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寒山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寒山诗歌,欢迎阅读与收藏。

寒山诗歌

篇1:寒山诗歌

凛冽的北风

再次从古老的身躯掠过

肆意地撕扯着

残存的.一丝余热

你昂扬的头颅

愈发坚韧刚毅

目光如火

雄壮沧桑的嗓音

穿透千年的沟壑

怒吼、咆哮、激烈

飞舞的雪花

打破云的枷锁

为了一场亘古不变的约定

纷纷自九霄跌落

拥抱着你

敞开的胸怀

吞没了金秋

带来的羞涩

银妆素裹应是

一番别样的景色

屹立万载的丰姿

更加挺拔、雄健、执着

沧海桑田

孕育了你的躯壳

日月如梭

照亮了你的魂魄

时光荏苒

雕刻了你的面庞

暑往寒来

筑就了你的品格

厚重

深刻

篇2:寒山诗歌

关于寒山诗歌

早春有感

春风识明颜,百花羞归早。

碧池浮绿漪,院翠惹青蒿。

罗衣忍轻寒,素荑拭嫩梢。

万物此时新,劝君惜年少。

雨夜怀乡

秋来枕冷月清寒,夜迟雨潺影孤眠。

欲寄彩笺雁远云,闲陈心事灯阑珊。

韶华薄去春风老,故景迢断旧梦迁。

野客怀乡无莼鲈,铅痕和酒两阑干。

夜雪有感

风絮坠香砌,苦瑟传冷声。

井梧衣夜雪,荒蔓绕枯藤。

残灯暗诗字,孤烛欺书生。

借问谁家暖,肯教光芒盛。

篇3:游大寒山

游大寒山

游大寒山正文:

放暑假啦!妈妈十分地高兴,准备带我们到大寒山游玩。

我们沿溪而上,溪的旁边到处是茂盛的果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果树丛中,有成片成片的绿油油的梨子、桃子、葡萄,只可惜还没到成熟的时节,要不,我一定会对它们垂涎三尺了。

山涧溪流叮咚,鸟声清脆悦耳。沿着碎石小路,遥看群山间出现了一条银河般的白线,似乎是从天而降。我大喊一声:“是瀑布!”每转过一道弯,眼前就立刻出现了一幅新的图画。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间小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树木十分的茂密,有时候觉得累了,想休息一会儿,路途中有一些凉亭和竹椅总是善解人意,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远望崇山峻岭,近看茂林修竹,我们简直陶醉了。我还趴在水边,寻找着大寒山特有的珍稀动物――娃娃鱼的踪迹。据说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呢!可能是它真的太宝贝了吧,我一直没能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自然十分的失望。山十分的高,坡也十分的陡。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我们终于在山顶看到了一个农庄,我们一阵惊喜,劳累也随之一扫而光。只见一角碧水,原来这就是永康最高的水库――龙宿塘水库啊!竹楼、竹椅、竹桌、竹排,好一个世外桃源!

下午,我们吃过午饭,便恋恋不舍地下山了。

篇4:寒山、拾得简介

寒山诗歌(锦集10篇)寒山、拾得

中文名称: 寒山、拾得

性 别: 男

朝 代: 唐

国 别: 中国

出 处: 中国历代名僧

生平简介

佯狂诗僧寒山、拾得

寒山子是继王梵志之后的唐代又一神秘诗僧。其生平事迹,未见正式记载。宋初李昉编纂的《太平广记》摘录了《仙传拾遗》中的一段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按即桐柏宫道士)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这是有关寒山子事迹的最早记载。很可惜,徐灵府收集并作序的寒山子诗集早已失传。现在流传的《寒山子诗集》,由托名初唐台州刺史闾丘胤的人作序,序言说寒山子和拾得是国清寺僧厨的苦行僧,面貌枯瘁,以桦木为冠,穿一双大木屐,说话疯疯癫癫,但寻思其意,又都合于佛理。时闾丘胤出任台州刺史,临行前突患头疾,多方医治,仍未见效。后遇来自国清寺的封干禅师,以净水治好其病。闾丘胤问其此行吉凶,又问他当访何贤人?封于答以当访文殊。又说此人在国清寺僧厨当火夫。闾丘胤到国清寺见寒山、拾得正在烧火,满地都是老虎脚印。闾丘胤上前施礼。二人连声吆喝,哈哈大笑道: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你们不识弥陀(指丰干禅师),为何却来拜我。说罢,两人便携手走出寺门,奔归寒岩。闾丘胤回郡城后,做了两套衣服,备好香药等礼物,派人送去。使者至寺,得知两人一去未返。再到山上,遇到寒山子,寒山子连呼:“贼!贼!边说边退入山洞,山洞也随之自动闭合。从此寒山、拾得再没出来。闾丘胤吩咐寺僧搜寻他俩的遗迹,在竹木石壁等处得寒山诗300余首,又在土地堂墙壁上发现拾得写的偈语数十首。此序将丰干、寒山、拾得说成是弥陀、文殊、普贤的化身,自然不足信。但说寒山、拾得在国清寺烧火打杂,写了许多诗、偈,平日举止有些疯疯癫癫,却是可信的。

