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川神社火野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浅析训诂学的指导意义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析训诂学的指导意义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浅析训诂学的指导意义论文

篇1:浅析训诂学的指导意义论文

浅析训诂学的指导意义论文

国学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流传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读音、字词还是语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今的差异会造成人们对国学的误解,认为其高深晦涩难以靠近。训诂学作为中国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在解读古代词义的同时,也能分析古代国学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国学文献,帮助人们接触国学、解国学、运用国学,使国学在现代“国学热”浪潮下更加平易近人,润物无声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点滴里。

一、训诂学在国学中的积极作用

训诂学对国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指导人们准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国学词汇

很多人会用“七月流火”来抱怨天气的炎热,追本溯源可以发现,“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孔颖达疏: “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可见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七月即公历的八、九月份,“火”指大火星即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恒星心宿二。“流”指西沉。夏末秋初,恒星西落,因此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渐凉的征兆。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了,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二) 帮助人们正确解读国学文化

近年来在“国学热”的带动下,像这样追本溯源的例子还有许多,像“三个臭皮匠( 裨将) ,赛过诸葛亮”、“量小非君子,无毒( 度) 不丈夫”这类有争议的说法广为流传,引起人们对国学文化的极大关注,对于这些争议,人们往往是对道听途说而来的说法信以为真,而不对其进行训诂学上的考量,这种做法对于国学文化的传播势必会产生不必要的阻碍。我们有必要借助训诂学对此进行正源,正确对待这类任意解读国学文化的行为,以避免人们对先哲思想的误解以及对国学典籍的歪曲。

( 三) 有利于国学的快速复兴与传播

这几年来电视上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这些形式新颖的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国学之美,从训诂学的角度考查人们识字水平和听写水平,这在“拇指文化”盛行下提笔忘字的现代社会中是独具一格的,这类节目以训诂学的内涵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游戏化,从而加速了国学的复兴与传播。

( 四) 加速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

国学涵盖范围广泛,除了思想文化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饮食文化首当其冲地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开辟出一条道路。但在与国外友人的交往中偶尔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外国朋友不明白为何一样的菜会有“宫保鸡丁”、“宫爆鸡丁”和“宫煲鸡丁”三种写法。其实只要追溯“宫保鸡丁”的来源,便能够解答这类疑惑。

二、训诂学在国学中的消极作用

( 一) 过分追求训诂正义导致国学文化美感的降低

再浪漫的爱情也抵不过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最早,在《先秦诗鉴赏辞典》中认为这是讲夫妻情的,南宋理学家朱熹也将这两句诗理解为夫妻间的誓言,他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解释为“赋也。契阔,隔远之意。成说,谓成其约誓之言。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现今大多数学者认同这种观点。

然而在《诗经》的原著中作者本意却是来歌颂战争中战友的友情的。这一说法源于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契阔”的理解,《毛亨传》中: “契阔,勤苦也。”整首诗是讲两名战友在艰苦远征中的相互勉励,对《诗经》最早作注解的毛亨、郑玄倾向于此意。因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后来被人误读为“山盟海誓”并广为流传。对于这类广为流传的误用现象,如果我们对国学经典过分地追求其训诂上的正义,势必会导致我们心中早已形成的国学美感的.降低。因为相比于两个男人惺惺相惜地道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们还是更愿意接受海誓山盟的那份美感。

( 二) 古今涵义的差异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困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古诗作为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唐诗之一,收录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其中对“床”字解释为“睡觉用的床”,如此简单的一首诗却在近年来引发出各种质疑与争议。

年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收藏家马未都在讲座中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除了马未都的“坐具说”,“井栏说”也是近年来对“床”字的一个新解。“卧具说”广受质疑,“坐具说”在训诂上缺乏依据,“井栏说”又因训诂上经不起推敲陷入僵局,那么李白在千百年前举头望月的夜晚到底是在何处呢? 这只有借助训诂学对材料更进一步的挖掘才有望解开。笔者认为专家学者对“床”的专业性探讨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国学在现代的普及来说,过多的义项只会对学生及读者带来更深的困惑,这对国学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在问题解开之前,中小学老师和家长不要过多地为孩子解释这里的“床”到底有几种可能,过多地解释反而会让他们更加迷惑,可以选取其中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为主,让孩子们初步感知所谓的“正确说法”。

三、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国学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在国学复兴的道路上,训诂学作为解读国学的工具,理应成为我们研读国学经典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只有正确解读古籍中的内涵,才能够传承古代的传统文化。训诂学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词汇正义,了解古人思想,从训诂、音韵、文字的角度对国学中的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避免以讹传讹、颠倒是非。在现代这个国学发展多元化趋势下,我们应该关注到训诂学与国学发展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训诂学对国学发展的巨大作用,做好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扬工作。

篇2:训诂学学习心得

训诂学学习心得

说来话长,上学期期末选课的时候,看到“训诂学”三字,心中甚是疑惑:这是干嘛的?于是百度之:“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看完之后心中一片茫然,隐约感到该课应该很深奥,于是退课。这时有同学跟我讲:“训诂学,好像是讲古代文字的。”我说:“那应该很枯燥吧。”同学说:“这不挺好玩的,提高素养,陶冶情操,还能混学分。”我想想也是,于是又选上了这门课。

话说上课几周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内容。在我的观念中,我以为训诂学就是把古代那些常用的字列举出来,然后一条一条的讲它的意思。这样多没意思呀!后来上过课才知道,训诂学是根据情境和语境,来推敲那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样一来,就不是硬生生的讲字的意思,而是有情境有思考,同时也容易记住字的意思。

