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可梦训练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知县做贼的历史故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知县做贼的历史故事,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知县做贼的历史故事

篇1:知县做贼的历史故事

知县做贼的历史故事

明朝时,川南有个读书人叫陶石牛,金榜题名后被朝廷委派为知县。陶石牛走马上任,到了县城门,来接他的却是一只船,原来县城刚发过洪水,街上已经能行船了。

陶石牛到河边查看,问一个老人:“河边为什么没修堤呢?”老人一听就来了气:“年年捐款修堤,年年水淹县城,水灾成了衙门的摇钱树!”原来是这样!陶石牛立即拟出布告,说本任知县要修一道坚实的防洪堤,根治水患,要大家捐钱捐物。谁知老百姓的反应却出奇的冷淡,大家指着布告说:“一茬一茬的官一个比一个唱得好听,到头来都是借机搜刮民财,中饱私囊,谁还信这些?”告示贴了好久,没一个百姓愿意掏钱出力。

谁知一事未了又出一事,水灾以后,城里又冒出一个叫“鬼影儿”的大贼。“鬼影儿”飞檐走壁,来去无踪,弄得人心惶惶。陶石牛调派了不少衙役捕快,四处缉拿,但都是望风捕影,处处扑空,忙活了好多时日,连“鬼影儿”长啥样都不知道。

陶石牛十分焦急,这时,“鬼影儿”放出风来,说他到县城的“开张生意”,就是要到知县衙门看看,有没有什么瞧得上眼的东西,时间就在今天晚上。陶石牛大惊,急忙严加防范。一夜没有什么动静,哪知到了第二天清晨,衙门看门的慌慌张张来报告,说公堂上挂的那块“明镜高悬”的大牌子,被“鬼影儿”偷去了!

这不是存心戏弄自己吗!陶石牛气了一夜,第二天他放出狠话来,他要和“鬼影儿”打个赌。陶石牛脖子上戴着一个祖传的银环子,陶石牛说,如果“鬼影儿”今晚能将他的银环子偷去,他马上辞官不做,去拜“鬼影儿”为师,在他手下做个小贼;要是“鬼影儿”当晚偷不去,那就甘愿认输,要么投案自首,要么销声匿迹!

话很快传到“鬼影儿”那里,“鬼影儿”哈哈一笑,说:“他的话能当真吗?”陶石牛听说后说:“堂堂的朝廷命官,说出的话岂能是儿戏?句句板上钉钉!”“鬼影儿”听说后说:“既是这样,咱们就赌一把试试。”老百姓听说县官和“鬼影儿”打赌,觉得又新奇又有趣,巴望着明天看到结果。

赌打出去了,陶石牛一夜未睡,坐在案头看书,眼看窗外露出鱼肚白,“鬼影儿”还没有动静,这时,陶石牛困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合眼打了个盹,就在打盹的一瞬间,一阵风掠过,醒来一摸,脖子上的银环子没有了!陶石牛大惊失色,呆住了,刚回过神来,“鬼影儿”的传话就到了:“东西在我手里呢,请陶县官兑现承诺!”

府衙的人都说:“大人,和这些窃贼讲什么承诺?”陶石牛说:“我自有主意。”他即刻给“鬼影儿”回话:“话已经出口,没啥说的,认输了!”“鬼影儿”又回话:“那好啊,城外山上有一座老君庙,明天我在那里等你,我们就在那里举行拜师收徒的仪式。”

第二天傍晚,陶石牛身着便装,孤身一人来到老君庙。果然,“鬼影儿”和小贼们在庙里等候,陶石牛这才目睹到“鬼影儿”的面目,原来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者。“鬼影儿”寒暄几句,就举行拜师收徒仪式,又是洗手焚香,又是对天对地,三拜九叩,陶石牛耐着性子,依样画葫芦做完了。

