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濮州刺史庞相寿文言文阅读答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濮州刺史庞相寿文言文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濮州刺史庞相寿文言文阅读答案
濮州刺史庞相寿文言文阅读答案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①尝在秦王②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④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陈:陈述。②秦王: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③中外:宫内、宫外的故人。④四海:整个国家。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 )(2)足使为善者惧( )
2. 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背他呢?
B. 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
C. 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
D. 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背他呢?
3. 从文中看,唐太宗“怜之”的原因是“___”,“纳之”的表现是__
4 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口口口口口口口口(8个字以内)
【答案】
1 (1). 犯……罪 (2). 让
2. C
3. (1). 尝在秦王幕府, (2). 告诉虎相寿不能徇私的原因并打发他离开
4. 如:治国不私故人,唐太宗不得私,唐太宗不私故人
阅读方法与技巧
1、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读第一遍时,我们不要总考虑做题找答案,
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阅读,理解内容,获取信息、把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在读文学作品时,最主要的是情感体验,是与作者交流,要用心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头脑中重现以往的生活场景,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审题者对文章内容的获得,都建立在仔细阅读、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的题目都一定是这个“本”的“末”,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2、用铅笔标画
为了提高效率,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边读边想,边看边画。给自然段标号,为重点段落的句子标号,找出重要的语句,在表示次序的词语前标出①②③等,都要用铅笔。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还不至于把卷面弄脏弄乱。审题时,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括号里的说明,也一定用铅笔标出,这样可以抓住题目的重点。
3、掌握试题设计的顺序
阅读试题的设计总有一个规律,或总—分或分—总。关于“总”的试题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我们可以先看它,因为这正好和我们的阅读步骤一致,便于我们总体把握。关于“分”的试题一般根据文章从前到后,依次设题。知道这一点,一句题干顺利地在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就能按部就班地答题。
4、题目之间可以互相启发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某一题不会解答,这是可以先看下一道题目,或许可以从后一道题目中得到启发;有时后边的试题也能从前满的题目中找到灵感。
5、多角度思考,分点回答
有时答题的内容较多,千万不能写成一大片,既不分段也不分点,给老师判卷造成困难。可用①②③的形式分项作答,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答题思路清晰,又会让答案一目了然。
6、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
要认真研究题干,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因为题干中往往有重要的暗示作用,能体现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显示答题的阅读区间和答题方法。。特别是题干上带引号的语句,把它当成一个固定的“集装箱”还原原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除了耐心读文之外,细心读体是最关键的。
7、轻松应对阅读理解三部曲
在掌握了阅读解题思路的基础上,不妨来个临场阅读三部曲,轻松应试。
第一部曲,浮光掠影。这是第一遍阅读,要耐心地读,边读边想,用铅笔标画,并且意念组合,所得到的“光”和“影”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各段什么意思,分几个层次,哪些地方很重要,含有深意,哪些地方难懂,搞不明白。
第二部曲,镜中看花。这是带着思考阅读的第一印象,看看命题者是怎样出题的。所有的题目都来自于文章,就像“花”在“镜”中一样。当你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又进了一部,这时带着“镜中的花”在读一遍文章,而且边读边画重点句子,就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真正理解了文章,回答什么问题也不在话下了。
第三部曲,蜻蜓点水。这是建立在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读题干,换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确定答题范围,分析筛选信息。这第三部曲是把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还原,需要在那个阅读区间找答案,就“点”那个语境的“水”。临场阅读三部曲轻松应试,确保答题万无一失。
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篇2:庞籍文言文阅读答案
庞籍文言文阅读答案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北宋宰相。下面是庞籍文言文阅读答案,请参考!
