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u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作 者:王琳娜 WANG Lin-na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6(10)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译文 有意误译 无意误译篇2:翻译教学中的误译分析
翻译教学中的误译分析
误译主要包括语言误译和文化误译.翻译教学中出现的误译情形大都属于语言误译,它涉及语言的几个主要层面,如词层、词组层(含成语层)、句子层、篇章层等,并且每个层面都包含若干种不同的误译情形.在翻译教学中,学生的误译既有原文理解方面的原因,也有译语表达上的`原因,其中理解不准确是造成语言误译的主要原因.
作 者:杨仕章 YANG Shi-zhang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8(6) 分类号:H355.9-42 关键词:翻译 教学 误译篇3:文化差异与英汉误译
文化差异与英汉误译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是因为用词、语法结构等语言本身因素造成了理解困难,而是因为两种语言存在着跨文化交际的差异.语言表层上的`任何差异都是因为文化内涵不同而产生诸多误译.本文分六大类别加以归纳分析,以期引起广大翻译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消除文化障碍,减少误译现象,提高翻译质量.
作 者:聂明方 Nie Mingfang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 误译篇4: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的误译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翻译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构建桥梁.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相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造成误译.误译有利于拓展客体文化和充实主体文化,对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 者:潘宁宇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36 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 英文刊名:KEJI JINGJI SHICHANG 年,卷(期): “”(9) 分类号:H0 关键词:文化差异 反应差异 误译篇5: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
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
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意义是每位译者的目标,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误译现象却比比皆是.为了尽量减少误译的出现,有必要对误译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导致误译的'原因错综复杂,在此主要从中日之间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角度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作 者:李炜 庄凤英 LI Wei ZHUANG Feng-ying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日语教研室,北京,100083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8(4) 分类号:H365.9 关键词:误译 语言层面 文化层面篇6:翻译意识之到底什么才是“误译”?
什么是误译?
`Uというのは、我々I翻U者にとって一番こわいことだ,これだけは避けたいと思うが、そこは人gがすること、完全に避け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だから、g力をつけましょうねってになるのが普通なのだが……そもそも`Uとはなんだろうか。
误译对于我们专业翻译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唯独这个大家都想避免。但这毕竟是人做的事情,不可能完全避免。说到这,一般下文都会来句“所以要加强实力嘛”……可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误译呢?
翻U者は、原著者の代弁者として、原著者の意恧i者に正しく护铯毪瑜Δ蚨嗓筏颏工毪长趣仕事だ。言いQえれば、gZの辘どうであれ、た目がどうであれ、原著者の意恧i者に正しく护铯欷小⒔Y果として、翻U者としての仕事がきちんとできたことになる。逆に言えば、どんなに「正しく」Uされていようと、U文のi者が原著者の意恧蛘しくiみ取れなかったら……そのi者にとっては「`U」に等しい。
译者作为原作者的代言人,起到的是桥梁作用,需要将原作者意图正确地传达给读者。换而言之,不管单词是否对应,
「おいおい、iみ手の力不足は翻U者の任じゃないぞ」と思うひともいるだろう。そのとおりではある。それでもなお、翻U者に任の一端があると私は思う。
可能也有人会觉得“喂喂,那是读的人能力不足,责任不在翻译啊”。说的在理。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译者该负一部分责任。
`iをTうU文は、限りなく`Uに近いのだ。よくよくiんでみれば、たしかにg`ってはいないU文、でも、すんなりとはiめないU文というものがよくある。一方、同じ文を上手な人がUすと、さらっと内容が^に入ったりする。この2NのU文を100人にiませたらどうなるか。上手な人のU文でも、1人や2人、もしかすると10人が`iするかもしれない。でも、g`ってはいないというレベルのU文なら、すぐに10人、20人、下手すれば半数以上が`iするだろう。
引发误读的译文很大程度上已经接近误译。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译文,细细读来,确实没什么
学习资料
如果让100个人来读这两种译文,结果会怎样呢?即使是达人的译文,可能也会有一两人、甚至十人误读。而只是达到没有错译这样一个水平的译文,马上就有一二十个人误读了,水平再差些的,会达到半数以上吧。
このように考えると、`Uという}は、0か1か、○か×かという2M数的なではなくなる。そのU文が`Uになる人の割合が100%なのか、80%なのか、50%なのか、10%なのか、1%なのか、0.1%なのかという}になる。
这么一想的话,误译这个问题就不是0或1、对或错这样的2进制问题了,而是对多少人来说这个译文出现了误译,100%、80%、50%、10%、1%还是0.1%?