第二个体会是老师讲课的方式。我记得老师在上节课说过:“要是中学语文讲文言文的时候,多选一些有趣的.有意思的小故事,可能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效果也会更好。”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正如老师所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去学习一篇纯粹静物描写的《核舟记》远远没有去了解一个《聊斋》的鬼怪故事来得更有吸引力,尤其是对初接触文言文的中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寓教于乐。

我感觉到,老师每节课讲一些历史故事,其中有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可能最后还能告诉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时,或而引经据典,或而信手涂鸦,将那些需要训诂的字意讲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这让我学起来更加轻松。另外,老师会抽同学起来标点,这一点我也觉得很大的考验了同学们的文言文能力。

说句实话,上课半学期了,上课基本上没走过神,但是扪心自问,老师讲过的也没记住多少,主要是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也没有复习。不过还是有认真记笔记,知道了训诂方式的一些术语:有一般形式的义训、义界,还有特殊形式的互训、形训、声训,推原。而训诂的方法有观境为训、因声求义、据形索义、词素分析,以及其它几个不常用的方法。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很有必要来上训诂学这个课。

篇3:训诂学自考试题

训诂学自考试题

一、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按:辰良即是良辰。此异例属于变文。

2.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得到与失去。

3.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环:环绕。

4.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自:自从。

5.门户潇洒,厅宇清肃。

潇洒:干净、清静。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6.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就是________和________,而在这二者之中,________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7.古籍整理,一般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________和________。

8.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旧称________)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________。

9.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有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________,戒臆断;三曰________,勿强解。

10.隋唐时期汇集________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的《经典释文》。

11.对《广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________的《广雅疏证》、又《补正》,________的《广雅疏义》。

12.改字的术语________、________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又称做“破读”。

13.《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释诂》、________、________。

14.“留落”是一个________,又写作“牢落”,乃落魄不耦之义。

15.清代的《说文》四大家包括段玉裁、桂馥、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推原

17.谓之

18.读若

19.递训

20.俪偶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玄谓诸少年曰:“吾为卿等走此女,何如?”

走:

2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

23.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顾:

24.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

保:

25.乳母乃怒曰:“小娘子成长,忘我矣!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

停:

2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鹿独:

27.师弹指一声云:“会不?”云:“不会。”

会:

28.及务耕桑,种树蓄养,去食谷马。

谷:

29.狼犭荒   民与汉人交关,长夜为市,以鼻嗅金,知其好与恶。

交关:

30.罔流涕以聊虑兮。

聊虑: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31.司马贞

32.张揖

33.释慧琳

34.卢以纬

35.郝懿行

36.钱大昕

37.刘淇

38.焦循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39.《方言》

40.《一切经音义》

41.《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42.《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篇4: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正    文】

提要  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而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黄氏界说一

出,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笔者在考察以往训诂学史的基础上,

继承章太炎、黄侃的学说,首次提出训诂学的“二重性”问题,并将训诂学划分为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

、“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前二者属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后者属训诂学的应用学

科。

一  现代观念的产生

从观念上对训诂学进行思考,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

”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

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豫部

第九》说得更加明确:“《尔雅・释诂》者,释古言也;《释言》者,释方言也;《释训》者,释双声迭韵连

语及单词、重辞与发生助语之辞也。”

到了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

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

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睢・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

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到了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yǒng?①,

hū?②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

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里郭璞已接近于在概括了。

到了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

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

“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

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可见,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

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可以说,到孔颖达这里,传统的

训诂学观念已形成了。从孔颖达到清代乾嘉学派,这一观念一直流传了下来,时至今日,这一训诂学的传统观

念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支配着许多人的工作实践。

训诂学现代观念的产生,要算是从黄侃先生开始的。

清朝末年,随着反清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学大师章太炎与黄季刚两位先生,在宣传革命思想与参和革命活

动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

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

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

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太炎先生撰著了《

文始》,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我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太炎先生撰写《文始》之初,黄侃先生曾参与了条例的拟定(见黄侃《声韵略说》)。在继承太炎先生“

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说:“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

因简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

亦不得名学。”[②]该书还记载道:“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

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

浅析训诂学的指导意义论文

与根源也。’以上黄先生语。”黄先生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

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黄侃先生对训诂学所作的这一界定,是在明确的学

科观念下作出的。即使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一界说也称得上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是训诂学观念发展史上

的一个巨大进步,黄先生对训诂理论的建议,并没有局限在观念的更新上,而是在观念的指导下,初步创建了

训诂学的现代理论体系。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他便拟定了训诂学的理论提纲,定名为《训诂学讲词》,并

且在多所大学施以讲授。该提纲由“训诂述略”与“十种小学根柢书”

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属理论与方法部分

,后者属训诂要籍介绍。这虽然是一份简略的提纲,但其中已明确有了理论与方法,对象分类等当代学科思想

。黄先生在他的教学活动与著述中,具体阐述了他的理论与方法,并施之以实践。可以说,黄先生是中国现代

篇5: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二  现代观念的发展与分歧

黄侃先生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

齐佩róng?③说:“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义,研究语音与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

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这样,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③]这可以称为“古语义

学派”。在这种观点中,历史观点是其重要支柱。

王力说:“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但是在治学方法上,二者之间有很大的

差异。”[④]王力先生一方面认为二者在方法上差异很大。学科的大致相当表明研究对象的大致相当,而从

大致相当的对象却导出了方法上的“很大差异。”这表明王力先生对训诂学的认识还不太明晰。近年来,王力

先生的弟子们明确宣称:训诂学就是语义学。这可以叫做“语义学派”。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

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⑤]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

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

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

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⑥]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⑦]许嘉

