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外媒:中国4万学生放弃考研或因学费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外媒:中国4万学生放弃考研或因学费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媒:中国4万学生放弃考研或因学费问题

篇1:外媒:中国4万学生放弃考研或因学费问题

外媒:中国4万学生放弃考研或因学费问题

外媒称,相比的176万名考生,今年仅有172万名学生在1月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一决高下。有这么多学生“放弃”这场考试还是五年来的首次。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31日报道,大学本科生李娜(音)本认为自己把一切都已经规划好了―今年得到英语学士学位,继续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做一名专业翻译。

但这位今年将毕业的24岁年轻人却没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么做的不止她一人。另有约4万名学生也没有参加这场考试。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报道认为,事关学费问题。从今年起,中国所有公立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将取消公费制度。

所有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现在都必须每年支付约8000元人民币的学费。而博士研究生的学费约为每年1万元。

报道称,教育部已经保证将大幅提高财政补助以确保每个适合读研的学生都能够负担学费。但像李娜一样的学生依然受到了显著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这位学生说:“之前不收学费,所以我可以把学校发的补助用作生活费。但现在补助都用来交学费了,我仍不得不为生活费不够用而担心。”

“我的父母说他们可以帮我,但我不想给他们增添负担。”

外媒:中国4万学生放弃考研或因学费问题报道称,因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过于庞大且不具竞争性的性质而感到惋惜的一些分析人士已对考研人数的减少表示欢迎。但相关政策在中国受到了那些担心它将把一些较为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的人士的批评。更高的学历对这些学生而言将意味着在职业阶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专家认为有必要做出相关政策调整,这有利于提高标准,筛选掉试图逃避进入成人世界的学生,并鼓励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硕士项目招收更多学生。

报道称,北京的相关机构报告称,报名参加专业硕士项目考试的学生比例已从的14.3%增加至今年的38.3%.

非政府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说,新的学费制度还将促使学校进行自我提升,并为吸引生源展开竞争,因为学生的学费现在会增加学校的资金。

但有关政策在学生中间引发广泛担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者程方平说,政府为减少相应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增加财政补助的做法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向外界表明。他说,较为贫困的学生将受到巨大的心理影响。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上述措施,因此不会申请获得这种资助。

报道说,眼下令那些已因学费问题踌躇不前的学生更加担心的是,他们要与其他700万名大学毕业生一起进入就业市场,而市场会为蓝领工人而非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更多工作机会。

篇2:外媒称中国太空探索不会追随美俄 或成“先驱者”

10月26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稳步推进其航天计划。新华社援引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话称,中国准备在向月球发射可回收的探测器。

据《俄罗斯报》10月25日报道,这里指的是嫦娥五号探测器,它属于中国探月工程三期的一部分,将取回月壤进行研究。欧阳自远强调,分析月壤有助于了解月球的形成和进化过程。他还证实,北京计划在将嫦娥四号发射到月球背面。

报道称,引人注目的是,在人类探月历史中,还没有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也就是说,中国打算进入从未有过人类或航天探测器足迹的地方。中国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正蓬勃发展。

10月17日,中国发射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将50岁的景海鹏和37岁的陈冬送上太空。升空两天后,神舟十一号与之前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成功对接。航天员将在轨停留33天,其中30天在天宫二号中工作。这将创下中国航天员在轨停留时长的新纪录。

专家称,中国前首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时,俄罗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专家赴俄学习,力图弥补差距。当中国航天员首次进行太空行走的时候,所有人都注意到中国的航天服几乎就是俄罗斯的翻版。此前还有人称中国的返回舱也跟俄罗斯的返回舱惊人地相似。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研发的技术设备不逊于外国同类产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优势。例如,中国飞船的轨道舱能在结束载人航天任务之后留轨飞行约半年。

需注意的是,中国五年前发射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并实现首次太空对接。,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中国今后将打造多舱段空间站,并计划在发射火星探测器。

专家强调,在2030年之前,中国将沿着前人走过的路探索太空。随后有意思的情况就将出现。中国多半不会随着美国和俄罗斯的目标亦步亦趋,它完全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

篇3:外媒称中国家长信奉棍棒教育 六成学生被打骂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月10日刊登该报记者狄雨霏撰写的题为《反家暴法能终结中国家庭的“棍棒教育”吗?》的文章,该文称中国新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作者说,她儿子所在小学的一名中国父亲非常热心,建议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打他耳光。他做了一个扇耳光的手势,说“我就是这么做的”。这是一个明显相信中国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亲。

1986年,中国法律禁止学校体罚学生,但这种严厉管教孩子的方式仍然非常普遍,体现了一种“打骂教育”,即便这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些家长的争论话题。学者称,这种习惯很容易演变成虐待。

几名专家表示,几乎没有关于虐待儿童问题的数据,这说明政府及社会没有介入这个话题。

2013年,香港城市大学的郭黎玉晶(音)、齐韵宇(音)及华东理工大学的何雪松发表了有关上海青少年中儿童被虐待问题及自杀念头的论文,并在文中引用中国法学会在全国对3543人开展的调查,其中大约72%的人表示,父母曾打过他们。

论文提到的另一项针对西安小学生的调查发现,60%的学生称他们遭到家长殴打、禁食或辱骂。作者写道:“中国家长往往通过身体及情感上的惩罚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和冲突,这可能很容易会导致虐待儿童的行为。”

“这个问题与文化有关,”社会工作及社会学教授何雪松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文化对这种做法非常宽容,所以家里和学校存在很多体罚现象。”

作者认为,这让中国新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对儿童来说变得非常重要,这部法律将儿童、老年人及残疾人纳入保护范围。何雪松说:“我们需要保护儿童。”

《反家庭暴力法》自3月1日生效以来,有关全国女性申请、获得法庭发布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新闻报道说明,她们在抓住这个新的机会,确保自身的安全。刚刚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农村出差归来的女权主义者冯媛表示,女性纷纷要求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信息。

何雪松提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全国各地数以千计最近得以空闲的计划生育工作者进行重新安排,形成保护儿童的网络。他表示,由于政府结束了独生子女政策,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已经减少。

联合国的几家机构2011年对中国中部的一个县开展调查,52%的男性表示,他们曾暴力对待伴侣,47%的男性称他们打过自己的孩子。该调查显示,“小时候曾看到母亲被打的男性殴打孩子的可能性,是那些没有此类经历的男性的将近三倍。”

何雪松表示,重新培训计划生育工作者,通过他们保护儿童的做法“会非常复杂”,他称自己还没有向相关机构提出这个想法,但表示“这是一个理想办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