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y26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筷子与远方的哲理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筷子与远方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筷子与远方的哲理故事
三小姨子夫妇到家里作客,吃饭的时候,母亲盯着她的手说:“筷子拿这么远,怪不得要嫁到那么远去。”
我那荷兰人的连襟,也跟着一笑,用流利的中文打趣:“我的筷子也拿这么远,怪不得会娶到中国太太。”
一
从我记事,就常见母亲对那些拿筷子位置很高的女孩子说“将来准会嫁得远远的”这类话。似乎一方面说给女孩的父母听:“你们这女儿不中留,养大就飞了,而且飞得很远。”一方面说给女孩听:“将来嫁出去,只怕难得再见父母几面,能孝顺,赶快好好孝顺父母。”
母亲倒也有她的道理:“女孩筷子拿得远,表示从小就喜欢夹远处的菜,而且,拿得那么靠后面,手一定有力气,这种个性和力量,就让她能高飞。这年头,能高飞的没有不飞的。翅膀一硬,就非飞不可。”
大概受母亲影响,我也总是注意女生拿筷子的方法。记得有一次去韩国采访亚洲影展,跟一群女明星一起吃饭,我开玩笑地对其中一位说:“你拿筷子拿得这么远,将来一定嫁得远。”
同桌另一位女明星居然很不平地说:“我才会嫁得远呢!算命的说我将来不是嫁到地球的另一边,就是嫁给离婚的男人。”
我一直搞不懂,“嫁得很远”和“嫁给离婚的男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更想不通,她说话的神情,为什么是十分得意的样子,表示她叛逆,还是表示她的翅膀硬,能高飞?
只知道,那女生果然书读到一半,就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嫁去了美国。
二
想起三毛,也是这样。文化大学念一半,突然想出国,而且要跑得愈远愈好。
说是为了自己的个性,不希望把男朋友缠死,所以躲开。出国之后,却跟爱得死去活来的男朋友断了消息,而且立刻有了新世界、新朋友。
读三毛的《闹学记》中陈伯父写的序言,说三毛出国时,大家去送,三毛居然直直地走向机舱,不曾回头。我吓一跳,心想:“将来我女儿大了,会不会也这样,突然想飞,就飞了?”
儿子最近已经让我有了这种感受。暑假前,我打电话去哈佛,对儿子说:“在学校好好练网球,回来可以作我的对手。”
他停了两秒钟,居然淡淡地说:“爸爸!今年暑假我想在曼哈顿租间房子,住在外面。”
我愣住了,告诉妻,她也愣住了。告诉全家,全家都愣住了。
结果,在全家无声的抗议下,他没去曼哈顿住,去了更远的北极圈。
三
我常想,每个人心中会不会有种与生俱来的力量,推着我们离开家,而且离得愈远愈好。
也记得自己在少年时代,读六朝乐府名家鲍照的传略,说他幼年时就有大志,认为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死守乡里,蕴藏了自己的智能,“使兰艾莫辨,终自碌碌无闻,其燕雀相随乎?”
从那时,我就常想:什么叫鸿鹄之志?岂可与燕子和麻雀相随一生?我什至曾经自己告诉自己,男人可以“爱家”,但不能“恋家”,恋家的难有大成就。
如此说来,我又怎能怪自己的儿子想要远走高飞呢?
四
曾看过一部报导北极狼群的影片。
小狼诞生了,寸步不离地跟着母狼。长大些,则扑来咬去地跟妈妈玩耍。一家狼,温馨极了!
渐渐地,小狼长成了大狼。
有一天,突然在妈妈身边跑着跑着,跑离了家,跑不见了影子。
母狼站在高处,看了看,转身,低着头回家。
又过些时,那“孩子”回来了,身边带了一群小狼,在“娘家”不远处,左边撒泡尿,右边撒泡尿,且在母狼走入它撒尿范围时,龇着牙,发出奇怪的吼声——表示,那是它的地盘、它的家。
五
曾在植物学的书上读过,许多花朵虽然是雌雄同花,但当雄蕊成熟时,雌蕊还没成熟。而雌蕊开始分泌黏液,可以接受雄蕊花粉时,旁边的雄蕊却已经凋零了。
于是每朵花的花粉,必须到别的花或更远的树上“圆房”。
据研究,只有这样“远交”,才能避免近亲繁殖,有优生的'效果。

六
我常想起那站得高高的,张望着孩子远去背影的母狼,也想起三毛、撒哈拉,和西藏纪念文成公主的大昭寺。
不论是人、是兽、是植物,当他们成熟,里面就会产生一种声音、一种力量,说:“飞吧!愈远愈好。这是生物进化,当然的道理。”
我也愈来愈佩服,那些小小年纪,就把筷子拿得很远的孩子,心想:看!他们的手多有力气,他们的眼光多么远。今天,他们站起来,伸着胳臂,在一桌大人的注视下,夹起离他最远的一大块肉。明天,他会站起身、甩甩头发,在一群亲友的注视下,走向机舱,走向他向往的世界。
篇2:有梦就有远方哲理故事
有梦就有远方哲理故事
童稚时,喜欢躺在妈妈怀里听妈妈唱童谣,更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都发生在远方,无一例外。远方到底在哪里呢?我用稚嫩的声音问到,妈妈没有告诉我,她说我长大后就会知道了。于是,我懵懂的点了点头,从那时起,我对远方有了一种朦胧的向往,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去追寻自己的.远方。
后来,我上学了,在童话世界里,我依稀看见了妈妈远方故事的痕迹。那是个神奇的国度:那里有蓝色的大海,有巍峨的群山;在那时,我似乎对远方有了一层更深的认识,远方就是神奇。从那时起,我也就萌发了一个梦想:去远方。
随着成长,读的书更多了,我对远方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在我的意识里,远方意味着神奇、自由、缥渺和梦想,而这些,只能到远方去寻找。于是,我努力学习,为了美丽的异域之梦,也为了神圣的远方。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中,我变的成熟,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徘怀中,我愈发坚强,在一次又一次人生的历程中,我的梦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但是我丝毫没有气馁,我坚信,只要我还有这个梦想,我就一定会荡起属于我自己双桨,划到属于我的远方。我曾经梦见自己背着空空的行囊,去追寻远方。多少个梦醒的时刻,发现我心惆怅,发觉我的内心在孤独,不知为何,感觉空气阴冷潮湿,连同我的心一起潮湿。
于是,我便用知识来充实我那潮湿的心,让书本的芳香涤荡我那颗干涸的心。
从那时起,我不在幻想,我更加努力的学习,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因为我不再懵懂,因为我已寻找到我的梦想,因为我已经踏上远方。
我渐渐领悟,妈妈为什么没有回答我远方在哪里,这不只是个地理概念。地理上的远方容易抵达,心理上的远方却无际无边,一个远方达到了,新的远方又会随之出现,不断蔓延。
现在,我依然憧憬,依然奋斗,依然怀揣梦想,因为有梦就有远方。
篇3:哲理故事与感悟
浙北山区有位年轻教师,经常买几注自选号的体育彩票。由于进城不便,经托住在城里的岳父去买。一天,他看报发现了中奖号码,特等奖竟然是自己经常买的那个号码。他欣喜若狂,打电话给岳父,说自己自选的那注号码中特等奖了。岳父听罢,既震惊又懊丧,原来他因为工作忙,忘记替女婿去买那期彩票了。
500万元大奖就这样错过了。
