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德无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新闻导语范文分析,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新闻导语范文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新闻导语范文分析

篇1:精美新闻导语欣赏

精美新闻导语欣赏

1、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

2、本报武汉专电  3月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发生一起液氨泄漏事故,造成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4月5日《湖南日报》)

这条导语只有一句话,31个字,它把新闻事实中的时间、事件、结果三要素十分清楚地作了交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让人一目了然,明白无误。可谓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3、今天下午,记者终开见到了陆蓓英。撩开门帘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妇女。她一头披耳短发,遮住了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7月8日《文汇报》)

这条导语用“身材瘦小”,“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来描写被拐卖妇女陆蓓英的外在形象是最富有特色的,因而让人读之便欲罢不能。

4、新华社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207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导语构思奇特,打破了追悼会消息的传统格式。追悼会消息的导语,过去往往是“某月某日某人追悼会在某地召开”,几乎是千篇 一律,刻板至极。这条导语则一反常规,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鲜花、翠柏丛中”,“金山同志的遗像”,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耳目一新。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写作基础知识―新闻的

篇2:新闻写作导语怎么写

1、速写勾画法

新闻稿写作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2、抑扬顿挫法

新闻稿写作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3、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4、有意重复法

新闻稿写作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5、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稿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6、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

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8、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稿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什么是导语

导语是记者新闻写作的`第一件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怎么写导语?导语怎么写?导语必须完成几件事情:

给读者于新闻的要点

让读者有兴趣阅读新闻

通常情况下,导语不超过35—40句话,为什么这么短呢? 读者希望自己的消息传递迅速。

短导语做到了这一点。

导语有哪些要素

记者写作导语时要使用五个“W,和一个H” — 谁,什么,哪里,何时,为何以及如何。

是谁 — 谁的故事?

什么样的新闻故事?

在哪里 — 你写的新闻事件发生在哪里?

什么时候发生的?

为什么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导语示例

比方说,你写一个新闻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从梯子上摔下来受伤。

这里有五个W和一个H:

谁 — 一个男人

什么事 — 他从梯子上摔下来

在哪里 — 在他的房子里

什么时候 — 昨天

为什么会摔下来 — 是摇摇晃晃的梯子

如何摔下来— 摇摇晃晃的梯子突然倒塌

所以,你的导语可以这样写:

昨天一名男子掉下来受伤,而他当时正在粉刷他的房子,突然摇摇晃晃的梯子倒塌。

篇3:精美新闻导语欣赏

新闻导语范文分析(合集10篇)

1、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2、本报武汉专电  3月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发生一起液氨泄漏事故,造成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4月5日《湖南日报》)

这条导语只有一句话,31个字,它把新闻事实中的.时间、事件、结果三要素十分清楚地作了交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让人一目了然,明白无误。可谓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3、今天下午,记者终开见到了陆蓓英。撩开门帘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妇女。她一头披耳短发,遮住了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7月8日《文汇报》)

这条导语用“身材瘦小”,“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来描写被拐卖妇女陆蓓英的外在形象是最富有特色的,因而让人读之便欲罢不能。

4、新华社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207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导语构思奇特,打破了追悼会消息的传统格式。追悼会消息的导语,过去往往是“某月某日某人追悼会在某地召开”,几乎是千篇 一律,刻板至极。这条导语则一反常规,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鲜花、翠柏丛中”,“金山同志的遗像”

[1] [2]

篇4: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12.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

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什么是新闻【2】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这里的定义强调三点:

一是在“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二是“新近发生”,这是说新闻不是隔年的老黄历,不是旧闻,强调的是变化中的“新”;

三是“报道”,即指新闻反映的是有意义的事实,重要的事实,值得报道的事实,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实。

(二)新闻的特点

概括地说,新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这是由新闻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所表现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物。

2.新鲜性

作为一种信息,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闻的“新”包含内容的“新”和时间的“新”两方面。内容的“新”即要有新意;时间的“新”就是要及时。

3.倾向性

一切新闻机构都是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喉舌,都是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进行新闻宣传的,这就给新闻带上了无以争辩的政治倾向。

