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lb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姚振函的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姚振函的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姚振函的诗

篇1:姚振函的诗

姚振函(1940—),河北枣强人。当代乡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北作协第四届主席团名誉委员。主要诗集有《我唱我的主题歌》《土地和阳光》《感觉平原》《时间擦痕》等。著有诗集《土地和阳光》、《我唱我的主题歌》等。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平原和孩子 冬原 听着布谷鸟的叫声 种瓜之一 秋天的一个细节

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

六月,青纱帐里一种诱惑

这时你走在田间小道上

前边没人,后边也没人

你不由得就要吆喝一声

吆喝完了的时候

你才惊异能喊出这么大声音

有生以来头一次

有这样了不起的感觉

那声音很长时间在

玉米棵和高粱棵之间碰来碰去

后来又围拢过来

消逝

这是青纱帐帮助了你

若是赶上九月

青纱帐割倒了

土地翻过来了

鳞状的土浪花反射着阳光

你的喉咙又在跃跃欲试

吆喝一声吧

声音直达远处的村庄

这是另一种幸福

更加辽阔

1987年2月28日

平原和孩子

一个孩子

在平原上

为什么这孩子恰好

处在平原中心

这么大的平原

这么小的孩子

平原上什么也没有

平原上只有一个孩子

冬原

假如要结交平原

你就选择冬天吧

你沿着一条道路

那道路直通你要达到的地方

不要青纱帐

不要树

平原无声地向两旁摊开

整个冬天

平原就是这一个姿势

仅仅因为你的到来

这时平原上只有你的一行脚印

你一路走下去

什么也没有看见

很好,你什么也没有看见

才是真正看见了平原

你一路走下去

在路的尽头

正有一根草芽钻出地面

你说

春天来了

听着布谷鸟的叫声

该起床了

你想多躺一会儿

看那晨光

怎样一点一点爬进屋子里来

偏偏在这时布谷鸟叫了

一下子把你带到屋子外面

听着那叫声

你忽然决定了什么

听着那叫声

你说

今天是个好天气

种瓜之一

一粒瓜籽

被埋进土里的时候

这种仪式多么隆重

埋完了土

就抬起头来

呆呆地看那远方的天空

秋天的一个细节

你蹲在地头磨镰

把头埋得低低

在你的前面

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庄稼

庄稼成熟了

听那风吹过平原的声音

你就知道庄稼已经成熟

但是你不抬头

只一下一下用力磨镰

直到又一阵风从庄稼地里吹过来

你才直起腰

向风的方向走去

篇2:作文 批作业 姚诗雨

作文 批作业 姚诗雨

启一(21)班 姚诗雨

批作业

大课间的时候我小心翼翼的把作业交给了老师,她打开第一页说:“写的还不错。”她打开第二页的时候她皱着眉头很严厉的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还会错呢?是不是又粗心大意了,给我重做。”

第二天,我又小心翼翼的把作业交给了老师,看了看说:“下次要做好一点,要不然你又要撕本子了吗?。”“哦!知道了,我下次一定不会错的,请你相信我。”

第三天我的作业又错,我说:“这下惨了,要撕本子了,该怎么办呢?”我害怕的走向了办公室,给老师看了我的作业,老师看了一下,怒发冲冠的.撕了我的本子,我就哭得捡起本子回到了家里。

老师评语:

诗雨,第一次作文课,能把自已交作业的动作“小心翼翼”描写出来,很棒!以后慢慢再提高自已哦!加油! 请同学们记住的网址

篇3:姚合闲适诗新探

姚振函的诗(整理8篇)

姚合闲适诗新探

摘 要: 姚合在闲适诗中流露出对政务琐事的强烈厌倦,却并没有因此而反感仕途本身。姚合的“吏隐”是在世俗生活基础上的闲适状态,于是,诗酒娱情就成为必然的审美途径。姚合的闲适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后期士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姚合 闲适诗 吏隐