接下去,事情成了悲剧。年轻教师左思右想,心有不甘,竟陷入了偏执状态,他认为岳父买了彩票,肯定瞒着自己独吞了。后经求证,中奖者确实是另外一个城市的。他又把所有的愤懑倾泻到了岳父身上,与老人不断交恶,调解几次,不见缓和。几个月后,他的婚姻也分崩离析了。
这位年轻教师令人同情,因为他错过了500万元大奖,接着错过了亲情,又错过了婚姻和家庭,接下来抑或还要错过一生的好心情。这样的代价真的太沉重了。
【人生哲理感悟】
人生何处没有“错过”?但如果错过了一切,就不要再错过生活。
篇4:哲理故事与感悟
你开着一辆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
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对你性格的测试, 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
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
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就想到。
【人生哲理感悟】
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篇5:哲理故事与感悟
从前有一个和尚跟一个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天天要起来杀猪。为了不耽误他们早上的工作,于是他们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
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却下地狱了。
Why?
因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来念经,相反地,和尚天天叫屠夫起来杀生……
【人生哲理感悟】
你做的东西是不是都是你认为对的,却不一定是对的。
篇6:偷懒与经典哲理故事
偷懒与经典哲理故事
史博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他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著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欢用脚蹬地,踏出节奏,有的则喜欢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大约5公斤重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节奏捅地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所以,当时的乐队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训练要求也非常高。每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内心里讨厌这根铁棒——一个指挥师花这么大的力气在这根铁棒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觉得这根铁棒拿着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聚精会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
当史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伤口感染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心里却想:虽然那位音乐家的精神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大家在上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他的臂力虽然比不上同学们,但是因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音乐上,所以他的造诣远远高过了其他同学。
毕业后,史博凭着自己高超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名小提琴演奏师和幕后的`音乐创作者。
18,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家演出。刚一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那么重的一根铁棒,就是站都站不稳。乐队虽然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可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演出的计划又不能因此而耽搁,怎么办?正在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个“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没有拿着那根铁棒上场,而是手执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根小木棒非常轻盈,能够在空中划出非常优美的旋律线。因为身体不受铁棒的束缚,他还配上了非常优美的肢体动作。
结果,史博的指挥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表演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史博迅速成为乐队的新指挥师,而史博就一直用这种质轻的韧性白色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种指挥工具很快被全世界的指挥师借鉴和模仿,从此风靡世界乐坛,成了一个不朽的经典。
篇7:老人与孩子哲理故事
老人与孩子哲理故事
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启示:“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这一份沉重的责任使老人坚持下来。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只有责任,才会让你超越自身的懦弱,真正的勇敢起来。
篇8:牛王与猴子哲理故事
牛王与猴子哲理故事
从前,有一群水牛,其中一头雄壮而温和的公牛被尊为水牛王。有一天,水牛王带领牛群外出觅食,遇见了一只顽劣的.猴子向牛群挑衅,甚至向水牛王抛掷沙石泥土。水牛王见状并不发怒,反而以十分怜悯的态度对待这只顽猴。还制止牛群中被激怒的牛采取报复行动。树神看到这一切,不解地问水牛王:“你为什么这样怯懦?”水牛王说了一段偈语算是作了回答:“彼轻辱毁我,又当加施人;彼人当加报,尔乃得牲患。”
过了一会,有一伙婆罗门经过这里,那只猴子又故伎重演,打了这伙婆罗门。结果,被人们抓住,痛打致死。
人生哲理:
“该出手时就出手”人人都会,但是否能做到“该收手时就收手”呢?什么时候可以出手,如何出手,固然重要,但是什么时候应该收手,关系尤为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