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

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

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⑧]许先生对训诂学

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我们称之为“全面解

释派”。

从以上各家对训诂学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训诂学观念在当今的发展不外乎两个方向:一个是“分工派”,

认为训诂学是向着语言学的方向发展,齐佩róng?③、王力、陆宗达、王宁诸先生均属此列。在分工派中

,尤以陆宗达、王宁两位先生的影响最大。陆、王两位先生在其代表作《训诂方法论》一书中,鉴借当代国外

语义学理论,科学地分析了乾嘉学派以及章黄学派的训诂理论与实践,使传统的训诂学理论系统化,然后又创

造性地提出了“比较互证”这一新的训诂方法。是书一出,古老的训诂学便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从理论渊源

上看,陆、王两位先生继承并发展了黄侃先生的训诂理论,但是又有一定差异,即在黄先生训诂观念中加进了

“时”的'限制。这一“时”的限制,使训诂学在对象上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区间”,这十分有利于理论的系统

化。但陆、王两位先生并未将对象“区间”限得很死,而是展望了未来:训诂学的对象区间将“包括现代方言

口语的词义”。

以殷孟伦先生、许嘉璐先生等为代表的“综合派”,强调对古代文献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阐释。从理论渊

源上讲,这一派继承了黄先生界说中“以语言解释语言”的观点并界定训诂学的对象区间是从古代文献的形式

到内容,这是对黄先生观点的一个延伸与发展。这一派的重点是在语言及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上,如果我们结合

训诂学观念的发展史来观察,“综合派”的训诂学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的复归。但这决不是说这种观念等

同于传统观念,而是说这一派在诠解文献语言上以整体为对象,在诠解内容上自觉地同社会学、文化学相结合

,这是一种对象区间与方法论的延伸,即许先生所说的“训诂学的延伸。”

三  训诂学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唐代孔颖达为代表的传统训诂学观念以及以近代黄侃先生为代表的现代训诂学观念来考察,我们发

现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在传统训诂学观念中,“注解”是其核心观念。从起源上看,训诂学产生于对古代文献的诠解、疏

理,《周易》有经有传,其传便是对经的诠解;《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经文的诠解

,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萌芽。西汉毛亨的《诗诂训传》,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训诂学著作了。尽管在秦汉之际

已出现了《尔雅》,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训诂学的“注解”性质,无怪乎唐代孔颖达要得出“诂训传者,

注解之别名”的结论了。传统训诂学的这一“注解”性质,形成于毛传,延续到清代的乾嘉学派之前。

有清一代,有休宁戴氏东原出,他在《转语二十章序》中说:“昔人既作《尔雅》、《方言》、《释名》

、余以为犹阙一卷书。创为是篇,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此“音”“义”

互求之说,戴东原的学生段玉裁以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创造性地运用于他们的训诂实践中。段玉裁的《说文

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音义互求之法,开创了训诂实践中的语言学研

究领域;段玉裁的《诗经小学》,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则是具有“注解”色彩的

训诂学专著。到了清代末年,章太炎已十分明确地表示了训诂学的“二重”性质,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引述的章

太炎先生的一段话中所说的:“今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

这是训诂学二重性的首次明确的表述。

&nbs

p; 现代训诂学观念的提出者黄季刚先生,继太炎先生之后,又给训诂学的二重性以明确的表达:“以语言解

释语言”与“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第二,从训诂学的二重性,更可以明确地看到“分工派”与“综合派”的分歧根源所在。“分工派”中的

“语义学派”,撇开训诂学的诠解性质,将训诂学的对象区间死死地限在纯语言学范围之内,无怪乎得出训诂

学和语义学大致相当,但治学方法却有很大差异的自相矛盾的结论了。

“分工派”中的“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比起“语义学派”来,照顾了训诂学的二

重性,但从其定名来看,也是偏向于语言学范围的。

“综合派”,从其“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为其对象”的理论宗旨来看,似乎是关照了训诂学的二重性

。但其训解文献语言而不限于词的目标,将其训解目标扩展到文献语言的全部,这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及训解

实践上,将使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向纯语言学的一端,这样,势必使其理论体系变得十分庞大而最终难以建成,

其训解文献语言的内容并将这种内容无节制地扩展到名物、典章、文化、习俗等各自的领域。鉴于语言承载信

息量之无与伦比,名物、典章、文化、习俗等各自领域内容之庞大,训诂学将变得无所不训、无所不解,而这

又是难以完成的。这是“综合派”在训解对象上所陷入的困境,这种对象上的困境又导致“综合派”在理论建

构上的困惑。

第三,除了“分工派”中的“语义学派”外,无论是“古汉语词义学派”,还是“综合派”,他们的工作

实际都是以文献词义的考辨为中心的。目前流行的考据方式。多是条条式考辨,此种形式,起源于何时,我们

尚不得而知,但其大量出现,无疑是在清代,像顾炎武的《日知录》、阎若璩的《潜邱札记》、王念孙的《读

书杂志》等都是比较著名的笔记式考辨。至于这种考辨笔记的性质,赵振铎先生说得明白:“读书笔记本不在

于著书,而是为了著书作的一种准备工作。平日读书有了心得就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材料多了,就进行整理

。”至于其价值及缺点,赵先生说:“这些笔记,精粗程度不太相同,同一书中各条之间的水平也不一样,但

是从训诂学的角度看,它们却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可以利用的材料。”[⑨]可以看出,笔记式考辨原是训诂

学家们用来著书的一种准备材料,但由于他们功底深厚,便有了可资利用的价值。今天有相当多的人把古人这

种材料的准备方式当成了考辨的正宗形式。由于今人在材料功底上远不如古人,甚至在传统训诂理论的修养方

面也赶不上古人,因而错误很多。有的误把随文释义当作了义项,有的不考虑文献性质而胡乱解释,如有人将

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⑩]之“疑是”解为“

好像”,事实上,前三句都是作乾“遥看”之景,第四句,作者并没看到其景,但古人认为实有“银河”。“

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这瀑布似乎是来自九天之银河,这正反映了当时李白的认知心态。

但是,今人在功力赶不上古人,在训诂理论素养有时也不及古人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提高考辨,尤其是笔

记式考辨的可靠性呢?

