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濛山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爸爸缺席游戏缺席婴幼儿教养 男孩缺乏阳刚气,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爸爸缺席游戏缺席婴幼儿教养 男孩缺乏阳刚气,希望能帮助大家!

爸爸缺席游戏缺席婴幼儿教养 男孩缺乏阳刚气

篇1:爸爸缺席游戏缺席婴幼儿教养 男孩缺乏阳刚气

爸爸缺席游戏缺席婴幼儿教养 男孩缺乏阳刚气

孩子的生活中缺少父亲的身影,过度强调学习而排斥让孩子参加游戏,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近日,在“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结题会上专家指出,随着新一代高学历家长的问世,对孩子的教养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男孩缺乏阳刚气

越来越多的小男孩缺乏阳刚气,小女孩过于依赖妈妈等,这些现象引起专家忧虑。课题组对本市城区孕期至3岁婴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本市13%的父亲,不参与孩子的带养过程。

研究表明,0到2岁期间母爱是婴儿成长中的.关键因素;而到了2至5岁,父爱的介入对促进幼儿独立性具有关键作用。如,当孩子面对困难时,母亲往往直接帮助解决,而父亲则更多鼓励孩子去接受挑战或尝试新方法。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多数父亲不轻易让步,而不像母亲那样纵容。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培养男孩的阳刚气尤为重要。缺乏父亲的参与,过度的母子情感联结会使孩子变得幼稚和依赖。

孩子“超常”不可喜2岁的孩子能够背20首唐诗,3岁的孩子能够算10以内的加减法……不少家长让“学习”取代孩子玩闹的时间,并为自己的提前培训和孩子的“超常”本领而沾沾自喜。而一些大有裨益的游戏,却“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

专家指出,游戏对婴幼儿的成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如饲养一种小动物,扑扇着翅膀的小鸟、游来游去的小鱼、毛茸茸的小鸡小鸭……婴幼儿天性喜欢小动物,愿意与小动物玩耍、游戏。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的爱心,并对治疗孩子多动症有积极意义。捉迷藏游戏有利于避免孩子的“分离焦虑”,建立空间概念。玩中学,孩子的综合能力发展会更均衡。

孩子厌食成心病

孩子厌食让家长很头疼。而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在起初喂养阶段,家长忽略孩子的心理需要所致。在婴幼儿教养过程中,要重视和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

专家指出,孩子开始吃饭时对有些味道不适应,家长强迫其吃,喂养气氛紧张,会使孩子对吃饭有抗拒心理,容易产生厌食。家长应尊重孩子心理需求,挑选其高兴的时候喂餐。

爸爸缺席游戏缺席婴幼儿教养 男孩缺乏阳刚气

篇2: 爸爸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

爸爸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

一位妈妈听了我的报告后,为女儿预约了我的咨询。咨询前,这位妈妈问我,为保证这次咨询,她可以做什么。我建议她流水帐似的地写一写自己从怀孕到生子到孩子长大一直到今天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以便我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史。

这是一位行动力很强的妈妈,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我布置的作业,而且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的内容。我认真地阅读她写的材料,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放过一个字,但我发现字里行间有一个人从未被提及,那就是孩子的爸爸。我带着疑惑重新阅读,结果还是没有找到我想找的这个人。

在我的咨询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个男人,在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后,不仅不会留在家里,努力尽自己父亲应尽的责任,陪伴着孩子长大,相反,他们会以工作为理由,选择逃离家庭,逃离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常年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冷眼旁观着家庭的悲欢离合。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男人啊?很多妻子读不懂,当然,她们曾经试图想读懂,但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打动不了男人的心,无法让离家的男人安心地回家,于是大都放弃了,被迫过着守活寡的日子。但结果往往是家庭中的孩子出现各种状况,孩子通过牺牲自己,来挽救自己的'家庭,只可惜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位在孩子上万字的成长史中没有出场的男人,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呢?