“鬼影儿”安排了一个小贼带陶石牛,小贼话多嘴快,他告诉陶石牛:“过几天,就是‘鬼影儿’58岁生日,按江湖的惯例,要大张旗鼓做寿的。”陶石牛记在了心里。当天晚上,小贼带陶石牛去做一件鸡零狗碎的小案,陶石牛在翻院墙的时候却摔倒了,扭伤了脚,白天“鬼影儿”让他找郎中看脚。

没过几天,“鬼影儿”的生日到了,晚上,月牙儿挂在柳树梢,“鬼影儿”在院子里摆下寿宴,手下和同伙们都来了,大坛小坛的酒抱上来,小贼们喝得云天雾地。突然间,四周灯火通明,一群捕快衙役冲了进来,醉得不醒人事的窃贼们一个个束手就擒,小贼们大眼瞪小眼,不明白是咋回事。这时,陶石牛笑呵呵地走了出来,说:“没想到吧,我略施小计,就将你们一网打尽!”小贼们都明白了,陶石牛打赌不过是一计,那天借口去看脚,就已经通风报信,作了布置。

倒是“鬼影儿”不惊不慌,平淡地说:“你不是说你的话都是板上钉钉吗?”陶石牛说:“不错,但你没想想,我一个读书做官的人,能和你们这些窃贼为伍吗?”“鬼影儿”不说话了,不过,就在衙役们押送窃贼回去的时候,“鬼影儿”却使了个金蝉脱壳法,神不知鬼不觉地逃走了。虽然“鬼影儿”逃走了,但大部分窃贼已经落网,跟着顺藤摸瓜,将一些小偷小贼也尽收网内,城内窃贼再也不见踪影,一些商家大户高兴得不得了,敲锣打鼓给陶石牛送匾,称赞陶石牛足智多谋,为民除害。

除了贼害,衙门的人都说:“大人一来就树立威望,现在趁热打铁,再提修河堤的事,一定是一呼百诺!”陶石牛点头,第二次发了修堤的布告,谁知,这一次老百姓的态度比当初更冷淡,老百姓说:“别费劲了,咱们宁可财物被水冲走去孝敬河神,也不愿意捐粮捐款修河堤!”

陶石牛想破了头也不明白,修堤是事关生命财产的大事,老百姓咋都不拥护呢?他心情烦闷,一个人转到河边,河里有一只正在游荡的小船,陶石牛想坐船到对岸散散心,就朝小船招招手,小船驶过来,陶石牛跳上船。小船悠悠向对岸驶去,到了河中间,小船仓棚里忽然有人说话:“这不是知县大人吗?好久没见了!”陶石牛听口音好熟,一看,竟然是“鬼影儿”!

陶石牛惊出一身冷汗,镇定了一会儿说:“不错,是我,你想怎么样?”“鬼影儿”说:“什么怎么样?我是你的师父,你是我的徒弟,当然还是带你去做贼!”

陶石牛说:“今天撞上了,你尽管以牙还牙!说拜师做贼,实在是笑话,一个读书做官的人,真能拜你为师和你做贼吗?”

“鬼影儿”笑了起来,说:“我不会放你走的,你也走不了!其实呢,你做官不行,做贼最合适,先是赌咒发誓,事后言而无信,咱们做贼的,不就是这个德行吗?”陶石牛哽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小船悠悠开走了。

再说县衙门的公差,一连好几天没见到陶知县的人影了,于是紧张地到处寻找,哪里有踪影?就在衙门的人苦寻的时候,街头巷尾却悄悄传开了:说陶知县真的弃官为贼了,跟着师父“鬼影儿”去了,县衙门不相信这些话,还在四处寻找。不管怎样,陶石牛是做了贼。过了些时日,“鬼影儿”要带陶石牛做第一件案子,就是到一个盐商家窃取一批新盐。盐商家铁门高墙,很难进去,“鬼影儿”计划利用酒坊给盐商送窖酒的机会,将陶石牛藏在空酒坛里,和窖酒一起送进去,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陶石牛出来打开盐库的门,“鬼影儿”就带人进去搬盐。

陶石牛不情愿,被小贼们硬塞进一个空酒坛里,抬进了盐商家放在酒窖里,陶石牛不敢出声。可刚放下,酒坛又被人抬了出来,抬上了一辆牛车。原来,县衙门安排了一个新知县,新知县上任,要举办宴会犒劳衙门的`人,吩咐盐商送一坛酒到衙门里去,稀里糊涂就把藏陶石牛的酒坛抬上了车。

宴会开席了,衙役们高兴地打开酒坛,准备痛饮一番,可一打开,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前任知县陶石牛狼狈不堪地从酒坛里爬了出来!衙役一追问,才知道是“鬼影儿”安排的行窃计划!

