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0):空寂灵明亦性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0):空寂灵明亦性空,欢迎阅读与借鉴!

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0):空寂灵明亦性空

篇1: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0):空寂灵明亦性空

原文:

四、悟性空

性空观自性,寂然无动容。

感时遂通脱,变化亦无穷。

自觉亦自知,了了且分明。

无为无不为,寂中有灵炯。

悟此心性时,即名自性空。

这一节为“悟性空”,上一节为“悟心空”,性空和心空是什么关系呢?是递进的关系。

悟心空,只要求明白自己的心是空寂而灵明的,就可以了。

悟性空,则需要再进一步,即要进一步明白心的“空寂”和“灵明”这两个方面同样都是空性的。

空性,其实有两个意义,其一,没有真实不变的“实质”、“本质”,其二,没有可以执着的“实质”、“本质”。

对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空性”的觉悟,都是先通过深入观察,发现其[没有真实不变的“实质”、“本质”],然后了悟到其[没有可以执着的“实质”、“本质”],从而离于执着、放下执着,离于执着、放下执着,即是自由,即是解脱。

通过上一节“悟心空”,我们已经通过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心,发现了自心“圣灵但空寂”的真相。

这一节则需要进一步去深入观察心的“圣灵”和“空寂”这两个方面。

“性空观自性,寂然无动容”,要进行这一节的实修,至少要达到上一节的基础。如果还没有真实地明白自心灵明而空寂的真相,那么就无法进一步去观照“灵明”的空性、“空寂”的空性。如果已经真实地明白了自心灵明而空寂的真相,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来深入地观照,这“灵明”其本性如何?这“空寂”本性又如何?

“性空观自性,寂然无动容”,这里先以“空寂”为观照的对象,即从“体”和“体性”的角度进行观照。当内心朗然无念,我们去深入观察心灵的本体,就会发现心灵的本体是空寂的,然后我们在深度的静定中持续不断地观察,就会发现,这空寂的心灵本体,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实质,这没有任何实质的心灵本体,是本自空旷、寂静的。

现在,我们仔细地去观照心灵的空旷和寂静,就会发现,这空旷和寂静,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边际,没有内外,不需要增加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祂一直在这里,从未离开你......就这样静静地观照,就这样静静地体悟,就这样静静地安住、融入这本然的寂静里......

“感时遂通脱,变化亦无穷”,安住于寂静的本心时,同时保持清明的观照与觉知,周围的声音亦可以清晰地觉知,但却没有攀缘和分别,有事需要处理,即可以随缘应对,在工作、生活中,心灵的作用千变万化,但依然保持内心的寂静和清明。这里的观察重点是心的“灵明”,灵明为心之用。“灵明”以“空寂”为体,“空寂”以“灵明”为用,这“灵明”之用有无穷的变化,虽有无穷的变化,却同归于空寂之体,这即是明空一体、明空双运。

“自觉亦自知,了了且分明”,事事物物,桩桩件件,起心动念,皆不离觉知,了了分明。

“无为无不为,寂中有灵炯”,无为,即不执着,无不为,即随缘任运,精进做事。随缘但不攀缘,精进但不执着,依然保持内心的寂静安详。正因内心寂静,看待事物的眼光才会更深、更广、更全面、更智慧,反而能够产生更多的灵感,使事情的处理达到更好的效果。

“悟此心性时,即名自性空”。空性与明性,皆是心之本性,这空性是究竟的空性,明性亦归于空性。但这空性却非断灭空,而是灵明具足,空明一体。从最究竟的本质看,空性为明性之体,因此最究竟的自性为空性。心性之空性,不仅需要理论上明白,更需要我们在实修中去真实地体悟和验证,当我们真实地体悟和验证了之后,才算真实的“明心见性”。

当我们彻底地明白了自心本性,就明白了为什么一切皆不可得,连自己的无生无灭的真心都没有可以执着的实质,更何况那些映在心中的诸多生生灭灭的如梦如幻的事物呢......

