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ncho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师昌绪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师昌绪简介,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师昌绪简介
师昌绪:材料大师
6月4日。上午11∶30。一位老者缓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在全场1200多名院士的热烈掌声中,他从国务委员陈至立手中接过了“光华科技奖成就奖”。他就是两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专家师昌绪先生。
回国
1955年7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站在甲板上的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在滚滚波涛中,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师昌绪是1948年9月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开始留学生涯的,主要从事真空冶金的研究。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其纯度达90%%以上。这个具有开拓性的独特方法改进了在1前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年轻的师昌绪到美国不久便显示了他的科研才华。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有关铟—锑—砷三元合金相图,为今天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师昌绪又在属于美国空军课题的“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中以4300系统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及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及二次硬化影响等问题。在他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收走了中国留学生的护照,限制他们离开美国回到中国。抱有坚定回国信念的师昌绪便与志同道合者开始了同美国当局的坚决斗争。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美国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向祖国汇报,为祖国提供确切的证据。
在美国当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师昌绪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学院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这当然是他为曲线回国而想出的办法。但随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当局便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一律视其出境为回中国。师昌绪便利用曾和印度大使馆有过联系,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
美国新闻媒体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波士顿环球报》还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
为了造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1954年夏天,师昌绪等人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就用花50美元买来的滚筒式油印机油印控诉艾森豪威尔的信件。师昌绪将装得满满的两大皮箱信从波士顿运到纽约去散发。
1955年春,美国公布同意76名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教授问他:“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好意,于7月乘船离开美国,投入祖国的怀抱。
创新
师昌绪回国后,被分配到了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怀有满腔热情、又风华正茂的师昌绪积极投入到了材料科学的研究之中。
50年代末期,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师昌绪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为了克服一般铁基高温合金的耐热性能差的弱点,师昌绪等人在设计成分时一反铁基高温合金中钛高铝低的常规作法,相应提高铝的含量,从而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的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1960年冬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使我国高温合金的生产立足国内,师昌绪率队与抚顺钢厂共同攻关。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需要照顾,他便每天早晚乘铁闷罐车往返于沈阳到抚顺之间,即使最冷的一二月份也是如此,备受艰辛。在几年的时间里,师昌绪几乎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他被人们称为“材料医生”。
1963年,师昌绪接受了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空芯涡轮叶片的任务。当时叶片都是锻造的,航空材料界对铸造的叶片心存疑惑,做铸造空心叶片的风险更大。这个项目在国际上是保密的,国内也没有做过。师昌绪等人在航空研究院荣科总师的建议下,组成研究—设计—生产三结合形式,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冶炼、铸造等研制任务。他们铸造的九孔空心涡轮叶片,使我国的涡轮叶片发展一步迈上两个台阶: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这是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个成功采用了精铸气冷涡轮叶片的国家,仅比美国晚了五年。
1975年,航空工业部决定把空心叶片的生产转到贵州170厂。师昌绪带头参加工作组去帮助生产。在107厂,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工棚;喝的水是浑的,只有沉淀一会儿才能使用;吃的是大米、地瓜干和玉米面做的混合饭及南瓜汤,没有菜,连咸菜和酱油都没有,如不耐心和用力去嚼,则无法下咽。可师昌绪毫无怨言,而且非常乐观,与同志们一起完成了任务。该项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师昌绪在高温合金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业内公认他是我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管理
1984年,一纸调令从北京飞到了沈阳。时任金属所所长的师昌绪被任命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由此他便开始了以北京为舞台的科技管理工作。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专家了。他从面向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高度开展学部工作,组织学部委员们对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以及科技人员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并报送国务院,受到高度重视。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师昌绪也很擅长做科技管理工作,他是我国少有的在几个重要的科研管理机构都工作过的人物。