关于寒山、拾得的传说虽然带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诗、偈却写得实在。特别是寒山的许多诗,写得还很有水平。如他讽刺秦皇、汉武的幻想长生不老:“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讽刺贪官污吏的勾心斗角:“我见百十狗,个个毛鬇鬡。卧者渠(“渠”,意为“它”自卧,行者渠自行。投之一块骨,相与啀喍争。良由为骨少,狗多分不平”。劝人不必贪富贵:“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心贪觅荣华,经营图富贵。心未片时歇,奔突如烟气。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置。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常闻国大臣,朱紫簪缨禄,富贵百千般,贪荣不知辱。奴马满宅舍,金银盈帑屋。痴福暂时扶,埋头作地狱。忽死万事休,男女当头哭。不知有祸殃,前路何疾速。家破冷飕飕,食无一粒粟,冻饿苦凄凄,良由不觉触。动人读书识字:“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黄连揾蒜酱,忘计是苦辛。”关心民生疾苦,反对过分刻剥百姓:“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坠。决陂以取鱼,是取一期利。”

寒山不慕荣华富贵,但希望人们都能过安宁的生活,他的《茅栋野人居》诗,也许就是他理想中的人间生活:“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家中何所有,惟有一□书。”

寒山既然出家,自然不忘劝人皈依佛门。他的劝善戒恶诗,也无不贯穿这一思想。如他提醒人们,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忘记礼佛传灯:“可怜好丈夫,身体极□□。春秋未三十,才艺百般好。金羁逐侠客,玉馔集良朋。唯有一般恶,不傅无尽灯。”

寒山一生写了许多诗,自然希望觅得知音,使之流传于世。他说过:“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公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恨只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正像寒山所希望的那样,他的诗果然流传于世,并获得很高的赞誉。有人为他的诗题跋,说他“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又有人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的诗“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又有人评价其白话诗“俚语俱趣,拙语俱巧”,耐人寻味。寒山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其特点,故后世文人常有“拟寒山诗”之作。如北宋的王安石,就曾“拟寒山诗十二首”,南宋的慈受深和尚也有“拟寒山诗一百四十八首”。有些诗人的诗作,虽未标明“寒山体”,但也深受寒山诗的影响,白居易的白话诗就是如此。至迟到元代,寒山诗便传入朝鲜、日本。到了近代,寒山诗更走向世界,被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

拾得的诗多为劝善惩恶,劝人修行。如他写道:“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吞并田地宅,准拟承后嗣。未逾七十秋,冰消瓦解去。”“嗟见多知汉,终日枉用心。歧路逞喽罗,欺谩一切人。唯作地狱滓,不修来世因。忽尔无常到,定知乱纷纷。”“男女为婚嫁,俗务是常仪。自量其事力,何用广张施。取债夸人我,论情入骨痴。杀他鸡犬命,身死坠阿鼻”。

拾得的诗和寒山诗一样,都很通俗易懂,易为民庶所接受。因而,寒山、拾得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形象也越来越高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俩竟变成主宰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的“和”、“合”二仙。这一切自然是寒山、拾得生前所始料不及的。

篇5:寒山名言名句

寒山名言名句

1、唯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

2、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

3、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4、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

5、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6、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7、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

8、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

9、可叹浮生人,悠悠何日了。朝朝无闲时,年年不觉老。

10、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岁月如流水,须臾作老翁。

11、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涌甘浆长自流。

12、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13、不识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

