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he840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供大家参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

篇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

今天,听了刘老师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简评如下:

一. 导入自然,紧扣课题。

刘老师用宋祖英的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作为情景,问学生这首歌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导入自然、切题。一开场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也给学生思想意识里输入一种正能量的精神粮食,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不过,歌曲播放时间过长,没必要整首歌曲播放,影响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 独立学习,汇报交流。

刘老师能认真领会学校生命课堂的理念,用生命课堂的理念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上动了一些脑筋。独学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给足时间,给足空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学习过程真实,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汇报交流环节,刘老师设计了小组交流和全班集体交流两种形式,学生能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地思考、表达。刘老师布置学生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在小组内与同学做分享交流,拓展了学生视野,延伸了教学的内涵。

在汇报环节中,老师不要过于心急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接学生的话,有时候耐心的等待,所产生的课堂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三.精心准备,精益求精。

看得出来,刘老师为这节课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既关注时事,也关注知识和技能,学与用两不误。指导学生做课前资料的查找,准备教材以外的情景资料和材料。

本节课的两大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可以适当考虑。要么分两课时安排,每课时精心解决一个内容,既然安排一个课时,建议删除课前的5分钟《复习巩固》环节。

篇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老师想清楚了要给学生什么

刘老师在课前教学内容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立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对我们社会生活、民族发展的意义;理解民族团结、平等对于民族的强大、国家的振兴的地位;思考青年学生祖国统一应发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过程中渗透德育,围绕民族原则、民族政策展开教育教学,树立每个公民是祖国发展参与者、受益者的自觉意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老师实现了教学的策略改革与创新

高二政治课如何上,一直是高二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相对来说政治常识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合理搭建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桥梁,搭建社会实际生活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是本节课的亮点。结合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刘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之方面的能力。

三、老师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的体验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领会知识;教师理解过程方法的学习体验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把民族原则、民族政策相关的知识逻辑化,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知识,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知识点,知识性的内容简单化,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逻辑性,让学生体会如何建构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让理解的知识不需要很复杂,只需抓核心、关键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公民意识,关注人的发展,培养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

四、值得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事老师的提问,而没有学生的提问,没有学生的提问,是否意味着学生的疑惑都已解决,还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打开;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教师对话的学生较为集中,那么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是否在本堂课中得以体现?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课型都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现状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提升与能力的结合,不能包办替代。本节课这一指导思想落实掷地有声。

篇3:《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课材料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社会第三册第五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第一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汉武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汉武帝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并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

重点是两位先人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的贡献;难点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两部分组成;1、秦始皇统一中国;2、汉武帝开拓疆域。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内容;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重点是要交代清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是在七国并立、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开始的。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巩固统一的措施。讲授时介绍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所采取的措施。3、修筑万里长城。讲明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及有关事情,和在现代的功用。

汉武帝开拓疆域,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介绍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1、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的情况。安排这一内容有两个目的:1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武帝及其统治时期我国的情况。汉朝,尤其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个高峰。所谓“汗堂盛世”的“汗”,主要指这一时期。学生了解这一内容,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将来学习历史奠定基础。2、为了面讲汉武帝组织反击匈奴的战争作铺垫。

篇4:初中思想品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我国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重大成就和主要方针政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这一逻辑出发,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让学生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从而增强国情认识;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国家的稳定、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从而感受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本框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方法

遵循一个总原则: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

注重两个特点: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形成科学正确的观点。

立足两个基础: 一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心理成长情况。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叛逆性强,对一些社会问题开始关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缺乏深刻的感受与体验。更缺乏理论上的深刻、全面的把握。二是立足于农村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一些先进的教学设施农村是不具备的,应立足于教材本身的挖掘和加工。因此,本框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讲授法。

三、教学程序

本框有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我主要设计了四个大的程序步骤来实施教育教学: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依托教材(P41的图片),提出问题:

(1).你能说出上面的服饰属于我国哪个民族吗?

(2).除此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能说出一些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建筑房屋、代表人物、饮食爱好等特点吗? (交流分享)

2、创设情境,升华提高: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爱我中华》,

请学生谈在这首歌中的认识和感悟。(总结我国的民族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轻松地步入课堂,在活动中体验知识,同时学会和提高收集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1、合作交流: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快速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合作完成教材P42的图表,说明以上事实和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思维拓展:维护民族团结只是国家和大人的事吗?我们青少年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配合人民币背面文字图片,引出“三个尊重”)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大家庭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大团结,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联系时政,拓展延伸

1、师范读《乡愁》

2、学生探究分析:

(1)你是如何解读《乡愁》的?

