做才是好孩子,大家才会喜欢你。”

确实需要批评时,要适当增加身体接触。对于胆小的孩子,家长在批评时可以搂着它的肩膀,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我们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一边指责一边适当增加身体接触,这样就能够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而且尽可能不影响孩子吃饭的胃口。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批评

镜头4:明明是个马马虎虎的孩子,经常会忘记把自己的玩具放到哪里。这不,明明要和小朋友出去玩,可就是找不到他的小汽车,于是明明就向妈妈要。妈妈一听就生气了:“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啊,老是忘这忘那,以后这样可怎么好啊,学习上马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还没等妈妈说完,明明一溜烟跑出了家门。

分析:

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不能理解批评就是为了他好,毕竟是小孩子,他的思维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孩子在家没有了踏实的感觉,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跟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双方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妈妈对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总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会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不是代表孩子们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明明妈妈说:“你把玩具乱丢,让玩具找不到家,它会难过的。如果你找不到妈妈,你会不会着急呢?”也许比讲大道理更能让明明接受。

用讲故事的方法批评孩子

镜头5:亮亮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这让妈妈很担心有一次,妈妈给亮亮讲了《蚯蚓和蜜蜂》的故事。故事情节主要是:在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体都是圆圆的。后来,蜜蜂每天采花酿蜜,时间一长,它的身上竟然长出了两只翅膀,能够飞来飞去采蜜了。而蚯蚓却整天躺在大树底下玩耍,饿的时候就吃些果子。冬天来了,蜜蜂酿了许多蜜,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蚯蚓却整天为了食物而发愁。有一天,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去看望蚯蚓。蚯蚓远远就见到蜜蜂向自己走来,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它一头扎进了泥土里。后来,蚯蚓决定每天帮果树松松土,捉捉泥土里的虫子,改变懒惰的坏习惯。时间一长,蚯蚓圆圆的身子变得越来越细,受到了农民的赞扬。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亮亮,讲完故事后,妈妈趁机问道:“你愿意学小蜜蜂呢,还是学蚯蚓?”“当然学小蜜蜂了!”亮亮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你说说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那你以后有什么要改正的呢?”

分析: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父母赤裸裸地批评他们。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委婉的手段,通过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来批评孩子,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妈妈对策: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用故事来教育孩子。因为,在故事中,孩子自然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比父母讲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父母平时要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通过讲相关的故事,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在不断地引导中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会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可以避免亲子冲突的产生,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养,进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批评时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镜头6:妈妈来接花花,老师一看见她,就告花花的状,说花花又打小朋友了。因为花花确实喜欢和小朋友打闹。妈妈听了老师的话,就狠狠地批评花花,花花看着妈妈,欲言又止。其实,这次老师冤枉花花了,花花是把小朋友绊了一跤,但不是故意的。是两个小朋友撞在了一起,花花也差点摔倒呢。

分析:

当孩子受到冤枉时,父母还是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强制性地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虽然表面上孩子也许会不反对,但在内心里他对他尊敬的爸爸妈妈的权威已经产生了怀疑。

妈妈对策: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言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切不可贸然批评。要俯下身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当自己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造成对孩子的批评不当或批评不符合事实时,那么就更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并且要对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知道,孩子越是有困难、有错误,他们就越渴望家长的理解和体谅,渴望别人能够听听他们的倾诉。因此,俯下身子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后,再对孩子的错误言行进行分析指正,做出适当的批评,孩子往往能够接受。

篇3:如何让孩子学会大方

给孩子示范什么是慷慨大方,以身作则是影响学龄前孩子行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要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那您不能急着让孩子做出这种表现。尤其不要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送给其他孩子。这样看似慷慨,但只是您的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却是对他的一种威胁和损失。从此以后,对于来访的小朋友,孩子都会深怀戒心,担心别人抢走他心爱的东西,更不会主动将玩具与别的孩子分离或送人了。

