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b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于漪老师的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于漪老师的名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于漪老师的名言
于漪老师的名言
关于教育
1、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是神圣的追求,它充满着伟大与圣洁,不容任何玷污与亵渎;教育是崇高的使命,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完全的奉献;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奠基者,它决定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2、我们搞教育的,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应有的标准来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师生的粘合剂,是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如果小视或者弱化,学校大厦就缺了“顶梁柱”,就难以昂首阔步地走向未来。
3、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4、办学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战略的制高点上、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5、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
关于教师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奉献,教师的天职。
3、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4、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5、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6、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
7、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和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件事情就会有育人的非凡意义。
8、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9、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因为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10、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
11、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
12、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教师这个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
13、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圣火是不可能让孩子有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吸收到精神养料的。
14、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关于学生
1、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2、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3、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4、学生千人千样,没有大爱,没有水磨的功夫,就不可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奏出悦耳的乐章。
5、教师生涯当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一个心眼为学生的时候你就心底宽广,不仅有教师,有学校,而且有中国,有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
6、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7、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8、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
9、一定要让学生“嗜”书,不“嗜”必然知识浅薄,视野狭窄。学生嗜书的感情不是天生的,靠引导,靠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嗜好,就等于帮他们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泉眼。
关于教学
1、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教了一辈子的课,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
2、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3、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4、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5、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不太同意。知识会老化,知识结构须更新啊!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啊!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能与学生心灵碰撞、能使学生感奋吗?
6、人生活在语言中,生命刚开始,意识刚产生,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身旁。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幸福。
7、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对外是屏障,对内是凝聚,是粘合剂。
8、我非常注意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学生饱尝思维劳动的快乐,体验到一种“思考家”的自豪。
9、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
10、备课不是让字躺在纸面上,而是站立起来跟你对话。站在纸上和你对话,那你就不仅知道字的表面意义,而且知道文字背后的情和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1、备课要目中有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育人是大目标,这是教育的本质。
12、教师要对教材做到烂熟于心,“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自己“昏昏”,是不可能使学生“昭昭”的。
13、教学要“胸中有书”,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真懂”上下功夫。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
于漪教育足迹
1951年8月 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教文化课。
1958年2月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改行教历史。任教期间写了两册历史小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和《明清的故事》。
1959年8月 服从组织安排改行教语文。常常为了备好一堂课,花上十几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为了锤炼能“粘住”学生的'语言,把上课要说的每句话写下来,反复修改,坚持了两年,做到了“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1962年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转制为上海市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
1965年4月 在《上海教育》发表《再学育才中学改进教学方法经验的体会》。
1965年5月 第一次上全市公开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上海市教育局领导、教师300多人前来听课,在全市教育界产生影响。在《上海教育》发表《我对改进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提出“抓主要观点统率教材,突出重点;调查研究,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等观点。
1977年 担任1977届年级组长。1977届学生在“文革”后首届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学校获得上海市先进教育集体荣誉称号。(1977届是当时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打架、偷窃等屡屡发生,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较多。于漪调任年级组长后,团结全组教师,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其中两个班在高考中100%考上了大学)
1977年10月19日 上海电视台教育演播分室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于漪《海燕》一课授课实况。
1977年12月-2月 担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 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特级教师。从此全国各地听课教师络绎不绝,前后上了近节公开课,影响甚巨。针对当时对语文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模糊认识,明确提出“既教文,又育人”的观点,撰文发表在《语文学习》上。
1979年3月 在《上海教育》发表《兴趣?感情?求知欲》,提出“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不仅有所收获,而且学有味道,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兴趣说”.
1979年12月-1993年2月担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79年 先后被选为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大声建言。担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70年代末起,用简陋的设备对于漪的家常课录音录像,第一堂录像课《茶花赋》。80年代初期,由于上海师范大学与市教育学院语文教学法教学的需要,录了近50节的录像课。应邀对初中全部语文教材作简要分析,制作成录音带。
1980年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
1981年7月 参加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提出“语法要学,但须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掌握规律,与学术研究讲究系统、精细要严格区分”的观点。
1984年 上海市杨浦中学转制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
1985年5月-1993年2月 担任第八、九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提出“建议义务教育立法”和关于提高教育经费的议案等。
1985年 担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为校训,提出办学的三个制高点,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战略的制高点上、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首创了教师培训师徒“带教”方法,进行中、美、英师带徒职初培训模式比较研究。学校连续11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培养的学生以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著称,在教育界被称为“二师现象”.