四  训诂学――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

笔者在前辈成果的基础上,于1992年湖南湘西索溪峪训诂学年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训

诂学,应当是以古代文献词义的考证为对象与目的的一门学科。

首先,我们应弄清“古代文献”的含义。我们所说的“古代文献”,是以古代汉语为记录工具的古代书面

文献。由于古代汉语包括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文言”以及以六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因此“古代文献”便相应地形成两个系统:一个是古代文言文献系统,另一个是古代白话文献系统。

其次,要弄清一部具体“古代文献”的内在组成。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更谈不上

深入的探讨了。事实上,一部具体的古代文献,例如一部富有哲理意味的书,像《论语》、《庄子》、《老子

》之类,便是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系统;而这一系统事实上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这一复合系

统中的语言系统是一部古代文献的承载系统;对象(或知识)系统是一部古代文献内事物的组成系统;此外,

还有一个上下文义及言外之意粘附在语言系统及对象系统上。具体古代文献的语言系统,又是由语义系统和语

言形式系统(由语序、形态、虚词、特殊文例等组成)所组成的;就承载功能而言,语义系统是主体,而词义

又是语义系统的核心。可以说,抓住了词义,理解了词义,是我们诠解、理解一部古代文献语言系统的关键所

在。但是,我们对具体文献的诠解、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该文献语言系统的诠解、理解层次上,是很不够

的,也是不能彻底了解文献的整体的。例如《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字面理解并不难;但语言

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可见,对具体文献的理解还必须深入到该文献的对象系统中去。“上下文义”及“

意外之意”在具体古代文献中并不构成与该文献语言系统、对象系统三足鼎立的一个子系统,而是粘附于语言

系统与对象系统之上的。其产生原因,是由于语言自身未能完全达意及表情而出现的。这一点在文学作品(诗

歌尤甚)与哲学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在古代科技文献中则微乎其微。

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古代文献词义”是存在于“古代文献”这一大范围之内的,它和字典辞书中的“词义

”虽然有联系,但并不相同。字典词书中的“词义”,是一种词义的系统,它一般由本义或基本义与引申义、

比喻义、假借义所组成,而且是处于静止状态,尚未与事物系统发生动态的、表述的联系,更不会有上下文义

及言外之意附丽于其上。“古代文献词义”是字典辞书词义系列中的一个个体,或为本义或为基本义或为引申

系列中的一个义项,而且它与事物发生了动态的、表述的关系。有时,尤其在文学作品中会产生大量的上下文

义及言外之意。

因此,我们这里所谓的“古代文献词义”,是由下列两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抽象义及附加义,这是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载于字典辞书的词义;

第二部分,是上下文义及言外之意,这是附着于具体文献的语言系统及对象系统之上的。

&nb

sp;   正如我们在前边所提到的,无论是训诂学中的“分工派”或“综合派”,都是以诠解古代文献词义为核心

工作的。如果我们从“古代文献词义”的组成来审视这两派,二者的分歧便一目了然。“分工派”,将自己的

诠解对象拘囿于古代文献词义的抽象义及附加义上,所得的结果是语言学范围的成果,是一种近乎纯语言学的

考释。“综合派”虽然在理论上宣称自己要解释古代历史文献的全部,从语言到语言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难实现目标的全部。从以往的训诂名著来看,如西汉毛亨的《诗诂训传》,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没有任何一部训诂专著能达到训解古代文献语言与文献语言所表述表达的全部对象的目标。但“综合派”的优

点,是在于走出近乎纯语言学的训释天地,进入了文献语言所表述的对象领域。这是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优点

,值得肯定。

我们以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应从它的研究对象去看,另一方面又要从它的功用去看。世间的

学科,有的以研究实体对象为主,有的则以研究关系,功用对象为主,前者如生物学、地质学、语音学,后者

如技术经济学、数学。此外,还有一类学科,它既研究实体对象,又研究关系、功用对象,我国的传统训诂学

就是以研究实体对象和关系,功用对象为主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它以诠解“古代文献词义”这一实体为对象

;另一方面,它又以训诂学是诠解古代文献的工具这一功能以及训诂学家对文献的理解关系等为对象。可以说

,我国自汉代以来的训诂学史,便是一部对古代文献词义的考证史以及训诂学家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史。古人所

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陆九渊语)正揭示了训诂学的性质。但是,我们主张的“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

既不是“分工派”近乎纯语言学的考释,又不是“综合派”的对古代文献的全面阐释,更不是主客浑然一体的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以古代文献词义的考证为中心,而在考求中一要弄清具体文献中词义的音义、形

义以及形音义的共生关系及相互制约关系,二要弄清“知识义”(属具体文献的对象系统及该知识的自身系统

)与词义中抽象义、附加义的关系,即“知识义”对词义的生成关系及词义对知识义的表述关系,并进而从“

词义”及“知识义”这一微观角度阐述古代文献。如果我们将我们所理解的训诂学作进一步划分的话,可以划

分为下列三个部门:一个部门是“词义生成学”,它探讨怎样从“知识义”生成词义以及词义与词音、字形之

间的生成关系;另一个部门是“微观文献疏证学”,(又属“文献疏证学”的一个部门),它探讨词义对知识

义的表述关系以及文献作者怎样运用词义与知识义在微观上生成文献。

当代的古代文献词义考证中“考未知、证已知”这两种形态,可以列入第三个部门。目前,这一部门比较

发达,在理论上也较前两个部门成熟得多。但这一部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不讲求词义与“知识义”的关系