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小孩子正常的表现。只有孩子在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之后,才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追根溯源,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要从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做起,

此外,要想让孩子有慷慨的表示,可以给孩子买两件相同或相似的玩具,在他玩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主动征求他的意见,“你有两个同样的玩具,隔壁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咱们送他一个好不好?这样妈妈会很高兴。”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提出这种建议,孩子往往乐于接受。一旦孩子表现慷慨,就要给他积极的反应。但不能以许诺给孩子什么东西为条件,否则孩子的行为只是交换报酬,而不是慷慨。注意这些指导的时机和方式,孩子就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

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只有2岁左右,那么他现在这种“吝啬”则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正常的阶段。因为这时他对自己的物品有了拥有感、归属感。对他而言,自己的物品就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不可割让。这时,您得学会尊重他“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等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再考虑培养孩子的慷慨大方和分享精神。

篇4:如何让孩子学会大方

给孩子示范什么是慷慨大方,以身作则是影响学龄前孩子行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要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那您不能急着让孩子做出这种表现。尤其不要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送给其他孩子。这样看似慷慨,但只是您的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却是对他的一种威胁和损失。从此以后,对于来访的小朋友,孩子都会深怀戒心,担心别人抢走他心爱的东西,更不会主动将玩具与别的孩子分离或送人了。

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小孩子正常的表现。只有孩子在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之后,才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追根溯源,培养孩子的慷慨行为,要从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做起,

备考资料

此外,要想让孩子有慷慨的表示,可以给孩子买两件相同或相似的玩具,在他玩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主动征求他的意见,“你有两个同样的玩具,隔壁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咱们送他一个好不好?这样妈妈会很高兴。”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提出这种建议,孩子往往乐于接受。一旦孩子表现慷慨,就要给他积极的反应。但不能以许诺给孩子什么东西为条件,否则孩子的行为只是交换报酬,而不是慷慨。注意这些指导的时机和方式,孩子就会逐渐变得慷慨起来。

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只有2岁左右,那么他现在这种“吝啬”则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正常的阶段。因为这时他对自己的物品有了拥有感、归属感。对他而言,自己的物品就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不可割让。这时,您得学会尊重他“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等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再考虑培养孩子的慷慨大方和分享精神。

篇5: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感激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老师,感激给予他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哪怕是那些点点滴滴。

・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是这样教孩子学会感恩的,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他就让孩子学会记日记,专门记生活中那些点滴的美好的事情。例如,孩子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我的爸爸有一双勤劳的手,他每天都起早带晚地工作着。爸爸还常常督促我学习。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爸爸知道后,对我说:‘你看你妈妈多辛苦,你要好好学习才能对起你妈妈。’我听了爸爸的话后,我就认真学习了。我的爸爸多么好啊!”“今天,我穿上了妈妈为我织的漂亮的新毛衣,老师夸妈妈真能干。”“今天,爸爸带我去奶奶家,奶奶给我做了好多好吃的东西,并夸我很懂事。另外我很喜欢奶奶家的那只大花狗。爸爸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经常带我去奶奶家。”等等。这些简单的话语无不体现出孩子对家人的感激之情。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三,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家长夸,老师同学夸,邻居们也都夸他是个好孩子。孩子自己也说,在他的记忆中留下的多是美好的东西。其实他的家境从各方面来说,都不能算好。但孩子知道,他得到的东西是珍贵的`,是其他孩子所拥有的不能替代的。现在这个孩子仍坚持记日记,他的日记中大多仍是那些闪光的东西。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有好多种不同的见解,但这个孩子总能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个孩子能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从不攀比;在好多孩子很自私的今天,这个孩子遇事时能同时为别人去着想。这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很难得。孩子已经从最初感激父母开始,学会了感激老师,感激同学,感激哪怕是送给他一个微笑的陌生人,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回想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除了因种种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孩子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事物,以至在黑暗中越陷越深。

・让孩子学会感恩,这将有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