80年代中期起 担任教育部(后改为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审查全国通用教材与各省市申报的教材。同时,担任上海市S版、H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审查,为教材建设献计献策。
1986年 担任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
1991年12月 “于漪从教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在第二师范学校隆重举行,陈至立同志寄来贺卡。于漪作了题为《奉献――教师的天职》的发言,(w w w . f w s i r . c o m)指出教师应具有通体透亮的红烛精神,教师的天职在于对学生作出无私的奉献。
1994年 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在中小学教师中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6月 在《语文学习》发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讨论。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中,于漪担任语文教材审查专家组组长。
第二师范学校转制为杨浦高级中学,担任名誉校长。
8月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6卷本《于漪文集》,《文集》收录了于漪从教50年来发表的著作、文章、讲稿等。
209月 “于漪从教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杨浦高级中学隆重举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出席庆祝活动,评价于漪“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年10月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4卷本《于漪教育文从》。
2001年 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的《于老师》,获年度专题纪录片奖。此后,20上海教育电视台拍摄的《一代名师》专题片、东方卫视的《走进他们》、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的《一辈子的老师》,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21世纪初 上海与xq、云南红河地区、三峡水库开通白玉兰远程教育,于漪应邀讲第一课,并与听课教师互动。作为上海市普教劳模协会负责人到湖南吉首等地义务支教,为各地希望小学校长、教师授课。
10月 于漪教育馆被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杨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命名为杨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上海教师》开设了28期《于漪茶座》专栏,聚焦教育热点问题,涉及教师现状及追求、教育减负、教育发展与改善民生、母语教育等方面。
209月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党委、杨浦区教育局成立“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
年 担任上海市教委“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基地学员谭轶斌、黄荣华、陈爱平已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209月6日 “于漪《岁月如歌》首发式暨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在杨浦高级中学隆重举行。《岁月如歌》回顾了于漪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她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是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是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
5月 担任上海市教委“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组织学员编写《我爱你,中国――跨越百年爱国文学精品选》,并举办“我爱你,中国――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教学展示”初、高中专场。组织学员参加由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两岸四地”教学研讨活动,作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彰显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报告
月 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自20以来,积极参与《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制订的讨论;提出 “德育全面进入课堂、与各学科本体教育无痕化融合”的教育理念;作为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语文教学与教师成长”课题组的组长,全面设计了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堂民族精神教育的行动计划。举办了“民族精神与语文课堂教学”16省市教师参加的大型展示活动。主持编写《传承?撒播?弘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两纲”教育教材。
年12月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6卷本《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与《于漪文集》形成衔接,展示了于漪新世纪以来的求索历程。
担任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于漪担任教师学研究会会长20余年,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鼓与呼做了大量工作
20 评选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上海解放六十年“城市魂?群英谱”中60人之一,事迹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
2月 评选为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9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受到胡锦涛亲切接见。教育部号召全国教师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
于漪著作
《春秋战国的故事》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明清的故事》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语文教苑耕耘录》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于漪教案选》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语文园地拾穗集》 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作文讲评五十例》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学海探珠》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
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92年版
《妙笔生辉――于老师教记叙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教你学作文》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语文教学谈艺录》 海教育出版社19版
《智慧的源泉――于老师谈现代文阅读》(与陈军合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版
《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学作文教学导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于漪文集》(6卷本)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于漪教育文丛》(4卷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于漪与语文教育――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与陈小英合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我和语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岁月如歌》 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于漪老师教作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2:于漪老师的语录
于漪老师的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篇3: 观看于漪老师录像心得体会
于漪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这些天拜读了《岁月如歌》一书,在这部自传中,于漪老师讲述了她生平的点滴,如何从镇江中学读书出来,到转业教语文去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从中我感受到了于漪从教一生,她始终对于生活怀着的美好憧憬,对学生怀着满腔热情满腔爱。之前我读过别人写于漪老师的书,那是对她的经历敬佩不已,现在读着她的自传,倒觉得她为人十分平和,很谦虚。作为有着桃李满天下美誉的老师还能有这样一份宽广的胸怀,真是让人赞叹。在这本书中有她的成长体验,有从教多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也有她对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认识,更有她对教育教学探索的真知灼见。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随着本书一步步走近于漪,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是热爱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很讲究要继续发扬师德,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才是美好的师德呢?读了这本书我对于几个细节印象深刻,她自己剩下了2两的粮票,给病中的学生买了一件当时的奢侈品――面包。为了买着稀罕物,老师饿了肚子,只是为了让病中的学生舒服一点,这是对待孩子如大姐,如母亲般无私的爱。学生也没有忘记她,当于老师生病的时候,这位学生赶过来慰问老师,这是何等的感人!师对生无私,生对师感恩,这不就是我们提倡的和谐吗?