庞籍文言文阅读答案
庞 籍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 假:借给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 做:定罪
C. 会帝厌兵 会:适逢
D. 第遣使吊赙其家 第:按次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1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2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3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4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5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6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A. 123 B. 125 C. 346 D. 45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干预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答案
4.D(第:仅,只。)
5.A (⑤是表现庞籍有外交手段。⑥是表现庞籍勤勉为政、忠心为主的。)
6.A (“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有误,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7.⑴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
(译出大意,给2分,“数”“善”“寝”译对一处给1分。)
⑵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译出大意,给2分,“称”“当”“臣”译对一处给1分。)
篇3:《相州昼锦堂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相州昼锦堂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相州昼锦①堂记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予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夕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
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 荣:荣耀
C.以遗相人 遗:留给
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富贵而归故乡 图穷而匕首见
B.买臣见弃于其妻 侥幸得志于一时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韩琦有美德的一组是
①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②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主要叙述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魏国公之诗而高兴,因钦敬其为人而写此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3)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参考答案:
9.D(铭,铭刻) 10A(“而”,连词,表顺承;B均作介词,但前表被动,后解为“在”;C作代词,但一个代人,一个代道理;D、前作副词,为“于是”,后表判断,为“是”“就是”)
11.B(①指韩琦出身、家庭背景;⑤⑥均是指韩琦处理政事的能力)
12.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3. (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2)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事迹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从而光照后世,并且留传到永远。(3)他的言语中把快意于恩怨、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誉,却把它当作警戒。
翻译: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篇4:文言文《惠子相梁》阅读答案
文言文《惠子相梁》阅读答案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其名为鹓鶵( )
(3)仰而视之日( )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鹪鹪的故事中鹓雏比喻什么样的人?鸱比喻什么样的.人?腐鼠比喻什么?
4、从这则故事中,你看出惠子是个怎样的人? b.
【参考答案】
l、(1)国都、京城(2)叫做(3)抬头(4)用
2、①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②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③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鹈鹪比喻不慕名利的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4、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人。
篇5:《惠子相粱》文言文阅读答案
《惠子相粱》文言文阅读答案
惠子相粱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或谓惠子曰__________
(2)欲代子相__________
(3)非梧桐不止__________
(4)于是鸱得腐鼠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的神态或表情,用一个词描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鵷鵮和鸱分别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有人(2)想(3)栖息(4)在这时
2.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3.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意思符合即可)。
4.鵷鵮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鸱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
篇6:魏文侯卜相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文侯卜相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①,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 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以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 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③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②,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 成:魏成子。璜:翟璜。② 钟: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③比周:结党营私。
阅读题: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视其所亲(平时) B.李克趋而出(小步快走)
C.臣何以负于魏成子(辜负) D.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何,怎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富视其所与 ② 其孰能讥之乎
B.① 寡人之相定矣 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① 中山以拔 ②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① 此三人者,君皆师之。 ②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参考答案