1986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师昌绪被任命为副主任。他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他认为基金委有学术性和机关性双重作用,而且首先是学术性。各学部主要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研究水平,否则不是变成衙门式的官僚机构,就是成为专家的尾巴,自己无力辨别方向。为此他提出了学部主要成员的轮换制,并采取了特殊办法解决高水平人员不愿来京的问题。他还亲自制订与主编了《基金项目指南》,为国家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他主持了《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的启动与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广纳众议,对国家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看法,被学术界认为对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颇有新建树。
1981年春夏之交。北京友谊宾馆的一间客房内。师昌绪与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连续几天都在商量一件重要的大事:讨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问题。四位院士起草了一份报告,呈送党中央。不久,四人又联名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述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1992年,师昌绪又与其他五名院士联名写信给党中央,再次阐述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得到批准后,他是提出组建方案的主持人和筹备组副组长。到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宣告成立,74岁的师昌绪被任命为首任副院长。
为了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师昌绪还肩负着许多社会工作。1985年他担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主持了由27个全国学会组成的中国材料联合会,并于1993年发展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为了联合冶金工作者和汽车制造者,师昌绪推动成立了中国薄钢板研究组,并加入了国际深冲组。师昌绪在1992—1994年担任这个国际组织的主席。
生物材料是21世纪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我国因涉及几个学会不能联合而无法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经过努力在将他们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被推选为理事长,并于加入国际组织,避免了与彼岸的矛盾与冲突,今年他又参与到澳大利亚争取在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之举,并获得成功。他不是生物材料专家,但他热心促进中国生物材料的发展,完全出于对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心。
属于乐天派的师昌绪自认为是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只要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便努力为之,因此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篇2:学习师昌绪院士心得体会
学习师昌绪院士心得体会
--向师昌旭院士学习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师昌旭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师昌绪的专访节目。对师昌旭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师昌绪,男,19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他谈到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三年的师范学习,我感触很深,我们做教师的,几乎都受过师范教育,可想到自己师范学习的感受,却不是很深刻,除了那些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似乎再也想不起什么。但师昌旭院士却在三年的师范学习期间,奠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基础中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师范学校的“三杆主义”教育,培养了他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师范毕业后,他觉得,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必须要实业救国,并改变了做教师的理想。所以,他就远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导师想留他在美国工作,提供丰厚的收入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但是,他坚决要回国。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现在已成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他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昌绪谈到的“三杆主义”指的是笔杆、锄杆、枪杆。笔杆就是要认真读书;锄杆就是要下地干活;枪杆就是舞刀弄枪。也就是主张文武双全,全面发展。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不但要把文化课学好,更要注重体育、劳动等全方位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师昌绪在谈到回国的理由时说: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为祖国强大而回国,吃窝窝头也无悔。他这种不畏艰难,朝着目标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师昌绪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4-16
篇3:关于师昌绪的人物事迹
师昌绪的生平介绍
师昌绪19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小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师范学校(保定二师),该校除了有较高教学水准外,还强调生产劳动教育,这对师昌绪日后所形成的艰苦朴素与热爱劳动的品格有很大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流亡河南,进入豫西淅川国立第一中学。该校学生中多数是平津冀等省市的流亡学生,他是其中一名活跃分子,积极参加、领导军训和下乡宣传抗日活动。中学毕业后,师昌绪于1941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学习成绩优异,成为全校5名“林森奖学金”获得者之一。毕业后被保送到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1947年转到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作。