姚合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唐才子传・姚合》:“与贾岛同时,号‘姚贾’,自成一法。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淡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蔽之间,最工模写也。”[1]124姚合的闲适诗在当时和后世都颇有影响。蒋寅以武功诗为切入点,论述了姚合闲适诗表达“吏隐”观念的诗史意义;周衡则通过姚合的闲适诗梳理了“吏隐”观念的发展过程①。

现有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以闲适诗为基础探讨姚合的“吏隐”观念,对闲适诗本身的关注则颇为有限,有鉴于此,本文重点考察姚合闲适诗的实质,对“吏隐”观念进行全新解释,在此基础上揭示姚合闲适诗在唐代后期的政治文化意义。

元和十五年,姚合任武功主簿,有《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等闲适诗,《瀛奎律髓》:“姚少监合初为武功尉,有诗声,世称为姚武功,与贾岛同时而稍后,似未登昌黎之门。”[2]340以姚武功而得名,可见,武功主簿期间的诗歌创作对于姚合的意义之深远。事实上,姚合这一时期的闲适诗已经基本形成独特风格,成为后来发展难以偏离的基调。

流露出对政务琐事的强烈厌倦,《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六》:三考千余日,低腰不拟休。《其十五》: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何年得事尽,终日逐人忙。《其二十一》:假日多无事,谁知我独忙。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惊蝶遗花蕊,游蜂带蜜香。唯愁明早出,端坐吏人旁。主簿是唐代最基层的官员,处理的都是政务琐事,而且,武功是京兆下属的畿县,地近长安,所以,深受约束,主簿也难以得闲,于是,姚合时常自称小吏,极言繁忙,《其十四》:作吏荒城里,穷愁欲不佟!镀淙十》:作吏无能事,为文旧致功。可见,因为政务琐事缠身,姚合几乎已经没有为政一方的积极思想,只是感慨于自己难以摆脱劳碌。

但是,姚合并没有因此对自己卑微的职位本身产生反感,更没有对现实进行抨击,《其一》: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绕舍惟藤架,侵阶是药畦。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很明显,远离长安的武功县对于姚合而言反而是一个能够让自己获得隐逸乐趣的场所,实际上,在清幽的武功县悠然自得地隐逸就是姚合武功闲适诗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其二》: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清虚。《其十三》: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其二十二》:门外青山路,因循自不归。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净爱山僧饭,闲披野客衣。谁怜幽谷鸟,不解入城飞。

姚合将自己的窘境归因于不谙政务的个性,《其二十九》:自知狂僻性,吏事固相疏。只是看山立,无嫌出县居。印朱沾墨砚,户籍杂经书。月俸寻常请,无妨乏斗储。这样的个性让本来应该闲适的状态变得难得,强烈的.厌倦感和隐逸的闲适感在武功闲适诗中同时出现恰恰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因为对政务琐事的强烈厌倦而渴望闲适,同时,难得的闲适之后又反过来让厌倦感更加强烈。而且,虽然强烈厌倦政务琐事,但是姚合并没有脱离仕途的真正意愿,《其十四》:故人多得路,寂寞不相称。这样其实是姚合积极入仕思想的自然延续,《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当时姚合尚在魏博节度使幕府,可见,姚合并不只是一个吟风弄月的诗人,还有豪迈的一面。面对故人的得路和自己的寂寞,与其说是感慨,不如说是不甘,更不可能选择更加寂寞的隐逸。《罢武功县将入城二首》:乍抛衫笏觉身轻,依旧还称学道名。欲泥山僧分屋住,羞从野老借牛耕。妻儿尽怕为逋客,亲故相邀遣到城。无奈同官珍重意,几回临路却休行。青衫脱下便狂歌,薤栽莎惫牌隆R翱拖喾晏砭撇。春山暂上著诗魔。亦知官罢贫还甚,且喜闲来睡得多。欲与九衢亲故别,明朝拄杖始经过。这是姚合离任武功县主簿时的心声,因为摆脱了政务琐事而一身轻松,但是,原先的闲适感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消失,于是,“几回临路却休行”就顺理成章,这从侧面说明武功主簿任上的姚合真实的生存状态。

