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特六合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林庚的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林庚的诗,希望大家喜欢!

林庚的诗

篇1:林庚的诗

林庚(1910- ),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

冰河 朦胧 活 广场

冰河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朦胧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我们要活着都是为什么

我们说不出也没有想说

今年的冬天像是一把刀

我们在刀里就这样活着

明天的日子比今天更多

春天要来了像一条小河

流过这一家流过这一家

春天的日子像是一首歌

我们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我们的思想像一个广告

广场

阴天都是云看不见太阳

今天的日子跟每天一样

我们要说话要走出大门

这世界今天是一个广场

我说这世界是一个广场

这正是人们集聚的地方

我们把今天写在墙壁上

我们的话是公开的思想

一切明白的用不着多讲

我们原来是跟每天一样

阴天都是云看不见太阳

这世界今天是一个广场

篇2:林庚:唐诗综论

林庚:唐诗综论

近代以前,文学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为文献考订,一为诗文评点(像《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不惟空前,而且绝后)。近代以后,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古代文学研究才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考据、评点、西化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局面。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化的研究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考据还因其有现实的需要而若存若亡,评点式的研究则已退化成为“鉴赏”而可有可无了。论者甚至以康德不懂审美却写出了旷代美学巨著而为自己不懂审美辩护。

80年代以来,由于对西化研究方法的反思,古代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大不小的“回归”热。阶级分析的方法确实已很难被正式发表的文章所运用,鉴赏辞典铺天盖地,考据被重新确立了其重要地位。三者的位置进行了调整。考据恢复了它的重要地位;西化研究换上了社会学、文化学的招牌,理论上更新换代了,原型批评、结构主义、阐释学、文化人类学纷纷登场;只有“鉴赏”,仍然被相当多的研究者看作可有可无,而且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中不“科学”的标志。

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文学,过去成绩不大,现在成绩如何,依然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不过,用西方理论很容易出成绩,对于评职称比较有利。而考据,或称文献学的方法,作为古代文学的基础,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知人论世的需要,但考据并不是文学研究本身。

原来文学研究还是需要“悟”的。和其他的学科科学研究不同,文学研究从来是先有结论,后有分析;而不是先有分析,后有结论。当然这种结论,是审美直觉的结论,而非理论的先入之见。占有充分的准确的材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不过文学研究所用的材料本身有等级之分的。一般的已失去文学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及相关史料可称为“材料”,而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也称为“材料”就不合适了。

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堪称真正的文学研究。在《唐诗综论》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看到鉴赏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还是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基础、本身和目的。而“鉴赏力”正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与一般的鉴赏文章不同的是,林庚先生的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有开阔的视野,有比较的眼光。林庚先生的文章能抓住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出于一般的泛泛而论。但林庚先生的文章又从不对对象作硬性的概念的规定,他对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从比较中确定对象的范围。应该说这是一种超出了理性限制的研究方法。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方法所独具的特点之一。

在《唐诗综论》中,最享盛名的是《盛唐气象》一文。该文主题明朗,慢慢看下去,盛唐气象这个不可捉摸的对象渐渐地清楚了:盛唐气象不同于建安风骨是因为“它还有丰实的肌肉,而丰实的肌肉也就更为有力的说明了这个‘骨’。” 盛唐气象不可捉摸,是因为“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它乃是建安风骨更丰富的展开”。而汉魏“气象混沌”是“不假悟也”。盛唐则是认识到捕逐而且答于深入浅出的造诣,所以是‘透彻之悟’。汉魏既然还没有致力于捕逐形象,所以形象是淳朴的,又是完整的,因此‘难以句摘’;如同还没有开采的矿山,这也就是‘气象混沌’。而盛唐则由于致力捕逐而获得最直接鲜明的形象,它好像是已经展开的真金美玉的矿藏,美不胜收的放出异样的光彩,这就不能说是混沌,只能说是浑厚了。” 这样盛唐气象就在与建安风骨和汉魏古诗的比较中确立了自己的特征。

读到这里,不能不感叹林先生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还说:“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应该说林先生的'文章继承了严羽的基本观点,但林先生用“形象”把严羽的这些散落的词语凝结成一个整体,又用了采矿这个比喻,用“浑厚”与“混沌”相对,就更突出了唐诗的特点,也强调了唐诗超越汉魏古诗的艺术地位。

读到这儿,不由得想起当今的主流鉴赏理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就是鉴赏“趣味无高下论”。当然我们如果花一番功夫,也许会发现“萝卜论”的理论根源要追溯到接受理论或福科。不管怎么样,当今就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任何人都敢说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任何人都敢认为自己的趣味不比别人差。好作品与坏作品的界限模糊了,评论家也变了,他不再关心作品的好坏,不再热中于编排作家的座次。这是一个审美相对主义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说一个作品比另一个作品好是要冒闲言碎语的风险的。某些读者会问:“为什么说XX的作品不好?我就喜欢!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眼光嘛!”