1948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次年5月获硕士学位,并获麦格劳·希尔(MeGraw-Hill)奖。1950年进入欧特丹(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洋大学聘他回国任教。因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只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Morris Cohen)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张兴钤、李恒德等人组织有志回国的留学生,联名写信给周恩来,表达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这封信成为中国政府在1954年5月日内瓦会议上抗议美国无理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依据,后经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议,为中国留美学生回国打开了大门。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1957 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30余年来,他在科研活动方面的特点是:既重视新合金成分设计,又努力发展新工艺;既努力发展新合金品种,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既从事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又十分重视新合金推广应用。80年代后,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1957 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30余年来,他在科研活动方面的特点是:既重视新合金成分设计,又努力发展新工艺;既努力发展新合金品种,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既从事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又十分重视新合金推广应用。80年代后,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师昌绪的科学生涯
50年代后期,中国作出了高温合金生产立足中国的决定。师昌绪作为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从1957年起一方面带领金属所小分队常驻在抚顺钢厂,参加由冶金部主持的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高温合金联合攻关活动,同钢铁研究院、航空材料所有关人员一道,解决了中国最早试制开发的高温合金GH30的质量问题,继而对GH37、GH33、GH49、GH44等高温合金展开了试制工作。另一方面,在所内进行一系列研究与开发工作,如利用金属所1957年进口的真空感应炉,在中国率先进行铸造高温合金的研究,并于1959年研制出一种不含钴而其性能达到国际水平的镍基铸造涡轮叶片高温合金。
镍、铬是高温合金及合金钢常用的金属元素,当时中国稀缺,国外对中国进口实行禁运政策,使得中国在发展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等关键材料方面十分艰难。针对这种情况,师昌绪提出了“以铁基代镍基高温合金及发展不含或少含镍铬的合金钢”的倡议。他利用中国拥有丰富资源的稀土元素,开展了“稀土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作用”的研究,并与抚顺钢厂合作率先开发了一种铁基高温合金-808(GH135),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镍基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投入了批量生产,装备了数以千计的发动机。他还在发展中国铁基高温合金的冶炼、压力加工、拉削与切削等工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期,钢铁研究院、上海钢研所及航空材料研究所也分别研制成功铁基高温合金GH130、GH302及GH140,其中GH140得到广泛应用。在师昌绪指导下,于60年代末金属所又研制出一种用于涡轮盘的铁基高温合金761,该合金的屈服强度高,并可在700℃长期工作,处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现在为中国先进发动机所试用。
金属所科研人员为“东风13”发动机,开发一种比GH49 性能更高的变形合金539,但存在着变形困难、成材率低等问题,师昌绪提出了包套挤压工艺方案,即在合金锭的外面包一个低碳钢外套,既可保温,又可起到润滑作用。在三向应力作用下,几乎任何难变形的合金锭均可挤压出棒材来。但由于50年代末,中国当时所拥有的挤压机能力太小,不可能提供出可应用之材。后来,这种包套工艺被扩展到包套轧制工艺,因而为中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1964年,金属所接受了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荣科提出的“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方案建议,将金属所、410 厂及六院二所组织在一起,通力合作研制出精密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使中国发动机性能提高一步。仅金属所就组织了上百名科技人员一起攻关,由师昌绪、胡壮麒“挂帅”。在研制过程中遇到许多技术难题,如型芯材料的选择,因在近100毫米长的叶身中,要均匀地排列粗细不等9个小孔,最细的直径仅0.8毫米,而在侧面进气口处还要有一个弯角。这种空心叶片比美国生产的那种从底部进气的短叶片型芯制作工艺要难得多。究竟采用何种材料制作型芯,他们查阅了许多资料也未解决。此时,他们从一美国杂志上刊登的一幅出售不同规格的细石英管的广告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外,在型芯定位、造型、浇注、脱芯、壁厚测量以及断芯的无损检测方法上均作了细致的研究。仅用1年多时间,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在金属所实验室诞生了。经过“吹风”试验与发动机厂试车,证实了空心叶片比实心叶片的表面温度降低了100℃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接着,师昌绪等又解决了生产中的成品率及合金质量等问题,后,国家把空心叶片生产转移到贵州基地,三机部仍点名由师昌绪带队,为其解决技术问题。当时贵州基地生活清苦,师昌绪全然不计较,日夜工作在车间里,分析技术难点、制订操作规程与建立检验标准。由于他的表率作用和科学态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空心叶片生产终于突破了技术关,其成品率甚至超过已投产数年的实心叶片。1965年空心叶片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二个采用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直到90年代,中国主要歼击机发动机仍采用该工艺制作涡轮叶片,而且向国外大量出口。80年代初,英国著名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家罗·罗公司的总设计师胡克教授,当其参观中国研制的铸造空心叶片后,感慨地说:“单凭见到这一实际成就,就不虚此行。”该项成果具有独创性,因为参加该项课题组的人,包括师昌绪在内,没有一个人见过这种多孔叶片,更不要说它的制造工艺了。
70年代初,师昌绪等与无锡动力厂合作,承担了中国第一代耐热腐蚀合金(IN 738)制作大型涡轮叶片的研制,并用于南京汽轮机组。