正因为如此,诗酒娱情就成为姚合必然的审美途径。《其七》:客至皆相笑,诗书满卧床。《其八》: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其十六》: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其十八》: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其二十》:宦名浑不计,酒熟且开封。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惊禽时并起,闲客数相逢。旧国萧条思,青山隔几重。诗酒为姚合营造出一个与清幽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审美空间,从而让姚合的身心能够和难以摆脱的政务琐事拉开距离,获得片刻的闲适感。

蒋寅认为姚合“耽诗已经与吏务与功名相抵触――诗人因诗而求闲告假、冷淡功名”,“给自己画了一幅古典诗歌中前所未有的、也是为正统观念所不容的懒吏的自画像”,云云,这很值得商榷[3]28,29。

事实上,在不愿脱离仕途的基本前提下,耽诗恰恰是姚合在武功县主簿任上所保持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引而申之,是姚合热衷功名的曲折表现,并延续到了金州、杭州刺史任上,《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安康虽好郡,刺史是憨翁。买酒终朝饮,吟诗一室空。自知为政拙,众亦觉心公。亲事星河在,忧人骨肉同。簿书岚色里,鼓角水声中。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野亭晴带雾,竹寺夏多风。溉稻长洲白,烧林远岫红。旧山期已失,芳草思何穷。林下无相笑,男儿五马雄。这与武功县主簿任上何其相似,区别在于政务琐事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厌倦感随之而消退,虽然也难以真正轻松,但是,至少闲适感已经不再难得,这时的姚合其实是在更加开阔的自然环境中隐逸,因为心境的开阔而有自然环境的开阔,《杭州官舍偶书》:钱塘刺史漫题诗,贫褊无恩懦少威。春尽酒杯花影在,潮回画槛水声微,闲吟山际邀僧上,暮入林中看鹤归。无术理人人自理,朝朝渐觉簿书稀。姚合并不是在自嘲吏治的不足,恰恰相反,是在表达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状态,仕途与隐逸的结合,所谓的“吏隐”,就是在世俗生活基础上的闲适状态,《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七言二首》: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O风。“无术理人人自理”与“太守吟诗人自理”一为自述,一为溢美,两者都是姚合“吏隐”的理想状态。 三

安史之乱后,政治局势动荡,以吏治之才见长的官员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出任宰相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容斋随笔・用计臣为相》:“唐自贞观定制,以省台寺监理天下之务,官修其方,未之或改。明皇因时极盛,好大喜功,于财利之事尤切。故宇文融、韦坚、杨慎矜、王p皆以聚敛刻剥进,然其职不出户部也。杨国忠得志,乃以御史大夫判度支,权知太府卿及两京司农太府出纳,是时犹未立判使之名也。肃宗以后,兵兴费广,第五琦、刘晏始以户部侍郎判诸使,因之拜相,于是盐铁有使,度支有判。元L、班宏、裴延龄、李巽之徒踵相蹑,遂浸浸以它官主之,权任益重。宪宗季年,皇甫D由判度支,程异由卫尉卿盐铁使,并命为相,公论沸腾,不恤也。逮于宣宗,率由此涂大用,马植、裴休、夏侯孜以盐铁,卢商、崔元式、周墀、崔龟从、萧邺、刘缘以度支,魏扶、魏、崔慎由、蒋伸以户部,自是计相不可胜书矣。”[4]388

