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segoo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浅谈青海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浅谈青海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浅谈青海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
浅谈青海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
1前言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十分丰富的中藏药材资源.据统计,青海有中藏药材近3000余种,其中中药材1600多种,藏药材1200多种,特别是冬虫夏草、贝母、秦艽、锁阳、藏茵陈、大黄等地产名贵药材享誉海内外.在国家重点统计的300多种中藏药材中,青海就占160多种,是名符其实的'中藏药材资源大省.因此,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对于推动青海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增加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实现管理决策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杜军华 范建平刁治民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青海,西宁,810008 刊 名:青海科技 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9(5) 分类号:F1 关键词:篇2:药用植物银杏叶功能产品开发探讨论文
药用植物银杏叶功能产品开发探讨论文
摘要: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生物活性较为广泛,通过提取银杏叶中的有效成分,去除提取物中的毒性成分银杏酸,可以开发生产系列银杏叶产品。
关键词:银杏叶;功能产品;开发研究
银杏(GinkgobilobaLinn.),又名白果,俗称公孙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有“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等称呼。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生物活性较为广泛,通过提取银杏叶中的有效成分,去除提取物中的毒性成分银杏酸,然后就可以开发生产系列银杏叶产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一、银杏叶基本成分
要对药用植物银杏叶进行功能产品开发,首先要对其基本成分进行研究,只有较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它的基本成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银杏叶基本成分包括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两方面。1.银杏叶的化学成分。银杏叶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迄今为止,已从银杏叶中发现各种化合物达160多种,并且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的成分。银杏叶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银杏萜内酯、聚戊烯醇类、酚类、有机酸类、甾体化合物及营养元素等。其中,黄酮类和银杏萜内酯是银杏叶发挥多方面独特药理活性的主要化学成分,而且是银杏叶及其提取物和植物药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1]。2.银杏叶的生物活性。银杏叶的生物活性较为广泛,主要表现为: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的作用,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防止由PAF引起的冠状动脉、主动脉血流量减少及心脏收缩射血量减,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作用;抗病毒、抑菌消炎的作用;对自由基的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改善认知功能、用于治疗急性抑郁症、改善睡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等。
二、银杏叶产品开发
1. 银杏叶产品开发的意义。国内有很多地方大量种植银杏树,每年产生的银杏树叶极多,大量的银杏叶,如果不加以利用,将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如果把这些银杏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不但可以变废为宝,还可以带动以银杏叶加工的产业链的发展。所以说银杏叶产品开发对全国银杏种植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通过银杏产品的开发,可以把银杏叶利用起来,既不至于污染环境,同时开发出来的银杏叶产品,还可以为银杏种植地区的人民带来经济效益,真是一举两得的`事。
2. 市场对银杏叶的需求状况。目前全国有30多家利用银杏叶的厂家,每年需要银杏干叶1.5万~2.0万吨。据了解,仅浙江康恩贝制药公司每年需要银杏干叶就在500吨以上,而全国银杏叶年产量仅约为1万吨。国际上对银杏叶需求量也很大,比如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德国每年从韩国进口达1000万美元的银杏叶片提取物,仅五种Tcbonjn制剂在德国销售额就达600万美元,而法国仅一种Tanakan银杏叶制剂,全年销售金额就高达6000万美元;目前,德国和法国的制药业每年还要从韩国进口1200吨银杏叶,价值约350万美元;瑞典每年也从我国进口大量的银杏叶干浸膏。因此,银杏叶的市场行情十分看好[2]。
3.银杏叶产品开发。银杏叶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比如采用超声波、超声波结合酶、微波等现代技术进行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以及去除毒性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银杏叶产品的开发生产。目前已开发生产出的产品有银杏叶化妆品、医药品、食品、保健酒、保健茶、饮料和果汁等。首先,银杏叶加工技术路线图(见下页图)。其次,银杏叶产品。银杏叶产品的开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一是银杏化妆品。目前利用银杏提取物配制的护肤、护发、生发和减肥方面的系列产品多种多样。如护肤霜洗面奶、美容霜、洗发香波、牙膏等。这种纯天然的化妆品对皮肤刺激小,副作用也小,是爱美人士的最佳选择。二是银杏医药品。银杏医药品分为片剂(片剂舒血宁片、复方银杏片、999银杏叶片、舒心灵片等)、口服液(银杏口服液)和注射液(舒血宁液、银杏黄酮甙元注射液、口服液)。三是银杏叶食品。先将银杏幼树的鲜嫩叶片制成银杏粉,然后添加到面粉中制作加工成为中老年人降压利心的独特的保健食品。另外,还可以将银杏叶粉碎加入面粉,制成银杏叶新型保健挂面;还有就是可以加工成具有独特风味和口感的保健面包,食疗兼备,被广大消费者广泛接受。四是银杏保健酒。选择红枣、白糖和酒精,配以银杏叶提取物制出的银杏大枣保健酒露,具有补阴养血、开胃健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银杏提取物还可以应用于啤酒工业,用银杏叶和蜂胶为主要原料,调配制成具有保健功能的银杏叶保健酒,每天饮用具有一定滋补保健和防病治病的作用。五是银杏保健茶。银杏保健茶有红茶型、绿茶型、袋泡茶、乌龙茶型等几种类型。加入茉莉花进行窖制就可以加工成茉莉花型银杏茶,同时具有茉莉花香。六是银杏叶饮料。用银杏叶提取可以获得淡黄褐色,风味独特,酸甜适度,清香诱人,有银杏叶特有气味与风味的银杏叶饮料。七是银杏叶果汁。将银杏叶提取物和成熟桃果实经1%盐酸水漂洗,除去污物可制成银杏叶桃果汁[3]。国内很多地方都有银杏树,大量的银杏叶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变成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如果把这些废弃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不但可以变废为宝,还可以带动以银杏叶加工的产业链的发展。所以,提倡大家都来开发利用银杏叶,创造发明出更多的银杏叶配方系列,比如花生、荸荠、豆类、食用菌等营养丰富的大宗农产品,都可以与银杏叶提取物科学配方,开发功能性新产品,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农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更上一层楼,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锋,张渝皎,马培贵,李楠,王汉威.银杏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9):18.