放下所有的执着,安住本心,在如幻的世界中随缘任运,一切皆是心灵的大幻化游戏.......

篇2: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9):圣灵空寂的明空本心

原文:

三、悟心空

心空观自心,无灭亦无生。遇境分明有,境灭归虚空。不随妄想转,不昧真常心。

圣灵但空寂,是名悟心空。若人悟自心,得定做主人,不做诸邪恶,常修诸善行。

明心达自性,佛果由心生。不明此心者,功德难滋生。明得此心者,胜读金刚经。

诸佛菩提法,皆由此心生。无穷无坏灭,故名金刚心。悟心契佛心,离心无佛身。

金刚喻自性,经者谕众生。若人明自心,见性即有经。俱足河沙德,六根放光明。

照天亦照地,照佛照众生。明心见性者,时时做佛功。心外别无佛,是持金刚经。

这一小结标题“悟心空”,即通过深入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达到对心灵空性本质的了悟。

“心空观自心,无灭亦无生”,当我们静静地坐下来,专心地去观察自己的心,就会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把握的实体,我们的心,是空的。这里所说的自心,是指心的本体,而非心里泛起的念头、情绪、思想等。心空观自心,是说,要在空去念头、情绪、思想的基础上去观察心的本体。

这对初学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没有关系,如果做不到“心空”,那么就不妨先做基础练习,比如发现自己念头很多,那么就以念头为观察对象。观察念头时,不要观察念头具体是什么念头,也不要对念头生起好坏善恶的判断,而是要观察这念头从哪里生起?在哪里息灭?能否让念头生起后保持不动?或者干脆只是观着念头,但不跟随念头,这样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观心一段时间,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很少生起念头,内心比较空静。这时,就可以按照偈颂中说的“心空观自心”了。

“心空观自心,无灭亦无生”,当心里十分空静的时候,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心,持续地观察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本自空静的心,与念头、情绪、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念头、情绪、思想,有生有灭,有来有去,而空静的心本身,却是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

“遇境分明有,境灭归虚空”,境,包括外境,比如遇到了什么事,也包括内境,比如我们想起了什么事。

当遇到外境或内境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发生变化,就会生起种种念头、情绪、思想等,如果我们同时继续观心的话,就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念头、情绪、思想的生起,这些都是可感知的内心现象。而当外境或内境消散了之后,我们的心就重新回归于虚空般的空静之中。

“不随妄想转,不昧真常心”,观心的时候,有两个关键重点,一个是妄念生起的时候时候清晰地知道妄念生起了,但需要继续保持观照而不被妄想带动,观而不随,妄念自息;另一个是没有念头的时候同样要保持观照清明,清醒而不昏沉。

“圣灵但空寂,是名悟心空”,只要能够把握以上两个关键点,就可以在观心的过程中,清晰地体会到,原来自己的心灵真的是既空寂又灵明的,空寂为体,灵明为用,这种空寂与灵明一体无分、离于一切语言概念的状态,真实地体认、再无疑惑的时候,就达到了对自心空性的真实体悟。

“若人悟自心,得定做主人”,真实地体悟了自己的本心之后,就能够安住于本心,形成真正的定。在这之前的定其实仅仅是“止”,定,即定于自己的本心,恒常安住于本心,才是真定。真定下来之后,心就不再妄动了,我们才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以前基本都是颠倒妄想,现在才是真心做主。

“不做诸邪恶,长修诸善行”,真定下来、真心做主之后,这时的修行才是正式的修行,之前的修行只是在找修行之门。《金刚经》中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念即是修心的方法。不做诸邪恶,不仅语言行为,还包括起心动念,都要“不做诸邪恶”。

但这里有个误区,比如心生一念,你认为是恶念,于是开始谴责自己不该心生恶念。念其实是空性的,不管什么念头,它的生起皆是在因缘中生起的,念头的生起不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念起之后如何对待却是你可以决定的。比如心生一念,你只是看着它生起,然后看着它消失,就完事了,不需要再生分别心,去判断它是一个恶念然后谴责自己。这个判断本身就是一种妄念。当然,也不能被念头带走了,生起了更多的念头,甚至变成了语言和行为。