4.选择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无疑的,但由于新闻同时又有凭借事实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和影响舆论的作用,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往往利用新闻作为宣传手段。因此,对新闻事实总会有所选择。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国家局的中心工作和指导思想来报道。

(三)新闻的五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新闻要素=5“W”+1“H”,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包括多种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

消息即是狭义的新闻,它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必须具备上面新闻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一则消息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让读者对所报道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因为消息是新闻写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动笔写稿件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接触最多的形式,由于时间的关系,下面重点只讲一下怎样写好消息稿件的问题。其他文体就不在赘述了。

篇5:对于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方法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篇6:运动会新闻稿导语

我和黄冠杰是棋友,现在我们都是《抚顺日报·花季版》的小记者,我们为《花季》喝彩!

通过投稿,我有了许多心得:“只要写,就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要知道点点滴滴可以汇成江河呦。”这就是我坚持投稿的动力。

小记者们快快投稿吧!让“花季”这块苗圃百花争艳。

半年来,是《花季版》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使我们学会了进一步观察社会、观察事物,从而写出了带有自己观点的短文和新闻稿件。

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是您们的辛勤劳动,才使我们的稿件臻于完美。

如上期我的校园新闻稿中“这次活动有三大好处”中的“好处”,叔叔阿姨们改成“益处”,只一字之差,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要感谢叔叔、阿姨们。

祝《花季》越办越好!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四年级:李昊洋

篇7:新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因为本人是新闻专业毕业的,现在在媒体也混了几年了,前不久听到学弟学妹们说现在新闻专业不好找工作,所以写了这篇文,希望能给各位一点启发。

大家都知道,新闻工作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刚毕业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很显然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如果是自身优势比较明显,找到好工作也并不难。

新闻专业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考生都想考上新闻系毕业之后能顺利进入媒体工作。而众所周知的热门专业背后是有很大的隐忧的,目前全国大部分媒体采编人才基本饱和,要想挤进去分一杯羹是很难的,那造成这样的现状是什么原因呢?

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的杂而庞大,包含了编辑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新闻写作、新闻摄影等,学新闻的人知道,其实这些知识都只是一个大概,都只是某一 个课程的某一个方面,实在是皮毛,学不精就没法突出自己的特长,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人才在实践中是属于半瓢水的角 色,看似很厉害,但是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再者,新闻课程设置与现实需要的相脱节的。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评论写作等等,大多都是技艺的传授,能够交给大家,让大家去深入了解的层次很少。扎实的新闻功底很重要,但是实际操作更加重要。记得本人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看到很多招聘上书:会PS。显然,这是给了我一个打击,所以我只能从最初级的PS图片处理技巧开始学习,比之会运用PS的同事而言,我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些基本能力上,花费的时间不说,还要被人怀疑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

新闻竞争最终还是体现在内容上,如何才能在新闻资源相似的情况下作出别具一格的报道呢?这就需要靠采编人员的能力了,而这个时候,具有广泛社会资源的专家 型记者是最吃香的。我有一个同期同学,她毕业之前系去了一个电视台实习,因为自己家很多亲戚是做媒体的,她本身也很会利用这些资源,毕业之后,她就接到了 很多的offer,因为媒体看到的就是她有的这些社会资源。

新闻专业想找工作,首先要看清自己哪方面是专长,在求职简历中要记得突显出来。不会的不要紧,但是如果不会也不懂得学习,那就是问题了,不管是哪份工作,如果不学习,总是会被淘汰出来,那也就怪不得别人不录取你而录取其他人了。

篇8:分析新闻英语特点实践英语阅读教学

分析新闻英语特点实践英语阅读教学

英语报刊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闻英语的特殊性,学生在报刊阅读中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分析新闻英语的特点,有益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促进阅读教学.

