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糖少女刘亦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与李专美,与李专美韩昭裔,与李专美的意思,与李专美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与李专美,与李专美韩昭裔,与李专美的意思,与李专美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与李专美,与李专美韩昭裔,与李专美的意思,与李专美赏析
与李专美,与李专美韩昭裔,与李专美的意思,与李专美赏析 -诗词大全
与李专美何如且作宣徽使,免被人呼粥饭僧。
篇2:李小婉与红楼梦
李小婉与红楼梦
落座后,李小婉昂了昂头,彷佛自言自语的对自己说“转换频道,转换频道”,为了采访特意点了点唇痕,好让人看起来精神些,但却依然穿着“随意”的T恤衫。,李媒体娱乐小婉用领导任命形容自己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邂逅,首先要面对的,是很多人的观望——这部戏,谁拍谁先死。《红楼梦》拍摄中,李小婉对导演李少红说的最多的是——节约成本。而当艺术性的重现需要大把金钱做支撑时,她又不得不走上漫漫寻钱路。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拿起随身带的《红楼》小儿书,孩子气的为书中人物涂颜色,涂一涂,似乎心情就会好些。《红楼梦》第一批剧照被意外曝光后,面对诸多网友口诛笔伐,身在上海的李小婉在电话那里语带哽咽。而当这部戏以地方台首播的形式跟观众见面时,她和老搭档李少红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重压面前,李小婉反而愈加容易摆正心态“我坚信这一点,真的坚信,因为没有歪门邪道。而且所有的人都是毫无杂念的认真在做这件事情。”她说,实在想不开的时候就开车去北影厂旁边的元大都公园,那里,很多老一辈艺术家终其一生为电影奉献,毫无杂念,是元气的聚集地。回顾这四年的拍摄历程,李小婉笑笑说“我觉得看透了,《红楼梦》教给我们的就是看透了,把人生看透了,我看完《红楼梦》,拍完《红楼梦》我要更加珍惜我周围的人,我要更加珍惜生活、生命,同时我更加懂得两个字‘感恩’,一定要感恩。你仔细想想,你每走一步,你取得的成绩是多少人促成的,你想吧,你想出来再做下面的事。”刘杨/文
9岁第一次碰到少红 她问我 你真是来看我剪纸的嘛?
后来回忆起第一次和李少红见面的经历,李小婉直言印象深刻,那个从9岁女孩的嘴里吐出的成熟话语,让她霎时间不知道作何反映。那个年代里,9岁的李小婉最大的爱好剪纸,最喜欢的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从上头往下刻,刻到最后的芭蕾舞的鞋脚尖的时候是我最激动的时候,因为要结束了嘛,但是因为脚尖是芭蕾舞最明显的标识,让人感觉到很兴奋,这种意识是很独到的,它的重心就是靠一个人的主心骨就是在这个脚尖上投,实际上就像你要掌控人生是有一个中心点的。”
年少的李小婉被李少红的母亲金淑琪带到家里,只因为金淑琪告诉她,她的女儿一次能剪六张剪纸。在小小的二室一厅的单元房里,躲在大人背后的李小婉第一次看到李少红。透过大人的腰线,只看到一个方桌,四张凳子和走出来的那个抿嘴不说一句话的女孩“我有点陌生,因为我读不懂,然后就躲在她妈妈后头,她妈妈就说少红过来了,来客人了,少红不说话,就这么看着。她妈妈一把就把我拉出来了。我就突然很狼狈的就说了一句话,我说你的剪纸呢?”