1.C
2.D
记叙文阅读答题原则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高效阅读的窍门是什么
第一 选择合适的书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这类的书籍还是不少。一般而言,厚书不太容易在短时期中读完,尤其是那些经典的著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不是太多的书籍作为对象。
第二 浏览序言。我们快速阅读书籍的时候,序言自然不能忽视。因为,序言可以使得读者能够清楚了解作者的想法、思路、过程以及风格和技巧。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地方,我们应该去了解。
第三 扫描目录。目录对于很多书籍来说,还是很重的一部分。很多类别的书籍都有着比较醒目的目录,但是小说稍微要简单些。快速阅读的一个前提要大致看一下目录,了解这本书究竟叙述的是什么内容,这对于读者阅读后面的正文还是有一些好处。
篇7:文言文《信州》的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信州》的阅读及答案
王安石
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夏六月乙夏,大水。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夜漏半,水破城,灭府寺,苞民庐居。公趋谯门,坐其下,敕吏士以桴收民,鳏孤老癃与所徙之囚,成得不死。丙子,水降。公从宾佐按行隐度,符县调富民、水之所不至者钱夫,户七百八十六,收佛寺之积材一千一百三十有二。不足,则前此公所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者二十三人,自言日:“食新矣,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七月甲午,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考监军之室,立司理之狱。营州之西北亢爽之墟,以宅屯驻之师,除其故营,以时教士刺伐坐作之法。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筑二亭于南门之外,左日仁,右日智,山水之所附也。筑一亭于州门之左,日宴,月吉所以属宾也。凡为城垣九千尺;为屋八,以楹数之,得五百五十二。 ‘
自七月九日,卒九月七日,为日五十=,为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中家以下,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凡故之所有必具,其所无也,乃今有之。故其经费卒不出县官之给。公所以救灾补败之政如此,其贤于世吏远矣。今州县之灾相属,民未病灾也,且有治灾之政出焉。弛舍之不适,裒取之不中,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而民始病。病极矣,吏乃自喜,民相与诽且笑之,而不知也。吏而不知为政,其重困民多如此。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由是而言,则为公之民,不幸而遇害灾,其亦庶乎无憾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帖:服帖
B.命富民出粟以蜩贫民 蜩:周济
c.愿输粟直以佐材费 佐:辅佐
D.月吉所以属宾也 属:“属”同“嘱”,劝酒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公救灾补败之政策的一组是(3分) ( )
①奸强帖柔,隐诎发舒 ②敕吏士以桴收民
③募人城水之所入,垣郡府之缺
④命富民出粟以赒贫民 ⑤作驿日饶阳,作宅日回车
⑥有治灾之政出焉
A?①②④ 8.①③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公善于管理信州,百姓安宁,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他派官吏用小木筏收 容百姓,他使许多百姓和囚徒得以不死。
B.水位下降以后,张公即发文调派民间劳力和金钱赈灾,如收集建佛寺的木材,周济贫困 人口,修补郡府的围墙,修建军队驻扎所需的营房。
C.张公修补残败之余还修造了饶阳驿站、回车宅院,以及州内三座亭子并分别命名,百姓 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见官吏给自己增添麻烦。
D.虽然州县之灾相连,不断困扰百姓,但由于张公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并尽心救灾修补残 败,所以,百姓并不埋怨灾害、指责张公。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3分)
(2)见城郭室屋之完,而不知材之所出,见徒之合散,而不见役使之及己。(4分)
(3)此予所以哀民,而闵吏之不学也。(3分)
答案
5.答案:C解析:佐:补充。
6.答案:C解析:①与灾无关;⑥与张公无关。
7.答案:D解析:D张冠李戴,所育是“今州县之灾相属”,非张公时期的事。
8.(1)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 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评分要点:语意 要通顺;重点字:徙、戒、恭、常)
(2)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找到自己。(评 分要点;语意要通顺;重点字:完、合散、厦)
(3)这就是我替百姓悲哀.并且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评分要点;语意要通顺;重点宇:所以、哀、而、闵)
附参考译文:
晋陵张公管理信州这个地方的第二年,是皇祐二年,奸邢者服帖.强横者顺从,隐选者得到启用,冤屈的人得到舒展,既而政策得以施行,百姓得以安宁。农历六月十九,发大水。张公把囚犯迁到地势高的监狱,命令众多差役警戒,不恭顺的就得到规定的惩罚。半夜,洪水冲破了城墙,淹没了府衙寺庙,把百姓包围在了茅草屋上。张公赶到谯楼上,坐在谯楼下派官吏用小未筏收容百娃,老无所靠手足不便的人和迁徙的囚徒,都得以不死。农历六月二十,水住下降。张公和幕宾左使巡行考察计算。在县城发文调派有钱人和没有被水淹的人出劳力和金钱,一共七百八十六户,收集建佛寺的木材一千一百三十二方。还不够,就让之前张公命令出钱的富民出粮食采周济二十三个贫困的人,自言自语说:“有新的粮食了,希望输送和粮食等同价值的金钱来补充材料的费用。”
农历七月初九,招募工人从水进城的地方修筑城墙,修补郡府的围墙,落成监军的屋子,建立司理参军的牢房。在州郡西北高爽的废墟扎营.用来给驻扎的军队居住,拆除旧的营房,用来平日教军士刺杀攻打防守的办法。成立一个叫饶阳的驿站,建起一座叫回车的宅院,在南门外修筑了两座亭子,左边的亭子叫做仁,右边的亭子叫做智,依傍在山水边上。在州门的左边修筑一座亭子,叫做宴,农历每月初一就在这里劝宾客饮酒。一共修筑了城墙九千尺,建起了八间房屋,用列为单位来数,共有五百五十二列。
从七月九日到九月七日为止,用了五十二日,民夫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人。中等家庭以下的百姓,看见城墙房屋完好,却不清楚材料出自什么地方,见工人们聚集解散。却不见官吏找到自己。凡是原来有的一定具备,原采没有的,现在也有了。因此这笔经费没有出自官府的供给。张公用来救灾修补残败事务的`政策正是这样,远近的贤明于以往的官吏。如今州县的灾害一个接着一个,但是人民却没有指责突害,并且还有治理灾害的政策在那里出现。一昧的放松施舍百姓是不适合的,一味的聚集百姓百姓就会不忠,巨奸世豪张牙舞爪地欺凌百姓,百姓就会开始埋怨。埋怨多了,官吏开始高傲自喜,百姓一同诽谤嘲笑他,官吏却不清楚。当官却不清楚为政之道的。他加重困扰百姓多数都是像这样的。这就是我替百姓悲哀、并且忧伤官吏不学习的原因了,因此说来,是张公的子民,不幸的遭到了灾害,他们也多少没有遗憾了。
篇8:惠子相梁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惠子相梁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20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笥(si)】竹箱。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曳】拖着。【涂】泥。【往矣】去吧!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
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
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小题4:【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5:【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B
小题3:(1)那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2)这个龟,宁愿自己死成为存留的骸骨,而处于尊贵的位置呢?还是宁愿自己活着在淤泥中拖着尾巴?
