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痛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篇1: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传统义利观在历史上形成了重义轻利、利义并重、重利轻义、义利俱轻等不同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实现传统观念的现代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所在.

作 者:倪愫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4(5) 分类号:B82 关键词:传统文化   义利观   当代价值  

篇2:论传统勇毅及其当代价值

论传统勇毅及其当代价值

勇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勇包含临危不惧、遵循道义、体仁能慈、明智善断、勇于改过;彀包含刚强坚韧、锲而不舍、笃志不移.勇敢刚毅就要见义勇为,见恶敢斗;要勇于敢,勇于不敢;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改革,锲而不舍.

作 者:许亚非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5(8) 分类号:B82 关键词:文学流派   萌芽   孔子   儒  

篇3:论儒家义利观的双重影响及当代价值

论儒家义利观的双重影响及当代价值

儒家的义利之辨,所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利”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的问题.总体价值取向上重义而轻利的儒家义利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在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中国社会如欲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体系,必须正视儒家义利观的积极因素,深入发掘传统“重义”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 者:杨威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4) 分类号:B82-06 关键词:儒家   义利观   重义轻利   双重影响   当代价值  

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篇4:奉献精神与传统义利观

奉献精神与传统义利观

奉献精神是经由历史的炉火锤炼、凝聚而成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是这些优良传统的发展和创新.奉献精神与传统的'义利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与传统的义利观有较大的区别.

作 者:孙爱萍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37 刊 名: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DE UNIONS' TRIBUNE(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TRADE UNIONS' ADMINISTRATION CADRES) 年,卷(期): 8(1) 分类号:B822.9 关键词:奉献精神   传统义利观  

篇5:传统德育当代价值的哲学思考

关于传统德育当代价值的哲学思考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历史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不可抹杀的历史价值;作为现实,它有着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至于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积极特征还是消极特征,或……

作 者:谢秀英  作者单位: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 “”(6) 分类号:B2 关键词: 

篇6: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 者:宋开之 赵鹏  作者单位:宋开之(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赵鹏(铜山县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江苏,铜山,22100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传统儒家   义利观   考辨   合宜   适度  

篇7: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反思

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反思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可反映出传统义利观的'特点: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和轻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是义利并举的,我们既要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又要放置于全球的语境中.

作 者:梁静 LIANG Ji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62;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毫州,230001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6) 分类号:B222 关键词:传统义利观   孔子   孟子   现代反思  

篇8:雷锋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雷锋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雷锋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流于形式的学习雷锋精神的错误性.提出应该全面了解雷锋,提炼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下的.当代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宝贵的价值.

作 者:袁航  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无锡,214001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0 关键词:雷锋   雷锋精神   当代  

篇9: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

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孔子义利观的基本特征是“义先利后,义利统一”.以此着手,寻绎人类社会义利观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对构建当今现代崭新的义利观,开展道德和思想文化建设提出若干意见.

作 者:夏乃儒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上海,34 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伦理道德   义和利   文化  

篇10: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历史长河中所凝聚成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古代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

中华文明素称礼仪文明,中华道德与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华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华道德的历史复杂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千万不能因为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这是因为,其一,任何一个民族道德的更新发展都不可能割断本民族的道德历史,其二,中华道德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更有支撑起民族正气和脊梁的优秀思想和精神。所以笔者以为,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我们这个民族当代道德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撇开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梳理其优秀传统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也就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人的道德意识。正因为人有道德意识,人与禽兽就区别开来了,人就具备了独特的内在价值,人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孟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1](P475),意指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这就是人格尊严;二是“所恶有甚于死者”[1](P475),意指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还更厉害的,这就是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肯定人的价值和注重人格尊严的表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是中华道德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一方面强调要把自己当人来看,要学会自爱自尊自重,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开发人的价值,赢得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刻刻注意把别人当人看,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也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点,是中华道德的一个基本特色。

第二,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所谓整体,就是民族和国家;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整体主义理念,就形成了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历代传颂的“国耳忘家,公而忘私”[2](P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P105)等至理名言,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在中华道德整体主义的优秀传统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仁人志士,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虽历经无数次内忧和外患,但始终能够一次次获得新生,走向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私利与公利的关系。中华道德从来就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据朱熹的解释,之所以要“富之”,乃因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1](P208-209)中华道德一方面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如果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全然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那势必会造成现实的利益关系的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道德提出了以义为上的重要思想。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P475)以义为上的思想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义:其一,利必须要受义的制约。追求物质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P138),因此必须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其二,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为什么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呢?这是因为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是人人都有的欲望,欲固不可禁,但假若人人各顺其欲,现实的利益关系势必恶化,所以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P98)亦即要求人们在求利的过程中要符合义的规范,这样才能人人各得

[1] [2] [3]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