[2]吴晔.银杏茶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初探[J].陕西林业,,(3):25.
[3]张家义,孟凡蕾,孟庆杰.银杏功能因子及其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J].北方园艺,2011,(16):200-201
篇3:张家界花卉类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
张家界花卉类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
根据新形势下张家界药材生产特点,介绍了20种花卉类药用植物及其药效,并提出了开发花卉类药用植物资源的措施.
作 者:晏丽 李文芳 李夏艳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4(6) 分类号:S759.3+5 关键词:花卉 药用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张家界篇4: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文章以青海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特征为研究内容,通过青海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状况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利用这些区域民族文化分布的特征来实现旅游开发和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双赢目的,最终实现全区域多目标多赢局面,为青海开发以民族文化为旅游资源背景的产业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海 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可以说,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保护和利用好民族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民族文化应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另一类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如何将民族文化转化为资源,纳入到科学的规划和开发中,并通过有效的开发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关键问题。 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青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自5月20日,青海的藏族史诗格萨尔、藏族拉伊、土族盘绣、热贡艺术等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文化都相继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民族文化公布至今包括省级的在内共有205项(包括扩展名在内),不仅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民族文化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亟需在政府主导下的保护与传承。 青海在长期封闭和自我发展中保持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极高,民族文化资源现已成为青海旅游市场上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另一方面,青海民族文化的原生地大多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可以改善民族文化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并通过旅游参与提高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些都为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最终实现社会、民族文化、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将青海民族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资源纳入到旅游开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海民族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 青海省民族文化的分布以日月山为界,从数量上来看全省大部分的民族文化集中分布在日月山以东的黄河和湟水河流域,这一区域成为青海民族文化富集区;从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上看其分布在日月山东南以同仁为中心,以热贡文化为主要遗产内容的黄南地区、日月山以南的,民族文化为主要遗产内容环青海湖地区、日月山西南以结古为中心的,以民间歌舞为主玉树地区,这些区域的'民族文化分布虽然相对分散但却深深地烙上了明显的地域特色。 以热贡文化为内容的黄南地区。黄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带,东北部与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邻,东南部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碌曲、玛曲三县接壤;西北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贵南、同德三县毗连,西南部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相连。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一区域是青海省连接西南的“南大门”和重要桥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发端于这一区域的“热贡文化”是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文化,“热贡文化”起源于15世纪藏传佛教的传播与兴盛时期,18世纪以后,大批热贡艺人携艺出游,足迹遍及我国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可以说热贡文化是热贡艺人在长期游访中博采众长,吸收各家精华,在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伴随着长期的历史进程,逐渐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现象。“热贡文化”中集大成的是“热贡艺术”,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它包括了唐卡(卷轴画)、雕塑、堆绣、版画、建筑彩绘图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艺术表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涵盖了藏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宗教等诸多内容,在它产生至今几百年的历史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所以在这一区域内民族文化的数量相对于东部黄河和湟水河流域较少但独具特色。 以民俗文化为内容的环青海湖地区。这一区域包括果洛地区、青海湖地区、海南、海西、海北的广大范围,从自然地理环境来说这一区域地理跨度较大,环境变化复杂,既包括了西部的干旱柴达木盆地,也包括了南部的高原地区。但这些区域内有较集中的少数民族居住,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如进入国家民族文化名录的《格萨尔》等,就是在国内国际上都享有声誉的遗产资源。 以民间歌舞为主的玉树地区。青海的南部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海拔高、气候恶劣,是青海藏族聚居的区域,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是青藏高原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族文化类型主要围绕藏文化,分布虽然零星但知名度较高。其类型分布特征为:首先,以西宁市为中心的区域在民间文化遗产类中最突出的遗产类型是曲艺;海东地区是民间民俗。