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在講情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教学设计

篇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

2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知道对含有杂质的物质进行提纯的方法

3能够利用溶解性表格选取检验和提纯常用化学物质的试剂

4能够合作设计提纯含有多种杂质的物质实验方案,能够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用量及试剂过量后的处理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等方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与交流

学生分析 学习过粗盐提纯的方法

重点、难点

提纯含有多种杂质的物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准备

过滤、蒸发装置,过滤后的粗盐溶液,BaCl2,NaCl,NaOH,HCl等试剂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情景创设]投影:海水晒盐

[提出问题]得到的粗盐如何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复习]粗盐提纯投影过滤蒸发装置

[强调]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玻璃棒不停搅拌;当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

[提问] 此时得到的白色的固体是否是纯净的NaCl?

[投影]海水的成分

分析粗盐中可能含有的可溶性杂质有哪些(硫酸盐、MgCl2,CaCl2)

[交流讨论]如何检验粗盐中是否含有SO42

学生讨论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纯净NaCl的制备

探究课题:除法粗盐中可溶性物质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表,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板书]学生的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时注意:

1,除杂试剂的选取;

2,加入试剂的'顺序;

3,试剂的用量及过量试剂的处理

[强调] (1)Na2CO3一定要在BaCl2之后加入(2)HCl一定最后加(3)加入HCl之前过滤 (4)最后蒸发

[交流讨论] 实验中如何判断所加除杂试剂已经过量

[分组实验] 进行实验:记录现象:组长负责

得出结论:制得较纯净的NaCl

交流反思、组内评价

[课后探究]设计方案除去 KNO3 晶体中含有的CaSO4,MgSO4

[布置作业]略

教学背景引入效果很好

为后面的操作奠定基础

此处不宜过多开放探究,不宜引出SO32的干扰问题,否则影响后续教学任务的完成

此处设计成开放探究形式效果很好,通过对一些忽视问题的强化,深刻理解分离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复原”。

学生蒸发没时间完成

篇2:浅谈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是一类常见的题型,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同学们要学会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物质的性质。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我们恰恰就是利用它们不同的性质完成混合物的分离与除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第一类型:不溶物+不溶物

此类问题不常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不一,不求苟同。例如,分离c粉和fe粉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先将混合物加入水中搅拌(目的使二者分散开来),再用吸铁石分离之。再如,如何除去cuo中的少量c粉?答,在氧气流中加强热即可。

第二类型:不溶物+可溶物

两类物质一类溶于水一类不溶,此问题常见,处理时常常用“过滤”。例如,实验室制氧气,采用加热kclo3(mno2催化)的方法,如果药品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是什么?如何分离?剩余固体应为kcl和mno2的混合物。先将混合物加水溶解,然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就好是二氧化锰,然后烘干即可,滤液中溶质为氯化钾,蒸发滤液即得固体。

第三类型:可溶物+可溶物

两类物质均可溶于水,但温度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可能不同。例如,如何分离kno3和nacl的混合物?先把混合物溶于热水中制成热饱和(或接近饱和)的溶液,然后降温,则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kno3大部分析出,而nacl则大部分留在溶液中,然后过滤即初步分离。再如,cacl2和nacl混合物该如何分离?并写出相关反应的方程式。(1)先将混合物溶于水,然后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稍过量保证cacl2完全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2)然后过滤,滤纸上所留为caco3,再加入稀盐酸反应后蒸发滤液即得cacl2。caco3+2hcl==cacl2 +co2↑+h2o。再把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除去碳酸钠)然后蒸发滤液即得nacl。

例题解析

1.要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的hcl,加入过量的下列物质,其中最合理的是( )

a.caco3  b.ca(oh)2  c.cao  d.agno3

分析:此题中b、c选项都会使溶液中最终引入新杂质ca(oh)2。d选项则会影响到主要成分cacl2。a选项可除去hcl而且caco3不溶,不会进入溶液。

2.食盐是我们常用的调味剂,它主要产自海洋。由海盐变成我们直接食用的精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沿海晒盐场最初得到的海盐杂质很多,主要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mgcl2、cacl2、na2so4。那么,我们该如何得到精盐呢?