,笔记式考据中愈益脱离文献系统的偏向等等。

那么,我们所理解的训诂学中的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

证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前二者为基础理论学科,后者为应用学科。

综上所述,我们对训诂学提出新的理解,是在借鉴中国两千年训诂学史与当代训诂学观念及成果的基础上

形成的,两千年的训诂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验证新观念的场所;“分工派”的理论研究引导我们更接近了真象;

“综合派”的倡导唤起了我们对训诂学本质理解上的复归之心。如果我们对训诂学的新理解能站住脚的话,那

也是站在前辈巨人臂膀上的登高一望,而不是“代沟”,更不是“断层”。

注释

①《国粹学报》第二年24―25期。

②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齐佩róng?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王力:《新训诂学》,见《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

⑤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⑥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⑦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见《子云乡人类稿》,齐鲁书社,1985年。

⑧许嘉璐:《关于训诂学方法的思考》,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

⑨赵振铎:《训诂学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⑩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见《李太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  魏哓虹)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言右加永

?②原字打去丁加忽

?③原字王右加容

篇6: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正    文】

提要  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而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黄氏界说一

出,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笔者在考察以往训诂学史的基础上,

继承章太炎、黄侃的学说,首次提出训诂学的“二重性”问题,并将训诂学划分为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

、“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前二者属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后者属训诂学的应用学

科。

一  现代观念的.产生

从观念上对训诂学进行思考,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

”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

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豫部

第九》说得更加明确:“《尔雅・释诂》者,释古言也;《释言》者,释方言也;《释训》者,释双声迭韵连

语及单词、重辞与发生助语之辞也。”

到了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

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

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睢・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

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到了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yǒng?①,

hū?②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

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里郭璞已接近于在概括了。

到了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

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

“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

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可见,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

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可以说,到孔颖达这里

[1] [2] [3] [4] [5] [6]

篇7:试述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及理论指导意义论文

试述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及理论指导意义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一概念,但是他们的生态学哲学理念已经产生。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带来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急剧加深;工业发展使人们对土地疯狂掠夺,对森林植被无限破坏,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生态问题对人类产生的严重影响,预示生态哲学的发展。生态学是探讨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学术。这些关系都是阐明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相处的哲学关系,生态学必然会发展到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从生态学发展而来,主要是研究生态问题的哲学理论。生态哲学从人与自然关系出发,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探讨人、社会、技术、工具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统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变世界、认识世界是否成功的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生态哲学以人为主体,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整个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阐明了生态哲学是按照什么样的自然规律运行,揭示了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态破坏严重,马克思生态哲学对社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内容概述

1.人是第一主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里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马克思生态哲学观中人来自于自然,创造出社会,最终人与自然、社会之间是和谐统一才会保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人与自然、社会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元素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与通过人的主体性很好地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吻合,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接纳。马克思生态哲学“以人为本”,人是第一主体。从人主体利益出发来阐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是把人视为改造世界的主体,从人的角度来看自然界。人的利益最终实现,就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曾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以人为主体,就是从人主体利益出发,来协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整体利益,不能因私而忘公,要保护生态环境,使自然界与社会都得到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大生产,物质欲望大于一切,对自然界无止境地掠夺,造成水土流失、草地退化、荒漠扩张,严重的自私自利行为给整个自然界带来了巨大伤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把双刃剑,它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但又携带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挑战自然界生态承载能力。于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经济飞速发展,要从人类社会长久发展出发,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2.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特点

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的描述为“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即使如此,马克思也不是对科学、经济和思维意识形态等社会存在的因素做简单直列式评述,而是运用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来帮助人们实现对哲学的掌握,要遵循基本理论规律,按照特定的原则如:抽象到具体、个别到一般等原则进行实践。马克思运用这些原则本质地揭露资本主义利润为上的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揭示生态破坏带来的宏观与微观的后果。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是一门科学,具有浓厚的科学性。第一,马克思生态哲学从自然科学理论出发,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发展生态哲学。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物质决定意识,人只要遵守自然运行规律就可以创造物质,按照自然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就可以可持续地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产资料。不然就会造成生态资源枯竭,受到自然界的恶性反馈。第三,马克思生态哲学找到了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所在,也找到了改善生态的方法。马克思以及恩格斯都认为,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是造成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原因,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只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阻碍,寻找新生产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只有找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佳途经。第四,马克思生态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生态哲学辩证法就是物质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基础。

3.实践性的特征

马克思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思想精神透露着实践观点,与实践观点存在严密的逻辑性。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感性批判做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世界存在的万物都要通过实践去了解掌握,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实践才能顺利地开展。实践主体性是为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基本特性。第一,马克思从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旧生态哲学无视实践,忽视人是实践主体性,因而不能正确阐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把实践当作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人通过实践来掌握世界运行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认为实践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方法,人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界,使自然界产生相应效应。实践是人与自然界互相联系的媒介。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方式,实践产生生态问题,人也要通过实践来解决生态问题,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马克思生态哲学就是以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哲学理论[2]。体现了辩证法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意义