李少红的一句“你不是为剪纸而来的吧?”让李小婉不知道作何回答。而她的心中,年幼时候李少红的性格也一直贯穿到现在“我们两个人是发小,发小我觉得形式上很小就认识,然后又很合得来,小女生嘛,有时候会有个性脾气,我不跟你好,我不跟她玩儿,但是她没有,她从小就是一个,我印象最深就是她男孩子的优点有一些、女孩子的缺点少一些,我很客观嘛。另外,她从小就有审美,她的审美非常独到。”
11岁接触《红楼梦》 一切只能是悄悄地
11岁那年,借着父母进干校学习的机会,李小婉从床底下拿出一捆捆父母平时不让碰的书,这其中,就有《红楼梦》。“他们不准碰,因为第一要影响学习,他时候没有课外很多活动,除了打乒乓球、游泳,这是两个最普遍的了,然后就是小孩之间的游戏,然后就是看书,那时候学习也很好,看书也是一个要占用课余时间的,你要是11岁之前去看《红楼梦》的话,多多少少在那个年代长辈是要担心的,会担心你是选择记忆,你是选择哪一部分,所以这个还是有限制的。在11岁第一次接触到《红楼梦》的时候,就很新鲜。印象最深的,有羡慕感的是《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年轻人,他们能够喝酒之前要对诗、吃饭也要对诗,还有诗社,大家在一块玩玩。
我们当时,可以把拿出来的书大家互换,我忘了《牛邙》还是什么书我是给了陈佩斯,他们又把他们家的《红与黑》给我。但是《红楼梦》这本书是我自己在家先翻的,同时还有一个记忆犹新的就是不太敢往前看,因为有点心悸,就有点心在跳的东西,黛玉和宝玉,宝玉怎么叫的是妹妹,原来妹妹是有这样一层意思的,其实那时候是情窦初开的年龄。”
16岁 小李子 我们要印刷《红楼梦》了
16岁那年,李小婉被分配到北京新华印刷厂,负责印《毛选》、马列著作,突然有一天,有人对李小婉念叨“小李子,你知道吗,咱们要印《红楼梦》了!”当时的李小婉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天啊。为印刷《红楼梦》,李小婉所在的车间集中人力,物力成立了“大字本车间”,专门为毛主席印刷“那个时候真的雷厉风行,说建立起来就马上建立起来,当时最现代化的,所有现代化的技术、人力,包括速度,包括质量,马上建起来了。当时拿着鲜活的折好的页,这一答折好了,也不能裁,然后就开始拿小刀把它裁开,不是切着裁,就是参差不齐的边就看。哇,那个字,什么叫大字本,就是你打开那个字就往你眼睛里跳啊,太舒服了。那个时候我记得好像说的是毛主席想看第几回,然后就印第一几回,我们就攒,那回怎么还没有,那回呢,到第几回了,完全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似的,但是最后都没有齐,因为不是全部都印。”
接拍《红楼梦》 有人说谁碰谁死
20,胡玫之后,李小婉和李少红团队正式接手中影集团的委派任务《红楼梦》,一部在别人眼中“谁拍谁死”的作品,李小婉说,到了自己这样的年龄,心态上已经足够成熟,但却未料到说这个任务是难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它的争议大到什么程度,它的影响力是广泛到一个什么程度,实际上这个都是在过程中去体会和去面对,去承受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太多的情绪加诸到一部作品上,给《红楼梦》的拍摄带来了广泛的难度。“《红楼梦》里真的是能够感悟到很多的人生的哲理,表象的这种悲剧色彩,尖锐的社会认知和民俗,还有人际关系。每个人看的时候他都会选择记忆,他都会根据自身的性格啊、社会发展的阶段啊,然后包括自己的情感的路程。”
面对《红楼》争议 我们没资格扯上自己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北边是大的宿舍区,那里有好几千户北影场的职工,出了后门就是元大都的老城墙,这个地方等于是北影厂的后花园一样。李小婉说,有无数她心中的前辈们一辈子在这一个行业中兢兢业业,换来的除了跟他们等身价值的一套房产,别无所求。新版《红楼梦》播出期间,对于李少红独特的拍摄方式,画面,演员选择,从网络到报端,各种争议源源不断。那段时间,李小婉提及,每次回到背影宿舍区,很多长辈就会对她说““婉儿,告诉少红,很好,我看了,很好。”,那时,她总会再次充满斗志。
面对争议,李小婉的态度放得很开“大家都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表见解的时候,不同的人、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情感状态、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饮食习惯,他发表出来的一定不一样。如果在别的项目上,我觉得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大相径庭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唯独《红楼梦》这个名篇名著,我们有多大年龄我们就目睹了它有多少年的争论、有多大的争议走过来,我们怎么会把它定格在自己身上呢,我觉得我们还没有这个资格,我们的义务、我们的能力和使命就是领了这个人物无杂念的认认真真的以最佳竞技状态把它拍完,这就是我们唯一能做的。至于它本身的争论,那是它的原著自身带来的,它的`生命力,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它呈现在各朝各代各种人物,不管你是什么政治背景、经济背景还是什么学术背景,你都会有自己的见解,都不会屈从于,哪怕是学术权威你都不会屈从于它,你都敢说,而且是你敢打制高点、质疑制高点为快感,这是它的特殊形式,我们干吗去把它定位于自己有关,我觉得没有这个资格。”
