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eent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话说筋骨阅读题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话说筋骨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话说筋骨阅读题答案

篇1:话说筋骨阅读题答案

话说筋骨阅读题答案

①所谓筋骨,包括筋肉和骨头两个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筋骨,或者筋骨软弱,即使长再多的肌肉,也终究寸步难行,甚至连独立支撑也很勉强。如果某人被骂作没有骨头,那便是他的奇耻大辱了。

②因此,筋骨之重要,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存与否,而且更关乎一个人的生存要义。所以,在古人眼里,一个能担当大义的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口必是劳其筋骨。这里,筋骨早已超出了身体本身的含义,而上升到了人生乃至境界的层面。

③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我看来,这里的“文”,不仅指文采,而且更主要的还是指文章能否“载道”,而欲有所承载,离了筋骨是万万不能的。可以说,载道之文,必有筋骨。而一篇不能载道、没有筋骨的文章,只怕连存世的可能也没有,更遑论穿越时光、流传千古。

④这种筋骨,绝不是认识上的似是而非,绝不是态度上的模棱两可,更不是不着边际的顾左右而言他。它所表达的必是掷地有声的启迪,必是见物见人见思想的多棱镜,传递的是一种力量,温暖的是人的心灵。

⑤这种筋骨,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光鲜,不是理解的曲折和艰深,也不是毫无嚼劲的一览无余。相反,它的意蕴犹如冰山漂浮在海面,露出来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大部分则深埋于水下。

⑥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的“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流传后世而不朽,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筋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筋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陶渊明的筋骨;“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筋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筋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筋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筋骨;“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关汉卿的筋骨;“铁肩担道义”是李大钊的筋骨;“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筋骨……

⑦一代之文学因其筋骨的多样性而多姿多彩,因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而流淌不息,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获得永生。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没有辛弃疾的筋骨;没有“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没有陆游的筋骨;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没有范仲淹的筋骨。

⑧在今天,每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能够“发现世界不被注意的部分”,从而到达个人艺术的巅峰。但如果没有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企望靠小资的敷衍、靠穿越和玄幻的演绎,从而创作出传之后世、有筋骨的美妙文章,则与缘木求鱼无异。真正的写作,有筋骨远比皮肉上的光鲜更为重要。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文艺作品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

B.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大部分”与第⑧段中加点的“部分”指代的是同一种东西。

C.王国维说:“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

D.一代之文学能够流淌不息,获得永生,乃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

E.文章大量引用名人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2.简要分析第④~⑧段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所引用的苏轼的词句不能恰当地证明论点,请从苏轼的作品中另选一句。(2分)

参考答案:

1.BE(A项与原文相比扩大了范围,原文有“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这个前提条件;C项张冠李戴,将作者的观点强加于王国维身上;D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看,文学“流淌不息”的原因是“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

2.①筋骨的标准;②举例论证不朽的.作品皆有筋骨;③举例论证筋骨对文学的重要意义;④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写出有筋骨的文章。(此题需要在仔细阅读第④~⑧段的基础上回答,可以分条回答,也可以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字眼来描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点拨:对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或论证结构的把握,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层次的分析能力和对议论文写作技法的把握。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目涉及的段落,看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段末是否有总结句,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正确解答此类问题。

3.示例:①把思想、见识、内涵等决定文学境界的要素比喻成身体的筋骨,②比喻自然合理,说理浅显生动。(据其他例子,言之成 理也可)(回答此题,首先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段落或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二是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点拨:比喻论证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4.示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题答案不唯一。结合对“筋骨”的理解和本段所举的其他事例,可知这里的诗词句应当是表达雄心壮志的。回顾我们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可以很自然地想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等名句。书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篇2:话说筋骨阅读答案

①所谓筋骨,包括筋肉和骨头两个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筋骨,或者筋骨软弱,即使长再多的肌肉,也终究寸步难行,甚至连独立支撑也很勉强。如果某人被骂作没有骨头,那便是他的奇耻大辱了。

②因此,筋骨之重要,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存与否,而且更关乎一个人的生存要义。所以,在古人眼里,一个能担当大义的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口必是劳其筋骨。这里,筋骨早已超出了身体本身的含义,而上升到了人生乃至境界的层面。

③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我看来,这里的“文”,不仅指文采,而且更主要的还是指文章能否“载道”,而欲有所承载,离了筋骨是万万不能的。可以说,载道之文,必有筋骨。而一篇不能载道、没有筋骨的文章,只怕连存世的可能也没有,更遑论穿越时光、流传千古。

④这种筋骨,绝不是认识上的似是而非,绝不是态度上的模棱两可,更不是不着边际的顾左右而言他。它所表达的必是掷地有声的启迪,必是见物见人见思想的多棱镜,传递的是一种力量,温暖的是人的心灵。

⑤这种筋骨,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光鲜,不是理解的.曲折和艰深,也不是毫无嚼劲的一览无余。相反,它的意蕴犹如冰山漂浮在海面,露出来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大部分则深埋于水下。