作 者:何碧 HE Bi  作者单位: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贵州,兴义,562400 刊 名: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阅读教学   报刊阅读   新闻英语  

篇9:中国新闻传媒的走势分析

10,弹指一挥间,新千年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回眸的中国新闻传媒,真正呈现出了转轨时期传媒业的变化和创新。可以下这么一个定义:过去千年的终结并没有为中国新闻传媒的变革划上句号,而恰恰是为新千年中国新闻传媒的发展规定出走势。

新闻传媒会有哪些走势?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坚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的工作方针将更被新闻传媒所重视和遵循。1月5日,首都各大媒体均在重要版面和位置刊登江泽民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江总书记在强调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大事,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们,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12日,首都各大媒体又在重要版面和位置报道了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积极落实政治家办报、政治家管宣传、政治家管文化的要求。以江泽民总书记为首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新年伊始就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可以预示,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坚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的工作方针将更被新闻传媒所重视和遵循。

——集团化,走资源重组,增强竞争实力是传媒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自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试点以来,到19新闻出版署共批准了7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新年刚刚来临,又有8家报业集团宣布诞生。截止目前,我国报业集团已发展到15家。这说明,报业集团的出现及扩展,标志着我国报界已走过集团化发展的探索阶段,进入更深一步的推广和实施阶段。报业集团的成功,将对下一步我国新闻事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改革,提供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经验。据了解,目前广播电视集团的组建工作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如此看来,年将是新闻传媒业的改革、发展年。走集团之路将是其最大特征。以集团带动整个传媒行业把盘子做大,走资源重组,既增强了主流媒体的竞争实力,又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办”发布的30号文件精神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走集团化之路,可看作是我国新闻传媒在新千年中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集团带动传媒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强的走势。

——舆论监督将渐成强音。年11月5日,尉健行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时强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十分重视和善于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是近年来继李鹏、朱镕基之后,党中央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作出的又一次重要指示,显示出党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视和关注。

4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全文刊登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的文章《关于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文章对舆论监督为什么难;舆论监督难在何处;如何正确看待舆论监督的难;党政机关如何帮助新闻单位排忧解难;新闻单位怎样应对舆论监督的难等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分析。对当前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所经常遇到的迷惑、困惑、疑惑等问题,提出了如何解决和应对的思路。文章在强调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时提出,要制定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统一思想,规范行为。

新年伊始,首都各大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明显增强。6日,《经济日报》“今日视点”刊登记者调查《秋去冬来,好事为何没办好》,批评安徽一些地方将中央增拨的移民费挪作他用。10日新华社播发记者来信,对北京市目前实行“停车泊位证明”政策提出批评,认为这个政策并未解决北京市机动车管理中的问题,反而使部门乱收费现象更加严重。《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相继刊发了这篇报道。10日前后,多家媒体对东莞某超市发生的一起保安人员剁顾客手指一事进行了集中报道,篇幅之大,发稿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引人注目。这些批评报道呈现出一个鲜明特点:新闻媒体在先进典型宣传上所采用的联手运作,形成合力的报道手法和方式,开始在舆论监督上得以运用,这种宣传态势和其产生的社会效果,透露出一个明显的信息,舆论监督将在2000年里渐成强音。

——传媒参与资本经营,已被决策层提到议事日程,将着手加快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1999年3月25日,湖南广播电视厅组建的湖南广电实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湖南电广传媒有限公司)的“广电传媒”在深圳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传媒业第一家涉足资本运营的媒体;1999年6月4日,成都商报社所属成都博瑞投资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四川电器”27.6%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被媒介称作“借壳上市”的传媒实体。

不管是湖南广电传媒挂牌上市的“广电传媒”,还是成都商报控股了“四川电器”,都给我们提出这么两个问题:一是媒体能否实行市场化、产业化?二是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能否进入媒体经营领域?从理论上来看,媒体具有一些产业的属性,但就其本质来看则属于意识形态的性质,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可以说,片面追求完全市场化、产业化的做法是违反原则、违背规律的;就产业化和市场化本身来说,获取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的最大目的,而社会效益第一始终是新闻传媒的首要任务。当前一些媒体采用的一些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和手法,其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新闻传媒的实力,更好地唱响主旋律。不管怎样,社会资本寻求介入媒体、媒体通过上市融资等问题,已被新闻管理决策层例如议事日程,相关的应对措施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工作将会加紧进行。