新版《红楼梦》 只为清晰再现120回
有人说,《红楼梦》原著就好比一个赤裸降生世界的婴孩,而给孩子穿衣服的喜好取决于父母的品味,但无论穿成什么样,父母心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最完美。面对这个问题,李小婉觉得《红楼》的内核摆在眼前,虽然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红楼梦》,但初衷却不应该更改。他们拍摄这部作品,只想要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版本去呈现,至于影响谁,改变谁,完全没有这个功能。
“说心里话,我非常喜爱这一版《红楼梦》,从11岁到现在我50岁了,我看了那么多遍《红楼梦》,我从11岁的选择记忆,我选择是他们青春年少,喜欢的诗社,喜欢的喝酒、行酒令、猜迷,我喜欢这种东西,到了我十六七岁,到我情窦初开的时候,我突然又看到了宝玉、黛玉,同时也接受了尤二姐、尤三姐这种另类的对爱情的不同的反常规的这种形态,到了再大,能够看的更深,有很多的名句是这儿来的,为什么黛玉非常冷静的说了一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可是这句话曾几何时我是从《毛主席语录》里看到的,我万万没有把它和黛玉联系起来。为什么小红也好、探春也好,说了一句‘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小小的年纪、短短的人生经历,怎么能说出这样的感悟的话,这些东西我觉得在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时候,无论它的顺序、无论它的人物走向、无论它的定位,都与120回《红楼梦》是贴合的,没有任何抵触,那还要怎么样,这不是我们拍摄的初衷嘛。”
我对李少红说 宏观点看问题
很多问过李小婉这样的问题,是否在争议最多的时候去安慰李少红,李小婉都称,她很坚强,很智慧,而且非常理性,我从来不去安慰她。而面对我们的再一次提问,李小婉却坦言确实劝李少红宏观点看问题,千万不要局限在一个死角里逼迫自己。“当我看到有一些状况的时候,我就会非常理解她,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完成的心血之作,真的是能够在市场给予她价值最高的时候抛弃一切来完成这个使命,她做完了这个事情,不管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是发行技巧的原因,还是因为她前面的先入为主的原因,还是因为沟通的原因,总而言之,她的第一层面、第一个波浪是有不同的声音,这里不同的声音有太多的种类。不冷静的话就会一下子把她都归类到,好像类似大字报似的,我觉得这个实际上是好事,而且不会一直这样,不是我说,我这个年龄没有资格说,我觉得大家任何时候都要翻开历史看一下,就会明白了,都有这样的过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是《红楼梦》。”
我们没有歪门邪道 拍完后只剩感恩
拍完《红楼》后,李小婉希望李少红提早做预案准备接下来的电视剧,而李少红却说“如果有一部作品能超越《红楼梦》,她就拍。”王扶林导演对李少红和李小婉说“闺女,要撑住,现在是网络的反应,总比当时指着鼻子骂我好吧。那你再往前倒,王文娟老师,还有演贾宝玉的徐玉兰,原来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两位老艺术家,就为这一个经典的角色吃了多少苦,那都是生命攸关的时刻,你这么想一想这算什么啊。”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李小婉称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感恩“我觉得看透了,《红楼梦》教给我们的就是看透了,把人生看透了,告诉我们积极的就是,我看完《红楼梦》、拍完《红楼梦》我要更加珍惜我周围的人,我要更加珍惜生活、生命,同时我更加懂得两个字“感恩”,一定要感恩。你仔细想想,你每走一步,你取得的成绩是多少人促成的,你想吧,你想出来再做下面的事。所以我感谢网友,没有他们的关注,没有他们花那么多的时间守候在那里,没有他们认真的去看,不管他们是怎么想,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心态,但是他们拿出这样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去做其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而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也好,所以我感谢,也是在感恩。”