如果说玄宗朝宇文融等人受到重用是因为玄宗“因时极盛,好大喜功,于财利之事尤切”的话,那么,安史之乱后,第五琦等人受到重用则有着更加深刻的政治原因,对此,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5]20处理实际政事特别是财政之事的能力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唐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财政官员能够任宰相,从而形成洪迈所说的“用计臣为相”的局面的主要原因。于是,在唐代贤能标准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的吏能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正式的认同。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对于难以脱离仕途的士人而言,吏治之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白居易《别州名》: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今春增筑钱塘湖堤,贮水以防天旱,故云。当时的白居易已经经历了重大的思想转变,在杭州刺史任上寄情诗酒,心生“中隐”,但是,还是为自己在杭州的政绩而自豪。执此而论,对于姚合而言,政务琐事已经难以否定,所以,“吏隐”是最明智的选择,闲适诗本身就是“吏隐”的表现。无论是白居易的“中隐”还是姚合的“吏隐”,代表的都是唐代后期士人的生存状态。

注释:

①蒋寅.“武功体”与“吏隐”主题的发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26-31.周衡.姚合武功体和吏隐观的嬗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6-69.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蒋寅.“武功体”和“吏隐”主题的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4]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Z].北京:中华书局,.

[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4:枕函诗散文诗歌

枕函诗散文诗歌

灯清,月凉。

独背侧卧枕手不眠,薄薄春衫,不耐五更寒

无语问添衣,西窗词谁念?

岑寂的潜台词暗暗蔓延,惊起看落花透帘,匝地香满

难留最是,柔条旖旎的灿烂。乱紫残红无主,一片一片,恰是激情飘散

我却不忍焚毁,供愁献恨有如幻觉的诗篇

时光淡淡,匆匆不及。轻易洗尽青红儿女狂态娇憨

流水可随春远,享受无限江山

婉约作尘土,往事化若轻烟。过了决别时,相思却还念

梦里鹊桥早成废墟,苍茫春色,满眼

忍顾一手败笔写就的一段姻缘,心有千千结,终于一叹

锦屏的八行书早已写满,有如云霞的斑驳被我深藏于枕函

预寄无从寄,空守了廷芳月圆

沾染香灰的金猊小篆,终无从落款

眉目蹙重,定是望倦了春秋多年

从此心如苍苔,无心对恣意的桃李顾盼

碧玉垂杨又太过轻软,行云是系不住的片段

我未曾读彻你唇间樱红灼燃,未曾参透你眉眼深藏的浅笑嫣然

却要以怆然遗憾杀青,温暖和煦的画面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只有落叶的梧桐和残败的枯荷能解这支离的绝句

人生曾有的醉酒花荫,嚼蕊弄弦

只要一场霜雪,就能把这潋滟韶华狠狠扼断!

白发多情该笑我,辜负了多少个春天?

搓酥滴粉浓情低唱的,犹是少年相见欢

碧落黄泉能见,回溯时光之途却无从快马一鞭

那段春堤那条香径,那对隔绝世外传说的人间侣伴

凝定了青葱杨柳灼灼桃花的誓言

而今,在沧海亦或是桑田?

蝴蝶的彩衣翩翩太过虚弱,怎么可能属于人间?

如我殚精竭虑的千呼万唤,只是谁也听不懂阳春白雪的'一声断弦

捎走琴音的人,留一曲任我彷徨,矜持难言的此恨绵绵

清泪落掌,如初晨之露皎然。春色阑珊,夏之枝头尚有残香流连

我知道人间不乏樱花海,只是独不见我的并蒂莲

花落花开,再无我稔识的馨香一瓣

允许我为你闲来濡墨记你顰笑瞬间,让你合身粉黛盈盈住在我净土梦田

怕岐流散却你清新的鸿影,于是把你安放在我枕函的水湄云颠

岁华如常 看一池春水又涨满

昔日的小船未曾解缆,百年之约亦锁在了纵横的桥栏

当声声杜宇催我不如归去,当痴情几许尽做了花冢春殇

我依然不肯独上兰舟-----只待你与我摇橹并肩

与我同看万里云起,笑指日薄西山,从芳菲万种陪我到秋水澶涓

情字之解,即为你我盖棺论定的一天

尽管时间空间,本为轮回路上的无常变换

我只想如此凝望你,最近,或者最远

前缘来世我无法参透,我已经在宿命里沦陷

我问苍冥,今世不再,来生是否还有重相见?