14、月尽愁难尽,年新愁更新。

15、不自见己过,如猪在圈卧。不知自偿债,却笑牛牵磨。

16、贪爱有人求快活,不知祸在百年身。

17、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

18、聪明好短命,痴I却长年。钝物丰财宝,醒醒汉无钱。

19、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借部何因缘,致令遗如此?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但自修已身,不要言他已。

20、有乐且须乐,时哉不可失。虽云一百年,岂满三万日。

21、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

22、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

23、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24、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5、天高高不穷,地厚厚无极。

26、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饱吃须是饭,著衣方免寒。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27、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贪财爱淫欲,心恶若豺狼。

28、枯槁非坚卫,风霜成夭疾。

29、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终日行绕绕,不离其盆中。

30、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

31、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

32、死生元有命,富贵本由天。

33、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霰。

篇6:寒山僧踪散文

寒山僧踪散文

终于闲下来了。在一年的终了。

有朋友提议,去净业寺吧,多次说去都未成行。想想,是应该去了。不仅说了多次,而且说了多年。

早上从城里出发的时候,天气有些阴。午时进山,天上飘来了几星雨,落下了几粒霰。

入终南山沣峪不远,就到了净业寺。净业寺主要建筑在山上,山下新建了一个山门,门额“净业寺”三字为南怀瑾所题,楷书。蜿蜒而上的山路,也多是新修的。石条铺路,倒也好走。但我好久没有上过山了,近年来也缺乏锻炼,没走多远,就觉得累。问来过多次的朋友仵埂,还有多远。仵埂叉腰立在上边山岩上俯视着我说,不远,你这样的速度,最多一个小时就到了。上山的路,每走一段,就能看见路边立一木牌,上边记着一则佛禅故事。行人一边歇脚,一边阅读,也许有所觉悟。

半山上,看到一个佛说放下的故事:有一个人寻求解脱,就去拜佛。佛对他说:“放下。”他放下了左手持的花。佛再说:“放下。”他又放下右手持的花。佛还说:“放下。”他说:“我已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佛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手中的花,我要你放下的,是你心中的欲念和执著。当你把这些放下,你将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体味出生活的真意。”读了这个“放下”的故事,我再一次细想人和放下的关系。很早的时候,就听过一段佛语,曰:看破,放下,自在。

可是,人真能放下吗?比如事业,比如感情。不要说放下,就是断一个念头,都是难之又难啊。断念如移山。而移山易,断念难。

儒家讲承担,佛家要放下。人到底是应该承担,还是应该放下?

忙了一年,其实何止一年,是一年又一年啊。忙,其实是在承担。承担责任,承担道义。

如今走在这上山的路上,朝佛的路上,佛又要放下。放下也好。放下了也就闲下了,就像今日这样。闲下了也就轻松了,轻松了也就自在了,自在了眼界也就宽阔了。不再烦恼,不再痛苦,也不再疲惫不堪,累得要死。

可是,真能做到长久放下吗?我想,不能。至少,我不能。

承担是有道理的,放下也是有道理的。看你选择什么,看你此刻选择什么。此刻我选择了放下,并不等于我明天还能放下。我今天放下了,我明天则必须承担。我明天承担了,我后天也可以再选择放下。承担,放下;放下,承担,周而复始。这也许就是我的命,我们的命?光有承担,身和心都有受不了的一天;只有放下,也会觉得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

这样想着,不觉间就到了山上。

上了一个平台,迎面一个大殿,门上方悬一匾额,上书“以法护法”,行楷,有些拙笨。进了院子,里边并不很大,道旁挺立一棵大腊梅树,繁花满枝,开得正灿烂。边门里有一石碑,不大,上书赵朴初题字“律宗祖庭”。时值年终,寺内几无游人,甚是清净。仵埂说去客堂,看他熟识的一个知客僧在不在。他去找人,我在门前闲看。客堂门两边有联,道是:归山来清净如斯,出门去悠游若云。意思好,书体也清逸洒脱,我很是喜欢,看了好一阵子。心想,心静如水的高僧出门去可能会悠游若云,我等在红尘中摸爬滚打,悠游若云只能是想象中的事情。正想着,仵埂来叫,说他认识的那个知客僧恰好在,请我们进去。客堂右首有一个推拉门,门首立着一位清瘦的僧人,仵埂介绍这是天律师父。我合十礼敬,天律把我们迎了进去,里边却是一个地炕,上面铺了褥子,中间放了一个小炕桌,有几位先到的客人正在喝功夫茶,看来跟天律很熟。我们坐下后不久,先来的客人起身走了,我们就和天律闲聊起来。