篇3:李诗韵与唐诗咏
李诗韵与唐诗咏
李诗韵与唐诗咏
香港TVB可以说是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造星工厂,出身这里的女星众多,当然也是各有各的美,可谓花开百样。但,其中却有一些却让人傻傻分不清楚,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怎么能分得清她们?而她们都是谁?
李诗韵出生于香港沙田一个过亿的富豪家庭,于参选香港小姐。虽然李诗韵在该年度香港小姐竞选是大热倒灶,五甲不入,但最终获得“最上镜小姐”及“才艺小姐”两个奖项,并成为史上唯一五甲不入的最上镜小姐。李诗韵在《宫心计》里表现抢眼。
李诗韵加入无线这几年,已经连续参演无线台庆剧,并担任重要角色。内地观众比较熟悉的有她在《肥田喜事》中出演女二号,与胡杏儿合作。台庆剧《宫心计》中饰演的贤妃,表现抢眼惊艳到很多人。《法证先锋2》里表现也很不错。
李诗韵曾与同为艺人的邓健泓秘密拍拖5年,但最终两人分手。跟李诗韵分手不久,邓健泓就火速搭上年轻16岁的“四叶女”龚嘉欣,两人拍拖不久已发展至同居关系。图为邓健泓和李诗韵。
而唐诗咏和李诗韵因为长相相像,名字也接近,往往让人分不清。有趣的是,她们还经常合作,目前至少合作七次。其实两人还是比较好区分的,两人眉目之间比较相像,李诗韵长的.稍微苦情一点,唐诗咏要艳丽一些,另外唐诗咏的身材很好,可以说是亭亭玉立,很有曲线感。
唐诗咏是现在TVB所有女星中容貌相当漂亮的一位了,甚至有人说她盖过了以美貌著称的陈法拉。唐诗咏的演技还不错,不过却总是演问题少女之类的角色。经过多年的历练,近年在《真相》、《法证先锋III》中的表现有了很大进步,相当抢眼。
篇4:雨中与李,雨中与李温庭筠,雨中与李的意思,雨中与李赏析
雨中与李,雨中与李温庭筠,雨中与李的意思,雨中与李赏析 -诗词大全
雨中与李篇5:李雷与韩梅梅电影观后感
李雷与韩梅梅电影观后感
提起“李雷和韩梅梅”,如同念出了一句充满魔法的咒语,瞬间令无数人陷入沉思,恍然大悟间想起了两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这对当年英语书中的灵魂人物可谓是风靡一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一亿人以上都对他俩印象深刻,满满的都是关乎于学习和青春的美好回忆。定于6月9日登陆全国影院的《李雷和韩梅梅》,就围绕着两位主人公而展开剧情,将教材中的经典人物改编成电影,既新颖有令人充满期许,开创了青春片的先河。
《李雷和韩梅梅》是由杨永春执导,由张子枫、张逸杰等人主演的`青春校园喜剧。影片的故事围绕着主人公李雷和韩梅梅而展开,从初中的青葱岁月,到高中的懵懵懂懂,从深情款款的道别,到十年后的再次约定,一对课堂上的老同学,一起经历了青春、热血、爱情和烦恼,一切的一切化成了最最美好的回忆,展现了一段浓郁的校园生活风情画。
其实,《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开场有些常规。李雷外形俊朗,是学校里公认的学霸,以英语和无线电见长,以出国留学为奋斗目标,但运动场上极其渣;韩梅梅阳光甜美,是运动场上的灵魂人物,足球、铅球、羽毛球……标准的“十项全能”选手,但学习是最大的硬伤。足球场上的一次偶然比拼,成为了一个分水岭,两人的经历和遭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新鲜与未知感,令观众完全猜不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纵观整部影片,青春的美好,甜美的微笑,淡淡的忧伤和忧郁的情感穿插其中。从课堂上的点点滴滴开始,逐渐刻画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小秘密。男女主人公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在一次次的偶然与巧合中,延伸出了无限可能。其实,影片也在告诉我们,青春并不是只有浓情和爱意,还有一种叫“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朴实无华、轻松自然的真挚情感。
曾几何时,“打架、酗酒、堕胎”成了青春片的代名词,仿佛这三件宝就是衡量青春片的标尺。而在《李雷和韩梅梅》中,两位主人公联手奉上了最最纯情的青春回忆,一次转身、一个微笑、一次见面、一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话语,就足以了然于心、表明心境。莫说是接吻了,就连牵手这样的小动作都无从相见,绝对是当下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
青春片一直是影院里的常客,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致青春》,从《同桌的你》到《栀子花开》,每每都能带给观众诸多的美好回忆,而《李雷和韩梅梅》却另辟蹊径,从英语书中的传奇人物入手,透过男女主人公的青葱往事,一点一滴打开观众的记忆宝库。尽管当年的英语书早已是踪影难觅,但“李雷和韩梅梅”这两个灵魂人物,首次出现在电影院里、出现在大银幕上,看着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感受,这种感觉对于观众来说依然很神奇。