其实,作品有高下,是鉴赏存在的基本前提。一个人的审美感觉越敏锐,他区分的作品高下就越细微。林语堂曾经说过,他只看极上流书和极下流书,因为中流剽上窃下,最无足观。鲁迅对此有一个极为精辟的评价:这透彻地表明了其人的毫无自信。 确实,林语堂否定中流,只不过用相对主义为自己的低下趣味辩护,他又标榜极上流,也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自信而已。

那些以作品及接受者的差别为趣味无高下辩护的说法是似是而非的。我们过分强调接受主体的独特性,而忽略了杰出作品的超越性。其实,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个体的独特性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作品经历了千百年的时间的磨练而流传至今,它本身就说明了它的超越性。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不应该斤斤于为自己的独特辩护,而应该忘掉自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经典作品。文学作品有高下之分,有雅俗之别,如何辨别高下雅俗,正是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

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对“盛唐气象”作了精彩的说明。如果文章到此为止,那么我们说这篇文章已有风骨。不过文章中“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一节,却是本文的真正的点睛之笔,因为它使该文达到了如“盛唐气象”一般的气象。尽管其中也用了“浪漫主义”、“人民”之类当时流行的话语,但文内的主旨却完全超越了这些概念。在这一节中,林庚先生采取了古代诗文评点的形式。请看: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林评:“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普遍的特征。”李白《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林评:“在风浪的险恶中,却写出了如此壮观的局面,这与《蜀道难》的惊心动魄,乃同为时代雄伟的歌声。而这一首民歌似的短诗,它究竟说‘横江恶’还是在更深入的礼赞‘横江好’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歌唱。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是不可能没有的,然而那压倒一切的辉煌的形象,它说明了一个经得起风浪的时代性格的成长。”

最为精彩的当属对李白《将进酒》的点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謔。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林庚先生分析说,如果单看了字面,那么“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说愁之多,愁之长了,感情岂不过于沉重?可其中形象的充沛饱满,才是真正的盛唐气象的造诣。如果和李后主的《虞美人》相比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形象就决不是盛唐气象了,而是一副可怜相。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用“长江”“黄河”才能构成盛唐气象呢?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又如何?“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林庚先生说:“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不觉得夸大,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觉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的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显然林先生的评点和流行的“鉴赏辞典”的赏析文章写法不太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明白古人采用简洁的评点方式的原由。对作品的赏析,尤其要注意一点不要喧宾夺主,赏析文字不要凌驾于作品之上。所谓的“鉴赏”,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别人进入作品的境界,而不是赏析人驰骋才华的时候。这有点像打篮球的时候的上蓝,球到筐前,轻轻一送即可,因为球本身就有速度,再用力,就过分了。

《盛唐气象》一向被称为林先生的代表作,所谓“少年精神,盛唐气象”。在我看来,《说木叶》一文所具有的典范性的意义比《盛唐气象》更为明显。如果说《盛唐气象》还主要是对前人所提出的命题积薪式的发挥,那么《说木叶》一文则更具独创的意味。其语言之生动优美,其分析之精当微妙,尤其是其中体现的作者的审美感觉之敏锐,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杜甫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相信每一个人读到这句诗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落木”,太奇怪了,一查注释,则落木又是落叶的意思。于是我们便轻松放过去了,以为这是一个训诂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在古诗里实在太多了。

可林庚先生却在《说木叶》一文中发现,古代诗歌中经常用“木叶”,却很少用“树叶”。“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九月寒砧催木叶”(沈佺期《古意》)……而且“木”都与秋天有关联。“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用高树不行吗?可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然则“高树”饱满,“高木”则空阔。

原来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虽无差别,但在诗歌语言中差别就非常之大。“木”的潜在形象正是“木头、木料、木板”,它与“叶”相排斥,于是木叶正暗示落叶。而树,本身具有繁茂的枝叶,具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随之有了更多的暗示。木在触觉上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颜色可能是黄的,而树,颜色是绿色,触觉上是湿润的。于是“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要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

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最后,林先生感叹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当我们看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时,也正有同样的感觉。我们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也觉得几乎是一字千金。