(1) 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采用_________的方法。(过滤)

(2) 除去可溶性杂质我们要利用化学反应,除去mgcl2我们要加入稍过量的naoh,反应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 +2nacl。除去na2so4加入稍过量的bacl2:na2so4+ bacl2==baso4 +2nacl。除去cacl2加入稍过量的na2co3:cacl2+ na2co3==caco3+2nacl。注意加入na2co3要在加入bacl2之后,因为稍过量的bacl2可被na2co3除去。否则bacl2就成了杂质了。最后溶液中只剩下少量的naoh和na2co3。加入适量盐酸即可除去。请同学们自己写出这两个方程式:                                        。

(3)最后蒸发溶液即得较为纯净得精盐。

篇3:过滤可以分离什么与什么的混合物?

常用的分离混合物方法

过滤: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如净化食用水;

溶解和过滤:分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则不溶,如分离盐和沙;

离心分离法: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如分离泥和水;

结晶法: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分液:分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如分离油和水;

萃取:加入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分离,如用庚烷提取水溶液中的碘;

蒸馏:从溶液中分离溶剂和非挥发性溶质,如从海水中取得纯水;

分馏:分离两种互溶而沸点差别较大的液体,如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氧和氮、石油的`精炼;

升华:分离两种固体,其中只有一种可以升华,如分离碘和沙;

吸附:除去混合物中的气态或固态杂质,如用活性炭除去黄糖中的有色杂质。

篇4:《分离混合物》教学反思

《分离混合物》教学反思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分离混合物》这堂课由“你知道了哪些混合物?”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混合物的概念有个回忆,为研究分离混合物打好扎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课后认识到如果我当时在设计时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混合物中的.物质在混合前后是否有变化?那就使这个教学环节更加具有系统性。――

2.主体参与联系生活

在课上学生提出了“对火烧能不能分离木屑和细铁钉的混合物?”这个问题。当时我让同学们是较浅层次地说了说他们的想法。

教学反思:课后仔细想想,作为科学老师应要让学生充分争论,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据场合和分离的后的物质用途而议。此外,学生通过本课的研究学习,了解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我也及时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在分离哪些混合物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方法,使学生探究掌握的知识马上得到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学生是科学的主体”、“要以探索为探究的核心”。这就是说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分离混合物》这堂课设计的两个实验充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从自主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实验设计“由扶到放”:第一个“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的实验沿着提出问题、猜想、讨论计划、实验、交流总结方法的课堂轨迹进行;而后的“分离木屑和旧铁钉的混合物”的实验由提出问题、运用分离方法、学生实施实验、互相交流完成。

教学反思:虽然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力求达到上述思想,但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整个实验结构处理得不够紧密。特别在“交流总结”这个环节上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课堂上的纪律之间的良性关系,这就使整个实验在“热热闹闹”中有所欠缺实验内容的“实质性突破”。

篇5:分离混合物教学反思

1.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了哪些混合物?”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混合物的概念有个回忆,为研究分离混合物打好扎实的基础。课后认识到如果我当时在设计时让再让学生说说这些你知道的混合物中的物质在混合前后是否有变化?那就使这个教学环节更加具有系统性。——这是我疏忽一个地方。

2.引导探究 自主学习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的主体”、“要以探索为探究的核心”。这就是说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设计的两个实验充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从自主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实验设计“由扶到放”:第一个“分离粳米和面粉”的实验沿着提出问题→猜想→讨论计划→实验→交流总结方法的课堂轨迹进行;而后的“分离木屑和旧铁钉”的实验由提出问题→运用分离方法→学生实施实验→互相交流完成。课后我反思,虽然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力求达到上述思想,但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整个实验结构处理得不够紧密。特别在“交流总结”这个环节上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课堂上的纪律之间的良性关系,这就使整个实验在“热热闹闹”中有所欠缺实验内容的“实质性突破”。