其实,我们的本心是本然地知道念头的善恶的,这时并非是分别心,而是良知之心。那么对于善恶之念怎么处理呢?佛经中说,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断绝,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可是前面我们又说念的生起不由自主,那么该怎么将这句话落实到修行中呢?其实这里的“令”,皆是对念生之后的处理,心生一念,若为邪念,则看着它息灭即可,这即是未生之恶令不生。如果心生邪念后被念所转生起了更多的邪念,那么就要及时警醒,立刻斩断邪念,重新回归清净心。这即是已生之恶令断绝。心生一念,若为正念,则可以加强此正念,化为语言和行动,已化为语言和行动的正念则需要经常提起,使其越来越有力量。如此修持,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于已生未生四句,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修法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里只是从观照念头的角度来说的,还请修持其他方法的朋友不要产生误解)。

“明心达自性,佛果由心生”,彻底明白了自心的本性,沉睡的佛就在心中醒来了。

“不明此心者,功德难滋生”,功德,由清净本心而产生,如果不能真实地体证自性本心,那么就难以产生源于清净心的功德。世俗所说的功德,在佛教里一般称为福德。

“明得此心者,胜读金刚经”,能够真实地体证明空本心,其功德比诵读《金刚经》还要殊胜。佛陀演说《金刚经》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让修行者能够真实地体证明空本心。

“诸佛菩提法,皆由此心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佛法,皆由此明空本心而生。

“无穷无坏灭,故名金刚心”,圣灵但空寂的明空本心,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因此名为金刚心,即金刚不坏之心,三千大千世界皆有成住坏空,而此心却无有变异,无有动摇,无有生灭。

“悟心契佛心,离心无佛身”,我们修行观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体认到自心的真实面目,从而契入自性本心,此自性本心人人皆同,与佛亦同,佛心即是此心,佛身亦是此心,离于此心即离于佛。

“金刚喻自性,经者谕众生”,金刚是自性本心无生无灭之比喻,经教即是对众生开启自性本心智慧的教导,目的是为了让众生离于颠倒妄想的迷惑,见到自己本心的空明本性。

“若人明自心,见性即有经”,如果能真实地体证自心本性,那么在真实地体证自心“圣灵但空寂”、明性与空性同时具足、圆融一体的时候,那么就明白了佛所说一切经教的真实本义。

“具足河沙德,六根放光明”,自性本心具足一切功德,十方三世恒河沙数诸世界一切诸佛之功德,均圆满具足于自性本心之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功能妙用亦是此自性本心智慧光明之显发。

“照天亦照地,照佛照众生”,自性本心之智慧光明遍照身心内外所有一切,无有任何遗漏。就算是众生的颠倒妄想以及一切善恶之行,同样也是自性本心之本然的智慧光明所现,只是由于众生不能认知此智慧光明而被此光明所现幻相所迷,以至于在颠倒妄想中幻生幻死而已。

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0):空寂灵明亦性空“明心见性者,时时做佛功”,安住于自性本心,不被一切幻相所迷,则所作一切行为皆清净无染,皆是自性本心之智慧功德。

“心外别无佛,是持金刚经”,除了此自性本心,没有其他的佛,恒常安住于自性本心,即是最好的修行,即是修持《金刚经》的最好方式。

通过阅读此节偈颂,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明心见性、安住本心。未明心时,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明心,已明心时,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安住于本心。

雪漠老师曾经用自己作品的名称将修行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世界是心的倒影》,观察和体悟世界的空性、自身的空性、自心的空性,侧重于明理,目标为在理上彻底明白身心内外一切事物的空性本质;

2、第二阶段:《让心属于你自己》,观察和体悟世界的空性、自身的空性、自心的空性,侧重于实修和体证,目标为真实地体证到自心“圣灵但空寂”明空一体的本性,对自己的本心再无疑惑;

