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y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复真观大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复真观大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复真观大殿

篇1:复真观大殿

复真观大殿

区位简介

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是复真观神灵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位。

景点概况

复真观 也叫太子坡。位于天柱峰东北,是登临金顶的.必由之路,该观始建于明代前期,后多次重修,而其建筑基本上保存了原貌。现存殿宇多平方米。殿堂依山势而建,层层向上,最高处为太子殿。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观中有一栋依岩层叠而建的五层楼阁,以一根立柱支撑着交叉叠搁的十二根梁枋,称为“一柱十二梁”。此楼建筑结构独特,建筑技术精湛,虽经历几百年风雨,依然巍峨耸立山间。

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的铺垫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富丽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庄严、肃穆,顿生虔诚之感。

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更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6,仍灿美如新。

历史概况

复真观大殿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嘉靖年间扩建,明代未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因清代维修为地方官吏和民间信士捐资,虽难以保持原有建筑的皇家等级,反而增加了许多民间建筑做法。故通过大殿,可以同时看到明、清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遗存。

篇2:徐复观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有目的、方向和立足点

徐复观说,读书光有兴趣是不行的,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他说,为了某个追求而打开书本和漫无目标的读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读书一定要有一个要达到的目的、要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否则就像一个流浪人,钱到手就花掉;纵然经手的钱不少,但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

要读通几部大部头作为最基本的东西

徐复观在一篇文章这样写道:“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的广泛。但我现在知道,不彻底读通并熟读几步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这即是我在回忆中所得的经验教训。”不仅如此,他还强调,对每一门学问,若没有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一生总是门外汉。这话实在是经验之谈。

读一流学者的一流书

徐复观称自己在浪费了无数精力以后,对于读书慢慢地摸出了一点自己的门径,那就是决不读二流以下的书。徐先生说:“随便在哪一部门里,总有些不知不觉的被人推为第一流的学者或第一流的书。这类的书,常常部头较大,内容较深。当然有时也有例外的。看惯了小册子或教科书这类的东西,要再向上追进一步时,因为已经横亘了许多庸俗浅薄之见,反觉得特别困难;并且常常等于乡下女人,戴满许多镀金的铜镯子,自以为华贵,其实一钱不值;倒不如戴一只真金的小戒指,还算的一点积蓄。这就是情愿少读,但必须读第一流著作的道理。”

不读与自己研究无关的书

徐复观先生在读书上有一个“怪论”——不读与自己研究无关的书。一般人总是说:开卷有益。但徐复观先生却说:“非万不得已,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徐复观以自己为例,他说:“我从前对鲁迅的东西,对河上肇的东西,片纸只字必读。并读了好几本厚厚的经济学的书。中间又读了不少的军事著作;一直到民国四十一年还把日译拉斯基的著作共四种,拿它摘抄一遍。但这些因为与我现时的研究无关,所以等于浪费。我一生的精力,像这样的浪费太多了。垂老之年,希望不再有这种浪费。”徐先生的这话对于信息时代如何读书是大有裨益的。

多读原典

徐复观先生力主多读原典。他说:“读中国的古典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因为我觉得后人的研究,对原典常常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准和和结果。但若把这种工作代替细读原典的工作,那便是一生居人胯下,并贻误终身,看了后人的研究,再细读原典,这对于原典及后人研究工作的了解和评价,容易有把握,并常发现尚有许多工作须要我们去做。这几年来我读若干颇负声名的先生们的文章,都是文采斐然。但一经与原典或原料对勘,便多使人失望。至于专为稿费的东西,顶好是一字不沾。所以我教学生,总是勉励他们力争上游,多读原典。”

要读西方的哲学著作

徐复观有一个比喻,说是人脑好比是一把刀,而西方的著作就像是用来磨刀的磨刀石。读西方的哲学著作好比一把刀在极细腻的砥石上磨洗。凡是伟大的著作,几乎都在告诉读者一种达到结论的方法,因而给读者以思想的训练。康德的著作是这样、黑格尔的著作是这样,罗素的著作也是这样。这就是说,西方的哲学著作的确能起到磨砺思想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呢?徐复观说,西方的哲学著作在结论上多感到贫乏,但在批判他人,分析现象和事实时,则极尽深锐条理之能事。另外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也需要读西方哲学。要了解西方文化中有哪些基本问题,及他们努力求得解答的经路。因为这和中国文化问题,常常在无形中成一明显的对照。

要做摘抄

徐复观先生在读书方法上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做摘抄。为了教中国文学史徐复观摘抄了三十多万字的西方伦理思想史,为的是中西打通。徐复观说:“我读书的一个重要门径便是摘抄。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记号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惯于做卡片。卡片可适用于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应该精读的古典上便没有意思。书上许多地方,看的时候以为已经懂得;但一经摘抄,才知道先前并没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实际是读书的水磨功夫。再者年纪老了,记忆力日减,并且全书的内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帮助记忆,并便于提挈全书的内容,汇成几个重要的观点。这是最笨的功夫,但我读一生的书,只有在这几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点受用。”