窗台上置了两个瓶子,一个开片瓷梅瓶,一个普通的玻璃瓶子,一大一小,里边各插了一枝腊梅,室内就有暗香袭人。天律背对窗户光盘腿端坐,瘦脸灰衣,俨然魏晋僧塑。他不时把壶沏茶,面带微笑,跟我们讲这两天寺里的礼佛活动。我注意到他眼不斜视,目光澄澈,不慌不忙,话语得体,感觉是一位很有道行的僧人,亲切,也很可敬。我们啜着功夫茶,随便地聊着,寺里寺外,山上山下,丛林清规,红尘现象,话像一段云,随意地飘着。话说深入了,天律说到他现在的心境,心中也许还有所想,但已不为执著所苦,也乘公交车入城,看见灯红酒绿的市声,能以微笑视之。

这种饮茶说话的清静与清闲,在我,是许久没有了的事。不觉间,已是下午三四点。我提出到寺中再看看,天律就导引着我们转。来到一个石洞前,洞边石岩上有一细流蜿蜒而下,洞前有两条狼犬守护,我问里边可以看吗,天律说,可以,里边是该寺的圣地,律宗的祖庭。我们进去,拜了供在洞中的律宗祖师道宣律师。又到崖畔的半山亭坐了坐,看了看远山。这里很险,亭悬半崖,下面即是万丈深渊,但视野却极为开阔。我看着远山,忽听山下隐隐有呼叫声一呼一应地传递上来。我身边的天律也呼叫着应答。我很是奇怪,问这一呼一应是干什么,天律笑答,本如师回山来了。后来转到一间宽大的客房,临窗有一画桌,上边铺着宣纸,仵埂谬赞我书法如何了得,天律就请我留下墨痕。我提起笔,写道: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月下披云啸一声。书后题字:丙戌岁末书唐人李翱诗于净业寺。

仵埂说,山上还有一个白居易的衣冠冢。白居易曾任秦岭北麓的周至县尉,当年足迹遍及终南的'山水。白居易亦曾皈依佛门,号香山居士,他的衣冠冢为什么置于这终南山的净业寺,至今无人可解,但可以肯定,他与净业寺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上去看。

天色向晚,我们准备下山的时候,下了一点雨。是雨,不是雪。我在院子里站着看梅花,那里有一树梅花,腊梅,开得正好。这时候我看到一个人,矮矮的个子,戴了一副眼睛,肩上还披了一个披肩,灰灰的颜色,跟古代——我们在古代,大约是晚明那个时期的山水画里边看到的山中隐士那样的一个人,风尘仆仆地走进寺来。仵埂说,这就是本如法师,他随即过去与本如说话。在客堂喝茶时,听天律说,本如法师云游去了。问去了哪里,天律笑说,云游就是像云一样在天上飘,风吹到哪个方向,它就飘到哪个方向,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回来了。我对本如早有耳闻,听说对佛法深有研究,也云游,也闭关,也与南怀谨对话。这样的一个僧,不是一般的僧。仵埂是西安音乐学院的文学教授,也很有学问。仵埂说,本如法师,能否请你在你有时间的时候,到我们学校去给学生们讲一讲佛的道理。本如呵呵笑着,说,“佛的道理,是能讲的吗?那是需要体验的啊。”一边看梅的我,听了深有感触。佛的道理,不是讲出来的,要体验,要在体验中领悟。人生的很多道理,不也是这样吗?