我在咨询室见到一家三口的时候,孩子低垂着头,妈妈哭丧着脸,爸爸抱拳在胸前,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情。

等我坐好,这位爸爸突然把自己的椅子往后一撤,离我更远了,而且双手继续抱在胸前。

“您是不是孩子的爸爸啊?”我很认真地问。

爸爸皱皱眉,很不悦地反问我:“当然是!这还用问吗?”

我微微一笑,坦诚自己对他的看法:“我感觉您不像是孩子的爸爸啊!瞧瞧您这架势,拒人千里的样子,这哪是寻求帮助来的?”

爸爸冷冷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说:“是她妈妈逼着我来的,我压根就不想来。”

“您是觉得孩子没什么问题,不需要来,还是您认为我们的心理咨询对您是无益的?”

“我承认孩子有问题,但孩子一直跟着妈妈,我觉得我没有必要来,她们娘俩来就可以了。”爸爸直言不讳。

“非常感谢您的坦诚!”我说,“我或者可以理解,您虽然是孩子的亲爸爸,也承认孩子存在的问题,但您并不怎么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上,您是被动的。”

“哪个做父母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爸爸立即反问我。

我真诚地说,“既然孩子确实遇到了问题,既然您已经来到了我们的咨询室,既然您疼爱自己的孩子,您是否可以放下内心的芥蒂,我们一起谈一谈孩子的问题,看看下一步到底怎么办呢?”

妈妈一个劲地给爸爸使眼色,爸爸终于说“好”,同时自觉地把椅子往前面移了移,双手放在了膝前。

“谢谢您!”家长的改变令我非常感动,我由衷地说。

“您上初一的宝贝因为失恋而出现自残行为,您对这件事是怎么认识的呢?”我把问题抛向了爸爸。

爸爸苦恼地摇摇头说:“说实话,女儿对我来说很陌生,因为她出生后我就调到北京去工作了,一年也回不来几次。”

“那您能否分享几个和孩子一起的生活片段呢?”

爸爸苦思冥想了一会,最终摇摇头。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您基本上是缺席的。本来三个人组成的家庭才是安全而稳定的,但因为您的缺席,家庭少了一根支柱,也因为孩子一直以来缺少父亲的呵护,孩子会因此缺少安全感,缺少父爱的滋养。等她长大了进入青春期,她是不是特别苛求异性带给她的安全感,特别需要异性的呵护呢?”

“或许吧。”爸爸沉思着回应道,“我只知道挣钱给她们娘俩花,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您这么说,我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

“宝贝,你爸爸说,他是很疼爱你的。”我把话题转移到孩子身上,“那么,你感受到爸爸的爱了吗?你希望爸爸怎么样对你?”

这时候,孩子的眼圈已经红了,小声地回答说:“我从来没有感受到爸爸的爱,在我的记忆里,爸爸甚至不曾牵过我的手,但我还是非常希望他在济南工作,能和我们住在一起。其实,我妈妈常常一个人偷着掉泪,我很想帮妈妈,但我又帮不了,心理特别难受,满肚子的委屈和苦恼无处可诉。”

“你曾经的男朋友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倾听你,但后来他又离开了你,使你更加得孤独无依?”我的问话一出,女孩子就哭了。

“您一个人逍遥在外,忽略了妻子,也忽视了孩子,让两个女人的感情无处寄托。”我再一次把话题转向爸爸,“您就是这样爱她们的?您就这么一直爱下去吗?”

爸爸摇摇头,伸手摸摸孩子的头发,动情地对孩子说:“都是爸爸不好!爸爸以为给你和妈妈足够的钱花就够了,爸爸争取尽快调回济南,好好地疼爱你和妈妈。你答应爸爸,以后不要伤害自己,给爸爸机会来爱你,好不好?”

我赶紧说:“赶紧站起来,拥抱您的妻子和女儿吧!”