1.马克思生态哲学有助于我国人民发展理念的转变

马克思生态哲学特点很好地转变了我国人民对生产、生活的发展理念,深刻改变了我国人民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旧思维。从传统发展来看生态危机的产生都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传统理念的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摒弃传统中不良的思想,要将物质生产与环境和谐放在一个整体中考虑,放在一个有机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树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达到不以损坏未来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实践才会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就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第一,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指导。熟悉马克思生态哲学,就掌握了以人为主体思想理论,排除了以物为本的错误思想,建立了正确价值观。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生态哲学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生态学是马克思生态哲学科学基础,从生态学出发把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更好地指导我们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第三,坚持马克思生态哲学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生态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人的实践促进了自然发展,就是掌握了正确科学理论;相反阻碍了自然发展,就是被错误的理论所误导。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马克思生态哲学促进生态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相互和谐统一的基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有助于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3]。

2.马克思生态哲学提供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批判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观点。他们指出环境创造并影响着人,人也通过实践活动来反作用地改造环境,人在适合于人本性的条件下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以马克思生态哲学为理论指导[4]。第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是实践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要掌握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就要理解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马克思生态哲学主体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维护主体利益解决生态问题,促进整体利益的发展。掌握好马克思生态哲学为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体现了人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关系,它要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掌握好全体利益,也为后代子孙利益考虑,维护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要求我们掌握自然基本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生产实践活动越多对自然界认识就越丰富,掌握自然规律的能力越大就更容易创造多样性的生产活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马克思生态哲学是辩证的自然观,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完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向前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生态哲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处于严重落后状态加上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我国较长的一段时间采用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激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矛盾。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从我国的基本情况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正确的生态理论引导下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高了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勇气。以现在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就是结合马克思生态哲学,把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很好地融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全面的生态理论。

当今,经济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恶化问题,为了改善生态,人要掌握生态哲学理论,坚持正确理论指导,按照正确方法从事实践,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关春玲.生态哲学的重生:论马克思实践观的生态哲学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5).

[3]王仕国.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视野与历史使命[J].求实,(11).

[4]杨秋凤.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J].鄂州大学学报,(2).

篇8:社会实践对社会体育的指导意义论文

社会实践对社会体育的指导意义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所起到的作用,指出专业实践对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提高高校对体育生培养和该专业教学改革中社会实践部分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社会实践

一、前言

在当下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处在转型期,部分大学毕业生收到就业压力增大这一社会问题困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毕业即失业”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属于体育类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内容较为固定,由于学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这就要求该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注意从就业的角度来进行反思和改革。笔者以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试图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展现社会实践对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提高高校对体育生培养和该专业教学改革中社会实践部分的重视程度。

二、社体专业社会实践基本情况

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诚信、敬业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法律法规,系统掌握体育专项指导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与体育专项有关的管理、营销、服务及项目推广等基础核心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健身俱乐部或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工作,具有创业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共有网球、羽毛球、健身韵律、康体运动、跆拳道五个培养方向,近三年每年毕业生约110人[1]。乐山师范学院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有利于学生成长、能够增加学生社会经验的社会实践中。经调查,社体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区域,覆盖乐山市,辐射四川省大部分县市。社会实践方式主要为在健身俱乐部、体育运动项目培训机构和跆拳道馆任教练。

三、社会实践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实践经验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大作用。据调查,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体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往往更受欢迎,招聘单位更加青睐具有实践经验、能够即招即用的毕业生。这就说明了社会实践对社体专业毕业生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1、提升能力。社会实践可以帮助该专业学生学习并提高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指导能力和分析解决俱乐部健身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人体运动理论知识和健身运动技能反复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指导能力。从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各方向参加国际国内专业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均在各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参加社会实践。例如乐山师范学院FLY啦啦操代表队大部分成员在全市各健身俱乐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

2、丰富经验。社体专业要求毕业生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研从事健身俱乐部指导与管理活动中简单的俱乐部的市场调研、项目确立、融资、管理队伍、营销、售后服务、运作模式、效益评估等工作。要实现该培养要求,毕业生必然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据调查,在健身俱乐部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大一阶段主要参与俱乐部的市场调研、营销工作,大二阶段主要参与健身指导、售后服务工作,大三阶段主要参与项目确立、管理队伍工作,大四阶段可以参与运作模式、效益评估工作。在这四年中,能够全程参与这种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系统的、完整的获得一整套俱乐部指导与管理经验,在就业市场中非常受欢迎,甚至有部分毕业生经过融资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健身俱乐部并获得成功。

3、开拓眼界。2月26日由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会议中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国务院的此次部署抓住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业与社会就业脱节。体育类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由于学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3]。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能够开拓社体专业学生的眼界,可以有效解决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完整的俱乐部运营体系和形形色色的市场需求,还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更高层次的升华。

四、社会实践对就业的消极影响

社会实践对于社体专业学生具有多种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在长达几年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体专业学生不能签订劳动合同,而是以兼职学生或临时工身份参与社会实践,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惯性思维,不懂得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也不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各种运动健身俱乐部以及培训机构尚不规范,无法与学校正式建立社体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良莠不齐的社会实践单位难以有效使全体社体专业学生得到良好体系下的社会实践锻炼。最后,大学期间社体专业课程设置紧凑,学生需要在四年内修满176个学分,学业压力很大,而如果无法协调学业与社会实践,势必会对社体学生的学校学习造成不利影响[4]。

五、结论

总体而言,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具有重大的影响,其可以使毕业生具有更贴近俱乐部和培训机构需要的经验能力,更可以使毕业生具有对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眼光和战略视野。然而社会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不足,需要学校与社会为社体专业学生搭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实践平台,从而满足更高的培养要求,实现基本的“六会”技能:会健身技术指导、会组织管理、会项目咨询、会赛事策划、会器材维护、会市场调查。

参考文献

[1]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7(11):106-111+116.