仵埂介绍我和本如认识,我向本如合十,没有说什么。本如也向我合十,没有说什么。

下山的时候,仵埂说,本如还住在山的上头,他在那里修行。我向上看,惟见那里一片苍翠。

篇7:寒山湖作文400字作文

寒山湖作文400字作文

寒山湖是天台有名的风景名胜区。这天,我们驾着车慕名前往,来观赏它美丽的山水风光。

我看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游玩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没有见过像寒山湖这样的水。寒山湖的水真静啊,静得如同一面未经打磨过的镜子,可以隐隐约约地照出人的影子;寒山湖的水真深啊,深得深不可测,仿佛有一千尺深;寒山湖的水真凉啊,凉得你就是坐在船上都能感到阵阵凉气扑面而来;寒山湖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用染料染过似的,简直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游船慢慢地从上面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只有快艇开过的痕迹才让你感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犹如仙境一般的琼台仙谷,玩赏过没有挑战性的青山岊,却从没见过寒山湖这一带的山。寒山湖的山真茂盛啊,茂盛得看不见一块空地,苍翠的树木装饰着一座座山,把矮山和高山个个变得枝繁叶茂;寒山湖的山真绿啊,绿得没有一点杂色,一片片绿油油的'树叶像包粽子似的把一切都给围了起来;寒山湖的山真奇啊,形态各异,像象鼻、像粽子、像猛虎,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相逢,构成了一幅犹如仙境一般连绵不断的山水画卷。看完寒山湖回家,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再去一次。寒山湖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

篇8:九月的寒山作文

九月的寒山作文

寒山其名寒山,寓意是秋天的山,秋天的山五彩斑斓、多姿多彩。

来到这秋天的寒山,放眼望去,一片美不胜收的景象映入眼帘,满山挂着成熟的果实,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迎面扑来,我迫不及待的来到这满山的果园,果园里有红彤彤的苹果,有黄澄澄的梨子,有粉嘟嘟的桃子,还有水灵灵的葡萄。它们都在对我微笑,好像在说快来摘我吧。我急忙交了钱迫不及待地跑上去吃了个够,酒足饭饱之后,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再往前走,看见远处有一座小桥,小桥是由五花石铺砌而成的.,色彩斑斓、别有韵味,桥下是潺潺流动的溪水。水里有一群鱼儿自由自在的嬉戏、游玩,溪水旁不时有一些人在垂钓。

・ 桥后面有一片花海,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像织不完的绵缎一样绵延,像天边的彩霞一样耀眼,向高空的彩虹那么灿烂,人淹没在花海中,好似与花融为一体。

・  爬到山顶,极目眺望,看见山脚下是一片金黄的稻田,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秋风习习,掀起层层金浪,飘来阵阵稻谷的芳香。

・  前方不远处,一片片雪白的棉花地,像是一层层白纱铺盖着大地,又好似一片白雪。

篇9: 寒山访松散文

自古以来,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的青松,就有着经寒霜而不凋,遇冰雪而不折的凛然气质。青松虽没有幽兰的风流自赏、清芬宜人,没有水仙的冰肌玉骨、冷艳飘逸,亦无莲荷的淡愁含露、清雅秀美。然而青松却能在寒风凛冽之际、万物皆枯之时,迎霜傲雪,郁郁葱茏。世人爱松,爱它在皑皑白雪下的巍然挺拔;爱它在炎炎夏日里的浓荫苍翠;爱它在萧瑟秋风里的淡定从容;爱它在静穆冬日里的蓬勃生机。

古人爱松,以松柏喻己不变的天性,青松是真诚伟岸人格的倒影,牵引着人们景仰的视线。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青松耐寒高洁的品质锤炼出壮美的人格理想,在人们的品咂中闪现出共鸣的火花。

《咏寒松诗》范云(南朝齐)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范云以精巧的语言咏出寒松的节操与贞心,修条与密叶乃青松之形,劲节与贞心乃青松之神。青松傲雪独立,流经千年的岁月依然青翠挺拔。那风雪不动的巍然,那稳若磐石的坚毅,实则寄寓了范云理想的人格。松的魅力,于入尘出尘中,犹为令人神往。有时,雪枝怒展,白甲披身,俨然立马沙场的武将,飒爽英姿;有时,晏然自处,遁迹白云,却似形迹飘忽的隐士,不与红尘同步。

《咏松》陆惠心(清)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松》成彦雄(唐五代)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陆惠心的松,更多几分难言的飘逸,犹如雪中独卧的高士。万物荣枯皆有定数,盛衰浮沉不可丈量。青松用其坚韧的品质,在冰雪中锻造着瑰丽卓绝的风景,无须繁华的背景,却有永恒的真淳。这不就是雪中独立,与青松相看两不厌的诗人自己吗?瘦石、寒梅,一样清癯而赋灵性。青松却立影重岩之上,铁骨丹心,傲雪凌霜,虽无嫣然留笑的花朵,也无轻烟起荡的纤枝,穿着青衫,就那样立于雪中,云为笠,风为蓑,远去红尘,高韵澹然。

