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锤和螺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南极冰藻 Chlamydomonas sp.ICE-L的 cDNA文库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南极冰藻 Chlamydomonas sp.ICE-L的 cDNA文库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南极冰藻 Chlamydomonas sp.ICE-L的 cDNA文库构
南极冰藻 Chlamydomonas sp.ICE-L的 cDNA文库构建及品质检测
为构建南极冰藻 Chlamydomonas sp.ICE-L的cDNA文库,提取对数生长期南极冰藻ICE-L的总RNA,以此为模板,通过PowerScript逆转录酶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再以第一链cDNA 产物为模板,用LD-PCR合成第二链cDNA.该cDNA产物经分级分离转入大肠杆菌中,即获得南极冰藻ICE-L的cDNA原始文库,其滴度为1.6×10 6 cfu/mL.扩增后的`cDNA 文库的滴度为1.0×10 10 cfu/mL.用PCR方法测得文库的重组率大于97 % ,插入cDNA的长度为0.5~1.8 kb,0.9 kb以上插入片段占50 %以上.取适量扩增文库稀释并铺平板,挑取72个独立菌落,对其中22个独立菌落所插入的cDNA进行测序,克隆到了一个具有5'和3'非编码区的40S ribosomal protein S5全长基因序列,GenBank收录号为AM167929.
作 者:王能飞 沈继红 金治平赵爱云 林学政 WANG Neng-fei SHEN Ji-hong JIN Zhi-ping ZHAO Ai-yun LIN Xue-zheng 作者单位:王能飞,沈继红,林学政,WANG Neng-fei,SHEN Ji-hong,LIN Xue-zheng(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青岛市天然产物研究开发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金治平,JIN Zhi-ping(清华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84)
赵爱云,ZHAO Ai-yun(青岛大学,天然色素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海洋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 年,卷(期): 24(4) 分类号:Q949.2 关键词:PCR 南极冰藻 Ribosomal protein S5 cDNA 文库篇2:南极冰中的秘密
南极冰中的秘密
每年都有不少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探险,他们往冰川深处打钻,采集长长的“冰棒”——冰芯。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神秘的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就冻结在其中。
从1975年以来,地球的气温已经上升了0。5℃,这个数字不大,但是就是这么一点小小的气温变化,就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洪水或旱灾。而且许多科学家都预言,本世纪内的气温还会持续升高,特大洪水发生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
在-89℃的环境中,南极的'冰和雪不可能融化。你可能需要破除50万年以前的冰。才能看一眼藏在冰雪之下的岩石。但是。那些“高龄”冰真能告诉科学家们气候逐渐变暖的原因?如同平时我们所见到的那样,路边的积雪会逐渐变脏,因为它们吸收了空气中的灰尘。同样,冰也可以禁锢泥土和灰尘。有时,我们会发现冰中有些微小的气泡,这也表明了气体同样可以被冰捕获。可见,在南极4000米厚的冰层中,包含了它形成时的大气中的微粒和气体。由于这些冰是在40多万年的时间里堆积起来的,所以说,不同深度的冰里卷入的微粒和气体来源于不同时代的大气,通过研究这些微粒和气体,就可以推算那个时代的气候情况。在南极研究冰芯的科学家认为,南极的冰封存了地球气候变迁的历史。
如果漂浮在大气中的类似火山灰的固体颗粒阻挡了到达地球的阳光,地球就会变冷而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又会使地球变暖。这些漂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和气体,有些会落到南极最上面的雪中,并被来年的降雪封存起来,就逐年形成南极厚厚的冰川,而冰芯就是其中的一段。与可提取过去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介质(历史记录、树木年轮、湖泊沉积、珊瑚沉积、黄土、深海岩芯、孢粉、古土壤和沉积岩等)相比,冰芯具有保真性好(低温环境)、分辨率高(分辨精度可达到年)、记录序列长(可达几十万年)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因而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
为了采集南极深处的冰,科学家们使用了一根长达30米的钻头,将它深深地钻入冰层,取出的冰芯长度在2~6米之间。有一组研究人员已经取到了3.6千米深处的冰芯。南极的冰层记录了地球40多万年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采集这些冰芯,试图通过南极的冰芯来绘制一张完整的地球气候变化图。
现在的气候变化究竟是在变暖,还是冷暖的循环交替现象,这依然有些争议。我们相信,随着更多冰芯的采集,科学家将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

篇3:南极冰架阅读答案
①此次考察中,我们曾两次沿“厄麦里冰架”的北缘航行,有机会观赏了南极冰架的景观。
②所谓冰架,是指与大陆冰盖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南极冰盖覆盖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2500米之间,最厚的有4800米,总体积达2450万立万公里。这顶巨大的“冰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每年1~30米的速度,从内陆高原向四周沿海地区滑动,形成了几千条冰川。冰川入海处形成面积广阔的海上大冰舌,终年既不破碎(外缘除外),又很少消融,这就是海上冰架的来源。
③据目前考察结果,A【南极冰架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0%】,最大的两个冰架即罗斯冰架与菲尔克纳冰架,都在西南极。由于冰架表面平坦,因而是南极洲机场的选点之一,B【我们首次来南极洲乘坐的'“大力神”飞机就是在冰架上降落的】。不少国家的南极考察站,都建造在冰架上。罗斯冰架每年向海延伸300米到760米,因此,上面的“浮动城市”也逐年向海洋中推移。
④冰架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降雪的堆积而造成的。近年来,澳大利亚冰川学家发现,厄麦里冰架底部的海水也在不断冻结,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厚度。夏季冰架外缘与南极表层温暖的水接触处,消融成水,并在风、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断裂,形成海上平台型冰山。据估算,每年从南极冰盖崩裂入海形成的冰山有50亿吨,其中由冰架送出的冰山占了84%。可见南极冰架是南极洋上冰山的主要来源。从望远镜中望去,厄麦里冰架像一条看不到头尾的水晶堤。
⑤冰架是一巨大的低温体。据澳大利亚冰川学家在厄麦里冰架上越冬观测,表层100米冰层的年平均温度低达-20℃左右。在冰架附近,一般都有一个特别寒冷的低温水体——“冰架水团”。我们投放了“温差深自动记录仪”的探头,果然测到了本航次中的最低海水温度记录-23℃。生物拖网也取得了与其他海区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这表明,冰架对它临近海区的水文特征及生物的种类分布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问题】