3.主体参与 联系生活

在课上学生提出了“对火烧能不能分离木屑和细铁钉的混合物?”这个问题。当时我让同学们是较浅层次地说了说他们的想法。其实课后我在反思:作为科学老师应要让学生充分争论,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据场合和分离的后的物质用途而议。此外,学生通过本课的研究学习,了解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我也及时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在分离哪些混合物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方法,使学生探究掌握的知识马上得到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6:分离混合物教学反思

《分离混合物》是三年级第三课,学生们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首先,谈一谈我在本课教学时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分离小米、绿豆、黄豆、蚕豆;分离粳米、面粉;分离木屑、铁钉的混合物。其中后两个活动要求学生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绞尽脑汁,在让学生动脑想办法之前自己先进行思考,估计出学生们能够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根据所想到的这些方法,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

筛子是这几个实验中需要普遍使用的工具,为了使工具比较统一,我准备了一套小筛网,供分组实验时使用。在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中,簸箕、盒子都是学生们会想到的分离工具,于是,我从家里拿来了几个饺子板,没有盒子就发动学生回家去寻找。在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会想到使用磁铁这个工具,于是,我为每组准备了一块磁铁,也许有些学生会想到用水来分离木屑和铁钉,我就为每组准备了一烧杯水,继而我又想,在水中怎样取出木屑或铁钉?于是我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镊子、一个小筛子。

二、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三个分离活动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第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两次比赛(用手择豆子和用小筛网筛豆子)使他们体验到了使用工具的重要性,通过探究小筛网的用法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合理使用工具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第二个活动是分离粳米和面粉,在第一个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使用工具重要性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这个活动能够运用哪几种办法,需要运用哪些工具,然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集思广议,从中找到几个合理的分离方法。由于用簸箕及纸盒分离有些同学很少接触,因此在小组活动前先让会使用这两种工具的同学进行示范,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探讨,同学示范,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方法,在小组中再亲自进行动手实践,就显得得心应手,使学生们更加体会到了使用工具的重要性。第三个活动分离木屑和铁钉,让各组学生进行方法的探讨,材料的选择以及实验的操作,由于前两个活动为此活动已经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热情高,思维活跃,做起事情来还井井有条,在汇报时,各组学生们积极发言,把本小组所使用的方法一一进行描述,有些方法的确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学生们逐步掌握了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同时还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提高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在第一个分离活动中,当老师把筛子发给各组时,学生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地使用筛子,于是,在进行比赛之前,各小组先要进行讨论:你组怎样使用筛子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只见各个小组的学生把小筛网取出,他们发现原来这个筛子有三层筛网,那么先使用哪个筛网呢?小组内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打算先用大孔筛网,有的打算先用小孔筛网,还有的打算先用中孔筛网。

篇7:分离混合物教学反思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分离混合物》这堂课由“你知道了哪些混合物?”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混合物的概念有个回忆,为研究分离混合物打好扎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课后认识到如果我当时在设计时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混合物中的物质在混合前后是否有变化?那就使这个教学环节更加具有系统性。

2、主体参与、联系生活

在课上学生提出了“对火烧能不能分离木屑和细铁钉的混合物?”这个问题。当时我让同学们是较浅层次地说了说他们的想法。

教学反思:课后仔细想想,作为科学老师应要让学生充分争论,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据场合和分离的后的物质用途而议。此外,学生通过本课的研究学习,了解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我也及时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在分离哪些混合物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方法,使学生探究掌握的知识马上得到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学生是科学的主体”、“要以探索为探究的核心”。这就是说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分离混合物》这堂课设计的两个实验充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从自主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实验设计“由扶到放”:第一个“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的实验沿着提出问题→猜想→讨论计划→实验→交流总结方法的课堂轨迹进行;而后的“分离木屑和旧铁钉的混合物”的实验由提出问题→运用分离方法→学生实施实验→互相交流完成。

教学反思:虽然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力求达到上述思想,但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整个实验结构处理得不够紧密。特别在“交流总结”这个环节上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课堂上的纪律之间的良性关系,这就使整个实验在“热热闹闹”中有所欠缺实验内容的“实质性突破”。