读后要消化、反刍

徐复观先生特别重视读书之后的消化、反刍。他说,读书如同吃东西。“正吃东西时,所吃的东西并未发生营养。营养作用是发生在吃完后的休息或休闲的时间里面。书的消化,也常在读完后短暂的休闲时间;读过的书,在短暂的休闲时间中或以新问题的方式,或以反刍动物样的反刍的方式,若有意若无意的在脑筋里转来转去,这便是所读的书开始在消化了。并且许多疑难问题,常常是在这一刹那之间得到解决的曙光。”所以一个人读了书后脑筋里应该有几个问题。若是脑筋里没有问题,这说明书还是没有读进去,须得再仔细得读。

——他的读书未必适合所有人,但绝对值得参考

复真观大殿(精选7篇)

篇3: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唐代 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译文

巫峡一带千山迷暗,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

我存病中见到弟弟的来信,不禁惊怪你还是世间之人。

边读信边回答几子的询问,弟弟远道来夔州正冒着故争的烟尘。

等到弟弟高兴地乘船来到巫峡口岸,哥俩要款叙乡情,话说归秦。

久久地等待你的到来,等不到你急得我禁不住把喜鹊嗔怪。

我还把你的信男给鶺鸰看,这时树上的喜鹊还是兴奋得不愿离开。

从原野飞来的鶺鸰显出急难之意,我想弟弟你也像鶺鸰似的飞鸣,求其同怀。

我老是凭倚着江阁翘首引颈,恨只恨江柳遮住了我的眼睛。

过去了不少舱只竟不见弟弟来到,我屈指数十年来的事,一会儿愁得要死,一会儿又苏醒过来。

注释

巫峡:夔州(今奉节)一带峡谷。

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

战伐新:指大历二年(767)正月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和命大将浑瑊及李怀光陈兵渭水一事。

款款:徐徐,缓慢。秦:指长安。

嗔(chēn):责怪。

鶺鸰(jí líng):鸟名。即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言脊令失所,飞鸣求其同类。后因以脊令比喻兄弟。

愁绝:愁极。星星:即“惺惺”,苏醒。

赏析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信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对孩子们说的话。《杜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谓‘来经战伐新’也。”杜观是冒着性命危险,通过战区远道而来的。这两句在感情上又由欢快转入悲凉,是喜中有悲。

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飘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款款而话者,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后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兄弟就像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清代论诗家仇兆鳌、王右仲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捻绝”,“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大历二年(767)暮春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所作。这时诗人之弟杜观由中都即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乍接来书,悲喜交集,因而一再作诗。

篇4:观复博物馆游记作文600字

观复博物馆游记作文600字

“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闻世间万物只有你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观复博物馆中藏品众多,在家具展厅,我发现这里多为红木家具,且又有少许紫檀木器点缀其中。此时,一对与背景格格不入的高塔引起了我的兴趣。塔高大底为1。5米,边上的牌子赫然写着“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而正在这时,一位讲解员穿过人群向这边走来。而她的到来让我对这对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是樊语中“塔”的意思而七级浮屠就是七重宝塔。在信佛人心中,七重宝塔则最能表现对佛的`敬仰之心。宝塔共有八面,原设48位佛龛,原置佛像48尊。为乾隆盛世时为庆祝其母八十大寿宫廷所造。它是观复的珍品之一,但由于年代久远,其原置佛像有部分遗失。在文物方面来讲。因其特殊工艺无法加入新的佛像。”我抬头望向那对做工精致的塔。那龛中剩余佛像栩栩如生。足可见当时的繁华情景。而其他空余的佛龛和塔身的木纹,也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再也无人知晓的秘密。

七重宝塔则最能表现对佛的敬仰之心

在窗前,并没有玻璃阻隔着你与窗的距离。

离开家具厅,走上楼,我恍惚间如入苏州园林。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这里并没有把古老的窗棂裱到墙上供人观赏。而是在墙上开出一个洞,一个窗户大小的洞。让这些窗棂继续做着窗的事。在开窗的后面是成排的竹子。虽说不是真的,可从窗望出去,便俨然有了徐徐生机。在窗前,并没有玻璃阻隔着你与窗的距离。唯一有的,便是地上一道离墙不到半米的红线。这便是所谓的人情味儿吧。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期待与观复再再次相遇。

篇5:观《101真狗》作文

观《101真狗》作文

星期三,我们在教室里看了一部叫《101真狗》的电影。影片说的'是彭哥和安娣娜的十五只小狗被坏人偷走了。彭哥很着急,就向全城所有的小动物们求助。小动物们听见了彭哥的请求,在全城开始了大规模的搜索,发现小狗们在一座大废墟里面。通过大家的努力营救,小狗们终于得救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只小斑点狗拿着锯子锯地板做陷阱,陷阱做好后,小狗就在陷阱的一端装睡,引坏人来抓,坏人一无所知地跑了过来,掉到陷阱里了。又由于震动把挂在墙上的牛头装饰给震下来了,把坏人给打昏了。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轻视他们,要保护他们,应该和他们好好相处在一起。观《101真狗》作文2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6:关于观后感的优秀作文:观复印象