⑥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的“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流传后世而不朽,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筋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筋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陶渊明的筋骨;“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筋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筋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筋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筋骨;“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关汉卿的筋骨;“铁肩担道义”是李大钊的筋骨;“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筋骨……

⑦一代之文学因其筋骨的多样性而多姿多彩,因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而流淌不息,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获得永生。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没有辛弃疾的筋骨;没有“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没有陆游的筋骨;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没有范仲淹的筋骨。

⑧在今天,每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能够“发现世界不被注意的部分”,从而到达个人艺术的巅峰。但如果没有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企望靠小资的敷衍、靠穿越和玄幻的演绎,从而创作出传之后世、有筋骨的美妙文章,则与缘木求鱼无异。真正的写作,有筋骨远比皮肉上的光鲜更为重要。

《话说筋骨》阅读题目: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文艺作品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

B.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大部分”与第⑧段中加点的“部分”指代的是同一种东西。

C.王国维说:“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

D.一代之文学能够流淌不息,获得永生,乃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

E.文章大量引用名人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10.简要分析第④~⑧段的论证思路。(4分)

11.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4分)

话说筋骨阅读题答案(通用9篇)12.第⑥段所引用的苏轼的词句不能恰当地证明论点,请从苏轼的作品中另选一句。(2分)

篇3:话说筋骨阅读答案

9.BE(A项与原文相比扩大了范围,原文有“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这个前提条件;C项张冠李戴,将作者的观点强加于王国维身上;D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看,文学“流淌不息”的原因是“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

10.①筋骨的标准;②举例论证不朽的作品皆有筋骨;③举例论证筋骨对文学的重要意义;④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写出有筋骨的文章。(此题需要在仔细阅读第④~⑧段的基础上回答,可以分条回答,也可以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字眼来描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11.示例:①把思想、见识、内涵等决定文学境界的要素比喻成身体的筋骨,②比喻自然合理,说理浅显生动。(据其他例子,言之成 理也可)(回答此题,首先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段落或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二是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12.示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题答案不唯一。结合对“筋骨”的理解和本段所举的其他事例,可知这里的诗词句应当是表达雄心壮志的。回顾我们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可以很自然地想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等名句。书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篇4:话说城市化阅读题及答案

(1)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有以下三个主要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小。(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工厂、商店及住宅等非农业用地。

(2) 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3) 在城市起源以后的几千年里,世界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很低水平缓慢增长。在1750年之前,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2%。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城市化才开始加速发展。在19世纪的1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市人口增加了340%,1900年的世界人口比重提高到13.3%。

(4)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 A (上升、膨胀)(图1)。这一时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越过了小城镇;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其人口规模迅速 B (上升、膨胀);在大城市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至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到41%。

1.从结构上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简要地说,第一部分是写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写__________

2.第 1 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说明了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是的(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成语)

3.第 4 自然段的“A”“B”两处分填入的词语应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文中附图2是为了说明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第_______个,其与第4自然段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是相对应的。

5.认真阅读附图1,你认为从中至少可得出哪三个结论?

6、文中为了阐明城市化的有关问题,使用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等。

7.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看,文中用得较好的词有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8.综观全文,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篇5:话说城市化阅读题及答案

1、城市化的含义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相辅相成

3、上升 膨胀

4、(3) 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5、(1)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

(2)1980年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

(3)世界城市化加速发展。

6、下定义、举例子 、列图表等。

7、缓慢 空前 相继等

8、经济发展 工业化

篇6:话说重阳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3分)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3分)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2分)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4分)

【附答案】:(共12分)

1、古人以九为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故名重阳。(1分。意对即可。)重九、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2分。答出一个给1分,给满2分为止。)

2、插茱萸是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为了小秋收,类似例子如端午吃雄黄酒是为防虫咬。(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3、登高的高含步步高升高寿之意。(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4、没有标准答案。(4分,每问2分。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

篇7:《话说父亲》阅读题答案

1.(共3分)天然、率真、不拘格局,诚挚至深(真诚),与世无争,机智。

(每点1分,答对3点给3分)

2.(共3分)(1)手术时,人艺的男演员们轮流看护(生病时演员真诚的待他)。(2)演员们以他

的素材编演长篇喜剧。(3)很不得意时身边也没有缺少朋友(父亲划为右派时,一位阿姨为他辩护)。

(意思对即可)

3.(共2分)因为他没有刻意追求待人接物的矫饰,就少了一些虚礼往来,从而让他更被别人明白,

更被世人理解、接受。(意思对即可)

4.(共6分)轻松,自在(自由),幸福,充实,有兴味。(答任意4点给3分,少一点扣1分。)

父亲的性格使然(答出父亲性格也可),家庭为他开辟了一个消静的场所(家庭做坚强后盾),读书为他开辟了一个清静的世界。(每点1分,共3分)

5.(共3分)有。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注重交往的礼节,尊重别人,再以诚相待,