关于树与木的区别,乃是一个天才的发现。我不知道古人写诗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区别,不过我相信,即使起古人于底下,与他讲一讲树与木的区别,他也会由衷地佩服。

汪维辉先生曾经从语言学的角度描述过树与木的词语使用的变化。在从上古到中古发生了以“树”这个词取代“木”这个词的变化。 不过既然到唐代这种取代已经完成,那么唐及其前后诗人们仍然喜欢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就足够说明了:这仍然是一个诗学的问题而不纯粹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

《唐诗综论》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精彩之处。像《青与绿》、《诗的活力与新原质》都别出心裁。而且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而不是借题发挥。林先生60年前说:“我们今天正走在这古老历史要更新的阶段,诗因此要全力争取这时代,如同矮小的松树要种植在沙漠化的童山上一样。”(《诗的活力与新原质》)今天,文化的沙漠化与六十年前相比,有更严重的趋势。林先生此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深思。

知道林先生很晚,还是1995年在武大读硕士的时候,熊礼汇先生给我们推荐林先生的《唐诗综论》,我才从图书馆把书借出来看了一遍。记得当时很震撼,是看《说木叶》的时候。《说木叶》里关于“树”与“木”的分辨使我产生了一种不可企及的感觉。从那以后,我的脑子里便多了一个问题:作者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呢?作者又怎么会想到要去辨析“树”与“木”的区别呢?因此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东方之子”对林庚先生的访谈时,便产生了一种类似于追星族对明星所产生的情感。只是遗憾,没能听到萦绕在心的问题的答案。

认识林庚先生,是在上个世纪的。那时我正准备北大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误入幽静的燕南园。哎,那不是上次电视上看到的林先生吗?……

于是在林先生家,那个幽静的燕南园62号,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您是怎么想到要区别树与木的含义呢?”

“因为我看到古代诗歌里很少说树叶,而木叶反而很常见。”

噢!原来这么简单啊!可是……作者到底是怎么想到的呢?

不用再去追寻了吧!对于文学研究而言,一个人固然可以掌握大量的材料,皓首穷经,也能做出不朽的成绩,不过,仅仅这样做,总觉得和文学有点隔阂吧?就像王国维所说,如雾里观花,终隔一层。那么林先生是怎么想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也许就在那一闪念?

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这一闪念吧。

篇3:林泠的诗

林泠(1938- ),原名胡云裳,出版的诗集有《林泠诗集》等。

送行 阡陌 三月夜 散场以后 不系之舟 星图 造访

送行

那挂上红灯驰来的

是最后的一班车

你轻轻跃上去,不要回头

我看得见你的影子

真奇怪啊,为什么冬天竟会不冷

为什么,一份联想永不能被分割

纵然那悬着红灯的车已驶来,载你离开

而我的归途上,雨落着

有人竖起大衣的领子……

阡陌

你是横的,我是纵的

你我平分了天体的四个方位

我们从来的地方来,打这儿经过

相遇。我们毕竟相遇

在这儿,四周是注满水的田垅

有一只鹭鸶停落,悄悄小立

而我们宁静地寒暄,道着再见

以沉默相约,攀过那远远的两个山头

遥望

(———— 一片纯白的羽毛轻轻落下来)

当一片羽毛落下,啊,那时

我们都希望————假如幸福也像一只白鸟

它曾悄悄下落。是的,我们希望

纵然它们是长着翅膀的……

三月夜

三月的冷峭已随云雾下降了

三月的夜,我猜,是属于金星的管辖。

每一个角落都藏着

小小的探子们

它们被打发到这里来等候

等待风信子发 记缋实南 息。

──你看,那从冬青丛中探出头来的

便是桃树顽皮的小黑奴。

三月,有多神奇的夜啊

三月的故事随风布散,那些故事真美。

传说:严冬已开始困倦了

来接美的春季,是穿着芭蕾舞鞋的;

她轻悄悄地来,没被发觉

而小精灵们已等得不耐烦啦!

还有一些──

我是不能说的

三月的夜知道

三月的行人知道

散场以后

冰冷的液体,带着泛滥的狂热

从一堆溶解的冰块溢出来

——散场以后——

我也走出来,随着他们

走出,也像其中的一滴

散了

多么寒冷的意念啊

有谁能找回

篇2:林庚:唐诗综论原野上散失的羊群?