3、第三阶段:《世界是调心的道具》,明心之后,时刻安住于明空本心,在生活中调心、炼心,将遇到的一切境况都作为调心、炼心的道具,直到自己的心完全转化成本心,并从本心生起智慧的妙用;

4、第四阶段:《参透生死》,在世之时荷担如来事业,离世之时融入法界光明,超越生死,究竟涅槃。

篇3: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6):缘起性空大觉门

原文:

四、观因缘

观察诸因缘,无我无常空。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

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腐化与离散,体会并反省。专注诸实相,悟缘起性空。

离一切妄执,坚定于法性。由观诸腐散,畏惧随之生。三界皆会坏,恐惧生自心。

由此发警觉,观诸物危境。四方多猛兽,红尘如密林。醒悟随之起,世界如火焚。

遍布诸灰烬,空洞不诱人。由失迷恋意,遂生厌离心。冲破诸缠缚,还我自由身。

挣扎复挣扎,摆脱苦恼心。由是出离意,渐断欲望根。软化诸执著,消融于虚空。

时时提正念,观照并反省。斩除欲之源,滋养正觉心。欲望渐衰退,放弃执染心。

由观诸梦幻,以悟毕竟空。省悟常观照,心遂超红尘。舍弃诸迷乱,从此成主人。

——偈颂原文选自《真心》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此一节为“观因缘”,其核心要点为[悟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的世界观,也是佛教一切法理的根本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根本的区别。

如果将“缘起性空”这一条搁置起来,我们将无法找到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因为那些名相上的区别仅仅是概念的区别,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本源,__称为[上帝],伊斯兰教称为[真主],印度教称为[梵],佛教称为[真如],道教称为[道],儒教大体上存而不论,更注重于人本身,或曰[天人合一],或曰[仁],或曰[致中和]。在道德追求方面,皆崇尚真、善、美。所以如果不谈“缘起性空”,则无法把握佛教最究竟的真理。

在佛教大乘菩萨的修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六个方面,除了般若即缘起性空的超越性智慧之外,其他五个方面与其它宗教在这些方面的修行没有本质区别。当然,对于佛教修行而言,这六个方面的修行是相互融入的。也就是说,佛教修行者在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的修行中,都需要融入般若智慧的修行。但如果去掉了“缘起性空”这一般若智慧的因素,这些修行,就不再是佛教所独有的修行,而是所有修行者都可以修持的“共法”。佛教修行的唯一不共法,即为般若。

般若智慧的核心要义,即为“缘起性空”。在佛教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是“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达,而且也只有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为基础,才谈得上[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否则后者就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的[见],凡符合“缘起性空”的皆为[正见],凡不符合“缘起性空”的即为[不正见](或[外道见],或[邪见])。再进一步说,觉悟了“缘起性空”即是[明],未觉悟“缘起性空”即是[无明],哪怕修出通天彻地的神通,只要未觉悟“缘起性空”,就还是[无明]。而[无明]即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有彻底觉悟了“缘起性空”,才能彻底打破[无明],跳出[六道轮回]。

那么,如何才能彻底地了悟“缘起性空”呢?《真心》偈颂“观因缘”即是专门阐述这个内容的。

观察诸因缘,无我无常空。深入地观察事物产生、存在、变化、坏灭的因缘条件及其是否有不变的本质,即可获得对事物真相的深层认识——无我、无常、性空。[我]代表[独立存在的本质],[常]代表[永恒存在的本质],[空],即是说,既没有独立存在的本质,也没有永恒存在的本质。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当条件具足事物就会发生,当条件消失,事物亦会消失。

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因缘条件的变化是时时刻刻发生的,事物的变化也是时时刻刻发生的,新的变化产生,旧的现象消失。变化不断,生灭不断。