“李雷和韩梅梅”可谓是当下的热点,作为火热的大IP,改编随处可见。从歌曲到漫画,从话剧到电视剧,以及即将上映的电影,两位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影片《李雷和韩梅梅》,无疑能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观影体验,两位记忆深处的老朋友迎来的银幕首秀,不按套路出牌的青春故事,满满的青葱回忆,真挚的情感外露……或许走出影院,我们对青春、对爱情、对回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李雷和韩梅梅》来的正是时候。
篇6:《将进酒》李白与李贺
《将进酒》李白与李贺
《将进酒》作者有李白和李贺两人,李白痛快淋漓直抒胸臆,李贺外冷内热旨寓篇外,各显特色。两首《将进酒》都是诗歌王国里的两朵奇葩,给我们带来无穷美的感受与艺术的感染力,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对比!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这首诗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其艺术特色主要可分以下三点来谈。
一、多用精美名物,辞采瑰丽,且有丰富的形象暗示性,诗歌形式富于绘画美。
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前五句写筵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它们分别属于形容(“琉璃钟”形容杯之名贵)、夸张(“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法)、借喻(“琥珀浓”“真珠红”借喻酒色)等修辞手法,对渲染宴席上欢乐沉醉气氛效果极强。妙菜油爆的声音气息本难入诗,也被“玉脂泣”、“香风”等华艳词藻诗化了。运用这么多词藻,却又令人不觉堆砌、累赘,只觉五彩缤纷,兴会淋漓,奥妙何在?乃是因诗人怀着对人生的深深眷恋,诗中声、色、香、味无不出自“真的神往的心”,故词藻能为作者所使而不觉繁复了。
以下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境上更加奇妙。吹笛就吹笛,偏作“吹龙笛”,形象地状出笛声之悠扬有如瑞龙长吟——乃非人世间的音乐;击鼓就击鼓,偏作“击鼍鼓”,盖鼍皮坚厚可蒙鼓,着一“鼍”字,则鼓声宏亮如闻。继而,将歌女唱歌写作“皓齿歌”,也许受到“谁为发皓齿”句的启发,但效果大不同,曹诗“皓齿”只是“皓齿”,而此句“皓齿”借代佳人,又使人由形体美见歌声美,或者说将听觉美通转为视觉美。将舞女起舞写作“细腰舞”,“细腰”同样代美人,又能具体生动显示出舞姿的曲线美,一举两得。“皓齿”“细腰”各与歌唱、舞蹈特征相关,用来均有形象暗示功用,能化陈辞为新语。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
“行乐须及春”,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下两句则意味“须及春”。铸词造境愈出愈奇:“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在桃花之落与雨落这两种很不相同的景象中达成联想,从而创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比任何写风雨送春之句更新奇、更为惊心动魄的境界,这是需要多么活跃的想象力和多么敏捷的表现力!想象与联想活跃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正是李贺形象思维的一个最大特色。他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银浦流云学水声”、“羲和敲日玻璃声”等等例子不胜枚举。真是“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由于诗人称引精美名物,运用华艳词藻,同时又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了色彩、线条等绘画形式美。
二、笔下形象在空间内作感性显现,一般不用叙写语言联络,不作理性说明,而自成完整意境。
诗中写宴席的诗句,也许使人想到前人名句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相互比较一下,能更好认识李贺的特点。它们虽然都在称引精美名物,但李贺“不屑作经人道过语”,他不用“琥珀光”形容“兰陵美酒”——如李白所作那样,而用“琥珀浓”取代“美酒”一辞,自有独到面目。更重要的区别还在于,名物与名物间,绝少“欲饮”、“盛来”、“厌饫久未下”等等叙写语言,只是在空间内把物象一一感性呈现(即有作和理性说明)。然而,“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诸物象并不给人脱节的感觉,而自有“盛来”、“欲饮”、“厌饫”之意,即能形成一个宴乐的场面。