篇10:中国新闻传媒的走势分析

——传统传媒加大对网络的投资,实现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捆绑,将使传统传媒在网络新闻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网络神话是由一个美国人而起的。1998年,一个叫麦特·德拉吉的'美国自由撰稿人,率先在互联网上自己的网页发布了一条连当时纽约时报都不敢发布的新闻“白宫,美国总统克林顿与一名叫莱文斯基的女性在椭圆型办公室发生了性丑闻”。这是世界上最早发布“克林顿性丑稳”这一消息的,由于其消息并非发布于常规媒体,因此被西方传媒称作“麦特·德拉吉现象”,网络媒体开始引起世人瞩目。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国内最早发布这一消息的是“新浪网”。“新浪网现象”给传统传媒一个很强的冲击,也引发起网络媒体与传统传媒叫板的势头。过去的1999年,可以说是传统传媒与互联网争夺网上读者的一年。商业网站势头很猛,传统传媒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传统传媒是否真的将让位给互联网?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下这样的定论还为时过早。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已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单位已达700多家。尽管尚有70%的网络新闻是原媒体的翻版,但已有10%的网站实行了信息重组和滚动播出。特别是人民日报网络版实现24小时滚动播出,其网页设计之精美、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得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互联网络比赛中荣获新闻与媒体类网络评比第一名。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将对主流媒体注入数量可观的资金,大力扶持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另据一份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虽然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但宣称传统传媒行将灭亡的神话已被打破。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互联网虽有查找信息容易、快捷等优点,可报纸因其具有阅读方便、节省时间,且具有权威性,还是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一年里,大量的国有资金投注主流媒体,实现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捆绑。可以肯定,2000年,传统传媒在网络新闻领域的被动态势将会大为改观,网络新闻将会由主流媒体唱主角。

——报业竞争,走低价位扩展市场将越演越烈。1999年5月,南京,改版后的《江苏商报》以每份四开16版售价2角的做法,推向市场,至10月,该报日发行量由原来的5000份,迅速发展到12万份至多,日均广告收入达到6万,一度成为南京销量和效益最大的早报。

10月12日,新华社江苏分社主办的现代经济报改名为《现代快报》,四开16版,售价一份1角钱,至11月,成为南京市场发行量最大的早报,发行量突破20万份。据该报称,改版以来,每天增速1万份,日发行量达到30万份。

以低价销售报纸,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有市场份额,进而占有广告量,这种做法并非南京首创。北京,100版的《精品购物指南》早就以每份1元的售价优惠于读者,可观的发行量带动了该报的年广告收入达上亿。读过新闻史的人都知道,18世纪的英国就出现过一便士的报纸。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南京报业市场的做法已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很多报纸,特别是社会生活类小报均有这种运作趋势。因此,2000年,报业竞争走低价位扩展市场的做法,将会越演越烈。

——抓住机遇,扩容版面,增加新闻,打响名牌栏目,媒体的竞争将在新闻领域表现的更加突出。新年第一天,三家报纸迎接新千年的做法,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北京青年报》,派出24路记者分赴全球24个时区报道世界各国喜迎新千年,创造了新闻传媒的吉尼斯;《广州日报》当天出报200版,限量发行200万份,由于其丰厚的内容,报纸上市当天被抢购一空,黑市报价被炒到一份30元(原价2元);《羊城晚报》印刷12万份金帛珍藏版上市发行,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的首创。三家报纸的做法不仅显示出报业在新千年对媒体发展前景的憧憬与信心,也昭示着报业在新闻运作水平上的日臻成熟,体现出新千年传统传媒运作新闻的大气派。广播电视方面,据1月5日的北京日报报道,在“电广传”2000年广告竞拍会上,湖南电广传媒的广告签约竟拍出1.76亿元,其中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两个名牌栏目冠名权的买断价格超过了中央电视台同时段的广告价位。可以看出,善于抓住机遇,及时扩大版面,增加新闻容量,实施名牌栏目效应,在 2000年,媒体的竞争将在新闻领域表现的更加突出。

2000年1月19日于北京(浙江在线)

2000年中国新闻传媒的走势分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