(寒冰怕是这样形成的)

我竖起领子

纵然没有风,一切都是静荡荡的

一只无目的蝙蝠

自暗中飞出,又投身另一个

黑暗里,没有愚蠢的犹豫

不系之舟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

我是不系之舟

也许有一天

太空的遨游使我疲倦

在一个五月燃着火焰的黄昏

我醒了

海也醒了

人们与我重新有了关联

我将悄悄地自无涯返回有涯,然后再悄悄离去

啊,也许有一天

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

纵然没有智慧

没有绳索和帆桅

星图

从这儿数过去

七倍的距离,向南——

啊,那就是啦。那是一颓

传说已久的,还未命名的星星

我是第一个发现的水手

梦土的开拓者

那确定它底存在的,不是观察,不是预言

而是我诗句织就的星图

此刻,象引度的圣者一样

我正对着迷惘的人世说:

从这里数过去

七倍的距离,向南……

造访

你必然惊异,异日的游伴

将十年的冷漠

在你家的门环下摇落

倘若时间是誓言,我已撕毁了

时间的记录,那远远携来的一身泥土

已为这小城的风沙拂尽

篇4:夜林的诗

夜林(1967—),9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87年开始写作,作品曾在美国的《一行》《新大陆》、台湾的《创世纪》、大陆的《诗歌报》等媒体发表,入选过《中国实力青年诗人诗选》《当代中国爱情诗词典》《中国后现代诗选》等集。现居大连。梦中奇遇 扎在地面上的一根针 蜘蛛不会飞 遭遇 感谢阳光 用力的结果

梦中奇遇

阿拉法特向曼德拉请教和平

“下一步怎么办?”

这是我在他们身后

和他们在大学食堂里

一起排队买饭时听到的一句话

收钱票的希特勒

胡子底下是一张梦露的嘴

他问∶“上午孔子在课堂讲了什么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加塞的克林顿回答

并回头对我悄悄地说

本人用自己的大鼻子当犁

已为格兰高地耕了十亩荒地

盛饭的诸葛亮

把和平宣言塞进

阿拉法特的衣兜

但他盛给我的饭里也藏着妙计--

再睡觉时戴眼镜

否则梦里看不清

再睡觉时带手枪

把我们个个都毙了

因为活在诗人的梦里

可真没意思啊

扎在地面上的一根针

被子被展开

晒在晾衣绳上的时候

遗忘在被子的

那根针

也被甩出

针尖朝下

插进地面

阳光下的针

亮亮的

但不刺眼

没人发现

三天后的早晨

针的下面

已长出嫩草

针的上面

顶着一颗微小的露珠

针没有生锈

六岁的孩子

哼着歌曲--

“我的孤独

是没有对手的孤独”

蜘蛛不会飞

蜘蛛不会飞

它是怎么在两棵树之间

拉的第一根丝

我真想用沉默

躲过这学生的问题

但我还是说了——

没有翅膀

也可以干出翅膀干的活儿

学生似有所悟

嘴里念叨着有和无

他歪着脑袋又问

那我的人生怎么办

这次我真的沉默了

我不能说出——

用沉默

可以干出不沉默的活儿

遭遇

坐在我家楼梯口

衣服又脏又破的

那个家伙

头发象一堆牛粪

双手捂着脸

给我最初的印象

他是一个流浪汉

一个乞丐或一个在逃犯

但他手指后面

一直射向我的

惊异而陌生的目光

使我觉得

他更是一个诗人

一个正在把我

写进诗中的诗人

这个可耻又可笑的感觉

使快要吼到我嘴边的那声

滚——

一直憋在胸中

更使我想起

多年前的一个场景

我长时间凝视

一个驻足的姑娘

象一首写不完的诗

直到她泪流满面

直到她拉着我的手

跟我回家

感谢阳光

被乌云

挤到大地上的阳光

汹涌着

奔向一个朝它朗诵的人

“啊——”

那是在喷嚏堵塞的时候

这个人的五官

被这堆阳光捅了捅

通了

感谢阳光

之后的那声

“嚏——”

着实比平时来的快一些

也更猛一些

用力的结果

再继续用力

我的笔

穿透了纸背

再继续用力

我的笔

穿透了脚背

再继续用力

我的笔

穿透了地球

穿透了地球下面

另一个人的脊背

那人打个冷颤说

我活的很好

不要把我身体里

干净的血

换成你的墨水

篇5:白鹤林的诗

白鹤林(1973-),原名唐瑞兵,1973年生,四川蓬溪人。作品入选《70后诗人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选》、《汉诗发展资料》、《巴蜀—人物》、《当代诗歌评论300篇》等。着有诗集《四个短途旅行》、《五人诗选》。“终点”发起者之一。现居四川绵阳。上来透口气 夏天 我随口说出了时间 蓝色老虎水吧 一把假藤椅