于漪老师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她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想法。她会为了一节课准备上几个小时。同时于老师也能紧跟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她在“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节中讲到了对目标的认识,对学科性质的认识,课堂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等等。这些都是她切合社会的发展对于原有的定义有了根深的拓展,这就是她的眼光比别人的更远。她同时也是善于总结思考的,书里提出了她的一些建设性的想法。其实这两点就是平时我们要努力做到的。备好自己的课不用多说,有没有紧跟现在的形式呢?这个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科学发展观的建设,里面的一些想法我吸收了没有?二期课改的一些精神我清楚吗?区教研活动的大形势,新提法我知道吗?都值得自己想一想。
我曾在上海市新教师宣誓大会上见过于老师,当她进场时,大家都向她投入了敬重的目光,相互传递着今天于漪老师也来了的好消息。我父亲说,当他读小学的时候,于漪老师就很有名了。我大学时看的那本写于漪老师的书也是精彩纷呈,这一些都说明于漪老师身上有着许多光环,但是翻开她的书,却见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另外,多彩活动催我成长以及一辈子学做教师,都是她表明自己学习的心态,平淡的文字里没有丝毫炫耀之情。同时她也注重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多读书就是她的乐事。反观,虽然小学教师并不需要像高中老师那样深厚的中文底蕴,但我觉得应该有更正的人生品格,齐全的学科知识,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不妨和他们多交流,多学习。
成功的老师都是相似的。今朝光环的后面是一日日平凡的付出。教师是一个平淡中见真知的职业,希望将来我的成长,能让学生汲取更多的养料。
篇4:《于漪老师教作文》读后感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个方面,可是现在即使到了初三也感觉缺少系统、有效的指导和讲评。每次的训练,老师批的辛苦,学生改的也辛苦,可是收效不大。为了能更好的减轻学生负担,有效的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感受作文的快乐,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提高作文水平,我自己找寻着突破口。物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就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向“名师大家请教”。所以假期我选了李镇西的《我的教学精华三十年》、《于漪老师教作文》,想从中受到启发。
这里我侧重谈谈我对《于漪老师教作文》学习的收获。
首先,作文教学于漪老师很重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尤其对于书写、表达的顺畅都有具体的要求。
其次是,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善于触动学生心灵中的敏感区,引发学生心中的愿望和热情,引导学生写真情。
第三是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不但精细、周到,而且总能一语中的,指明关键的问题。
第四,于漪老师的作文指导多和教材相关联,充分的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写作技巧。
这些其实我的教学中也都考虑到了,可是真的去教课的时候却总觉得准备的不充分。为什么?我带着困惑在反复的琢磨每个案例中豁然开朗,我少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心的琢磨。没有把每次的训练中的问题解决好,学生没有把手。例如《让思想长上翅膀飞翔—夏天的夜空习作讲评》。于老师就让学生以《天上的`街市》为借鉴,体会开启想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让学生结合习作“插上想象的翅膀”,找到想象的内容,讨论是否合理。让学生明白想象的触发点是实景,想象要有调理注意过渡,想象要美好。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清晰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修改也具有可操作性。
把作文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发现,找出修改的方法。这就是于漪老师的高明之处。例如《打开认识的窗户—记一个熟悉的人》的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听时注意,习作中的人有没有活气?能不能给人留下印象?那些地方写的精彩?为什么?哪些地方不足?原因何在?让学生在评论中认识到要写具体,要写真情,要安排到特定环境中,描写要讲究方法,最后归纳要点,熟悉人物是前提,观察要到细处才传神,抓特征显精神,叙述要含情,描写要具体。
读过后犹如醍醐灌顶,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只有多看看,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更敏锐,才能在不断的借鉴和完善中成长,虽然步履维艰,可是却行走在路上。
篇5:《于漪老师教作文》读后感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也是我的老师。我从本世纪初开始担任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每册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都是经于漪老师为组长的专家组审定才出版的。有几册课本送审稿,几经反复才得以通过。其中于老师的批评意见,总是十分具体,又切中肯綮。有时她还热心地提出正面建议,也一语中的,使我恍然悟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渐渐明白教材应当怎样编写。
于老师过去主要教高中语文,也有一段时间教初中,写下了这本讲评初中生作文的专著。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具基础性,更起关键的作用,因而这本书有很高的价值。近来,一些有志于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青年教师,觉得它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教辅书,实实在在,又充满教学智慧,对自己帮助很大,于是向同行推荐,但许多人搜求不得,只能自行复印。于老师出自她一贯的对青年教师和语文事业的热忱,将它交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应急需,同时不管我的浅薄,命我作序。我于是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一心为了学生学得新知