许我独向深山一隅,拈香对那宝象庄严祈愿

有一天,你会带着一天漫天嫣红黛绿,温柔而舒展

但我深知,那个宛然如画我钟爱的女子

不会再出现,且永不会,再到我的身边

篇5:语文唐诗《姚合诗鉴赏》鉴赏

语文唐诗《姚合诗鉴赏》鉴赏

【作品介绍】

《庄居野行》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此诗描述了作者在田地间行走时与路人的对话,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重商轻农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拓宽了唐诗创作的题材。全诗叙写精要简练,遣词精当贴切,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原文】

庄居野行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⑴。

借问屋中人⑵,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⑶,税农服作苦。

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垅亩⑷。

采玉上山颠⑸,探珠入水府⑹。

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⑺。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

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⑻。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⑼。

上天不雨粟⑽,何由活蒸黎⑾?

【注释】

⑴比屋:一作“比邻”,相连接的许多人家。

⑵借问:请问。

⑶税商:征税于商人。“税”用作动词。

⑷侵垅亩:一作“侵垄亩”,侵占了庄稼地。

⑸山颠:一作“山巅”。

⑹水府:神话传说中龙王的住处,这里指水的深处。

⑺此物:指上文的珠宝玉器。

⑻把:持,拿。

⑼蒺藜:长有细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⑽雨粟:落下粟米。“雨”用作动词,落下。

⑾烝黎:百姓。

【白话译文】

在田间行走,无意中发现村庄中的很多人家空无一人。向路过的村人打听才知道,这些屋子里的人都外出做生意去了。官家不向商人征税,偏偏征税于劳役辛苦的'农民。在这里居住的人,纷纷做生意谋出路去了,以致这里的土地无人耕种,任由行人往来,变成了道路。

这些经商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采玉,下水求珠。可边疆士卒要吃要穿,这些珠宝如同泥土,无法充饥御寒。古来一人耕种,三个人还吃不饱。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家,竟没有一个人拿着犁锄耕田。我们的粮仓已经空虚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田园已经完全荒芜。上天不落下粮食,有什么办法去养活众多的老百姓呢?

【创作背景】

姚合在元和十一年(8)登进士第后授武功主簿,任此职后曾在农庄闲居一段时期,写了一些反映农村情况的诗,较有社会意义。这首《庄居野行》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首。由于唐朝政府重商轻农,导致农民都弃农经商,造成“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的严重局面,因此作者大力呼吁,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视。此诗和刘驾的《反贾客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拓宽了唐诗创作的题材。

【赏析】

《庄居野行》诗歌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重商轻农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这首诗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诗人落笔便直敷诗人“野行”之其事,突现了农村“比屋皆闭户”的萧条荒凉的现实。接着,诗人便挖掘、剖析了农民“闭户”从商的社会原因,说明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漂泊四方的根本症结,在于“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接下去,诗人又展示了农民被迫采玉撷珠的苦辛和边兵敲诈勒索农民的生活画面,并从古今遥迢辽阔的时间领域上对“官家”逼农经商的昏庸举动进行了鞭笞,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形势动荡的忧恨。结尾“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二句的愤怒质问,更寄寓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之情。

赋的表现手法在于体物写志,在记叙性诗歌中用得较多。这首诗几乎通篇用赋,诗人从开头“比屋皆闭户”的社会现状入手,层层展开场景,拓展画面,从“田间”至“比屋”,从“屋中”至“垄亩”,从“山颠”至“水府”,从“古来”到“如今”,从“仓”廪到“田”畴..都达到“随物赋形”的地步,而环境的每一推移,又总带情韵以行,让读者透过“皆”、“尽”、“犹”、“常”等充满感情色彩的时间、程度副词而看到唐末重商轻农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后果,虽属平铺直叙,却颇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如“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等句即是。“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等句,则对比鲜明,讽指深入。