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就像是雨中的水泡,又像是水面上粼粼的波光。

腐化与离散,体会并反省。活着时鲜活无比,一旦死去,就快速分崩离析,腐化消散。观心修行,要深入地观察、体会、反省这些因缘生灭的现象。

专注诸实相,悟缘起性空。透过表面看本质,就可以明白地了悟一切事物缘起性空的本质。缘起,即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性空,即没有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本质。

离一切妄执,坚定于法性。用缘起性空这一真理去观照所有引起我们烦恼和痛苦的一切,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会烦恼和痛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把与我们有关的人、事、物看得太过实在了,太执着了,太较真了。而当我们用缘起性空的真理去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原来一切现象都处在快速变化之中,我们执着的一切其实早就变了,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不愿意放下罢了。看清之后即可放下,放下之后即是解脱。只要我们在一切境遇中都坚定于缘起性空这一究竟彻底的法性真理,就可以远离分别执著,获得自由解脱。

由观诸腐散,畏惧随之生。生命短暂,无常难料,一定要珍惜生命,精进于生命真理的追寻,否则无常一到,生死大事未了,悔之晚矣。

三界皆会坏,恐惧生自心。宇宙间所有的一切皆会毁坏,没有例外,如果不知道自己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我们如何来安放我们的心灵?

由此发警觉,观诸物危境。由此应发起大警觉,认真仔细地看清自己正身处于生死迷梦的危境之中。

四方多猛兽,红尘如密林。在这生死无常的红尘世间,贪、嗔、痴如野兽般吞噬着我们的生命,各种欲望和迷梦深深地裹挟着我们,就像密不透风的暗黑森林。

醒悟随之起,世界如火焚。我们的生命世界正在被猛烈的劫火所焚烧着,而我们却仍在其中玩得不亦乐乎,看不到深藏的危险。希望每一位有缘看到雪漠老师《真心》的朋友,都能够因此而醒悟。

遍布诸灰烬,空洞不诱人。这世界终究会化为灰烬,空空洞洞,没有任何诱人之处。

由失迷恋意,遂生厌离心。当我们看透了这一切,就不再迷恋红尘世界,从心灵深处生起厌离心。

冲破诸缠缚,还我自由身。我们应全力以赴精进修行,冲破贪嗔痴慢疑等妄念习气的束缚,恢复我们本自清净自由的真心。

挣扎复挣扎,摆脱苦恼心。在修行中,妄念习气是不那么容易屈服的,这种自我的内在冲突和斗争在某个阶段还会比较激烈,但只有继续努力精进修行才能降服自己的心,摆脱烦恼获得清净。

由是出离意,渐断欲望根。不断地深化对缘起性空真理的认识,不断地坚定出离心,渐渐地斩断并消除欲望习气的根源——无明、贪婪、嗔恨、执着等。

软化诸执著,消融于虚空。随着修行的进步,对人、事、物的执着就会逐渐软化、淡化,消融于究竟的空性中。

时时提正念,观照并反省。不管是专修还是在工作生活中,都要时时提起[观照并反省]的正念,时时观心,念念观心。

斩除欲之源,滋养正觉心。通过相续不断逐渐增强的观照力,即可斩除欲望产生的根源,不断提高对于自性本心的觉察力、觉悟力。

欲望渐衰退,放弃执染心。正觉力不断增强,欲望就会渐渐地消散,执着也会渐渐地放下。

由观诸梦幻,以悟毕竟空。随着观心修行的深入,就会发现身心内外的一切,如梦如幻,看似现象宛然,却毫无任何实质,没有不变的本性,其最究竟的体性即是空性。

省悟常观照,心遂超红尘。深刻地体悟到了一切事物现象的空性本质,就可以经常去观照这个本质,由此我们的心就可以超越妄想执着,获得自由和解脱。

舍弃诸迷乱,从此成主人。当我们的心彻底舍弃了对一切妄念妄想的攀缘执着,安住于自性本心的寂静、明朗之中,就成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另,关于“缘起性空”的哲学思考,曾经发过一些文章,大多收在了[生命哲学] 文集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

篇4: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8):内观己心了悟心性

原文:

六、观心性

无须增诸物,亦不减诸心。殊胜之目光,以观殊胜义。见到胜义时,便是大解脱。

粗细诸念头,如浪平静时。无惑亦无昏,安静无动摇。心似平静海,全然以平息。

修止静心后,当观纯净心。了解心明光,此为心自性。凝视心性时,便得殊胜义。

是否诸怀疑,完全已停止。无疑无犹豫,无误之本质。非谓有改变,因观心本质。

众生本是佛,但因不识心。由迷而沉沦,遂堕轮回中。证悟于刹那,登山俯全景。

只在一瞬间,一目可了然。只是登山时,须花大力气。俯瞰诸物时,物体无自性。

凝视心灵时,心亦无踪迹。存在之本质,皆归于空性。凝视物与心,二元无对立。

解脱心造作,便是大手印。解脱两边见,便是大中观。包容一切时,方为大圆满。

愿吾能坚定,解一解全体。

——选自《真心》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此一节为“观心性”,是整个偈颂第三品[观心性品]的核心内容。

无须增诸物,亦不减诸心:心性是不生不灭、无减无增的,凡夫不少一丝,佛陀不增一毫。

殊胜之目光,以观殊胜义:通过细致入微的向内观察,就可以见到心性不生不灭无减无增的真面目。

见到胜义时,便是大解脱:当自己真实地见到这一点时,就获得了究竟的自由和解脱。

粗细诸念头,如浪平静时: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对于各种粗细念头一方面要观察清楚,另一方面也不要去干扰它们,只是静静地观照着它的生灭来去即可,这样念头就会慢慢地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平静。

无惑亦无昏,安静无动摇:要保持清明的观照,不要被念头迷惑,也不要昏昏欲睡,而是在宁静中保持着观照,就这样一直静静地观照着,不动不摇。

心似平静海,全然以平息:当念头基本很少再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向平静的海面一样,没有一丝波纹,就这样安住在这样的状态里,继续保持静静地观照。

修止静心后,当观纯净心:当内心进入这种没有杂念生起的宁静状态后,就可以去深入地观察和体会这种宁静的心的状态,仔细体会一下这个状态下的心是不是非常地纯净、清净、宁静、安详?仔细地观察和体会这宁静的心,有实质吗?有生灭吗?有来去吗?有边际吗?有内外吗?有增减吗?有善恶吗?有垢净吗?......

了解心明光,此为心自性:然后下一步再去反观这宁静的观照本身,这观照从哪里来?本体在哪里?这观照的本性有生灭吗?有间断吗?有来去吗?有增减吗?有善恶吗?有垢净吗?......

经过这些观察之后,要体悟宁静的心体本自空寂、本自清净的根本性质,同时要体悟这“观照”原来是心灵所本有的智慧光明,同样是自心的本性,自心的本性就是这样,既空无实体又灵明不昧,这空性和明性是自心的一体两面,空而明,明而空,无生无灭,不增不减……

凝视心性时,便得殊胜义:当我们仔细凝视这自心的真性之时,便可获得确定无疑的认知,自心本自超越生灭,本自超越善恶,本自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本自清净无染,本自自由解脱......

是否诸怀疑,完全已停止:当我们在自己的心中确切地体证了自心的本性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对于自己的心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之前所有的关于自心真相的疑问是否都已经全然消除了呢?

无疑无犹豫,无误之本质:如果真的再没有疑问了,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心就已经有了坚定不移的全新认识,而对于心性的本质,我们可以随时反观自己的心,随时去验证我们的所见真实不虚。

非谓有改变,因观心本质:见到自心真相之后,我们的心,在本质上有变化吗?我们的心,本质没有变化,但对于心灵本质的认识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众生本是佛,但因不识心:当我们见到自心的真相时,就明白了原来一切众生的心灵本体并无区别,都是无生无灭的“如来”,但是因为不能认知到这一点,所以才被称为“众生”。