(2)让人们乡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从 引出祖国统一问题 )

3、时政再现

(1)图片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区旗。说说两幅图片的含义。

(2)针对情境,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这些图片反映哪两件历史事实?它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其涵义是什么?两件历史事实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意义、影响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4、展示漫画图片,学生探究分析:

(1)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宣扬“两国论”,你准备如何批驳。

(2)我们靠什么来解决 ?

(3)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和自己所收集到的“****”言论内容,请你就****阴谋能否得逞谈谈看法(指出两岸关系的可喜变化和《反分裂国家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设计意图】加强师生互动,感受祖国统一的前进步伐,体会到党和国家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寓理于情,以情导理。

(四)巩固小结,谈收获

1、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的收获是什么?

2、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总结深化内容、凸显重点难点,明导行动方向。

四、教学效果:

从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只要学生们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所设计的问题,那么肯定会取得比较的学习效果,同时,本堂课的所有教学目标都能顺利地实现,达到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实现“双赢”的目标。

五、教学反思:

对于本框内容的教育教学,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要相信我们的学生,要放手我们的学生,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声音,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感知,这样老师才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学生也才会听其言,信其道。二是要注重发挥老师的参与性作用。老师不仅仅是组织者,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要露一手自己的特长,有助树立老师的威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相信各位专家和老师一定会根据我的不足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会一直努力。谢谢大家。

篇5:初中思想品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说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共五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我国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重大成就和主要方针政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这一逻辑出发,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让学生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从而增强国情认识;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国家的稳定、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从而感受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本框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方法

遵循一个总原则: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

注重两个特点: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形成科学正确的观点。

立足两个基础: 一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心理成长情况。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叛逆性强,对一些社会问题开始关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缺乏深刻的感受与体验。更缺乏理论上的深刻、全面的把握。二是立足于农村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一些先进的教学设施农村是不具备的,应立足于教材本身的挖掘和加工。因此,本框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讲授法。

三、教学程序

本框有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我主要设计了四个大的程序步骤来实施教育教学: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依托教材(P41的图片),提出问题:

(1).你能说出上面的服饰属于我国哪个民族吗?

(2).除此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能说出一些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建筑房屋、代表人物、饮食爱好等特点吗? (交流分享)

2、创设情境,升华提高: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爱我中华》,

请学生谈在这首歌中的认识和感悟。(总结我国的民族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轻松地步入课堂,在活动中体验知识,同时学会和提高收集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1、合作交流: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快速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合作完成教材P42的图表,说明以上事实和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思维拓展:维护民族团结只是国家和大人的事吗?我们青少年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配合人民币背面文字图片,引出“三个尊重”)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大家庭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大团结,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联系时政,拓展延伸

1、师范读《乡愁》

2、学生探究分析:

(1)你是如何解读《乡愁》的?

(2)让人们乡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从 引出祖国统一问题 )

3、时政再现

(1)图片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区旗。说说两幅图片的含义。

(2)针对情境,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这些图片反映哪两件历史事实?它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其涵义是什么?两件历史事实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意义、影响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4、展示漫画图片,学生探究分析:

(1)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宣扬“两国论”,你准备如何批驳。

(2)我们靠什么来解决 ?

(3)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和自己所收集到的“****”言论内容,请你就****阴谋能否得逞谈谈看法(指出两岸关系的可喜变化和《反分裂国家法》)。

【设计意图】加强师生互动,感受祖国统一的前进步伐,体会到党和国家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寓理于情,以情导理。

(四)巩固小结,谈收获

1、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的收获是什么?

2、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总结深化内容、凸显重点难点,明导行动方向。

四、教学效果:

从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只要学生们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所设计的问题,那么肯定会取得比较的学习效果,同时,本堂课的所有教学目标都能顺利地实现,达到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实现“双赢”的目标。

五、教学反思:

对于本框内容的教育教学,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要相信我们的学生,要放手我们的学生,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声音,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感知,这样老师才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学生也才会听其言,信其道。二是要注重发挥老师的参与性作用。老师不仅仅是组织者,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要露一手自己的特长,有助树立老师的威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相信各位专家和老师一定会根据我的不足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会一直努力。谢谢大家。

篇6:第一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一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

(1)清政府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同割据、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加强了对福建、广东、云南、蒙古、西藏、新疆等边地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土尔扈特的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 篇章。

(2)清朝前期的疆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的,它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2.能力培养:

(1)分析三藩割据的危害,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的作用。

(2)能解说“顺治会见五世**”图,能图示清朝疆域的四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清朝的疆域。