我翻阅了一部分篇什,首先感受到的仍然是我非常熟悉的那种严格和切实。书中每篇讲评都有明确的目标、要点和最后用板书形式作出的归纳。评析中,大到谋篇布局、写作手法、词语推敲,小到书写格式、标点符号,都一一说明得失,分析原因,同时在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基本知识,指点必备能力。并且,这一切都在与学生互动中进行,不断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使目的要求落到实处。再看全书,50篇讲评,是大体根据学生写作学习的一般规律进行编排的,由浅入深,井然有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重阅读而轻写作,许多老师教课文,一篇一篇,精心设计;写作指导上则比较随便,很少专门为此备课,也缺少整体计划。而于老师当年的作文指导,多么切实,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前些年,于老师曾和我谈道,现在的语文教学太重形式,花架子太多。譬如克服了“满堂灌”,却走向了“满堂问”,这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我深有同感。她对我主编的教材中的一些“导语”、“提示”,曾指出它们“大而无当”,我也悦服。至于语言方面,有的专家说语言要“规范”,我本不以为然。于老师不讲“规范”这个词,但她对我的教材送审稿的编写语言,总是细心地改正不合语法、逻辑和用词不当的地方,一丝不苟。这逐渐使我认识到,给学生看的作为“范本”的课本,确实要完全做到文从字顺,以影响学生形成好习惯,打下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其实,成人何尝不应如此?现在有的作家、评论家随意生造和组合词语以求“文采”,是不值得赞赏的。
切实,只是我对于老师作文讲评特点的第一印象。细读几篇之后,我感到她这本书之所以广受欢迎,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善于触动学生心灵中的敏感区,引发他们作文的愿望和热情。这是许多语文老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于老师这本书每一篇的第一个栏目是“作前指导和要求”,记录了她在学生作文前的启发诱导。她或娓娓动听地描述学生习见的自然景色、生活场景,或富于感染力地讲述一个能够引起他们深思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或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阐发学过的某篇文章的内涵,来唤起他们的真情实感,激发他们产生真知、新知。在学生作文后,于老师的评析常常点出某篇作文闪光的地方加以肯定,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症结所在,有时还带有人生价值观上的引导。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引导,态度语气都亲切和婉,让学生乐于接受。我听一位听过于老师上课的教师说,那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篇6:《于漪老师教作文》读后感
我还知道,于老师不仅很早就是声名远播的优秀语文教师,而且在中学生德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很深的见解。她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习惯、情感有深入细致的把握和了解。这让我领悟,于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为什么常能触及那些孩子的心灵敏感区域,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想法。而能够如此了解学生,根源于她热爱学生。我曾在报上看到于老师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热情的火,对学生要满腔热情。因此说到底,“人”和“文”是分不开的,懂得人才能教好文。换一个角度说,要教好文,要在爱学生、了解学生上下力气。我深深感到,要教好语文,教好作文,真是不容易的,何况中学语文老师又总是很忙。
有人说,如今许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作文不讲真话,他们照着报章上一些“八股文”的腔调写,空话套话,连缀成篇。这真令人忧虑。孩子本来是率真的,作文不讲真话,显然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更直接地与“源远流长”的假大空的文风相关。不少孩子可能认为平常说话可以随意,一写作文,就须当成“经国之大业”,豪言壮语一番,或向壁虚构一番,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懂这些话,是不是自己想要说的话。但是我们不能把原因推向社会了事,卸掉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像于老师那样,关爱学生,养护他们的真性情,以引发他们对真和美的固有向往,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真人,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创造者、传播者。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的这种责任感,实际上也是一种着眼于改善世风人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点到“穴位”源于经常“下水”
在于老师具体的作文讲评中,有一个好处还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她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不但精细、周到,而且总能点到“穴位”,指明问题的关键。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不作精心批改,评语不对症下药,只用一般的概念写一两句空泛的断语,很少进行像于老师那样认真、细致、切中要害的综合性讲评。而于老师之所以能够在讲评中点到“穴位”,切中要害,除了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我想还是因为她自己有颇为卓越的写作实践。
我读过于老师的一些散文,那是佳作,如有一篇《往事依依》,就选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还有近年出版的《岁月如歌》一书中的一些篇章,也是优美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实践性的、经验性的、个人主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由于自己写作,有切身感受,能深刻体味写作中的甘苦,因而看学生的作文,就能准确地发现问题,仅知道一套写作方面的理论是不能真正搔到痒处的。现在语文教学界重视这个道理了,提倡老师们写“下水作文”,但“下水”者并不多。而且照我看,语文教师本来就应当常在“水”中,而不是为了教人游泳才偶尔“下水”。这是我这个不当忙碌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吗?不,有于老师的榜样在。我坚信语文教师常写一点的不是教案和经验总结之类的文章比翻看许多写作理论和听别人的经验介绍要有效百倍。我想于老师大概是会赞成我这个说法的。
篇7:《拿来主义》 [于漪设计]
《拿来主义》 [于漪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