我们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好人缘。

没有。 在待人接物方面即使不太注意礼节,甚至不懂的寒暄、客套,只要以诚相待,同样会换来别人的真诚,获得好人缘。

(有或没有,1分;言之成理即可,2分,如果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应付,虚假行为不得分。)

篇8:话说快与慢阅读题及答案

江曾培

①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加速,“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以“生活节奏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快,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提速。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②不过,要快,却不能把快绝对化,不能抹杀慢。快与慢是对立的统一,都受着条件的制约,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得到的却是苦果子。当年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不可“拔苗助长”一类的古训。苏轼就王安石变法讲过一个很好的意见:应像白昼渐渐变成黑夜,不能从严冬一下进入酷暑。

③就人的幸福感来说,生活也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篱下”和“闲庭信步”的悠悠情致,那么,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闪婚”“闪恋”快则快矣,然而,也就尝不到婚恋过程的美妙情趣,并且会导致“闪离”的恶果。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许多驾车人视而不见,急驶而过,管理者特意在路上插上一个劝告牌:“慢慢走,欣赏呵!”朱光潜在谈到人生的情趣时,特举此例,说人生艺术化,就得【“慢慢走,欣赏呵!”】

④针对近些年来一味求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又怀念起慢来。“慢餐”“慢游”“慢照”一类的活动渐次多了起来。国际上有了“慢餐协会”,他们声称,慢餐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裹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这与我读到一篇憧憬“慢生活”的文章所述是一致的:“慢是一种心态,是去体验和体会生活,而不只是经历和经过生活”。

⑤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价值。快节奏的霹雳舞与慢节奏的太极拳,各有各的作用。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要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充满幸福感。

【问题】

2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一味求“快”的负面影响有哪些。(4分)

24.第②段末引用苏轼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话,有何作用?(4分)

25.选文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4分)

26.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末“慢慢走,欣赏呵!”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22.(3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要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充满幸福感。

23.(4分)①对社会来说,盲目求快,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退化”(2分,意思对即可);②对人的幸福感来说,一直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会失去人生本应有的“悠闲”和“情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缺少了人生的丰富性(2分,意思对即可)。

24.运用引用论证(2分),论证了“快与慢是对立的统一,都受着条件的制约,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能“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2分)。

25.(1)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2)就人的幸福感来说,生活也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

26.(4分)①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②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慢生活的人生心态(或“我们应该放慢生活的节奏”),③去细细体味与体验,而不只是经历或经过生活。(共三层意思。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篇9:《“话说重阳”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话说重阳”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两个传说】

古史上说轩辕黄帝最后驾龙升天了,老百姓舍不得他,奔走呼告。黄帝驾龙升天的日子是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希望能看见黄帝乘巨龙归来。

汝南桓景听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到要到人间走一走,把瘟疫带到人间,于是,他上山向费长房学习仙术。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家乡有难,让他赶回家乡救百姓。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给每个人分了一片茱萸叶,又让每个人喝一口菊花酒,然后他独自回到村中。瘟魔上了岸,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只好进村,等在村中的桓景用青龙剑杀了他。

【三地风俗】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各种礼物】

36岁的沈钟在事业单位工作,早在9月中旬,他就为全家人报了华东五日游的旅行团。他说,父母都是退休教师,酷爱旅游。平时为自己带孩子太辛苦,今年十一长假恰逢重阳节,正好全家同游同乐。80后企业职员小李说,父亲是数码发烧友,今年重阳节,送父亲一个新款DV机。而网友七七考虑到奶奶记性不好,今年重阳节准备送老人一个陶艺娃娃计时器,还能录自己的声音,“奶奶,到点啦,锅开了!”给老人关怀和快乐。“重阳节,常回家看看吧。哪怕陪爸妈聊聊天,说说话,做做饭。相见就是亲,孝在点滴中啊。”做大学教授的尚重生格外动情。

10.请概括重阳节各项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2分)

11.由于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重阳节多有别名,以下不可能是重阳节别名的一项是。(2分)()

A.踏青B.茱萸节C.菊节D.登高节

12.以下关于重阳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重阳节始于传说,与节气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习俗。

B.重阳那天,自制一张画有菊花、青松、仙鹤的贺卡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表达浓浓祝福。

C.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它的核心文化价值一直没有改变。

D.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重阳节作为老年节加以纪念,但也有很多青年妇女会在当天发出求取子嗣的祈愿。

13. 20xx年12月28日,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请你根据材料探究法律上作这样明确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0.(2分)纪念黄帝、防病去灾、祈求富裕、求取子嗣、安和富利、孝敬父母(答对4点即可)

11.(2分)A

12.(2分)D

13.(4分)①重阳节的很多习俗传达了无病无灾、平安健康的心愿,这样规定是希望老人身体健康。②“九”常有极多、无数之意,而且音同“久”,有长长久久之意,选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是希望老人长寿。③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然青壮年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养老面临严重的现实问题,通过设立老年节来引导子女肩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④希望在这个节日里,老人能与子女相聚,享天伦之乐,少一些孤独寂寞。(答对2点即可满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