由迷而沉沦,遂堕轮回中:由于不能认知到自心的本性,就会被念头、情绪、思想以及外在的事物所迷惑,从而沉沦于幻像般的轮回梦境之中,无法得到自由和解脱。

证悟于刹那,登山俯全景:而当我们见到自心真相的那一刻,就于刹那间看清了之前的迷惑所在,也看清了什么是轮回,什么是涅槃,什么是幻像,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假乐真苦,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只在一瞬间,一目可了然:对于这一切,都可以在刹那间一目了然,再也没有任何的疑惑。

只是登山时,须花大力气:只是在追寻自心真相的过程中过,必须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不断精进,持之以恒,才能最终觉悟自心的真相。

俯瞰诸物时,物体无自性:当我们见到了自心的真相后,就可以用超越性的智慧目光去俯瞰一切事物的深层本质,你会发现所有的事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根本没有独立不变的本性。

凝视心灵时,心亦无踪迹:当我们再次去观照我们的心灵,也会发现,我们的心灵也没有任何的实体,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实质,即使是念头、情绪、思想,也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最后同归于心灵的空寂。

存在之本质,皆归于空性:所有一切的一切,不管是物,还是心,都毫无究竟不变的实体,一切都汇归于最究竟的空性之中。

凝视物与心,二元无对立:当我们从无生无灭的自心本体出发,去观照所有的事物,就会发现,一切现象都犹如映在心灵之镜中的影子,离心不见物,离物不见心,心物本自一体,无二无别。

解脱心造作,便是大手印:当我们的心破除了心物对立牢笼,就彻底解脱了对物的攀缘,当我们见到了自心的本来面目,就可以安住于自心本有的清净圆满之中,远离迷惑和颠倒,远离攀缘和造作,从而获得最究竟的自由和解脱,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大手印智慧。

解脱两边见,便是大中观:当我们的心远离了二元对立,不再纠结于有无、虚实、真假、善恶等概念,而仅仅只是安住于自心本来的真实状态,就超越了相对概念而了悟到心性本有的真实的智慧,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大中观。

包容一切时,方为大圆满:当我们的心安住于真心之中,就可以容纳一切,包容一切,一切汇归于真心的光明、智慧、自在、圆满之中,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大圆满。

愿吾能坚定,解一解全体:愿我们能够坚定信念,始终安住于自己的真心,以真心的智慧去面对一切,在生活中调心、炼心,直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境,哪怕是死亡来临,我们依然能够自然地安住于真心之中毫不动摇,好无迷惑,那么我们就获得了最彻底的自由和解脱。

《真心》偈颂第三部分[观心性品]到此就全部阅读完了,对于这样充满了超越性智慧的偈颂,我们应该每天都读一读,直到将这些偈颂融入我们意识的深处,直到这些偈颂化为我们生命的程序,直到这些偈颂激发出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与自己本有的智慧融为一体,无二无别,那时,我们才算真正地完成了阅读。

篇5: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7):真心无形用上见

原文:

悟心性品第二

一、悟体用

任心当自在,明空常保任。证得明空觉,圆满证三身。心用悲周遍,显现诸化境。

由体而起用,随缘现染净。慧体性空寂,空而能现用。真心本空寂,无相亦无形。

妙用合妙光,妙相种种生。为天为地狱,作佛作众生。迷则随染缘,现为众生界。

悟则随净缘,涅槃由此生。随缘而升沉,心体无减增。化妙用之源,觉性之明分。

明分达于外,化为心之用。心体本无相,行者难得见。须从用上寻,才能觉照之。

现前一念起,认知心实相。一念即真性,明觉观照之。能现初动时,起用下工夫。

昭顾于当下,返照于觉知。了知见闻者,吾心非吾体。心性在作用,随行无不是。

心若不用时,隐然难见体。故要生大用,大用有大机。心之体本净,心之相光明,

其用大周遍,三者不离分。真心本来慧,光明而清净。所谓开悟者,即见此实相。

昭昭而不昧,了了常相知。真心即万法,自性本元成。心生万法时,慧日亦显现。

如云开日出,如灵光独耀。心珠独朗然,常照诸世间。无一尘间隔,未尝有断续。

《真心》偈颂第二部分为“悟心性品”,第一部分“明心性品”,对于不了解“真心”的朋友而言,相当于“真心”基础理论导入,那么第二部分“悟心性品”就相当于在了解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观察和体悟,如何深入观察并体悟呢?分成五个方面,现在先说第一个方面“悟体用”。体,指心的本体,用,指心的作用,悟体用,就是深入观察和体悟心的本体及作用。

