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病入膏肓的成语解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病入膏肓的成语解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入膏肓的成语解释

篇1:病入膏肓成语解释

病入膏肓成语解释

【成语】: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简拼】:brgh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示例】:吾观刘琦过于酒色,~,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不可救药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

【英文】:the disease is not curable

【日文】:病(やま)い膏肓(うう)に蕑る,病気が不治の状態に蕑ったと

【法文】:être malade à la dernière extrémité

【俄文】:на краю могил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顺接】:病入膏肓 病在膏肓 病染膏肓 泉石膏肓 深入膏肓

【逆接】:多愁善病 多愁多病 负薪之病 工愁善病 花魔酒病 掎摭利病 积劳成病 疥癣之病

【逆接】:病从口入 病入膏盲 病入膏肓 病入骨隨 病入骨髓 病势尪羸 病国殃民 病在膏肓

病入膏肓的成语解释(通用5篇)篇2:病入膏肓的成语解释

病入膏肓的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成语简拼:BRGH

成语注音:ㄅ一ㄥˋ ㄨˋ ㄍㄠ ㄏㄨㄤ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病入膏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肓,不能读作“mánɡ”。

成语辨形:肓,不能写作“盲”。

成语辨析:病入膏肓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病入膏肓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病入膏肓广。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成语例子: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英语翻译:have no hope of recovery

日语翻译:病(やま)い膏肓(うう)に蕑る,病気が不治の状態に蕑ったと

俄语翻译:на краю могилы

其他翻译:<法>être malade à la dernière extrémité

成语谜语:最重的病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篇3:病入膏肓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病入膏肓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源于《左传 成公十年》.

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 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

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篇4:病入膏肓成语典故

古人认为在心之下有小块脂肪叫膏,膈之上有一片薄膜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现代医学认为“膏肓”就是指心脏,“病入膏肓”即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这个典故说的是: 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景公梦见大鬼,吓得生重病,便派人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就派了著名的医生缓前去为景公治病。这时,晋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子在说话。一个说:“缓的确是个好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而我们又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就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他就没办法了。”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脉后,沉思半晌,对他说:“这病没法治了,它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灸攻,攻不到;用针刺,刺不到;吃药更不行,实在无能为力了!”晋景公联想到梦中所见,很佩服缓的诊断。

“病入膏肓”即由这一典故而来,指病势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亦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又因晋景公病中梦见两个孩童,古称“竖子”,后人因此把生病也称作“二竖为虐”。

篇5:病入膏肓的典故解释

[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ɡ”。

[辨形] 肓;不能写作“盲”。

[近义] 人命危浅 行将就木

[反义] 妙手回春 手到病除

[用法] 多用于人;也用于事物。比喻事物时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