纠搐巍稹恋膜逝eでは、100%のみが`Uであり80%は`Uではないという主が一辘悉扦るし、Uした翻U者趣らはそのような主がされることが多い。でも、`Uになる(`iする)人の割合をたとえば10%以下にしたいなら、50%が`iするU文は`Uである。`Uしていないのに`Uだと言われたというをみかけることがときどきあるが、その中には、このようなケ`スも含まれている(もちろん、逆のケ`スも)。
一直以来,对于译文对错的判别一般是――只有100%的人误读了才算是误译,80%则不是,很多译者都如此主张。如果想把理解为误译(误读)的读者比例降到比如10%以下,那50%的人误读了的文章就等于误译。有时我会看见这样的发言,说明明没有误译却被人说成是误译,其中就有上面这种
「`iされたら`Uだ」と思うと、U文をくのが怖くなるはず。その怖さがあれば、「`Uをしない」をさらにMめ、「`iされる危性をなるべく低くする」まで行ける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う。
一想到“如果被误读就等于误译”,那撰写起译文来应该会有些恐惧吧。我以为,有了这种恐惧,是不是就可以将“不误译”这个要求再提高下,变成“尽量降低误读的危险性”呢。
【 经验】会员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查询?积分可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转换为现金吗?
shareba经验分享: 如何挣钱
十万份免费下载/阅读资料:
〔
翻译意识之到底什么才是“误译”?
〕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篇7:翻译资格考试之英译汉技巧:误译
翻译资格考试之英译汉技巧:误译
科技翻译往往涉及众多领域,各种专业,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英汉两门语言,而且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素养。隔行如隔山,每个专业都有各自一套术语。
1. By the age of 19 Gauss had discovered for himself and proved a remarkable theorem in number theory known as the 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
[误译]高斯十九岁已经独立地发现并证明了数理定理——二次互反律。
[分析]将number theory 误为“数理”,系不了解专业所致,其实它在数学上是指“数论”,与“数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译]……并证明了数论中的一个卓越定理,名谓二次互反律。
2. Designed to predict the motions of hesavenly bodies ,it does its job with unbelievable accuracy——better than one in a hndred million for the motion of the earth around the sun——and it remains in daily use to predict the orbits of moons and planets ,comets and spacecraft.
[误译]这个旨在预测天体运行的理论,其准确性令人难以置信——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为例,其误差仅略大于一亿分之一,并且时至今日仍然每日要用它来预测卫星和行星、慧星和航天器的运行轨道。
[分析]原文并无“仅略”的含义,应删去。Better than 修饰accuracy,意为“准确度胜于”或“比……更为准确”,即“误差小于”。
[正译]……,其误差小于一亿分之一,……。
3. When allowance is made for the separate auxiliary load the consumption can rise to nearly 1 Ib/SHP hour and this is generally about 20% better than the overall fuel consumption of a steam plant at cruising speed.