【作者介绍】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6: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三姚鹄的诗

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三姚鹄的诗

_1 【送李潜归绵州觐省】姚鹄

朱楼对翠微,红旆出重扉。此地千人望,寥天一鹤归。

雪封山崦白,鸟拂栈梁飞。谁比趋庭恋,骊珠耀彩衣。

_2 【塞外寄张侍御】姚鹄

千里入黄云,羁愁日日新。疏钟关路晓,远雨寒山春。

南眺有归雁,北来无故人。却思陪宴处,回望与天邻。

_3 【晓发(一作赵嘏诗)】姚鹄

旅行宜早发,况复是南归。月影缘山尽,钟声隔浦微。

残星萤共失,落叶鸟和飞。去去渡南浦,村中人出稀。

_4 【题终南山隐者居】姚鹄

开门绝壑旁,蹑藓过花梁。路入峰峦影,风来芝朮香。

夜吟明雪牖,春梦闭云房。尽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觞。

_5 【嘉川驿楼晚望】姚鹄

楼压寒江上,开帘对翠微。斜阳诸岭暮,古渡一僧归。

窗迥云冲起,汀遥鸟背飞。谁言坐多倦,目极自忘机。

_6 【送人归吴】姚鹄

东吴与上国,万里路迢迢。为别晨昏久,全轻水陆遥。

湘阴岛上寺,楚色月中潮。到此一长望,知君积恨销。

_7 【送石贯归湖州】姚鹄

同志幸同年,高堂君独还。齐荣恩未报,共隐事应闲。

访寺临湖岸,开楼见海山。洛中推二陆,莫久恋乡关。

_8 【送刘耕归舒州】姚鹄

四座莫纷纷,须臾岐路分。自从同得意,谁不惜离群。

旧国连青海,归程在白云。弃繻当日路,应竞看终军。

_9 【寄赠许璋少府】姚鹄

若说君高道,何人更得如。公庭唯树石,生计是琴书。

诗句峭无敌,文才清有馀。不知尺水内,争滞北溟鱼。

_10 【寄雍陶先辈】姚鹄

知音杳何处,书札寄无由。独宿月中寺,相思天畔楼。

露凝衰草白,萤度远烟秋。怅望难归枕,吟劳生夜愁。

_11 【寄友人】姚鹄

西风又开菊,久客意如何。旧国天涯远,清砧月夜多。

明时难际会,急景易蹉跎。抱玉终须献,谁言恋薜萝。

_12 【感怀陈情】姚鹄

恩重空感激,何门誓杀身。谬曾分玉石,竟自困风尘。

阴谷非因暖,幽丛岂望春。升沉在言下,应念异他人。

_13 【送程秀才下第归蜀】姚鹄

莺迁与鶂退,十载泣岐分。蜀道重来老,巴猿此去闻。

晓程侵岭雪,远栈入谿云。莫滞趋庭恋,荣亲只待君。

_14 【旱鱼词上苗相公】姚鹄

似龙鳞已足,唯是欠登门。日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泻金盆。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_15 【野寺寓居即事二首】姚鹄