这手法与电影“蒙太奇”(镜头剪辑)语言相近。电影不能靠话语叙述,而是通过一些基本视象、具体画面、镜头的衔接来“造句谋篇”。虽纯是感性显现,而画面与画面间又有内在逻辑联系。如前举诗句,杯、酒、滴酒的槽床……相继出现,就给人酒宴进行着的意念。
省略叙写语言,不但大大增加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能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三、结构奇突,有力表现了主题。
此诗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的瑰丽夸大的描写,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前后似不协调而正具有机联系。前段以人间乐事极力反衬死的可悲,后段以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这样,就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将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揭示出来了。总之,这个乐极生悲、龙身蛇尾式的奇突结构,有力表现了诗歌的主题。这又表现了李贺艺术构思上不落窠臼的特点。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篇7:李与梨的绕口令
李和梨
梨树嫁接李,
李树嫁接梨。
梨树结梨味有李,
李树结李味有梨。
吃梨又吃李,
难分哪是李和梨。
经典的绕口令:
喇嘛与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
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
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
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喇嘛回家炖獭犸;
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九与酒
九月九,九个酒迷喝醉酒。九个酒杯九杯酒,九个酒迷喝九口。喝罢九口酒,又倒九杯酒。九个酒迷端起酒,“咕咚、咕咚”又九口。九杯酒,酒九口,喝罢九个酒迷醉了酒。
天上一颗星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块冰, 屋上一只鹰,墙上一排钉。
抬头不见天上的星,乒乓乒乓踏碎地下的冰,
啊嘘啊嘘赶走了屋上的鹰,唏哩唏哩拔掉了墙上的钉。
篇8:李峤诗歌与简介
《同赋山居七夕》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篇9:李峤诗歌与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篇10:《刷子李》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1. 读准“蘸浆、露馅儿、师傅、小包袱、匀匀实实、和着琴音”等词,在读中理解“匀匀实实、天衣无缝”等词。
2. 在重点句段的朗读中体会刷子李技艺奇绝。
3. 揣摩曹小三的心理,补写中了解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奇绝的技艺,了解文章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揣摩曹小三的心理,了解“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读题,解题。
1.读题,从课题中了解到什么?在天津,行当加姓的叫法的还很多,如,一位姓张的泥人的师傅,叫--,姓魏的,扎风筝的师傅,叫--
2.认读字词:蘸浆、露馅儿、匀匀实实、师傅、小包袱、和着琴音。
二、初读,写副标题。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从徒弟曹小三的角度以怎样的师傅,在课题下写个副标题。(板书:--( )的师傅)
2.交流副标题。(学生板书:幽默、派头十足、名声在外、神奇、一身黑衣、技艺高超……)
三、再读,感受“神奇”。
1.“五十个小三,就有五十个师傅。”为什么刷子李会在你们心中是这样的形象,再默读课文,划句子,找理由。
2.重点交流。
(1)“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①“升天”“必……绝”“白刷不要钱”。
②这是传说,读得夸张点跟说书似的,越奇越说明师傅的“神奇”。
(2)“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板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①理解“匀匀实实”, 做动作体会“悠然”, 理解“天衣无缝”。