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县城,县城像炸了锅,百姓都轰动了,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知道陶石牛真的是弃官做了贼,而且是死心塌地地做贼!消息一直传到吏部,吏部大人万分奇怪:好端端的,放着朝廷命官不做,却去做偷鸡摸狗的小贼,到底是犯了啥毛病?吏部大人专程到了这个县,要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吏部大人的车马刚进县城后,不禁傻眼了,前面路上,跪了一大片平民百姓,百姓给吏部大人递了一份请愿信,信上请求开释陶石牛,并且重新任本县父母官。

吏部大人惊诧之下,先将陶石牛打八十大板,以惩罚他弃官为贼,然后以“顺应民意”为理由,指派陶石牛重新做知县,吏部大人要看看,到底中间有啥蹊跷?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陶石牛不能违拗,又回到县衙做县官,他心里明白,百姓之所以要他重新为官,是百姓相信他真的做了贼,做贼虽然不耻,但老百姓认为他说话算数!重新上任后,第一件事当然就是修河堤的事,他第三次拟了修河堤的布告,这次布告非常简单,只有几句话:无论是知县本人,或者是黎民工匠,谁私吞修河堤的钱和物,左手拿的剁左手,右手牵的剁右手!

知县做贼的历史故事(共5篇)布告一出来,老百姓纷纷响应,有钱的捐粮捐款,没钱的合家出力,陶石牛亲自作监工,汛期到来之前,河堤修好了。这一年,这一带地区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其他地方的堤坝都被冲毁了,灾情惨不忍睹,而这个堤却安然无恙,百姓毫无损失。

“鬼影儿”从此销声匿迹了。他偷去的那块“明镜高悬”的匾早已悄悄送回来了,不过陶石牛将“明镜高悬”抹去,重写上“说话算数”四个字,悬挂在公堂上方。

篇2:侦探悬疑故事:“神笛”知县

明朝万历年间,辽东海州城的知县方修仁断案如神。据说,他有一支笛子,吹奏出的笛声有种魔力,能让罪犯从实招供。因此,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称他为“神笛”知县。

这天,方修仁接到一封信,是本地刚上任不久的总兵李成梁写来的,他家最近出了一桩案子,家中一个任劳任怨多年的女仆竟在饭菜中投毒。被送官之后,一番严刑拷打,女仆却宁死不招。李成梁听人说起方修仁,于是修书一封,请方修仁明断此案。

方修仁看完信喜出望外,心想自己如能和总兵大人攀上关系,今后前途不可限量。想到此,他带上笛子匆匆赶往李成梁家。

见到李成梁,方修仁毕恭毕敬。李成梁备下丰盛的酒菜款待他,方修仁受宠若惊,允诺一定会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

第二天,李成梁带着他去牢房。方修仁见那女仆一头凌乱的白发,衣服上还有血迹,显然受过一番酷刑。

“抬起头看看,这位就是神笛方修仁方知县,他会让你如实招供的!”李成梁厉声喝道。女仆缓缓抬起头,直直地盯着方修仁。方修仁感到对方目光里透着一股杀气。

李成梁拍拍方修仁的肩膀,退出了牢房。方修仁搬把椅子坐下,开始审问女仆,然而她始终闭口不答。方修仁从怀中取出笛子,娴熟地吹奏起来。笛声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急骤时如惊涛拍岸,和缓时似行云流水。几支曲子下来,方修仁惊异地发现,那女仆双目圆睁,没有任何反应。从前犯人只要一听到笛声,都如醉如痴,这次是怎么了?