其次,各州县均有分布的遗产类也相对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美术、手工技艺等。 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 青海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资源富集区、资源特色区,分布明显的特征,空间分布形成了三区、两带的整体格局,而且总体资源有呈线路扩散的趋势,形成了“树状”的分布状况,而这些分布特征是左右这一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来明确各个相关联区域的资源类型及特征,对相关的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青海民族文化资源单体分布的这一特征提出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树状”模式。所谓“树状”发展模式是指在民族文化最集中的黄河和湟水河流域选择西宁作为整个旅游发展的“根”部,主要通过各种方式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成为产业集聚区;在民族文化呈片状分散分布的三个区域利用民族文化地的优势,结合相对应的开发模式吸引旅游者,成为吸引区,在树状模式中这部分是叶的部分;而根和叶之间的联系则是通过两条重要的民族文化廊道来传播扩散开来,在整个资源开发中成为重要的传播带。整体发展思路由三区两带组成:根部―资源集聚区(Gathering area);枝干―资源传播带(Broadcasting area);叶部―资源吸引区(Attracting area),各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示―传播―吸引,简称“GBA”模型。 资源集聚区。针对青海省民族文化分布状况所呈现出来的分布特征使得对单一或几个民族文化进行独立的本土保护、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社会资源、经济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因多数重要的品牌优势资源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牧区,所以其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效益差的状况,不仅不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反而会因错误导向造成对资源的破坏。但通过“GBA”模型开发,可以将原本零散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取得一定规模化效益,节约社会和经济成本,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根据青海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特征,集中于青海东部黄河和湟水河流域这一优势,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从黄河和湟水河流域的地理区位角度和城市功能来讲西宁市是最适合形成产业集聚区的地区,有构筑“城市―区域和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地域综合体的优势。首先是基于西宁省会城市的行政地位,依托自身区域内相对成熟的条件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功能分区;城北已形成的以生物科技为主要产业的生物产业区、城东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中的成熟的商业发展区、城西是西宁的文教区,依据 “GBA”模型可将城南打造成以旅游为主的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并运用各种产业化运作方式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 资源吸引区。民族文化往往具有较大的依附性,依附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宗教信仰。地域环境产生变化时,原本与遗产地文化紧密联系的民族文化往往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在建立青海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中除了有集中展示的重要基地―产业集聚区外,还应该在民族文化分布呈片状分散分布的各个区域利用民族文化地的优势,运用这些区域内知名度较高的民族文化,结合相对应的开发模式建立吸引旅游者进一步深入旅游的产业吸引区。依据民族文化在各个州县的分布特征和类型来看,产业吸引区主要有黄南热贡文化旅游吸引区、环青海湖民族文化旅游吸引区、玉树歌舞文化旅游吸引区组成。 遗产廊道传播带。从具体内容来看,知名度高、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资源分布在以唐番古道为主的遗产廊道和109国道遗产廊道,这些遗产廊道沿线基本上辐射到了青海主要的民族文化分布区,这些民族文化在长期封闭和自我发展中特色鲜明、保存完整,旅游开发价值极高。目前各州地政府虽然出于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目的,对部分民族文化景观进行了整理,但也仅仅是区域性的,还未从青海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角度提出总体思路,远远不能满足青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而通过“GBA”模型将这些景观带用于连接展示基地与遗产地的有效途径,成为集传播、运输、旅游线路为一体的重要通道。 总之,通过产业开发,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转变,即不再单纯地依附于传统和一定的地域内,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要通过产业化积极寻求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经过产业化运作获取来自市场需求的动力,并通过资源定位的不同,产生梯级拉动力,从而能切实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动力,通过多种有效方式传承与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达到最终的目的。 【作者分别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西部项目“青海藏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XGL013】 责编/张蕾
篇5:青海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青海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分析了青海的资源情况,提出了正确认识资源优势,树立新的.资源观,加强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合理选择开发模式和科学决策开发项目是青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作 者:陈克龙 陈英玉 作者单位:陈克龙(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陈英玉(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刊 名: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1(3) 分类号:F323.2 关键词:青海资源 合理开发 持续利用篇6:西部开发与青海利用外资研究
西部开发与青海利用外资研究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青海与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差距比较可以看出,制约青海利用外资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是现实市场狭小、制度创新滞后和资源供给优势的递减.为此,加快制度创新、选择切实有效的'利用外资方式、建立高度开放的市场是青海今后利用外资应采取的重要策略.
作 者:孙发平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2000 “”(5) 分类号:F127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青海经济 利用外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