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

在一次学校的记忆力比赛中,教师组织学生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一位男生记住了一个长序列:162536496481,而一位女生记住了123412341234。最终,女生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男生抱怨道:“这不公平,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只要记住1234,然后重复3次。”

老师反问学生们:“你们是否认同他的看法?事实上,这场比赛并不公平。女生之所以获胜,并非因为偏袒,而是因为她们记忆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重复规律,记忆起来相对容易。这样的规律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找规律’的学习。”

二、探究规律

1. 感知规律

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盆花、彩灯和彩旗按规律排列的图片,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们利用准备好的圆片在黑板上模拟出他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展示出来的图案如下:

盆花:○● ○●……

彩灯:●●○ ●●○……

彩旗:●●○○ ●●○○……

2. 提出问题

学生们积极参与:

学生1:第1行的第20个是什么颜*的圆片?

学生2:第2行的第100个是什么颜*的圆片?

学生3:第3行的第36个圆片是什么颜*?

老师再次引导:“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排列方式,它们的第15个分别是什么颜*的圆片呢?这其实包含了几个问题呢?”

学生反应:“有三个问题:第一行的第15个,第二行的第15个,第三行的第15个。”

三、练习与应用

1. 观察:动态中的规律问题

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俄罗斯方块的游戏画面,并提出问题:“如果按下‘向上’键十次,这些方块会怎么变化?”

学生们活跃地思考和回答,展示出对数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听辨:声音中的规律问题

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现在我们不用眼睛,用耳朵来听规律。这些声音有没有规律?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吗?”

学生们用各种方式表示出声音的规律,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游戏:活动中的规律问题

(略)

学生们积极回应:“我觉得很有趣!”“我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2

引导语: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期末考试来说十分关键,以下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小数乘整数(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1.587587……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说课稿3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找规律》第1课时,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我教学的第1课时的内容是:第59页的例1和相应的练习。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材采用了两个一组的周期作为例题呈现。对于这一规律,要预测其后续发展,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列举法、观察奇偶法和除法计算的方法。但这三种方法在这一例题中无法择优,并且其中观察奇偶的方法并不通用。所以我在课前设计上直接采用了三个一组的周期现象,并且屏弃了一些外在的因素,直接用图形来表示,把本课的研究直指除法计算。

在用除法计算来判断的时候,用问题“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判断“第几组”和“第几个”的方法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根据余数作出正确的判断。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这5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