方修仁满心疑惑,女仆幽幽地开口了:“这案子的幕后真凶就是你这个披着人皮的禽兽!”方修仁一听这话,骂道:“你这刁妇,犯下重罪还诬陷本官,真是歹毒至极!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地招供,或许还能保住你的老命!”

岂料,老妇人冷笑起来:“你这小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居然还装正人君子……”方修仁气急败坏,冲上去狠狠打了老妇人几个耳光。这时,牢房的门“咣当”一声开了,李成梁带着手下走了进来,方修仁这才感到自己有些失态,急忙解释:“总兵大人,您刚才在外面都听到了吧?这老妇人无中生有陷害下官……”

李成梁绷着脸说:“我要你来断案子,不想你没查出什么,倒把自己也扯进去了。看来你这个神笛知县徒有虚名啊!”

方修仁的脸羞得通红,他实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时,李成梁冷冷地说:“方大人,既然你也成了嫌犯,在事实未查清前,先委屈一下吧……”说罢,他不容方修仁解释,就将他软禁起来。

当天夜里,方修仁躺在床上冥思苦想,只觉得那老妇人有些面熟,可就是想不起来她是谁。这时,门被推开了,李成梁来了,一脸温和地说:“白天让你受惊了,其实我知道你是冤枉的,但为了避嫌,我才先将你关起来。如今东厂的人可是无孔不入,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抓住把柄啊!”

李成梁的一番解释让方修仁松了口气,但当李成梁问到“神笛”为什么失效时,方修仁却摇摇头。李成梁说要看看那笛子,方修仁掏出笛子递了过去。李成梁细细端详那笛子,突然放在嘴边吹奏起来!令方修仁惊讶的是,别看李成梁是个武将,演奏笛子的技艺竟极为娴熟。方修仁目瞪口呆,傻傻地听着笛声,眨眼工夫,只觉得脑袋昏昏沉沉……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方修仁迷迷糊糊被人推醒,睁眼一看,面前有一个裹着头巾的人。从体态动作来看,分明是个妙龄女子。那女子说:“夫君,我来救你,赶紧随我逃命吧!”说完,她拉起方修仁的手,轻而易举地出了禁室。两人七转八拐出了总兵府,走了很远,最后在河堤旁停下来。

方修仁正疑惑,那女子说:“过了这么多年,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

方修仁心头一震,问道:“你是……”

女子摘掉头巾,诡异地一笑:“我是深爱你的玉蓉啊!”

“啊!”方修仁顿时瘫软在地,颤抖地问,“玉蓉,你……你是人是鬼?”

玉蓉忽然愤怒起来:“当年你亲手把我推入河中,我当然是鬼了!我这次来,是向你讨还血债的!”方修仁吓得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哀求玉蓉饶他一命。玉蓉见状,深深叹了口气:“好歹我们夫妻一场……那好,我不要你性命,但你要写一份自首状,我拿着它到阴间去交给阎王,好早日托生转世。”方修仁听了,连声答应。玉蓉不知从哪拿出笔墨纸张,方修仁立马接过来,写出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并按了手印。

原来,三十年前,方修仁进京赶考,途中遭强盗打劫,被砍成重伤,后被玉蓉父女救下。方修仁在玉蓉家住下养伤,一对年轻男女日久生情,遂结为夫妻。

玉蓉的先人据说是江湖大盗,她家有一支祖传的笛子,还有一味祖传的迷药药方。演奏笛子的人事先服下解药,再将迷药塞进笛子中吹奏,药粉被听众吸进鼻中,会使人产生幻觉。就算问起再隐秘的问题,对方在迷醉状态下都会和盘托出。玉蓉的父亲没有儿子,就把笛子及药方传给了方修仁,并叮嘱他将来考取功名后,可用此法审理案件。