[2]吴国民.论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与策略: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7(02):130-133.

[3]刘伟.体育院系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4]许海涛.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的优化分析[D].扬州大学,2014

篇9:临床技能竞赛对妇产科学教学改革指导意义论文

关于临床技能竞赛对妇产科学教学改革指导意义论文

【摘要】   目的 研究调亡抑制蛋白cluster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大肠癌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的clusterin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的分析。 结果 clust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其阳性率为67.0%,癌旁正常组织为18.0%,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 0.01);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其阳性率为58%,癌旁正常组织为3%,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 < 0.01);cluster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225,p<0.01)。 结论 cluster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率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表明可能是大肠癌的生存基因,这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clusterin; survivin;大肠癌;基因治疗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lusterin and survivin in colorectoal carcinoma patients.

chen jin-yuan, li jie, xu hong.

(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 514043, guangdong, p. r.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clusterin and survivi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tns and its significance.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lusterin and survivin in tissues of 100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of 100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 their relationship and significance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lusterin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were 67.0% and 18.0%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for survivin were 58 % tissues of colorectoal carcinoma and 3% in the adjacent tissue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lusterin and survivin in colorectal cancer .conclusion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lusterin and survivi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popt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was decreased by mutiple ways.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clusterin and survivin showed that clusterin and survivin are survival gene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key words: clusterin ; survivin; colorectal carcinoma; gene therapy

调亡的调节对人体组织保持内环境稳态及正常细胞形态至关重要,这一过程受到干扰将使细胞的寿命无限延长或积累突变,有利于肿瘤的发生。www.133229.Com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家族成员之一,是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抗调亡基因,survivin在胎盘和胚胎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已经证实survivin在许多肿瘤中过度表达[1,2],但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作用所知甚少。cluster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凋亡抑制因子,分子量为75kda~80kda,基因定位于8q21,含有大约1651个碱基,编码由44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clusierin蛋白具有许多特征性的结构域,自然状态下人clusterin蛋白由分子量均为40 000的两个亚单位组成异源二聚体,具有典型的信号肽结构,包含一个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它普遍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的胞浆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有脂质转运、辅助生殖、抑制补体介导的细胞免疫等。本实验通过检测cluster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研究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大肠癌中clusterin和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靶向clusterin和survivin治疗在大肠癌中的应用前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07~,07)来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100例,所有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分别取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边缘5cm,病理学证实为正常组织)。每例标本切下后15min内冰下采集,置于-70℃冰箱保存。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化疗、放疗,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28-77岁,中位年龄59岁。结肠癌57例,直肠癌43例。病理类型:管状腺癌57例,乳头状腺癌29例,粘液腺癌14例。duck,s分期:a期5例,b期38例,c期34例,d期23例。鼠抗人clusterin单克隆抗体工作液(克隆号:41d)(编号:zm-0285),兔抗人survivin多克隆抗体工作液(编号za-0458),sp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方法  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试剂赠送的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免疫组化染色前均染色复查病理类型。

1.3 结果判定  每一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均设有已知的阳性对照和用pbs代替一抗的空白对照。(1)survivin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有棕黄色颗粒沉着。光学显微镜下随机记测10个高倍视野中阳性细胞百分比:阳性细胞<10%为-,10%-29%为+,30%-59%为++,60%以上为+++。(2)clusterin阳性细胞见于细胞质显示棕黄色或棕褐色。光学显微镜下随机记测10个高倍视野中阳性细胞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实验结果用±s表示,两因素间的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水平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survivi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8/100(58.0%),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100(3.0%),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1)。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组织类型之间均无明显关系,而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关系,见表1。

表1 survivi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略)

2.2 clusteri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clusteri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100(67.0%),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8/100(18.0%),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1)。cluster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组织类型之间均无明显关系,而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关系,见表2。

表2 clusteri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略)

2.3 clusterin和survivin表达的关系 大肠癌组织中clusterin和survivin表达共同阳性45例,共同阴性20例。clusterin表达阳性survivin表达阴性22例,clusterin表达阴性survivin表达阳性13例。统计学相关性分析表明,clusterin和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0.255,p<0.01,表3),即随着大肠癌组织中clusterin的表达率增高,survivin也有高表达趋势。

表3 clusterin、survivin在大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略)

3 讨论

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异常是肿瘤发病的主要症结所在,然而随着细胞凋亡的概念的引入,人们开始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来审视肿瘤的发生。凋亡的调节对人体组织保持内环境稳态及正常细胞形态至关重要,这一过程受到干扰将使细胞寿命无限延长或累积突变,有利于肿瘤的发生。由此认为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凋亡异常的疾病[1]。细胞的凋亡过程受凋亡促进因子和凋亡抑制因子的共同调节[2],因此, 凋亡抑制因子的过度表达必然影响人体的稳定, 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lusterin和survivin就是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凋亡抑制因子。

