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到他已经近30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1.风筝课文原文推荐
2.放风筝课文原文
3.小学课文风筝原文
4.理想的风筝_小学课文原文
5.放风筝课文原文翻译
6.人教版放风筝课文原文
7.风筝和纸船原文课文
8.《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阅读
风筝和纸船原文课文2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课标本及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是刘保法,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下面是关于风筝和纸船原文课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风筝和纸船原文
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松鼠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小熊和松鼠之间的动人友谊,小小的纸船和风筝是它们友谊联结的纽带。
课文简说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小学课文风筝原文3
《风筝》是贾平凹所作的一篇散文,原题为《风筝——孩提记事》,文章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小编整理的原文,供参考!
原文
初春,天还森冷森冷的,大人们都干着他们的事了;我们这些孩子,积了一个冬天烦闷,就寻思着我们的快乐,去做风筝了。
在芦塘里找到了几根细苇,偷偷地再撕了作业本儿,我们便做起来了。做一个蝴蝶样儿的吧,做一个白鹤样儿的吧;我们精心地做着,把春天的憧憬和希望,都做进去;然而,做起来了,却是个什么样儿都不是的样子了。但我们依然快活,便叫它是“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都写在了上边。
终于拣下个晴日子,我们便把它放起来:一个人先用手托着,一个人就牵了线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儿便一紧一松,眼见得凌空起去,渐渐树梢高了;牵线人立即跑起来,极快极快地。风筝愈飞得高了,悠悠然,在高空处翩翩着,我们都快活了,大叫着,在田野拼命地追,奔跑。
满村的人差不多都看见了,说:
“哈,放得这么高!叫什么名呀?”
“‘幸福鸟’!”
“幸福鸟?啊,多幸福的鸟!”
“那是我们的呢!”
我们大声地宣告,跑得更欢了,似乎是一群麝,为自己的香气而发狂了呢。
玩过了一个早晨,又玩过了一个中午,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放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目标似乎就在那朵云彩上,忽然有了一阵小风,线儿“嘣”地断了。看那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随即便更快地飞去了。我们都大惊失*起来,千呼万唤地,但那风筝只是飞去,愈远愈高,愈高愈小,倏忽间,便没了踪影。没有太阳的冷昏的天上,只留下一个漠漠的空白。
我们都哭起来了,向着大人们诉苦,他们却说:“飞就飞了,哭什么呀!”
我们却不甘心,又在田野里寻找起来:或许它是从天上掉下来了,掉在一块麦田的垅沟里呢?还是在一棵杨树的枝梢,在一道水渠的泥里呢?可是,我们差不多寻了半个下午了,还是没个踪影。我正歪着身子瘫在那里怄气。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河边有一座小小的房子,房下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的白光。
“那里找过了吗?”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从我们记事的时候,那里就有这座小房,那里就有个看管磨坊的女人。据说,她原是城里人,是个“右派”,下放到这里来的;如今房子依然老样,水轮天天转动,她却是很老很老的了。我们平日从不去那里玩耍,只是家里米面吃完了,父母说:“该去磨些粮食了”,我们才会想起这么个小房子,想起这个小房子里的老女人。
“没去过的,说不定‘幸福鸟’落在那里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走去,这房子果然很小,很矮;屋檐下,墙壁上,到处挂着面粉的白絮儿,似乎这里永远是冬天呢。有一家人正在那里磨面,粉面儿迷蒙,雷一样的石磨声使人耳聋。我们推开东边那个小门,这是那老女人的住处:一个偌大的土炕,炕上一堆儿各*布头;一盆旺火在脚底烧着,暖融融的;窗台上一盆什么花草儿,出奇得竟开了三朵四朵白花。
“婶婶!”我们叫着。
没人回答,却分明地听见了屋后什么地方,有嚓嚓的声音。我们走出来,转到屋后,那老女人正弯身站在河边的一个水洼里,努力地用石头砸着洼里的*。*是青青的,裂开无数的白缝。她开始用手去扳*块,嘴里唏溜唏溜着;一抬头看见了我们,说:“这洼水*严了,一条鱼儿冻住了!”
我们果然看见那大*块里,有一条小鱼,被直直地封在里边,像是块玻璃雕刻的鱼纹工艺品。我们动手去扳,老女人却千叮咛万叮咛着小心;一直到我们把鱼放进河水里,才笑了。
“那鱼还能活吗?”我们说。
“或许能活呢,孩子;河水是热的,*块会融化的。”
“鱼儿游来的时候,它是一洼水吧,或许它正快活地游过时忽然就被冻住了呢!”
噢,我们可怜可悲起这小鱼儿了:为什么要到这洼水里游呢?这可恶的水,为什么就要变成*呢?!
“婶婶,你见着我们的‘幸福鸟’了吗?”我们终于问她。
“幸福鸟?”
“是的,我们的风筝。”
“啊,多好的名字!是到我这儿来了吗?”她说,显得很高兴。
“是的,你一定看见了。”
她却摊摊手,说是没有:
“是不是在这房上呢?”
我们急急找起来,可是没有。又在河边找了,也没有。我们都心凉下来,呆在那里,互相看着,差不多又要哭了。
“‘幸福鸟’呢?我们的‘幸福鸟’呢?”
难道一个冬天的烦闷还要继续下去吗?辛辛苦苦地忙活了几天几夜,我们的乐趣就这么快地结束了吗?
我们终于哭起来了。
“不要哭,孩子!哭什么呢?你们瞧,那*冻的鱼儿已经到了深水里,很快就会游起来呢。”老女人一直站在河边,风吹着她的头发,头发上落着厚厚的面粉,灰蒙蒙的,像落上了霜的茅草。
“可我们的‘幸福鸟’呢?”