篇8:分离混合物教学反思

尽脑汁,在让学生动脑想办法之前自己先进行思考,估计出学生们能够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根据所想到的这些方法,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

筛子是这几个实验中需要普遍使用的工具,为了使工具比较统一,我准备了一套小筛网,供分组实验时使用。在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中,簸箕、盒子都是学生们会想到的分离工具,于是,我从家里拿来了几个饺子板,没有盒子就发动学生回家去寻找。在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会想到使用磁铁这个工具,于是,我为每组准备了一块磁铁,也许有些学生会想到用水来分离木屑和铁钉,我就为每组准备了一烧杯水,继而我又想,在水中怎样取出木屑或铁钉?于是我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镊子、一个小筛子。

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三个分离活动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第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两次比赛(用手择豆子和用小筛网筛豆子)使他们体验到了使用工具的重要性,通过探究小筛网的用法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合理使用工具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第二个活动是分离粳米和面粉,在第一个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使用工具重要性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这个活动能够运用哪几种办法,需要运用哪些工具,然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集思广议,从中找到几个合理的分离方法。由于用簸箕及纸盒分离有些同学很少接触,因此在小组活动前先让会使用这两种工具的同学进行示范,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探讨,同学示范,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方法,在小组中再亲自进行动手实践,就显得得心应手,使学生们更加体会到了使用工具的重要性。第三个活动分离木屑和铁钉,让各组学生进行方法的探讨,材料的选择以及实验的操作,由于前两个活动为此活动已经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热情高,思维活跃,做起事情来还井井有条,在汇报时,各组学生们积极发言,把本小组所使用的方法一一进行描述,有些方法的确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学生们逐步掌握了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同时还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提高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在第一个分离活动中,当老师把筛子发给各组时,学生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地使用筛子,于是,在进行比赛之前,各小组先要进行讨论:你组怎样使用筛子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只见各个小组的学生把小筛网取出,他们发现原来这个筛子有三层筛网,那么先使用哪个筛网呢?小组内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打算先用大孔筛网,有的打算先用小孔筛网,还有的打算先用中孔筛网,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各

篇9:过滤与蒸发教学反思

过滤与蒸发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核心,实验教学也是高中化学的重中之重,离开了实验,高中化学显得如空中楼阁,没有了实验基础,也难以体现新课程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要求。本节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事例,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由学生自己发现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概念上的区别。通过完成“思考与交流”,回顾和学习过滤与蒸发这两个知识点,并以“粗盐的提纯”实验设计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和应用,最后小结本课,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以概括的语言简单介绍了化学实验安全,接着请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以“粗盐的提纯”为例来学习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过滤和蒸发)的实验操作。

在初中知识体系中,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过滤和蒸发这两种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进一步进行学习。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核心所在,学习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对高一化学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在金属的冶炼,物质的制备,尾气的处理等方面都能够多多少少找到本节课分离和提纯方法的影子,因此教材将它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充分体现了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首先,学习者虽然是高一新生,但已经初步具有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能力,其次,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实验,对“粗盐的提纯”实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通过回忆、温习达到巩固效果,并在这样的知识架构上融合化学转化的知识进行混合物分离和提纯,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提升的效果。本课内容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巩固和提升,也为之后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从初中已有的的过滤、蒸发等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切入,这样既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切入将要学习的内容。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基本操作不规范

(2)化学仪器不认识、不会用

(3)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在设计实验方案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中存在一定困难

(4)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较差

四、板书设计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提纯

1.过滤和蒸发—粗盐的提纯

⑴所需仪器

⑵操作步骤

⑶注意事项

⑷使用玻璃棒的做用和目的

2.SO42-的检验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开始的时候,我首先提问:我们洗完衣服之后,拿出去晾晒,不久之后,衣服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学生能够很好的回答。我又问:湿衣服里面的水到哪里去了。这个时候学生个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是蒸发了。然后我引出了本课的课题。我想这样的导入新课还是比较的近学生的生活,效果还是比较的好的。