篇8: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二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二:开阔视野,广为采撷
——勤于积累
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都亲目能睹,亲耳能闻,亲身实践,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须记住: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 文心絮语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中学生无不读过。它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景色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写中的一绝。“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霪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胜状刻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是否想到:范仲淹据说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非亲眼所“观”,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使人拍案叫绝呢?原来他有生活上的积累,再加上读画所得,笔下便出现绝妙好景。
范仲淹是苏州人,从小熟悉太湖景色,后来又官贬饶州(现江西上饶),又对鄱阳湖的景色十分了解。生活上有太湖景、鄱阳湖景的积累,再从滕子京那儿得到《洞庭秋晚图》的画,仔细阅读,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巧妙地揉合,笔下洞庭湖的景色就活灵活现。
上面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生活积累对写作是多么的重要。深知其中道理的年轻人常以作家为榜样,勤奋地把生活中撷取的朵朵浪花记下来,如春意盎然的美景,扣人心弦的场景,精彩纷呈的对话,鞭辟入里的议论,均可作点手记。生活手记是写作素材的仓库,经久不懈地储存,必然富足。
也许有同学认为:我们的记性好,这些事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忘不了,何必一丁点儿的东西要麻烦“笔”呢?其实不然。人类确实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据研究,人脑可以储存1015比特的信息,容量巨大,保持的时间也很长。巴金说过,有两百篇文章储存在他的脑子里。日本索尼电器公司职员友寄英哲能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2万位。然而,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有清晰的记忆,遗忘会悄悄跟随着每一个人。因此,写作材料的仓库不仅靠记忆,更靠手勤。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得好:“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凡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学、积累的功力。众所周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笔记。他在图书馆习惯坐同一个位置,有时一天在图书馆里坐十几个小时,他座位下的地板小知不觉被踩成了两个脚印。当然,中学生习作所要求的无法与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写巨著的这种废寝忘食、苦苦积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精读,撷取有价值的材料。有些佳作,不仅语言好,内容好,材料也很丰富,能增进知识,增长见识。阅读时应精细、精心,反复咀嚼,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摘录备学备用的材料。例如唐弢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以十分丰富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语文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摘录的价值。有的可直接摘录,如: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引自清人沈德潜著的《说诗畔语》,全句是“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注的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唐朝范阳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有的自己作简要的概括,如:
文学语言同时要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先后用过“到”、“过”、“人”、“满”,最后才选定“绿”字。
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必须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语言。普希金跟奶妈学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就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听到有趣的谚语立即记下;阿·托尔斯泰从法院里审问犯人的一本记录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俄罗斯语言,并依靠这个宝藏写出了小说《诱惑》;高尔基说:“从16岁开始,我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的。”
社会急遽变化时,新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此时语言会出现大矿藏。尽管这种语言显得幼稚、粗糙,乃至混乱,但其中确实埋藏着“语言的金子”。
请看,一篇短文中容纳了多少有关锤炼语言的材料,稍加摘录,就有10条,如果不注意积累,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从记忆中消失,有时至多留下个模糊的印象。
博览,同样要注意积累,勤于动笔。在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更要博览群书,文史哲,数理化,音体美等等书籍均要涉猎。阅读面广,智力背景丰富,如蜜蜂采花,采过许多花,就能酿出蜜来。
积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摘录式笔记。如上文所举例子。可录名言佳句、精彩段落,可对书中、文中主要论点、主要内容摘其要记录下来。
做卡片。可摘录,可提要,可批注,可写心得。
索引。如果要记的内容多,可采用索引的方法,把文题、书名、作者、页码等记在笔记里或写在卡片上,备日后查用。
报刊剪贴。把报纸或杂志上具有价值的简短文章,剪下来贴在活页本上以备阅读、运用。