2.难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和部落名称多。

〔板书设计〕

一、平定三藩之乱

二、**、**和驻藏大臣

顺治:赐五世**为“**喇嘛”

康熙:赐五世**为“**额尔德尼”

1727:设驻藏大臣

三、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后来:设伊犁将军

(疆域图在讲课中由学生填)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出示课本)这一册讲述的是清朝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看目录)第1至4课讲述的是清朝前期的历史。清朝前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走向衰落,但经济还在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发展;同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得到巩固,我们今天的版图就是在那时奠定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

2.讲授新课

篇7:第一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指导学生阅读课题下的方框内容)提出问题:“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课。

〔讲述新课〕 我先讲课文的第一目,“平定三藩之乱”。(板书)

〔复习提问〕 在山海关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是谁?

(肯定学生回答,板书吴三桂)

〔讲述〕清军入关前后,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除吴三桂外,还有耿仲明、尚可喜等(板书两个姓名)。他们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先锋,被清朝封为藩王,合称“三藩”,(看《平定三藩叛乱的形势》图)吴三桂驻守“云南”(板书),尚可喜驻守“广东”(板书)。耿精忠,耿仲明的儿子驻守“福建”(板书)。他们握有重兵,任用官吏、处理地方财政均不受吏部和户部的约束,每年向清政府索取巨额军饷,当时就有“天下赋,半耗于三藩”之说,他们又在地方任意掠夺,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形成严重的封建割据局面。其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他拥兵十万以上,搜括的财富最多,生活上的穷奢极欲也最出名。他在昆明鸣凤山上建的金殿,用铜约二百吨,规模居全国铜殿之首(看“金殿”插图);他还从苏州买来40名少女,为他歌舞取乐,仅歌舞伎的服装道具,就花了几十万两白银。

(组织讨论:同学们想一想,三藩的这种割据统治,带来了什么危害?)

〔归纳〕三藩的这种割据统治,不仅造成清政府财政的巨大困难和人民生活的巨大痛苦,而且严重地威胁国家的统一(板书:威胁统一)。

(激发学生,问:这样的割据局面,要不要消除?)

(组织讨论:三藩之乱的平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什么作用?)

〔归纳〕平定三藩之乱,清政府实现了对云南、广东和福建等地区的有效管辖。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清政府是怎样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的:

二、**、**和驻藏大臣(板书)

〔讲述〕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唐朝和元朝的时候,西藏地区同中央的关系问题。现在请大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复习提问〕唐朝时,西藏地区称什么?唐和这个地区的关系怎样?这种关系到元朝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综述〕刚才大家已经讲了,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吐蕃与唐朝曾保持着长期联姻、经济文化交流、“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到了元朝,就由中央设置的宣政院来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了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讲述〕那么,清朝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西藏地方普遍信仰喇嘛教。**和**就是西藏喇嘛教两个地位最高的领袖。1652年,五世**亲自来到北京朝贺(板书:五世**,看“五世**”插图)。(引起学生注意,问:当时的皇帝是谁?)对,当时的皇帝是顺治帝(板书:顺治)。他接见了五世**。彩图1就再现了这一接见情况。(看图)这是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殿堂壁画图中的一个画面:顺治帝端坐在宝座上,面向五世**,五世**坐在顺治皇帝的右侧,双手合掌,上身微向前倾,象是正在说着什么,下边是几排陪宴的大臣和喇嘛;整个画面体现了宾主双方的融洽气氛。第二年,五世**离京回藏。临行前,顺治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正式赐予他“**喇嘛”的封号(板书:赐为“**喇嘛”)。“**”是蒙古语,意思是海;“喇嘛”是藏语,意思是上师。

后来,康熙又对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赐于“**额尔德尼”的封号(板书:康熙赐五世**为“**额尔德尼”)。“**”是梵文,意思是大师;“额尔德尼”是满语,意思是珍宝。

(组织讨论:顺治和康熙的册封有什么作用?)