在接下来的过程,我又提出:你认为什么水的蒸发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初步的解释。我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湿衣服的现象,总结归纳了蒸发的概念。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一问题为主线,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的兴趣,并且能够更好的去探究。现在想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好的问题,特别是关键时机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探究的进行。在后面的教学的过程,我又提出:夏天,冬天都去晾晒衣服,那有什么不同?又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提示下,学生总结出了蒸发在温度低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在没有太阳照射的地方也能够进行。从而得出,温度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蒸发的结论。

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游泳馆游完泳上岸之后,你们有什么的感觉呢?然后又问:为什么感觉冷呢?这个时候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其中一些给以学生以鼓励然后让他们课下进行探究。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我和学生共同探究蒸发能够吸热的猜想。然后我出示所用的器材,学生进行思考应该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个猜想。

学生完成实验猜想之后,我知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虽然笨实验较为简单,但是学生的实验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最终我们得出温度计的示数在拿出水面之后,就很快的下降了,从而得出蒸发会吸收热量的结论。

在后面的学习的过程中,我又提出: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加快蒸发,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进行加快蒸发呢?学生首先进行猜想,然后进行设计实验。这是通常的做法。设计的实验的之前,我首先为了便于学生进行设计,给学生准备相关的器材。这样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就会较为容易的想到方法。

在本课的最后是学生进行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蒸发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学习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学以致用。

篇10:蒸发的教学设计

蒸发的教学设计

“蒸发”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县实验中学 田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蒸发;

・理解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会用蒸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蒸发发生的部位;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主动进行探究的意识;乐于了解自然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用蒸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

酒精、温度计、纱布、水、烧杯、麻油、玻璃棒、棉花。

【学具】

装有适量酒精的一次性注射器(5ml)、蜡烛、火柴、玻璃片、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液体”二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的问:“同学们,我写的字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蒸发了。”)

教师: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蒸发”。投影课题并板书。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蒸发想知道什么?

三、进行新课

(一)蒸发的特点

师: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是温度达到沸点以后,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那么蒸发是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发生的,它发生在哪里?

根据实例学生讨论蒸发的温度条件并得出结论: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实验:探究蒸发发生的部位。

在小烧杯放一些麻油,让学生闻一闻,能不能闻到麻油味,然后再往烧杯里倒一些酒精,还能不能闻到麻油味,然后再用玻璃棒搅拌,使麻油和酒精混合,看能不能闻到麻油和酒精的气味。得出结论: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剧烈程度。

综上所述,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师:蒸发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人们有时需要蒸发快些,有时又需要蒸发慢些,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来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问题情景一]在洗衣服后是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的?

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荫凉处干得慢;夏天比冬天干得快;冬天为了让衣服干的快把湿衣服放在火炉附近烘烤。

[问题情景二]晒粮食时,把粮食摊的又薄又匀时干的快,堆在一起时干的慢;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的快,装在瓶子里干的慢;一整个鲜地瓜干的慢,把它切成片干的快。

[问题情景三]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的快,挂在无风的地方干的慢。

[讨论猜想]: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和进行实验]

师:今天我们的探究活动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注射器里装有等量的'酒精,用蒸发的方法使注射器里装的酒精全部变干。提供给每组的辅助器材还有:一块玻璃板、一根玻璃棒、一只蜡烛、一盒火柴,还可以用你自己的物品做器材。竞赛要求:将注射器里的酒精慢慢挤出,充分利用上述的器材,用蒸发的方法使酒精变干,干的最快的小组为优胜组。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宣布今天竞赛活动的优胜组,请把你们的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三)蒸发吸热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大家都打过针吧?在打针之前医生会用酒精给我们消毒。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个过程。

[实验一]:

师:请大家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感到很凉。

师:人感到凉,说明酒精蒸发从人体吸热。可见,酒精蒸发过程是吸热的。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得出的结论,为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二]:

师:请大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请大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酒精瓶中再取出来,看看它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温度计示数下降很快。

师:酒精蒸发,温度降低,从温度计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下降。这说明液体蒸发要吸热的结论是正确的。

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利用蒸发吸热的例子。

师:下面我们利用蒸发吸热的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请大家来看一个实验:这是两块相同的纱布,一块不经过处理,另一块先浸水再浸入酒精后取出。如果将这两块纱布点燃,请大家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

师:在酒精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使水温升高;水的蒸发加快,水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使纱布的温度达不到它的着火点,所以纱布不会燃烧。这个现象生动地说明了液体蒸发是吸热的。

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夏天人出汗后,电风扇吹一下就凉快多了?