积累时可铺开一定的“面”,广为收集,也可先列若干专题,如理想、志向、道德、情操,学习方法,名言警句,科学天地等等,定向积累。
无论用哪种方法积累,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积累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分类整理,千万不能糊成一锅粥,如果眉目不清,材料再好,也难以及时而充分地使用;二是忌滥,积累的材料确有意义,确有价值,评注、心得也是真有独特见地的,如果一般性的都捡到“仓库”里,拉杂不堪,把“宝贝”淹没,也成不了写作的宝库。
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近代学者梁启超等等都在读书积累方面下过大功夫。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数干张卡片。
◆ 佳作借鉴
柿叶铺庭红颗秋
我家庭园正中偏东一口井的旁边,有一株年过花甲的柿树,高高的挺立着,虬枝粗壮,过于壮夫的臂膀,枝条特多,大叶四展,因此布荫很广。到了秋季,柿子由绿转黄,更由黄转为深红,一颗颗鲜艳夺目,真如苏东坡诗所谓“柿叶铺庭红颗秋”了。
柿是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每年春末发叶,作卵形,色淡绿,有毛,叶柄很短。夏初开黄花,花瓣作冠状,有雌性和雄性的区别。雌性的花落后结实,大型而作扁圆形的,叫做铜盆柿;较小而作深圆形的,叫做金钵柿。我家的那株柿树,就是结的铜盆柿,今秋产量共有五百多只。可惜未成熟时,就被大风吹落
篇9:听于漪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
当八十多岁的于漪老师,来到福山多功能厅时,会场上的所有目光聚焦到了她的身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于漪老师从容地走上了台前,开始了今天的报告。仔细聆听着于老师热情洋溢、饱含深情、满载智慧与经验的报告,无限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于老师从教59年,她一直扎根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称号于老师当之无愧。
这次报告中,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楷模的先进事迹,传达着她对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的敬意。她很谦虚。她淡泊名利。所以在机会和荣誉面前,她总是那么淡定。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确是如此上心。她关注着与会的来自各个地区的先进教师的代表,用心思考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来说,她就是那个创造奇迹的人——81岁高龄的她如今还能心怀教育事业,还在不断学习,不断地将教育真谛通过她的报告传达给广大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讲师德,塑师魂”,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这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老师说:“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这句话时刻警醒着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广泛阅读,潜心钻研,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教出好的学生。读书可以让人不断汲取营养,让人得到更多的精神境界的升华。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站在高起点上去认识事物,引导教育学生。时代在变化,观念在更新。把握时代的节奏,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因势利导,如何合理的正确引导,快速有效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与新时期的学生在思维和观念上接轨。现在教师的工作不能只考虑教学成绩,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更需要注重教师的个人教育素养的全面发展。
于老师说:“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饱含着智慧与哲理。教师这个岗位,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孩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此刻又萦绕耳畔,要做好这件事,难于上青天。即使如于老师这般的教育泰斗,也在不忘坚持学习。对于我们年轻一代而言,更应该沿着前人留下的脚印,用实际的行动,不断学习做个好老师。
篇10:听于漪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
11月11日下午,我有幸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81岁的高龄,确是丝毫不含糊的语言。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听着于老师的报告,真的是深受启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读书时候的校训,我想这句话用在于老师身上丝毫不为过。
学高为师,在于老师的侃侃而谈中,我们很清楚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学习。于老师说教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使“一桶水”不断的净化,变成源头活水,使学生喝的都是甘露。一位名师,高龄81,但依然把学习当成是生命中的主旋律。依然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让我感到惭愧。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才要不断学习,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同时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
身正为范,如果说不断学习是主线,那么“你选择了教师,就选择的高尚。”这句话就是另一条主线。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要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民教师,始终牢记教师的神圣职责。于漪老师的报告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
我愿意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跟于漪老师学做教师。让于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不断反省,不断前行。上好每一节课,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爱心奉献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