20.结合第②段,请你找出第③段中罗斯冰架每年向海里延伸300米到760米的原因。(2分)
21.请分别说明第③段中A、B两个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4分)
22.第④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0、这是由于南极冰盖(冰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每年1~30米的速度,从内陆高原向四周沿海地区滑动造成的。(2分)
21、A、列数字,说明南极冰架面积大的特征;B、举例子,说明南极冰架表面平坦的特征。(4分)
22、不能。因为冰架厚度的增加除了有降雪的堆积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篇4:温度对南极衣藻ICE-L(Chlamydomonas sp.ICE-L)
温度对南极衣藻ICE-L(Chlamydomonas sp.ICE-L)谷胱甘肽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包括最适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南极衣藻ICE-L(Chlamydomonas sp. ICE-L)谷胱甘肽(GSH)含量、蛋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同时分析了已适应高温(16℃)的衣藻重新适应低温(8℃)时这些指标的变化,以期阐明谷胱甘肽系统与南极冰藻低温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对照组(最适温度8℃)时,蛋白含量降低,而GSH含量、GPx、GST和GR活性上升,已适应高温的衣藻重新适应低温时也出现类似的结果.但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GSH含量、GST和GPx活性下降,而蛋白含量和GR活力有上升的趋势,GR活力增长幅度比低于最适温度时的变化小.由此可见谷胱甘肽系统在南极衣藻低温适应过程中,GSH、GPx、GR、GST与低温适应呈正相关,同时除GR外其他因子与南极衣藻高温适应呈负相关,GSH及其相关酶在南极冰藻低温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 者:丁 缪锦来 王全富 阚光锋 郑洲 李光友 DING Yu MIAO Jin-Lai WANG Quan-Fu KAN Guang-Feng ZHENG Zhou LI Guang-You 作者单位:丁,DING Yu(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524025)缪锦来,王全富,阚光锋,郑洲,李光友,MIAO Jin-Lai,WANG Quan-Fu,KAN Guang-Feng,ZHENG Zhou,LI Guang-You(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61)
刊 名:海洋与湖沼 ISTIC PKU英文刊名: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年,卷(期): 37(2) 分类号:Q936 关键词:南极衣藻ICE-L 谷胱甘肽(GSH)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谷胱甘肽还原酶(GR)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低温适应篇5: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的夏季变化
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的夏季变化
利用中国第21、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5/2006)对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物理特性系统观测的结果,特别是依据其中11月下旬至1月下旬的现场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消融过程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固定冰从11月下旬开始消融,融冰期为62 d;同时,融冰期冰下水体温度迅速升高;在不断增强的太阳短波辐射和海洋热通量作用下,海冰温度也逐渐上升,并出现“相对冷中间层”;热力和动力外强迫作用下,月18日-201月14日期间此区域固定冰边缘线后退了20.9 km;另外.2005年12月18日固定冰边缘区走航冰厚监测结果还表明,边缘区海冰厚度在向岸方向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随着接近海岸海冰厚度的离散程度逐渐减小.
作 者:雷瑞波 李志军 张占海 程言峰 窦银科 Lei Ruibo Li Zhijun Zhang Zhanhai Cheng Yanfeng Dou Yinke 作者单位:雷瑞波,李志军,Lei Ruibo,Li Zhijun(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4)张占海,程言峰,Zhang Zhanhai,Cheng Yanfeng(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36)
窦银科,Dou Yinke(太原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太原,030024)
刊 名:极地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年,卷(期): 19(4) 分类号:P94 关键词:固定冰 物理性质 变化 南极 夏季篇6:利用GPS提取南极Amery冰架海潮信号
利用GPS提取南极Amery冰架海潮信号
潮汐运动是冰架短期垂直运动的来源, 对冰架影响十分显著. 选取2003/2004年度南极夏季期间中国在Amery冰架上连续5 d的GPS数据, 利用GAMIT/GLOBK进行数据处理, 获取了由海潮引起的冰架垂向运动时间序列;垂直方向精度优于0.18 m, 并且和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的.潮汐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 获得了一致的结论. 利用GPS测量海潮可为精化南极地区的海潮模型提供可靠的现场数据, 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及冰海交互动力学模型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 者:张胜凯 鄂栋臣 李斐 黄继锋 李院生 王泽民 张小红 ZHANG Sheng-kai E Dong-chen LI Fei HUANG Ji-feng LI Yuan-sheng WANG Ze-min ZHANG Xiao-hong 作者单位:张胜凯,鄂栋臣,黄继锋,王泽民,张小红,ZHANG Sheng-kai,E Dong-chen,HUANG Ji-feng,WANG Ze-min,ZHANG Xiao-hong(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李斐,LI Fei(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200136)
李院生,LI Yuan-sheng(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年,卷(期):2009 31(6) 分类号:P228.4 关键词:南极 Amery冰架 GPS 海潮 Antarctica Amery Ice Shelf GPS tidal sig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