她那么笑笑地走过来,拍着我们的头,说:“它是飞走了,就让它飞走吧。”
大人们总是这么说……我们再不理她了,只是哭着,想着:“幸福鸟”该在哪儿呢?那几根细苇,我们去折它的时候,是踏着塘里的薄*去了,是那么晶莹,那么有趣,可骤然间在脚下铮铮地裂开了,险些掉进水去……可是,“幸福鸟”,却倏忽间飞走了。
“回屋去吧,孩子们,屋里有火呢。”老女人说。我们都没有动;她拉,谁也不去。“你不懂!”我们说,“‘幸福鸟’飞走了,我们是多么伤心,你知道它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它为什么给了我们快乐,又要把快乐收去呢?”
老女人冷丁站在那里,不再言语了,似乎也像那*冻了的鱼儿一样,只是冻住她的不是水,而是身后的灰*的天幕。
她突然说:“唉,孩子,我怎么不理解你们呢?你们是不幸的;不幸的人谁不是最懂得、最爱慕快乐的啊!”
老女人的话,使我们都吃惊了:她原来是理解我们的,她是不同于那些大人们的呢。“孩子,不要难过,快进屋去吧。”我们进屋去了,就坐在火盆边儿,将冻得红红的手凑近去烤着。
“婶婶,‘幸福鸟’是走了,可它去哪儿了呢?”
“地上找不着,那就在天上吧。”
“天上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它都可以去。”
“那,天是什么呢?”
“天是白的;那是它该去的地方。”
“白的?!那它不寂寞吗?”
“白的地方都不寂寞。”她说,“你瞧见那水轮下的水了吗?它是白的,因为流着叫着,它才白哩。石磨因为呼呼噜噜地响着转着,磨出的面粉才是白的哩。还有,瞧见那盆花了吗?它是开着的放着的,它也才白了呢。”
我们都觉得神奇了,似乎是听明白了,又似乎听得不明白;但心里稍稍有些慰藉了:啊,“幸福鸟”在天上,天上那么白,它是不会寂寞的,那真是它该去的地方。
我们看着老女人一头一身的面粉,突然说道:“你也是白的呢。”“是吗?”她笑了。“可你……你就一个人吗?就总是一个人在这小屋里吗?你不寂寞吗?”
“我这里有水声,有石磨声,有鱼,有花,有你们来;你们说呢?”
“你也是不寂寞的!”
“你们这些乖孩子哟!”她于是从炕角的口袋里抓出大把的黄豆来,在火盆里爆了,分给我们,我们吃得很香,一直呆到天快要黑了,才想到要回家去。
田野上,风还在溜溜地吹,几棵柿树,叶子早落了,裸露着一树的黑枝,像是无数伸抓什么的手。这柿树,也在索要着失去的什么吗?
回头看看那水磨坊,老女人还站在那里看着我们,我们突然都这么想:
今天夜里,“幸福鸟”是住在哪一朵云上呢?那里是不寂寞的,是快乐的,它应该飞去啊!
它飞去了,带着我们的名字,我们在那个白的天上,一定也是快乐的了。
可是,我们都盼望“幸福鸟”有一天能再飞回来,让我们在它上面再写上这水磨坊老女人的名字呢。
教学设计
1.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如下准备: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如有条件,可去放一次风筝。
2.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5个,其中“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0个,教学时要抓住难点。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写,然后有选择地对一些字做重点指导。如,“村”与“材”在字形上的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磨、坊”两个字在本课都是多音字,读“mò、fáng”。
3.在指导阅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中的有关风筝的内容或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风筝的.资料,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谈谈放风筝的经过和心情。这对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会有所帮助。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大意后,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层次:即整个事情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写的。文中有一个泡泡,“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提示了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除了查字典辞书外,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依然”这个词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孩子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是充满憧憬和希望,虽然最后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他们还是很快乐,这样就理解了“依然”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解释如下,供参考。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大惊失*:形容非常吃惊,脸*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所以丢失了风筝,才使孩子们伤心地哭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
4.课文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感*彩很浓。要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可以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读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走入那种情境中,感受童年的乐趣。
5.本课提供了多种拓展学习的可能。“选做题”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描写心情的词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文章结尾也可用来扩展语文训练,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说一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了吗。
纸船和风筝课文原文4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松鼠和小熊是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
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祝、福、幸、句”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紧紧地拴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新授
1、教师范读(7—11自然)
2、学生自由读,互谈感受,(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集体交流感受,适时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时出示有关词语、句子、画面,进行点拨。)
如:动手贴词“飘荡、漂流”。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读、互读互评、指名读、配乐读、看图读)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去读书,使学生与故事产生共鸣)
实践活动: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
小朋友,你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让教育落在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教育。)
为重归于好的同学送一份礼物,上面写着团结、友爱的谚语、格言或词语的图片,然后把上面的话读给小朋友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积累语言提供了条件。)
指导写字:
1、(放投影)看,这个小孩的写字姿势多正确呀!你能这样写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点指导“幸”.其他字自己练习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三.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感到收获的快乐)
1.纸船和风筝课文内容
2.风筝和纸船原文课文
3.纸船课文原文
4.语文课文《纸船和风筝》片断赏析
5.纸船和风筝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6.有关《纸船和风筝》课文片断赏析
7.《纸船和风筝》课文内容推荐
8.纸船和风筝幼儿故事
三年级课文风筝原文5
《放风筝》是小学课文中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课文风筝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的蟹风筝或嫩蓝*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课文《风筝》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风筝》课文鉴赏7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是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美。
《风筝》的课文内容8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1.《风筝》课文内容
2.放风筝课文内容
3.纸船和风筝课文内容
4.三年级风筝课文内容
5.《纸船和风筝》课文内容推荐
6.将心比心课文内容
7.春的课文内容
8.早的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风筝》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