高烧病人除了吃药打针外,可以通过哪些辅助手段,帮助降温退烧?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根据蒸发吸热的道理,设计一个保存食物的方法或装置。

篇11: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过滤是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分离常用的一种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2.了解固体溶质从溶液里结晶析出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过滤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原理和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重点和难点

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是重点。

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是难点。

教学方洁

以讲解法为主结合演示实验和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粗盐提纯实验主要操作有哪三步?试说出各步操作的作用和根据。

〔引入〕根据混合物里各成分的性质不同,采用一定方法进行分离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混合物的分离。今天学习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方法。

〔板书〕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讲解〕粗盐提纯实验的第二步操作是将第一步制得的混有难溶泥砂的食盐溶液通过过滤,泥砂留在滤纸上而得到结净的食盐溶液。

〔板书〕

1.原理

固体和液体混合物中液体可通过滤纸,固体留在滤纸上而进行分离。

2.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分离难溶和可溶固体混合物

3.过滤的主要操作及要领

制过滤器、过滤。要领“一贴、二低、三接触”。

〔讨论〕要领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过滤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关内容

〔问〕怎样把固体溶质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板书〕

二、结晶

1.结晶和结晶方法

(1)结晶

〔演示实验〕分别取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饱和溶液(事先浸在热水里的)于两支试管中,再放入盛冷水的烧杯内冷却,观察各析出晶体的情况。

〔讲解〕把固体溶质的水溶液蒸发掉溶剂或降低温度,溶液达到饱和以后继续蒸发或降温,过剩的溶质就能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剩下的溶液叫母液。

〔提问〕

1、母液是析出的溶质在该温度的饱和溶液吗?

2、为什么冷却同一温度的硝酸钾和食盐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晶体多少不同呢?

〔讨论〕展溶解度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硝酸钾和食盐的溶解度曲线形状,说明对同一温度两种不同饱和溶液降温得到不同质量晶体的道理,并总结出结晶方法。

〔板书〕

(2)结晶方法

①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结晶析出。

篇12: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过滤和结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过滤、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原理。

2、掌握过滤、结晶的实验操作。

重点、难点

过滤和结晶的原理,过滤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铁圈)、烧杯、玻璃棒、滤纸、硝酸钾、氯化钠、粗盐

教学过程

〔引言〕人们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态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2)过滤的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体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演示〕安装好过滤器,进行粗盐提纯过滤的演示操作。

〔讲述〕操作要点

〔板书〕操作注意事项

二、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可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结晶方法加以分离。如:KNO3中混有NaCl。

〔演示〕

在烧杯里加入10g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其中氯化钠的量较少)。注入15mL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硝酸钾的析出。进行过滤,硝酸钾留在滤纸上。氯化钠仍然溶解在滤液里。

〔讲述〕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在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硝酸钾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在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8.4g,在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氯化钠仍溶解在溶液里。

〔讨论〕如果在200gKNO3中混有39gNaCl,怎样除去NaCl,得到纯净的KNO3呢?

〔板书〕溶解度

100℃

20℃

KNO3

246g

31.6g

NaCl

39.8g

36g

(l)混合KNO3与NaCl质量:200+39=239g,加入100g水后再加热到100℃,后冷却到20℃。

}混合物

(2)过滤得(168.4g+3g)混合物,再加入100g水后,再加热到100℃,后冷却到20℃。

〔讲述〕从上述实验中获得的固体物质都有自然形成的规则的几何形状,称之为晶体。

〔板书〕

〔讲述〕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是可逆过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