上来透口气

多好的主意 你对自己说

它曾经是个词组为了便于练习语言

为了更为简捷地表达某事

或对你的赞美 继续发挥个人才能

把桃子分给适合它的胃

这是个胆怯的夏天 一颗仙桃被切开

象在上午和下午之间

展现两个软硬不同的部份

象午休后 你从墙上的镜子里

撞到一个嗜睡的人

他脸上印下的沟壑因为与上次雷同

而看起来缺少变化

该怎样把握沉默的尺度

该怎样把多余的盐从汤里取出

该怎样让话听起来 不温不火

这是个沉闷的夏天 降雨之前

呆在屋里的人开始

对着电话筒吐泡 求救

或把脸捂在厚厚的书里一言不发

来到走廊上 脱掉浴帽 喝掉昨天的酸奶

夏天

沈家坝汗水淋漓的早晨

一个少女闪身躲过

油条摊子下灼人的火舌

避开一天的热浪

不愿死在床上的人

一大早便来到河堤上追赶时间

跟三十几岁的妇女慢跑

跟快要动不了的老头聊天

我必须一步紧跟一步

赶在第八下钟声响起时走到

对岸的桥头 看那个垂钓的中年人

熟练地收起第一次空鱼钩

商场橱柜里的模特

已长出一捋浅草般的胡须

从解放街到东津大道

夏天象死神一样尾随着奔走的行人

我随口说出了时间

我随口说出了时间。很多次

你问我∶“几点了?”

我想都没想就说出了时间

好象时钟就扣在我的脑门上

我眼皮都不用抬一下,张开嘴

就这么随口报出了时间

早上7点25分,我准时报出了时间

然后从梦中抽身起床,刷牙洗脸

上午9点30分 我准时报出了时间

到3楼会议室开会 说一成不变的话

中午11点50分 我准时报出时间

饥饿迫使我,去关注城市下垂的胃

下午3点15分 我准时报出时间

我必须马上赶到现场或目的地

晚上10点25分 我准时报出时间

我已疲倦不已 但必须开始小跑

现在是深夜 我就睡在你的右边

看一部可笑的电视剧 在频道间游弋

你边吃爆米花边问我几点了

我随口说出了时间 你惊讶的样子

好象我回家时 错按了

楼下邻居家的门铃

蓝色老虎水吧

我注意到老虎的冷

和海报上的日期∶3月29日

一个不适宜喝茶的地方

一个适宜外出和造梦的日子

《两姐妹》 蚂蚁和张岚

对中国茶的兴趣

越来越浓 忙碌于杯盏之间

其余的部分作为专栏作家

或网络写手

在《成都晚报》和《终点》之间客串

不约而同走进

《命运交叉的城堡》

美术系的男生和中文系的女生

更爱喝珍珠奶茶

计算机系的圈子里 早已流行

看汤姆—汉克斯的电影

或布莱克—彼特似是而非的爱情

《一个八又二分之一的女人》

迷恋于果实的结构

把略胖的身体摆放在墙角

对角上方 VCD正在播放

《她比烟花寂寞》

节目单上∶下一部

——《这个杀手不太冷》

另外的三个男人 其中的两个

一直在谈着一部低俗小说的细节

或用吸管吐露适可而止的心事

剩下的一个脸紧贴着墙面

眼里汹涌着忧郁的海水

一把假藤椅

我早就想弄一把椅子了

不是那种木椅,而是藤椅

最好是那种有着扎实的肢架

和磨损的光泽的老藤椅

象小时候当工人的老爸的那种

但是现在,已没有人

再做那种费劲的手工活了

夏天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一把

是那种人工塑料仿制的

只因为它放屁股和靠背的位置

跟我瘦长的身体难得的协调一致

我没讲一分价,一口气把它

扛回租来的房间里

摆在靠近窗口的位置

起初的时候,我天天想着

应该怎样坐在它的上面

(有点“卡尔维诺”的味道)

看书 晒太阳 思考一些“费劲”的问题

可是除了有那么一两回

我在上面看了两页保罗—科埃略和于坚

我很快便把它丢去了一边

现在,那把黑漆铁架的假藤椅

它已象一个疲惫不堪的管家

提前退休了。在它上面乱七八糟地堆放着

一个旧公文包 四件未洗的上衣 三根裤子

两部手机 几本诗集和一本《金蔷薇》

还有一副刚刚从女友胸部上

取下来的,白色的乳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