〔归纳〕顺治和康熙的册封,法定了**喇嘛和**额尔德尼的`称号,确立了他们在西藏的地位,并且规定,以后历世**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这就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讲述〕 1727年,清政府又在西藏开始设置驻藏大臣(板书:1727年设驻藏大臣)。和顺治、康熙的册封相比,这一措施使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大大加强了。

(组织讨论:为什么说驻藏大臣的设置,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归纳〕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原来是通过西藏喇嘛教的领袖**和**来实现的,现在驻藏大臣是代表中央政府同**和**共同管理西藏的。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就更为直接、更为加强了。

(指导学生在课余阅读六世**的内容)

〔讲述〕清政府通过平定三藩之乱,实现了对云南、广东、福建等地的有效统治;通过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清政府是怎样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的:

三、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板书)

〔复习提问〕 西汉时,新疆地区称什么?西汉在西域设了什么管辖机构?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从西汉开始,新疆就正式归属于中央。清朝前期,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的主要民族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清朝就把天山南路称作回部。大小和卓就是回部的贵族。18世纪中期,他们兄弟两人发动了叛乱(板书:18世纪中期大小和卓叛乱)。当时清朝皇帝是乾隆帝(板书:乾隆)。他派兵镇压并得到人民的支持。维吾尔族人民痛恨大小和卓的横征暴敛,拥护清军平叛。1758年,大小和卓为清军所败,先后逃往阿克苏和乌什。两地酋长都关闭城门,拒不接纳。而清军到达乌什,乌什酋长却牵着牛羊出城迎接。后来,清朝人将这事绘成一幅画。(看插图)这幅画反映的就是乌什酋长迎清军

〔讲述〕 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设立伊犁将军。(请同学们看课本“清朝疆域”图。)伊犁将军管辖的范围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在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下面我们讲第四个问题:

四、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板书)

〔复习提问〕 成吉思汗是哪个民族的杰出领袖?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哪个王朝是蒙古族建立的?这个王朝又是被谁推翻的?

〔讲述〕 元政府被推翻以后,蒙古贵族退到长城以北,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漠南、漠北和漠西三个部分(看注解,介绍他们分布的地区)。他们都先后臣服清朝。(将土尔扈特板书用方框框住)土尔扈特就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板书:漠西一支)。

上指出土尔扈特的西迁位置;看“土尔扈特部落”插图,指出这幅画描绘的就是游牧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落的生活情景。)

都与沙俄不同,他们深切地怀念着祖国,渴望东归。从顺治年间起,他们就不断派人向清朝进献奏章和贡品。清政府也多次派使者前往伏尔加河下游看望这些远在西方的同胞。乾隆年间,沙俄对土尔扈特的压榨更加残酷,向他们征收苛重的赋税。土尔扈特的七、八万战士也在沙俄的对外战争中丧失了性命。在这种情况下,土尔扈特部众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决定返回祖国,摆脱沙俄的奴役(板书:渥巴锡↑领导)。

1771年,请大家记住这个重要的年代(板书:1771)。那一年,震惊世界的土尔扈特反抗沙俄压迫的民族起义爆发了!他们歼灭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焚烧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带不走的粮食、物品。渥巴锡跨上战马,举起鲜艳的彩条旗,率领17万部众,踏着积雪,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指图)大队人马只用十多天时间,就跨越了千里草原,渡过了乌拉尔河,进入冰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沙俄派兵追击,担任后卫的九千勇士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与追兵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渥巴锡率领大队人马继续向东挺进,战胜重重困难,于6月到达伊犁,胜利完成了东返祖国的壮举。这一壮举,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 篇章。渥巴锡也由此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政府和乾隆帝得到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的消息,忙派清军前去迎接,隆,看“清政府赈济土尔扈特的物资”图表)清政府给予他们茶叶2万余封,牛羊20万头,小麦4万多石,羊裘5万多件,棉布6万多匹,棉花5.9万斤,毡庐400多具。大家再看看这边的《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这是乾隆帝亲自撰写的,“口给以食,人授之衣,分地安居”就是乾隆帝妥善安置土尔扈特的政策。

〔综合〕(读板书的四个标题),这四个问题讲述的是清政府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清朝的疆域:

五、清朝的疆域(板书)

(挂《清朝疆域》图,边问边在图上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然后板书四至草图,让学生上讲台将四至内容填在方框里,再根据学生所填,将四至内容重复一遍。)

〔讲述〕清朝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对它的疆域,我们特别要

诸岛。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它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和黄岩岛等,明清时称为“万里长沙”、“千里石塘”,归属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

在清朝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壮、回、藏、苗、满、蒙等5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但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的缔造作出了贡献。

(指导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指出直隶、盛京、伊犁、乌里雅苏台等地名的现今位置。)

〔讲述〕清朝行政区的划分,和今天的情况大体相同。我们今天的版图就是在清朝前期奠定的。清朝的统一政权,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3.巩固新课

(1)指定学生回答:清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清朝疆域的四至情况怎样?

(2)听写:顺治、康熙、乾隆、**喇嘛、**额尔德尼、土尔扈特、渥巴锡、大小和卓、吴三桂。

(3)完成课本上的三道练习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