“任心当自在,明空常保任”,对于已经真实地明白了自己真心的朋友,只要在工作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安住于真心状态即可:让自己的心处在自然无造作的本然状态,既轻松自在,又朗然空寂、明明了了。对于还没有明白自己真心的朋友,可以先从理论上加深认识。

“证得明空觉,圆满证三身”,当我们在自己的心中真实无伪地验证了“明、空、觉”一体无分圆满地具足于我们的心中之时,就明白了原来诸佛本具的法身(空性)、报身(明性)、化身(觉性)同样圆满具足于我们自己的心中。

“心用悲周遍,显现诸化境”,我们心灵的作用,周遍于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对象,周遍于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周遍于我们身心内外全部世界所有的一切,正是因为心灵的作用,我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正是因为心灵的作用,我们才能够见闻觉知,我们才能够生起爱恨情愁,我们才能够快乐或悲伤,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心灵作用的化现,都是心灵作用所产生的不同情境。

“由体而起用,随缘现染净”,心灵的作用从何处来呢?从心灵的本体而来。如果心灵的本体为绝对的虚无,那么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谓心灵的作用。正是因为心灵的本体虽然无形无相,但却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正是我们生命最根本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所有心灵的作用都来自于我们心灵的本体——真心。

“慧体性空寂,空而能现用”,智慧的心灵本体其体性是空寂的,它并非是一个实体,从形象上看它是“空”的,但这个“空”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当心灵的功能作用展现出来时,就表现为我们鲜活的生命力,表现为我们的见闻觉知、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真心本空寂,无相亦无形”,为什么真心为我们每个人所本自具有,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真心的存在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本自空寂、无形无相的。其实从根本上说,唯有真心存在,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心的作用映现于真心之中。所谓的觉悟,就是真心觉悟真心自己,所谓的认识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真心认识你自己的真心,真心只要认识到了,所有映现在自己之中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本身的作用显现,而自己的本体却一直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死、空旷寂静、灵灵明明的,当真心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本质,就达到了“觉悟”,就实现了“认识你自己”。

“妙用合妙光,妙相种种生”,妙用,即心灵的各种作用,妙光,即心灵对心灵作用的显现和觉知,心灵的作用显现于心灵之中,又被心灵所觉知,觉知后又产生了种种认识,这种种作用、种种显现、种种觉知、种种认识皆是种种妙相。

“为天为地狱,做佛作众生”,当心灵对觉知到的一切现象起了各种分别执着之后,就会随其分别执着而感受到不同的生命情境,心灵将一些现象情境称为天堂,将另一些现象情境称为地狱,将不同的现象情境称为各种不同名称的世界。当心灵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真相,就会放下分别执着,归于本然的寂静,这时就称为佛——觉悟的心;当心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真相,生起数不清的分别执着,并在各种分别执着中或快乐或痛苦,或喜悦或烦恼,这时就称为众生——颠倒妄想不断生灭的心。

“迷则随染缘,现为众生界”,迷,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真相,称为迷。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真相,就会以假为真,以真为假,迷惑颠倒,这样的状态即是芸芸众生的心灵状态。以假为真,就会在虚假的幻相中深深地沉迷,就像喜欢网络游戏的孩子深深地迷在了游戏之中一样。所有的幻相都是“染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心的真相,就会对幻相执着沉迷,妄生妄死,轮回不尽,就像不断地从一个梦境接着进入另一个梦境,无穷无尽,没有结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