爸爸站起来,张开双臂,妻子喜极而泣,拉着女儿,投入到爸爸的怀抱中……

篇3:教养男孩 妈妈别抢爸爸的“饭碗”

古往今来,从母系社会开始,男女分工一直都存在。男人和女人不仅在身体特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更是在性格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们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特别是男孩,对父爱的渴望更加强烈。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科学飞跃的进步着,偶一回头,却发现家庭教育中缺失了一味元素,那就是父爱。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子不教,父之过。古人生活的时代虽不及我们先进,但是教育的模式却是一样的。孩子的教育,父亲和母亲拥有共同的责任。有一句话说,孩子最好的人格形成是同时拥有父爱和母爱。

现代的家庭生活中,不知何时起,母亲往往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组成,父亲更多的是外出赚钱养家,分工演变成了形式上的默契。忙碌的父亲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是把问题都丢给母亲全权打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现在孩子有一种病,称为“父爱饥渴症”。

男人和女人的性格不同,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也会有一定的分歧,对孩子性格上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男孩让别人称为‘娘娘腔’,这是什么原因呢?男孩从小依赖母亲,模仿的对象以及学习的模式都来自母亲,自然而然地形成很多女性的思维模式,就连举手投足间也会映射出女性的影子。

女人在独立的同时,个性也显得越来越强势,家庭中的事情大包大揽。有时候,男人做的事情,女人未必看的上,或者感觉很不省心。最后演变成,还不如自己做。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越多,就越会挑剔父亲对孩子的不细心。当然,男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大大咧咧,自然有和女人不同的教育层面。

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其实与孩子接触的越多,性格会变得更加强势,脾气会越来越糟糕。孩子在每个年龄层都会出现不同的反叛状况,挑战着家长的底线。母亲过多的干预,不仅加剧自己的烦恼,也会让孩子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男孩比女孩更为让人不省心。男孩冲动,自尊心强,更为好胜。有时候,父亲的一句话远比母亲的十句话更为有效。男孩更应该多与父亲在一起,享受父亲如山的影响。男人玩起来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会流露出自己孩子的天性。他们会放开父亲的身份与孩子打成一片,给孩子一种朋友的感觉。在男孩的一些私事上,善于模仿的孩子,如果和父亲在一起学习如厕,以及对女孩的好奇,效果往往比母亲训练要来的容易的多,问题也会减少很多。

母亲通常比较感性,父亲通常比较理性。在处理很多社会问题上,男人理性的处理模式更容易让社会接纳。母爱和父爱始终是不同的,对孩子而言,应该同时拥有兼并这两种爱。男孩更容易受到父亲的影响,形成男性的一些个性。同样在父亲和母亲共同爱的抚养下,我们很容易的发现,男孩的性格以及行为举止都会跟随着父亲。

当妈的不能抢了当爸的工作,妈妈要是大包大揽的把所有家庭的责任都背负在自己的身上,这不仅会累坏自己的身心,更是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与其辛苦自己,辛苦孩子,不如看淡一点,看远一点,把当爹的工作还给爸爸,对那些不满意的小事情都看开点。凡事,安全就好,其它的影响,是好是坏,都应该从孩子的人格形成上去考虑!

篇4:男孩缺乏阳光气得从爸爸那儿找原因

男孩缺乏阳光气得从爸爸那儿找原因

今年9月,3岁的男孩粼粼上幼儿园了。前几天,老师要求按照男女分成两排站玩游戏,白净秀气、性格文静的粼粼排在了女生队伍里。这天,刚赶上粼粼的妈妈提前下班,见到了儿子如此一幕很是担心。其实,像粼粼这样的男孩女性化,在北京市的中小学幼儿园并不少见。有些区县为了改变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甚至特意多找男性充实教师岗位。专家分析指出,男孩的这一性别“错位”其根源在于缺乏爸爸的教育。

●个案故事

■16岁的男生多愁善感

今年16岁的男生晓枫刚升入高一不久,柔弱的他外表看起来多愁善感。一天,体育老师来找到班主任郑老师反映情况,“你们班的晓枫应该注意啦!上体育课走路怎么扭来扭去的?这孩子怎么看着不像是男孩子呀?说话细声细语倒罢了,铅球、广播操等怎么做起来还不如女生硬气?!”