南山色当户,初日半檐时。鹤去卧看远,僧来嫌起迟。

窗明云影断,庭晓树阴移。何处题新句,连溪密叶垂。

古寺更何有,当庭唯折幢。伴僧青藓榻,对雨白云窗。

暝色生前岭,离魂隔远江。沙洲半藜草,飞鹭白双双。

_16 【襄州献卢尚书】姚鹄

立事成功尽远图,一方独与万方殊。藩臣皆竞师兵略,

相国今多揖庙谟。礼乐政行凋弊俗,歌谣声彻帝王都。

即随凤诏归何处,只是操持造化炉。

_17 【将归蜀留献恩地仆射二首】姚鹄

自持衡镜采幽沈,此事常闻旷古今。危叶只将终委地,

焦桐谁料却为琴。蒿莱讵报生成德,犬马空怀感恋心。

明日还家盈眼血,定应回首即沾襟。

江上长思狎钓翁,此心难与昨心同。自承丘壑新恩重,

已分烟霞旧隐空。龙变偶因资巨浪,鸟飞谁肯借高风。

应怜死节无门效,永叹潜怀似转蓬。

_18 【随州献李侍御二首】姚鹄

彩笔曾专造化权,道尊翻向宦途闲。端居有地唯栽药,

静坐无时不忆山。德望旧悬霄汉外,政声新溢路岐间。

众知圣主搜贤相,朝夕欲征黄霸还。

再刖未甘何处说,但垂双泪出咸秦。风尘匹马来千里,

蓬梗全家望一身。旧隐每怀空竟夕,愁眉不展几经春。

今朝傥降非常顾,倒屐宁惟有古人。

_19 【虢州献杨抑卿二首】姚鹄

盖世英华更有谁,赋成传写遍坤维。名科累中求贤日,

苦节高标守郡时。楼上叫云秋鼓角,林间宿鹤夜旌旗。

征归诏下应非久,德望人情在凤池。

碧山曾共惜分阴,暗学相如赋上林。到此敢逾千里恨,

归家且遂十年心。疏愚只怯膺门险,浅薄争窥孔室深。

一顾傥怜持苦节,更令何处问升沉。

_20 【赠边将】姚鹄

三边近日往来通,尽是将军镇抚功。兵统万人为上将,

威加千里慑西戎。清笳绕塞吹寒月,红旆当山肃晓风。

却恨北荒沾雨露,无因扫尽虏庭空。

_21 【送费炼师供奉赴上都】姚鹄

缩地周游不计程,古今应只有先生。已同化鹤临华表,

又见骖龙向玉清。萝磴静攀云共过,雪坛当醮月孤明。

无因相逐朝天帝,空羡烟霞得送迎。

_22 【和徐先辈秋日游泾州南亭呈三二同年】姚鹄

多此欢情泛鹢舟,桂枝同折塞同游。声喧岛上巢松鹤,

影落杯中过水鸥。送日暮钟交戍岭,叫云寒角动城楼。

酒酣笑语秋风里,谁道槐花更起愁。

_23 【送黄颇归袁】姚鹄

莫倦连期在醉乡,孔门多恋惜分行。文章声价从来重,

霄汉途程此去长。何处听猿临万壑,几宿因月滞三湘。

炉峰若上应相忆,不得同过惠远房。

_24 【和陕州参军李通微首夏书怀呈同寮张裳段群二先辈】姚鹄

公门何事更相牵,邵伯优贤任养闲。满院落花从覆地,

半檐初日未开关。寻仙郑谷烟霞里,避暑柯亭树石间。

独为高怀谁和继,掾曹同处桂同攀。

_25 【玉真观寻赵尊师不遇】姚鹄

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径雪中微。松阴绕院鹤相对,

山色满楼人未归。尽日独思风驭返,寥天几望野云飞。

凭高目断无消息,自醉自吟愁落晖。

_26 【及第后上主司王起】姚鹄

三年竭力向春闱,塞断浮华众路岐。盛选栋梁非昔日,

平均雨露及明时。登龙旧美无邪径,折桂新荣尽直枝。

莫道只陪金马贵,相期更在凤凰池。

_27 【送贺知章入道】姚鹄

若非尧运及垂衣,肯许巢由脱俗机。太液始同黄鹤下,

仙乡已驾白云归。还披旧褐辞金殿,却捧玄珠向翠微。

羁束惭无仙药分,随车空有梦魂飞。

_28 【送友人出塞】姚鹄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离怀醉不开。作别欲将何计免,

此行应又隔年回。入河残日雕西尽,卷雪惊蓬马上来。

有思莫忘清塞学,众传君负佐王才。

_29 【送僧归新罗】姚鹄

淼淼万馀里,扁舟发落晖。沧溟何岁别,白首此时归。

寒暑途中变,人烟岭外稀。惊天巨鳌斗,蔽日大鹏飞。

雪入行砂屦,云生坐石衣。汉风深习得,休恨本心违。

_30 【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姚鹄

洪河何处望,一境在孤烟。极野如蓝日,长波似镜年。

卷帘花影里,倚槛鹤巢边。霞焰侵旌旆,滩声杂管弦。

钟微来叠岫,帆远落遥天。过客多相指,应疑会水仙。

_31 【风不鸣条】姚鹄

吾君理化清,上瑞报时平。晓吹何曾歇,柔条自不鸣。

花香知暗度,柳动觉潜生。只见低垂影,那闻击触声。

大王初溥畅,少女正轻盈。幸遇无私力,幽芳愿发荣。

_32 【书情献知己】姚鹄

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

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

_33 【和工部杨尚书重送绝句】姚鹄

桂枝攀得献庭闱,何似空怀楚橘归。