没想到方修仁为独占这门法术,竟暗中投毒害死了玉蓉的父亲。他想日后攀龙附凤、飞黄腾达,于是,他设计将已怀有身孕的玉蓉推入河中。此后,方修仁做了官,也如愿娶了一家大户人家的千金,但好景不长,不久那户人家得罪高官,家境败落,他的妻子得急病而死。方修仁也受到牵连,被贬到辽东海州做知县。

方修仁此时无颜面对玉蓉,玉蓉冷笑一声:“既然我们在阳世无缘,将来就到阴间相会吧。”说罢款款而去。方修仁想喊住她,忽然头部挨了重重一击,又晕了过去。当他苏醒时,发现眼前竟伫立着两个身影,一个是李成梁,另一个竟是那位老妇人!老妇人冷冷笑道:“你总算招认了当年犯下的罪孽!”方修仁惊得目瞪口呆:“你到底是谁?”老妇人上前指着他的鼻子:“我就是被你推入河中的玉蓉,我没有死!多年来我一心报仇,愁坏了身子,愁白了头发……”

原来,当年方修仁把玉蓉推入河中,不识水性的玉蓉被河水呛晕,幸好被一个渔夫发现,及时救起。玉蓉腹中的胎儿奇迹般地保住了,她怀着满腔悲愤生下儿子,并让儿子随自己姓李,取名李成梁。玉蓉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培养成人,后来,李成梁考取武状元被朝廷授为辽东总兵。母子俩认为复仇时机已到,便精心安排,使方修仁一步步走入陷阱。

方修仁的神笛把戏当然制服不了玉蓉,她早已事先服下了解药。玉蓉痛斥方修仁是杀人凶手,李成梁便以此为借口将他软禁,接着安排一名相貌身材与玉蓉年轻时极为相似的女子劫狱,这才会有那场“鬼把戏”。

知道真相的方修仁无地自容,他乞求玉蓉和儿子的宽恕。李成梁痛斥道:“当年你加害我娘,我们已无父子之情!看在这些年你也曾为百姓断案主持公道的分上,就饶你一命,但我希望你自己辞去官职,回家闭门思过!”

方修仁最终无奈地看着玉蓉母子远去,他踉踉跄跄地独自往家走去。一边走,他一边觉得心里痛苦不堪。他望着浪涛湍急的大河,再次吹起笛子。由于他忘了服用解药,吹着吹着,他看到波涛中一个熟悉的面孔正冲他微笑,那不是玉蓉吗?方修仁恍惚中喃喃自语:“玉蓉,我赎罪来了!”说着纵身跳入河中!

篇3:历史故事精选

山东临清(一说临西县,在河北邢台仓上村南)有一条河,有个可以撑船运输旅客渡河的渡口。

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个嫉妒心强的女子在这里投河自尽,故称“妒妇津”。

《酉阳杂俎》记载:“晋大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

晋朝大始年间(疑为泰始,公元266年—274年),有个叫刘伯玉(传说中称是临西县令)的人,他的妻子段光明生性好妒。

刘伯玉喜欢看书,有一天阅读三国大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书中描写一个美丽的女子——洛神宓妃:“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

刘伯玉读到此处,赞不绝口,忍不住对妻子说:“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焉!”

刘伯玉的老婆段光明回答说:“君何以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

——夫君为何赞美水神宓妃,而轻视我?我这就去死,何愁做不成水神!

当天夜间,段光明就投水自尽了。

七天之后,刘伯玉梦到妻子给他托梦说:“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

刘伯玉醒来之后,依然心有余悸,惊魂不定,此后一直到死,不敢渡河。

自从段光明投河之后,有女子渡河,如果长得美丽,就会激怒水神段光明,河水骤然“**暴发”,弄得女子衣裤破损,化的妆也花了。

若女子长得丑陋不堪,河水就会风平浪静,女子渡河若没有风浪,就会被人嘲笑长得磕碜。

因此,一些不自信的女子很忌讳过这条河,渡河的时候,先自毁容颜,以避免被人嘲笑。

当地人传出一首歌谣:“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傍,好丑自彰。”