[误译]当考虑分开的.辅机负荷时,其耗油率几乎能增加到1磅/轴马力小时,一般来说比蒸汽装置的巡航总油耗大约多20%。
[分析]此处better than 用来修饰“油耗”时必然指油耗低,而不是指油耗高。
[正译] ……,一般来说,这是比蒸汽装置在巡航速度时的总油耗约低20%。
篇8: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区别
有意注意
它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我正在专心看书,听见别人谈到使我感到兴趣的问题,我的注意就不由自主地转向他们的谈话内容,这是无意注意。如果当时我想到必须坚持学习,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旧把注意集中到书上,这就是有意注意。这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一定目的要求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做的事,这时我们就必须作一定的努力,迫使自己把注意集中到那些活动上去。
引起我们有意注意的事物常常是一些我们对之有间接兴趣的事物。例如我们本来对学习外语没有兴趣,不注意学习,但认识到它是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于是就决心努力学习外语。但这时我们对学习外语本身还没有兴趣,而只是对学习外语的目的和作用有兴趣,所以才努力学习。这就是由于间接兴趣在支持。由此可见,有意注意是和认识工作的目的、积极地克服困难、努力地完成任务等方面分不开的。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例如有人初学古典文学时,本来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需要,不得不集中注意去学习,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后来由于逐步克服困难,获得了优良成绩,这种学习的本身渐渐引起他的兴趣,他的注意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这种学习上去了。这时,原来的有意注意也就转变为无意注意了。当然这种无意注意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无意注意。这种无意注意可以称为“有意后注意”,因为它是由有意注意通过努力学习而转化来的。这是在教学中对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一种注意。
无意注意有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在树林中我们突然发现一种特别奇异的植物,这本来是无意注意,但如果我们因此有目的地去研究它,这时的注意就成为有意注意了。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为用,因为只靠有意注意而没有直接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是很吃力的,是难以持久的。同时任何工作和学习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而且常常有别的事物在干扰我们的注意,所以只靠无意注意也是难以持久的。
无意注意
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对我们有直接兴趣的事物所引起的。
凡是具有以下特点的事物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
(1)相对强烈的刺激:例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鲜艳的颜色,都会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一种刺激与其他刺激互相比较的力量)。例如在屋里安静的时候,很小的脚步声也能引起注意,而在很喧闹时,这种脚步声就不起作用了。
(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例如在听报告时,如果报告人的声音突然停止了,马上就会引起听众的注意。
(3)不断变化的刺激:例如霓虹灯的一闪一熄的刺激,特别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
(4)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在许多小孩中有一个大人,就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凡是对我们有直接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类兴趣通常又分为两种。
(1)专业的兴趣: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他对有关工作的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有兴趣,都要注意它。
(2)一般的兴趣: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进一个人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中国许多古典小说每章的结尾,常常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引起看的人爱不释手,希望一章一章地追寻下去,这就是因为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问题,使读者渴望知道“后事如何”。
篇9: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篇10:误译-判断中的相关概念配达不当
判断可以看作是表达概念间的关系的。判断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符合客观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否则就会导致判断错误或判断不等。
例:
(1) The subject of computers, which also began its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began to grow and become a separate subject itself.
原译,计算机这一项目也是在那时开始研制、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
分析:如果“计算机这项目”是指作为机械的计算机本身,则可以说“研制”,但不能说“成为一个学科”;如果“计算机这项目”是指作为科学分支的“学科”,则可以说不得“成为一个学科”,但不能说“研制”(“学科”怎么研制呢?)
试译:计算机这一学科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
(2) He had received information the might before that certain Soviet personnel in New York were apparently preparing to destroy all sensitive documents. …I asked myself as I drove to the White House f the Soviets were anxious to find an answer to the crisis ,why this conduct on the part of Soviet personnel?
译文:他在上一天晚上得到情报说,在纽约有某一苏联人员显然在准备销毁所有非常机密的文件。我一边驱车前往白宫,一边暗自问道:如果苏联人急想寻求一项对这一危机的回答,这个苏联人员又为什么要这么举动呢?
分析:原文明明是复数(谓语用were),译文却一再用“某一苏联人员”、“这个苏联人员”。主要原因是译者不确切理解“personnel”乃是集体名词。如着眼于其总体,就是“一组人员”;着眼于个体,就是“许多人员”而不是“一个人员”。
篇11: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之误译语法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之误译语法关系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
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