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糖妹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重修天长县学记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重修天长县学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重修天长县学记阅读答案
重修天长县学记阅读答案
三代之人才出于学校,近世之人才出于科目。科目之士,虽未能如三代之学成而后入宫,然未有不从学校出者,则近世之学校,固人才之渊薮,不可不重也。汉高帝谓:“以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陆贾曰:“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卒无以难。是故戡乱以武,守成以文,不易之理也。我国家崇儒右文,受命以来,郡县学悉如故,近虽裁省儒官,减乡会取士及弟子员之数,此非轻视学校,特以其过于冗滥而汰之。所以责成学官,使事无可诿,不得不举其职;督励士子,使知不易得,不容不进其业也。诚使学官皆举其职,士子皆进其业,则学校之中,为国家异日储将相官尹之才,备奔走御侮之用,岂有既哉?
天长之有学,其始不可考,今之学宫,则元之旧基。后尝迁于南隅,未几复故。数十年不修,尽颓圮矣。启圣祠近有废址,县令江侯、司谕张君慨然以修废为己任,首捐俸资若干,庀材鸠工;濠州司李黄侯继,亦捐俸若干。张君又监工,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以某年某月讫工。于是材之朽者易,瓦甓之败者完,丹垩之剥者新,堂庑门墙,焕然改观,昔之废址,亦祠宇屹立矣。凡用材木瓦甓之数若干,为金若干,而人不以为侈;为工若干,而人不以为劳。春秋重用民力,如城中丘、筑廊台之类无不书,皆讥也;独修閟宫则不书,以为当修也。故诗人作颂,以美僖公。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
抑邑中前此科第颇少,明朝三百年,登第者仅数人。自国朝以来,人文蔚起,以余之不敏,亦幸获一第。今郡功曹、县尹、学博士诸先生,勤于修废,不惮倾橐;告成之日,率诸弟子释奠于先圣先贤。诸弟子其益思自励,大修其业,期无负先圣贤之训,无负朝廷养士之恩,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从此人才蔚然奋兴,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记而勒诸石以俟之。
(选自《归庄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家崇儒右文右:重视
B.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董:督察
C.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风:劝告
D.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轶:散失
答案:D(轶:超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古和近世,人才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只是选拔任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B.陆贾反对汉高帝在马上得天下而不需文治的观点,汉高帝没办法诘难他。
C.天长县学从南隅迁回旧址后年久失修,全部毁坏,江侯、张君决心重修。
D.天长县以前科举考中的人很少,到了清朝,也只有作者一人有幸能考中而已。
答案:D(“只有作者一人有幸能考中”错,原文“自国朝以来,人文蔚起,以余之不敏,亦幸获一第”,说明考中的不只是作者一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6分)
译文:天长处于位置重要、运输繁重的地方,并且近年来大多不丰收,而唯独对(新修县学)这件事,(大家)急切期盼(或译:尽力)完成,认为不可以延缓。
评分建议:“冲须”“比”“稔”“役”“缓”,语句通顺,各1分,意思对即可。
(2)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记而勒诸石以俟之。(4分)
译文:我在都城听说这件事,非常高兴,因此为这件事作记并且在石上刻下它,来等待我的期望得到实现。
评分建议:“勒”“诸”“俟”,语句通顺,各1分,意思对即可。
8.作者认为重修县学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②可以激励当地读书人提升学业。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2:《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 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匠不发而多 发:征调
B、威行爱立,讼清事举 举:完成
C、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更:经历
D、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 措:安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以至图书器用之须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何其至也 大王来何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的作用,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
B、资质较好的人未能成才,根本的原因在于一千多年来,教育衰微,教育方法不遵循古制。
C、宜黄县学从设想到工厂竣工的速度、百姓参与的态度说明县令李详办教育顺应民心。
D、具备了政策、学舍、典籍等外在条件,学子主观上如果勤奋努力,就能实现成才的愿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5分)
(2)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3分)
参考答案:
4、D(该项中的“措”的意思为“搁置”)
5、B(A项,都是连词,第一个是并列关系,“并且”;第二个是假设关系,“如果”。B项,都是指示代词“这”。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是并列连词,并且;第二个是转折连词,但是。D项,第一个“何”是副词,“多么”;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
6、B(B项中“未能成才的根本原因”在原文第二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方法不当,使人的行为放纵;另一个是官员管理百姓方法不当)
7、(1)仁政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案件日积月累,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所以”、”其”、“以”、判断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唯”、“令”、“唱”、“图”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翻译:
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国家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内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在跟着它走,哪里还用得上动用强制的手段呢?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成就的人才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哀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案件日积月累,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吗?