好控扶摇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鹏飞。

篇7:姚合《闲居》全诗翻译赏析

姚合《闲居》全诗翻译赏析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 依止古先生?

译文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赏析

《闲居》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种清闲、清静的闲居生活,表现了闲居的禅趣,表明一位闲士对古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的黑暗鄙视厌恶之情,反映了诗人无心功名、达观平和的心境。全诗语言朴实清润,娓娓道来,充分体现了姚合的诗风。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的黑暗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篇8: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B.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参考答案

4.C

5.A(《送东阳马生序》不是书序。)

6.B(误解了原文“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句的含义。)

7. (1)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私干,私下求情;治狱,审理案件;倾陂,不公正(徇私舞弊);得,能够,得以;伸,伸张。每处1分。)

(2)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怨恶,痛恨、怨恨;逐,驱赶;去,使离开;第,只、仅;劳辱,使受劳累受屈辱。每处1分。)

参考译文:

昆明人钱沣御史去世了,他的儿子还年幼,它的诗集散落遗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为他搜集整理,只找到一百多首,辑录成两卷。钱御史曾经为自己取号叫做“南园”,所以为它取名叫做“南园诗存”。

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御史一人罢了。如今嘉庆皇帝已经即位执政,扫除奸邪佞臣,多次提拔从前不受利益诱惑的官员,可是钱御史偏偏在这之前就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并记功录名,这怎么不让人悲痛呢。

钱沣当初凭御史的身份上奏山东巡抚国泰的罪行,高宗皇帝下令和珅与钱沣一起前往处理,路途中衣服破旧,和珅拿来衣服请你换上,钱沣最终拒绝了。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那以后钱沣被提拔到通政副使,做湖南提督学政,这时和珅已经是位高权重,他不能找到钱沣的缺点来陷害钱沣,就借湖北盐政的过失削减钱沣的官级。钱沣不久遭父母之丧,服丧期满,补任部里的司官。高宗皇帝知道钱沣正直,再提拔他做御史,让他在军机处当值。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告诫、责备他们,认为钱沣说的`对,和珅就更加怀恨钱沣。可是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钱沣家中贫穷,衣服单薄,却常常天不亮就入朝当值,天黑才离去,最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皇帝仁爱明察,国家法纪还在,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而钱沣受到他们的刁难,却不能再多活几年,留下自己的性命来等待公论大白天下之时,使国家让你发挥出所有聪明才智,同僚都能看到钱沣有所作为。悲痛啊!悲痛啊!

我在辛卯年做会试阅卷官的时候认识了钱沣,过了四年,我就回去了,于是没能再见到钱沣。我对与古诗文的观点,钱沣听到以后很喜欢。钱沣的诗特别苍郁劲厚,深得古人为诗之道。读书人如能像钱沣一样立身行事,确实不会凭借善于作诗才得到尊重。可是看到钱沣的诗,也足够信任他的为人了。我从前听到钱沣去世的消息,已经作诗哭祭他了,如今看到钱沣的诗集,于是又为它写序言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