小题4: 鹓鶵比喻庄子自己;鴟比喻惠子;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而无端猜忌小人的丑态。
小题5:两文中庄子用讲故事和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好处: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
小题1:
试题分析:A句中“相”一为“当宰相”一来“相互”,C句中“见”一为“相见”一为“显露”,D句“顾”一为“看”一为“拜访”,B句中“或”都是“有人”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其”一为代词“它”一是语气词,B项中“之”一为代词“它”一为动词“去、到”,D项中“以”一为“因”一为“凭借”,B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鸟的名称和地名直接用,不用翻译,把“非……不……”的意思理解清楚。第二句,把“宁”“留骨而贵”“曳尾涂中”解释准确。
小题4:
试题分析:看清文中文字:“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句中的这两个比喻是庄子说的,惠子为官,庄子不为官,再看文中所提到的鹓鶵与鴟的“食性”,一高贵一低俗,思考这些内容便可作答。
小题5:
试题分析:从说理方法和效果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显然,文中“鹓鶵”“鴟”皆非实说,是以物喻理,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平添趣味,一方面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道理。
篇9:韩休为相文言文阅读答案
韩休为相文言文阅读答案分享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
①直:严峻刚直
②干:求取。
③允:与……相当。
④掺[shǎn]:拿。
【翻译】
唐玄宗任用韩休当做(唐玄宗的)门下的随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追求名誉权势。等到做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宋璟感叹说:“没想到韩休还如此有能耐!”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少有差错,常常对身边的大臣(左右在古代是身边的'大臣的意思)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拿着镜子对着它默不作声,身边的大臣说:“韩休做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即使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
【练习】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 )
(2)及后苑游猎(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2)游玩
2、韩休担任宰相,陛下(变得)很瘦,为什么不罢免(驱逐)他
3、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国家大计,敢于与皇上争执。他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
篇10:文言文《惠子相梁》的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惠子相梁》的阅读及答案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欲代子相_________________
(2)非醴泉不饮_________________
(3)或谓惠子曰________________
(4)非练实不食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鹓鶵”、“鸱”这一比喻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惠子相梁》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取代;代替;(2)甘泉,甜美的泉水;(3)有人;(4)吃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3.“鹈鹄”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鹪鹪”.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
4.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胸怀坦荡,以诚相待,要大度,而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比喻的方式说理,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说理富有趣味性。
(意思对即可)
篇11:王安石在相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安石在相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子 妇 之 亲 萧 氏 子 至 京 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因谒公
(2)公约之饭()
(3)意为公必盛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萧氏子盛服而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2、(1)拜见(2)吃饭(3)心想
3、中午过后,觉得非常饥饿但是不感离去
4、意为公必盛馔
5、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过着如此俭朴的生活,自己却过着骄纵的生活。
6、“略”。
篇12:田子为相文言文阅读答案
田子
①为相,三年归休
②,得金百镒
③,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④。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⑤。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⑥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
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
②归休:休假回家。
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
④致诚:做到十分诚实。致:表达,诚,真心。
⑤馆:房舍,这里指“家”。⑥造朝:上朝。造,去。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非吾所欲也
(2)退请就狱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子安得此金( ▲ )
(2)子其去之( ▲ )
(3)即舍田子罪( ▲ )
(4)王贤其母(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2)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4、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3分)
阅读答案
1、(1)非/吾所欲也
(2)退/请就狱
2、(1)哪里,怎么
(2)拿走(离开)
(3)免去,免除
(4)认为……贤惠
3、(1)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2)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这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啊。
4、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引用不全,适当扣分)
表达方式含义
表达方式,通俗理解就是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的.一些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上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方式:
1、记叙:直接将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就行了。
2、描写:将要描绘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主要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将作者内心的情感描写出来,比如表达一种喜悦的心情
4、说明:用简明的语言描述一个事物的一些特征,说明文一定要真实最好不要胡编。
5、议论:这类文章有论点论据,写起来你自己要心里知道自己的论点是什么,然后用论据来润色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