青松的孤傲悠闲,更是人生的一大至境。相传秦始皇登泰山避雨于五株松树下,后来封五树为“大夫”。大夫松,虽有奇名,却不为名束,卓尔不群,独然一枝。如此名价,却仍闲于苍茫的山巅,就如同一位成功之士,或处官道,或处利场,虽具名却不弃孤贞。大夫松,不为虚浮的高名,只是将心灵搁浅在熔金的夕阳里,任由光阴消逝得无影无痕,它依然栖居在山岭。想世人身处尘寰,为碌碌功名羁绊,心蒙尘埃,随世流俗,虽饱读诗文仍难以真正的觉醒。一旦得势,则为富贵名利拘束,不能持以素往之心。千古人事相同,将悲喜一次次重复地上演。惟有青松高风亮节的情操,可以涤荡世俗名利的侵扰,在颖悟超脱后寻得半盏闲逸,几分清凉。

《长松标》(南北朝乐府)

落落千丈松,昼夜对长风。

岁岁霜雪时,寒苦与谁双。

松针落地,寒月敲窗。回首处,人生有失意,世事费思量。依稀记得种植还在瞬间,长成却已有数年。古拙的青松,宛如饱经风霜的老人,独立于苍茫的大地,茕茕之影,谁可与同。日日夜夜的长风相对,岁岁年年的霜雪相摧,千载轮回,不与人说。那千丈的长松,遥挂在断垣残壁,酝酿着卓然离俗的淡泊情怀。苦寒中,凝聚着无奈与失落,孤单的留在岩边,仰望白云来回,空山夜静。萧然在崖边,是谁还在独力支撑岑寂的寒冬,那孤独的背影记载了多少风霜的`印迹?在离合悲欢的人生故事里,是谁以清绝的姿态静看月圆月缺。回忆一段与青松相关的往事,仿佛还在昨天。

《小松》杜荀鹤(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轩松》李白(唐)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千丈老松,因久居山林,霜雪浸染,难免心生寒凉。然而未长成的小松,却期待早日掀去深草,得以拨云逐日。试想为人亦是如此,在黑夜期盼黎明,在黎明等待黑夜。苍松固然有巍峨挺拔的气韵,然而刚出土的小松却需要顽强地冲出蓬蒿,才能长成凌云的参天大树。出身微寒的杜荀鹤,虽有旷世才华,豪情壮志,然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他最终只能在冷峻的现实里彻底地清醒。满腔凌云之志,寄之翰墨,写出岁岁年年不朽的诗章。

篇10: 寒山访松散文

与杜荀鹤相比,被杜工部称作“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李白,亦有直上千尺的期待。只是在生满古苔的角落里,阑珊醉去。李白就如这南轩的孤松,有着翠绿的生命,坚持仰望苍穹,离天很近,又离天很远。他终究没能若青松般直上数千尺,抵触寥廓的云霄;他终究还是醉倒在迁徙的古道,令后人叹息不已。大唐盛世,圆不了他济世情怀;谪仙之笔,填不满他追梦之心。

同样心存追梦的情怀,却隔着遥远的时空,隔着不同的日月星辰。咏絮才女谢道韫有林下风之气韵,她笔下的青松因其品、其性、其姿而为人所赏。

《拟嵇中散咏松诗》谢道韫(东晋)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_。

高山仰止,遥望中,云漫远山,有松独立,却不能近游,只是在期待中,等待仙人借我仙履,去那松前游憩。在这里,青松成了一种象征,一种超越凡俗的信念。谢道韫是一道至美的风景,只是没有心的呵护,至美的风景也只是一种简单的存在。纵有咏絮才华,也会湮没在茫茫的风烟里。她脉脉的情愫,飘逸的心怀,只能遥寄给亘古长存的青松。

与谢道韫的青松一般,曾遥望,曾相忆,王维诗中的松,却是数里不见,今却相逢。对这日思夜想的松树,画中之境油然而生,是为了松的闲雅与澹然,“亭亭迥出浮云间”的气质。松再次成了隐士,成了诗人心中思齐的尺度。富贵荣华如同水中清露,功名利禄亦如一纸空文,若能淡泊世事,与青松为伴,与山水为邻,摒弃烟尘浮华,才是心灵最真的澄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