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做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李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追随者(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所以所需建材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它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的啊!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内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向往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据有良好资质的学予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已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记写下这篇记。
篇3:《宜黄县县学记》阅读t练习及答案
《宜黄县县学记》阅读t练习及答案
(宋)曾 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刑罚措 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羡 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渐 渐:熏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为轮
B.盖以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
D.唯其令之一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4分)
译句:▲ _________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4分)
译句: ▲ _________
4. 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C 羡,多余。
2.D(A.“为”,治理/成为;B.“以”,用/因为;C.“且”,并且、又/却D,“之”,助词,主谓间取独)
3. (1)译文: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为教”“极”“其”“用力”各1分)
(2)译文: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所以”“刑罚”“以”各1分,判断句式1分)
4.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1点1分)
篇4:《重修醉翁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饮余于丰乐。诘朝①游醉翁,放于琅琊觞焉。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童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日: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且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也。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新之,旁之日“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块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祜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于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程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选自明万历《滁阳志》,有删节)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平明,清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具饮余于丰乐饮:饮酒
B.顾其山童水涸童:光秃
C.则砌而新之新:翻新
D.以今程昔,其难易不十倍哉程:衡量
【答案】A【解析】饮,使动用法,是喝酒,即“请(我)喝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答案】D【解析】均为介词,表被动。A项,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B项,连词,并且/况且;C项,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曾经三过滁阳都未能完成游览琅琊二亭的'心愿,等到有机会游览时,发现欧阳修。描绘的各种景象已不存在。
B.滁阳太守亲自筹划主持修复琅琊山各处景观,使醉翁亭和丰乐亭焕然一新,修复这两座亭的费用都是太守捐献的。
C.琅琊山因欧阳修名扬天下,其扬名之时都处在国运昌盛之时;滁阳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D.文章对当时的滁阳太守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认为在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下,时任太守甚至比欧阳修做的还要好。
【答案】C【解析】C项,“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错,于文无据。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5分)
译文: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5分)
译文:
(1)我近来第二次游醉翁亭,这已经不是我和你上次同游的醉翁亭了。
(2)所以那里的老百姓(生活)虽然困苦却有了好转,虽然劳累困窘却常常有生活宽裕自足的感觉。
参考答案:
4.A
5.D
6.C
7.(10分)(1)我近来第二次游醉翁亭,这已经不是我和你上次同游的醉翁亭了。
(2)所以那里的老百姓(生活)虽然困苦却有了好转,虽然劳累困窘却常常有生活宽裕自足的感觉。
篇5:宜黄县县学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刑罚措 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羡 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渐 渐:熏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为轮
B.盖以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
D.唯其令之一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4分)
译句: _________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4分)
译句: _________
9. 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
_________
篇6:宜黄县县学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篇7:宜黄县县学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6.C 羡,多余。
7.D(A.“为”,治理/成为;B.“以”,用/因为;C.“且”,并且、又/却D,“之”,助词,主谓间取独)
8. (1)译文: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为教”“极”“其”“用力”各1分)
(2)译文: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所以”“刑罚”“以”各1分,判断句式1分)
9.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1点1分)
篇8:宜黄县县学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国家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内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成就的人才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哀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做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李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追随者(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所以所需建材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它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的啊!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内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向往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据有良好资质的学予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已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记写下这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