师昌绪在从事航空用、民用高温合金研究开发的同时,在新型高合金钢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1958 年,他与姚汉武开发的不含镍的奥氏体耐蚀钢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业设备上,具有优异的抗蚀性。经中小型尿素厂推广后,获得好评。为了研究该种钢在尿素生产过程中,在缺氧条件下仍具有优异耐蚀性机理,他们曾设计与制造了一套在线测试电化学的精密装置,安装在南京化肥厂,并探明了耐腐蚀的原因。师昌绪多次在现场解决冶炼、热加工等问题,为铬锰氮钢的研制和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师昌绪与李有柯等还开发了铬锰氮系耐热钢和无磁铬锰氮系高强度不锈钢,前者用于工业炉,后者用作潜艇桅杆。在师昌绪的指导下,张彦生、李依依等于1959年开始从事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通过相图、相变规律、组织结构和各种性能的系统研究,表明这类钢在液氮温度下比镍铬不锈钢具有更好的韧性,是一种良好的低温材料;作为耐热材料,其性能不亚于铁铬镍基高温合金A286;作为无磁材料,其性能优于镍铬不锈钢。为了推广该钢种,对其冶炼、压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艺制度,从而推动了全国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与发展。
70年代初,师昌绪等与无锡动力厂合作,承担了中国第一代耐热腐蚀合金(IN 738)制作大型涡轮叶片的研制,并用于南京汽轮机组。
师昌绪在从事航空用、民用高温合金研究开发的同时,在新型高合金钢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1958 年,他与姚汉武开发的不含镍的奥氏体耐蚀钢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业设备上,具有优异的抗蚀性。经中小型尿素厂推广后,获得好评。为了研究该种钢在尿素生产过程中,在缺氧条件下仍具有优异耐蚀性机理,他们曾设计与制造了一套在线测试电化学的精密装置,安装在南京化肥厂,并探明了耐腐蚀的原因。师昌绪多次在现场解决冶炼、热加工等问题,为铬锰氮钢的研制和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师昌绪与李有柯等还开发了铬锰氮系耐热钢和无磁铬锰氮系高强度不锈钢,前者用于工业炉,后者用作潜艇桅杆。在师昌绪的指导下,张彦生、李依依等于1959年开始从事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通过相图、相变规律、组织结构和各种性能的系统研究,表明这类钢在液氮温度下比镍铬不锈钢具有更好的韧性,是一种良好的低温材料;作为耐热材料,其性能不亚于铁铬镍基高温合金A286;作为无磁材料,其性能优于镍铬不锈钢。为了推广该钢种,对其冶炼、压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艺制度,从而推动了全国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与发展。
师昌绪的主要成就
由于在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及科技规划等方面成绩突出,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奖励。如以他为首研制的铬锰氮无镍不锈钢、808铁基高温合金及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等3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铁锰铝合金研究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铸造气冷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因制订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制订中国中长期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速气体雾化急冷粉末技术与装置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师昌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了一系列职务。1955年回国不久,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和辽宁省政协常务委员;从1963年起相继被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84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2年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86年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任命为该基金委员会的特邀顾问。此外,还曾任中国五金矿产公司技术顾问,现任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经济技术顾问等。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界也有较高知名度。50年代,他是美国金属学会(ASM)会员;从80年代起,他是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198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100周年,举行“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共邀请1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他是被邀的唯一中国学者,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1988 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新材料国际会议”,同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大会”以及1991年在法国,由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主办的“国际材料联合会在第一届先进材料会议”等,师昌绪均被邀为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1990 年由中国材料联合会(C-MRS)召开的先进材料国际会议,他是大会主席之一。1992年由中国金属学会、美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日本金属学会及韩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的“第一届环太平洋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以及同年,由国际薄板成型研究会(IDDRG)举办的“第17届国际会议”,他均被选为大会主席,并任1992~1994年度的该研究会主席。
师昌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了一系列职务。1955年回国不久,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和辽宁省政协常务委员;从1963年起相继被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84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2年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86年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任命为该基金委员会的特邀顾问。此外,还曾任中国五金矿产公司技术顾问,现任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经济技术顾问等。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界也有较高知名度。