clusterin的功能包括调节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参与脂类转运,参与生殖,细胞溶解,内分泌,补体介导和凋亡。最早于1983年在羊睾丸组织中分离得到,随后又发现该蛋白在人体的许多组织包括脑、心脏、肾脏、肝脏、肺脏、眼、乳腺、子宫、前列腺等器官中均有表达[2]。sharou等[3]人的研究认为clusterin是一种“粘附”蛋白,它的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可能是直接通过与ntf分子的相互作用使靶细胞无法获得细胞因子。另一种可能是clusterin在tnf的受体水平发挥作用。第三种可能是clusterni与细胞表面分子(如鞘磷脂)相互作用,干涉tnf的.信号转导。本研究结果证明大肠癌组织中clusterni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且clusterni的表达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关系(p<0.01);本研究发现随着肿瘤的进展,临床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且伴淋巴结转移则clusterni的表达水平也会逐渐增高,由此表明在大肠癌的恶变过程中,clusterni通过抗细胞凋亡作用参与了大肠癌发生、发展甚至转移等的生物学行为。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家族成员之一,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特异地表达于人和鼠的胚胎发育组织以及多数人类肿瘤细胞,在正常成人组织的表达仅见于胸腺、睾丸和分泌期子宫内膜,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4]。此外,它还与肿瘤的化疗药物敏感性和预后有关。由于survivin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及功能的多样性,使其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survivin的表达具有很强的细胞周期特性,在g2/m期表达明显增强[5]。抑制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表明,survivin通过直接或间接干涉caspase的功能而抑制细胞凋亡。survivin直接作用于caspase,主要是抑制easpase-3、caspase-7的活性,阻断细胞的凋亡过程。survivin也可通过p21间接抑制caspase,其机制是suvrivin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4形成survivin-cdk4复合体,使得p21从cdk4的复合体中释放出来,p21进一步与线粒体caspase-3结合,抑制其活性,阻止细胞凋亡[6]。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肠癌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几乎无阳性表达(3%)。随着大肠癌的不断进展,survivin的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而高吴阳[7]也指出survivin的表达随着肿瘤分级的增加、临床床分期的增加而相应增加。

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以及长期相互作用的正常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本实验发现clusterni与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clusetrin与survivin执行各自不同抗凋亡功能,这两条途径在抗凋亡作用上起协同作用,究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是否二者表达受一个共同调控基因的影响尚不清楚。近50年来,尽管大肠癌的外科治疗技术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大肠癌的手术治愈率、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欧美发达国家为60%~62%),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率较高,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从凋亡途径来克服这个问题。

本研究发现作为生存蛋白clusterni与survivin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大肠癌的联合预后因子,而针对clusterin与survivin的靶向治疗在许多肿瘤模型中已经被证实具有可行性。如果封闭clusterin和survivin基因或者降低其表达能够介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值,从而控制肿瘤生长,避免多药耐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提高化疗的缓解率,那么clusterin和survivin就可以成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的生存基因。本实验试图通过探讨clusterin和survivin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关系,为将来通过以clusterin和survivin为靶点进行基因治疗和临床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途径。目前对于clusterin和survivin在肿瘤中的抗凋亡机制是否有决定性意义以及其抗凋亡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式还不是很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evan g,littlewood t.science,;281(5381):1317~1322.

[2] trougakos ip,gonos es.clusterin/apolipoprotein j in human ageing and cancer[j].in j biochem cell biol,;34(11):1430~1448.

[3] sharou m,joseph ss,janmes m,et al.cytotoxic sensitivity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a1pha in pc3 and lncap prostatic cancer cells is regulated by extracellular leve1s of sgp-2(clusterin) [j].prostate,,39(2):87~93.

[4] ambrosini g,adida c,altieri dc.a novel antiapoptosis gene,suvivin,expressed in cancer and lymphoma[j].nature med,(8):917~921.

[5] li f,altieri dc. the cancer antiapoptosis mouse survivin gene: charaeterization of locus and transcriptional requirements of basal and cell cycle-dependent expression.[j] cancer res,1999,59,3143~3151.

[6] suzukia,hot,kawano h,et al.survivin initiates proeaspase3/p21 complex 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interaetion with cdk4 to resist fas mediated cell death [j].oneogene,,19(10):1346.

[7] 高吴阳,胡传义,易慕华.suvrivin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j].中华男科学,,1:12~14.

篇10:训诂学与俗文化研究

训诂学与俗文化研究

郭在贻提出研究俗语词为训诂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但对现在的'俗语词没有提及.训诂学不应局限在俗语词方面,还应扩大到俗文化范围,从研究古书走向俗文化研究,对人们喜闻乐见的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其所以然及俗误.训诂学对周易预测算命、取名、方俗语研究、英语教学、新词揭源、地方文化研究及数字化电子文献的整理校勘等都有重要作用.

作 者:杨小平YANG Xiao-ping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H131 关键词:训诂学   扩大范围   俗文化研究  

篇11:论训诂学的基本性质

论训诂学的基本性质

训诂学的性质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尽管在数千年历史中训诂学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其产生、目的、主体、对象和地位等方面可以确定,其基本性质应当还是对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古代文献的解释.中国的训诂学与西方的释经学在产生的背景、目的、直接原因和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训诂学的基本性质是中国古代释经学.

作 者:李岗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6(6) 分类号:H13 关键词:训诂学   基本性质   释经学  

篇12:Holmes对译学理论体系划分的指导意义论文

摘要:翻译理论是否有用是翻译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分析Holmes对翻译理论的划分入手,具体地阐述了翻译理论的层次性,各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翻译理论;层次

引言

翻译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许多争论,这些争论不仅仅针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科学与艺术,神似与形似等各对矛盾,事实上,更为尖锐的争论是翻译是否存在所谓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是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古今中外存在着这样的两派,一派坚持翻译有自己的理论,而另一派则认为翻译根本无规律可言,更无从谈起翻译理论。两派理论相持不下,并且在一定时期的争论激烈得地似有浓烈的火药味。且不说他们各则所持的观点如何,单单这种争论的提法就是不科学的,为什么呢?下面我将以Holmes对翻译学体系的划分为基础,谈一谈对翻译理论的界定问题,并且希望通过学习Holmes对译学理论体系的划分,进一步理清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以减少因概念不清而引起的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