意思是,想要说个漂亮的媳妇,就让她去水旁站立,是美是丑,立马就会显现出来

篇4:历史故事精选

因为武则天容貌娇美,闭月羞花,而且举止投足娴静温雅,又聪慧敏捷,所以刚进宫不久就得到了太宗的垂怜,赐号“武媚”。不过,好景不长,当时的太宗身边美女如云,而且个个都是琴棋书画俱佳的才女,武则天仅是一个才人,而且年纪尚小,并不懂得如何笼络君心,所以她在太宗当政期间始终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等妃嫔。

而且,据史籍记载,李世民晚年,不知从哪里传来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说法。李世民自然是英主了,可正所谓三人成虎,谣言流传得久了,也就不得不让人生疑了。而且,这种惑乱民心的谣言一日不禁,就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蠢蠢欲动,于是,李世民便下了狠招。当时有个武将叫李君羡,是河北武安的玄武门守将、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而且,小名叫五娘子,身上背负六个“武”,就被倒霉地处死了,以警戒世人,千万不要乱想。

李君羡一死,可谓杀鸡儆猴,谣言也该止息了。可是,李世民还是不放心,他很快想起了那个一度让他欣赏的武则天,此女颇有见识,而且博通经史,难道李家王朝会亡在这个女人手中?于是,他又起了杀心,不过,武则天也不是吃素的,她不但识破了李世民的诡计,而且上演了一幕苦肉计,以自杀来表明决心。

这样一来,李世民反倒不忍心了,自己堂堂皇帝,竟然因谣言设计迫害一个女子,实在有辱威名。于是,武则天安然逃过一劫,不过,自此之后,她总算明白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少不更事的武则天从此成熟了,懂得了如何去适应宫廷斗争的丛林法则。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武则天一直没有得宠,也许是因为那件事,李世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女子,她便在寂寞的深宫中慢慢地沉潜着,直到另一个男人的出现。

篇5:历史故事精选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战。这场战争,吐蕃避实就虚,从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了唐军的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了战争。而唐军远道出征,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终陷败局。大非川之战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大非川之战的地点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贵等人就是在这为吐蕃所败。

这场战役虽然叫作大非川战役,但是实际上胜败是取决于乌海。乌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经过这里的。薛仁贵在这场战役中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由胜转败。其实,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也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所在。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役,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虽然吐蕃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的损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战役,在唐总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时候,在大唐与吐蕃之间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所发生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吐蕃获胜,占据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终。那么大唐为什么会在这场战役中失败呢?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的局势吧。

薛仁贵在此战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最终由胜转败,所以说,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行为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就来分析大非川之战中唐军失败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们产生高原反应,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唐军出发点是在鄯州,这里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会产生高远反应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渐出现了高原反应。而薛仁贵指挥的是轻锐倍道,所以缺乏适应高远环境的必要时间,并且体力消耗极大,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更加严重。

其次是战略的意图,围魏就赵,他的目的是在于占据逻娑。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在战前唐军踌躇满志,大胆深入。唐廷为了此次征战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的方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牵制作用,战略部署可以说是高明。还有一点就是人和。在战争中,人和是极其重要的,想要获得胜利,人和是必备的条件。在《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中说到: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历时四个月时间,这场战争是大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是薛仁贵、郭待封、论钦陵等人。那么大非川之战结果是如何呢?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军队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的精锐兵直接交锋,而是断了他们的粮草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最后夺取了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并且兵力不支,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自违抗军令,一意孤行,最终将战役陷入了败局。最后吐蕃大获全胜,占据了青海西部。

在这场战役中,唐军的兵力是五万,吐蕃军的兵力的四十万。但是原本在这场战役中,大唐是可以获得胜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大唐失败的重要原因,导致吐蕃军反败为胜。还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地利因素,因为薛仁贵的轻锐倍道计划,使大唐军队没有适应高远环境的时间,于是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而吐蕃凭借这场战役一跃成为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成为吐蕃别部。但是虽然大非川之战中,吐蕃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吐蕃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也是不小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