郑老师对晓枫还是挺满意的:课堂纪律、学习成绩等都还不错。可就是男孩子表现出来的女人味,让他看着有点别扭。经过与晓枫的交谈,以及与其母亲的交流,郑老师了解了晓枫为何缺乏了阳刚之气。原来晓枫家三代单传,他从小就是家里的“小太阳”,受到格外关注。小时候晓枫也挺闹的,两岁时还曾经因为淘气而在头上缝过两针。但自那以后,妈妈就严格限制他的活动,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爷爷奶奶更是呵护有加,每天寸步不离地看着。

晓枫“控诉”说,“他们还把我打扮成女孩,上小学之前还一直穿裙子,说这样好养活。于是,我也就习惯把自己当成女生了。”那么多的男孩都在女教师的“熏陶”下长大,为何他们仍然都还能保持着男性的阳刚之气呢?郑老师发现在晓枫成长过程中,始终没有爸爸的影子。“我刚生下来那几年,爸爸天天忙于工作。听妈妈说每天爸爸在我没醒就出门了,晚上我睡着后才回家。所以,爸爸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他们的结婚照。”晓枫说,“后来父母离婚了,我就一直跟着妈妈长大。”

●新闻调查

■三成男学生缺“阳刚之气”

男学生缺乏阳刚之气在北京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并不少见。记者对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十多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调查发现,这一比例至少要占三成。

“你只要到中小学校去看看,就能看到很多秀气文静的男孩,男生有不同程度女性化倾向的,至少要占三成,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多所幼儿园和小学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说,“有时想搞个活动,想拔出来一个像样的男孩子都难,现在的男孩子都怎么了?勇猛劲还不如女生。”

一所高中学校校长对此印象颇为深刻。他担忧地说,男孩子女性化的比例在逐年增大,初中、高中要比小学严重。“这是明显的性别教育缺失造成的。可怕的是,很多家庭,尤其是父亲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西城区一所知名中学校长分析指出,造成目前男孩女性化的现象,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今年9月开学后一个星期举行了一次家长会,参加家长会的爸爸、爷爷比例不到10%,其他的全是妈妈或者奶奶、姥姥参加。”这位校长说,“有一个爸爸参加完一次家长会就不来了,说其原因竟然因为自己是妈妈家长会中的孤家寡人感到很尴尬。”

教育专家刘卫文分析,现在家庭中,因为父亲工作忙,教育问题一般由母亲负责,父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淡出了,这样男孩子缺少学习的榜样。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没有同伴。他没有兄弟可学习,也没有姐妹可比较,寻找性别定位,这样的情况下,男孩容易产生女性化倾向。

●专家建议

■谨防家教“阴盛阳衰”,爸爸要给儿子“男性教育”

对于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现象,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一定要防止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我曾经搞过一个调查,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关鸿羽说,“自古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极大的错误。”关鸿羽指出,从婴儿时期的喂养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的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教育专家们担忧地指出,目前的许多家庭中,在教育孩子上还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多是母亲一统天下,而父亲顶多扮演一个笨手笨脚,可有可无的角色。父亲在教育孩子上真是笨手笨脚、无足轻重的吗?不!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人之事,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专家指出,3岁前的婴儿由父亲带着嬉戏,对其动作发展大有益处。父亲应常和孩子在一起嬉戏,逗孩子爬,鼓励其走以至跑,教其前滚翻,玩攀登架、单杠等,2岁左右便可带孩子慢跑锻炼身体。另外,父亲对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父亲一般对外界事物较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这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优秀智力发展,不仅需要从母亲那里接受教育和影响,也需要接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教育孩子,父亲同样有责任。父亲不应该总以工作太忙太紧张为托辞,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既感受到母亲的温情,又能体验到父亲的威严。

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爱远远胜过母爱。所以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相关链接

■好爸爸胜过100位教师

其实,世界各地都有“模范父亲”的故事。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培养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才使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父亲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作者 邓兴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