②刷子李已不是在刷墙,而是在表演,他已成了艺术家。那在各位小三心中他又是什么?用朗读表达出来。
小结:通过大家的读与谈,刷子李的形象渐渐鲜明。如果一定要在同学写的这些评价师傅的词语中选一个填在括号中,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过渡语:但师傅高大的的形象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它有一个过程,三读课文,划出小三心理变化,想想小三认识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四、三读--体会写法。
1. 浏览全文,圈划小三的心理。
2. 理清条理
①“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板书:半信半疑)
②“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板书:居然)
③“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板书:竟然)
④“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板书:发怔发愣)
3. 转换人称叙述故事
转换成第一人称导读。(先指说,后齐读)(神了……完了……奇了……)
4. 补写心理
①选一处写出曹小三的心里想法。
②串读(四位学生读心里想法,其他同学读叙述。)
5.了解写法
(梳理板书)这就是小三起起伏伏,翻江倒海的心里过程,可文章写师傅,为什作者却要将小三的心里写得如此曲折?
小结:作者曾说过,好故事就等于想不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故事好看就在于情节,曲折、悬念是故事的精华,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法。
五、拓展--简介《俗世奇人》
板书:
刷 子 李
--( )的师傅
发怔发愣
居然
半信半疑
竟然
评析《刷子李》
今天下午听了杨老师执教的《刷子李》,刷子李粉刷的技艺高超,杨老师的课堂教学技艺也高超。
众人皆知,处理一篇课文要关乎课型、文章的体裁和课文所在的单元训练点。这一课的课型是略读课文,体裁是小说(微型小说),单元训练点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杨老师在设计中牢牢把握了这三方面,由此他的《刷子李》教学目标精准,教学环节简约,板块集中。
第一板块用加副标题语言实践样式对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感悟。
第二板块先默读课文,划句子,找理由,做批注,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顺着学情点拨引领,既关注内容,又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遣词造句上的表达形式)。如:“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板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在对话中,学生明白了作者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第三板块是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一波三折。对小三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其目的是从另一视角反映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为丰满刷子李的形象服务。对教学来说,这是关注布局谋篇的表达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从句到词再补写小三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真切切地理清了小三的心理变化轨迹。时机成熟,话锋一转,转到了“这样写有什么妙处”的话题上。
略读课文最忌讳的是听课的人说你把略读课文教成了精读课文,由此必须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鄙人认为,略读课文“度“的把握要以以下三条来衡量:1、是否实现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正迁移;2、是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3、是否达到”教略而学丰“的教学目的。以此观照,作为全市备课会上示范性,有风向标意义的略读课文教学,杨老师这一课教学”略“的”度“把握就有待商榷。
[《刷子李》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11:李贺与马的诗
李贺与马有关的诗
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