50年代,他是美国金属学会(ASM)会员;从80年代起,他是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198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100周年,举行“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共邀请1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他是被邀的唯一中国学者,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1988 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新材料国际会议”,同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大会”以及1991年在法国,由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主办的“国际材料联合会在第一届先进材料会议”等,师昌绪均被邀为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1990 年由中国材料联合会(C-MRS)召开的先进材料国际会议,他是大会主席之一。1992年由中国金属学会、美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日本金属学会及韩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的“第一届环太平洋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以及同年,由国际薄板成型研究会(IDDRG)举办的“第17届国际会议”,他均被选为大会主席,并任1992~1994年度的该研究会主席。
对师昌绪的人物评价
师昌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50年代他争取回国时,导师科恩教授热情挽留他,师昌绪回答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而美国并不缺少像我这样的人”。回国后在““””期间,他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所有这些不公正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之后,他被派到一个中专程度的培训班工作。他在教书之余,收集与阅读大量文献,每天清晨3点起床伏案疾书,不到一年时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础概念又有最新动态,达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
师昌绪自强不息,有极强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从美国回到祖国时,有上海、北京与沈阳三个地方,任其选择。但在填表时,他写的是“服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后,又从事与他在美国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工作,而他毫无怨言,边工作边学习,并做出了成绩。他不懂俄文,为了需要,竟依靠查字典,译出了《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两章。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在众多工作中获得突出成绩。
师昌绪善于发扬学术民主、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他在金属所工作期间,充分发挥研咳嗽钡淖ǔず痛丛炷芰Γ硬话炎约旱墓鄣闱考佑谌恕<甘昀矗谒傅枷拢淮笈星嗄昕萍既瞬抛伦吵沙ぃ渲幸呀呒吨俺频陌儆嗳耍簧僖殉晌学科带头人;有的担任研究所所长、工业园总经理、省科协副主席等,这些人具备业务专长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他是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0余年来,在金属所与腐蚀所其他高级研究人员的协助下,培养了博士生近40人,硕士生45人,发表论文近200篇。同时,他还兼任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在中国冶金科技发展史上镶嵌着师昌绪的辛勤、务实、忘我等优秀品格以及他的丰硕成果。这位中国人民优秀的科学家为振兴中华仍在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篇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师昌绪
9、光耀人间:师昌绪
【获奖名片】——忧国不谋身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师昌绪的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篇5:安庆绪简介
唐收复两京之战
唐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至十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为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与安庆绪所率部叛军进行的战争。
唐肃宗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不久,就应宰相房管之请,命其率领刚刚征集的数万军进攻长安,结果大败。河北诸郡,又相继陷落。肃宗忧心忡仲,问计于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李泌基于叛军势力的明显优势,反对急于收复两京,主张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牵制河北的史思明、安忠志;令郭子仪由冯翊(今陕西大荔)入河东(今山东永济西南蒲州镇),使安守忠、田干真不敢离开长安;肃宗自领所征之兵进驻扶风,与子仪、光弼轮番出击,叛军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其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官军以逸待劳,叛军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待到明年春天,再直取范阳,覆其巢穴,然后大军四合,围歼中原叛军,就可以彻底平定叛乱。肃宗对此计划表示欣赏,并于至德二载二月进驻凤翔(今属陕西),命郭子仪收复河东。
此时,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的军队已陆续会齐,从江淮征发的物资粮赋也已运抵汉中,叛军内部又发生分裂,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在洛阳自立为帝,唐肃宗鉴于反攻条件已具备,便拒绝采纳李泌再次提出的先取范阳的建议,决定先攻两京。四月,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授以平定叛乱、收复两京的重任。
五月,郭子仪率军进攻长安,于长安城西清渠遭安军步骑夹击,败退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唐军又经过四个多月的整顿和准备之后,九月十二日,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兵4000,再攻长安。二十七日,唐军进至长安西,列阵于香积寺(今陕西长安南)北、沣水之东,与列阵于唐军北面的10万安军展开激战。在唐军两面夹击之下,安军大败,被歼6万余人,当夜撤离长安东逃。唐军没有乘胜追击,于二十八日收复长安。
唐军进入长安三日后,李俶率主力东进,安庆绪为确保洛阳,命严庄率洛阳主力部队西上,与从长安退保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的张通儒部合力阻击唐军。十月十五日,郭子仪部与安军在陕郡城西新店遭遇。安军依山列阵,郭子仪从正面进攻失利。回纥骑兵袭击安军侧后,郭子仪乘机率部出击,安军大败,死伤甚众。安庆绪闻败,弃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十八日,唐军收复洛阳。
点评:唐军在收复两京之战中,针对叛军骑兵精悍的特点,采取梯次配置、两面夹击的战术,又充分发挥回纥骑兵勇猛善战的特长,所以接连获胜。然而,唐肃宗急功近利,不采纳李泌先取范阳的建议;又将唐军几十万兵力集中于一个方向,没有多路配合,形成由西向东赶鸭子的局面;攻占长安和洛阳后,主帅又不及时组织追击,因而未能全歼叛军的有生力量,致使战事旷日持久。
篇6:感动中国人物师昌绪的事迹及颁奖词
2015感动中国人物师昌绪的事迹及颁奖词
爱·科学 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