基本上马未都播讲的《观复嘟嘟》每期都看,他写的博客也爱看,主要是爱听他讲得一些老理儿,对他讲得关于收藏品的事儿倒是听一听就罢了,因为要想听懂需要太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今年,在一个炎炎夏日里,我终于踏进了这座向往已久的展馆“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1月18日在北京开馆。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之《归根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那个地儿挺偏,一个小院儿门口挂着“观复”字样红底黑字的牌匾,铁栅栏门上面的拱形门圈爬满茂密的爬山虎,绿涔涔地通向院内的U型建筑,顺着院中通道进到一个宽敞的院落,红顶二层小楼,外墙同样也爬遍了爬山虎,翠绿翠绿的,叶片被正午的太阳照射的发着油亮的光。南面的正墙上写的正是那句老子的话“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院内马先生专为他养的猫搭建了一个猫舍,木制结构上安着玻璃窗,对舍内的“观复猫”的一切活动看的真真的,每只猫都被马先生起了名字,嘟嘟里面讲过“猫谱”,中国古人写过猫谱,叫《猫苑》。里面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猫做了详细的解读,以及各花色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记录,比如,白猫脑袋顶上一块黑,一个黑尾巴,叫“鞭打绣球”,就上了猫谱;黑猫,漆黑,四个白蹄,叫“雪中送炭”;白猫,身上一根黑毛没有,却有一根漆黑的尾巴,叫“雪里拖枪”等等。

博物馆内分为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这里只是马先生收藏的部分藏品,在上海、杭州、夏门还有地方馆。进入博物馆内,气氛是安静低沉的,当日观者并不多,我们随着一位高个子女讲解员进入了展区。展区的设计与摆设是一股纯粹的古风韵味,一进入就被陶冶其中,体会着中国古老的渊源文化。

至于专业的知识我真不懂,全部都在听讲解员为我们导读,只说说我的感受吧,展区内的每件展品都特别美观精致,在这看文物,感觉不同于去国家博物馆或其它地方看文物,这的文物让我首次感觉到了什么是“包浆”,细致地近距离地观察后,看出了物件经过历史岁月的浸润后,那表面的温润光泽,已将厚重的年代感与物件交融一体了。每款物件都显出了收藏者对藏品那精准的鉴别力,全部都透着一种精气神儿,即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精美绝伦的精湛工艺。

陶瓷馆里有各色美丽图案的坛坛罐罐,在这里被安静陈列,文物放在这个博物馆内也算是有了安身之所,因为这里真得是能让古老陈旧的文物又显出了当年的光彩华贵,被干净整洁完好地珍藏在这里。特别想提的是,在这里盛放的每件文物的下方都有一面镜子反衬着文物的底部,观者能够清楚地看到文物底部的样子,落得什么款,刻了什么字。这在其他展馆内并不多见,可见是收藏者的精心安排,一个小小的体贴、细腻举动,让观者能全方位地观看,从而不留遗憾。

在门窗馆里有这么一对窗框,一个上面雕刻着“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另一个雕刻着“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这是明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的名句,意思是说,嫁女儿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索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还有一对窗框上刻着朱子家训中的另一句名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亲自检点”,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都应该学习这其中的道理。

馆内都是古人用过的物件,很是心生妒忌他们生活的品质,连门窗都被雕刻的层次分明,细致的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去抚摸,无法想象古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闲情、雅致和讲究。

正在细心观看时,听到我身后有人说话,讲解员抬头告我马先生来了,我回头一看,可不是吗,不仅有马未都,还有高晓松,马老正在给高晓松当讲解。他们冲我们会意地一笑,我也客气地点头一笑,马老继续在我们身边讲解,没想到我还有幸听到马老的讲解,不觉得一阵欣喜,我们的女讲解员也是抓住跟马老学习的机会,就这样,我听着马老的讲解,同时穿插着女讲解员的讲解,一同跟随着马老走完了剩下的展馆。

就感觉这趟没白来,临出馆前,在门厅处有个留言本,就在上面写了句“有缘与马先生今日相见,不虚此行”。回去继续看《观复嘟嘟》,感觉虽当日不虚此行,但还是没看够。

篇7:《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其二杜甫

杜甫

待尔嗔乌鹊,

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

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

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

愁绝始星星。

杜甫诗鉴赏:

此诗就来信抒怀。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这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嗔”,责怪的意思。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诗经》云:“鶺鸰在原,兄弟急难。”鶺鸰,水鸟,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比喻兄弟处于困境,应当互相救助。因此通常以“鶺鸰”喻兄弟。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我们兄弟就象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

仇兆鳌解释说:“嫌津柳,遮眼不见;数驿亭,来程可计。即前章‘朝朝上水楼’也。”王嗣则认为:“‘江阁’、‘风帆’二句,总是急望其至,而较前‘朝朝上水楼’,光景又别。”他们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象兄之盼弟。我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撚绝”,“ 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 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清人邵子湘云:“诸怀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