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旨在指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和韵律之美。在娓娓诵读、细细品味中,感受作者通过外在景物传递的内心情感,欣赏他们为营造意境、抒发情怀所运用的精炼语言,领略诗歌的韵律、节奏、停顿、轻重缓急、音韵抑扬顿挫、语流疾徐变化,从而陶冶心灵、培养情*、涵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有效方法,通过饱含深情的诵读,我们可以感悟“无地-沙鸥”的凄清落寞,回味苏轼、李白等诗人的豪迈不羁。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相较之前有了很大拓展。因此,在教授四首爱国诗歌时,秉承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原则,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和创新精神,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深情,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提升语文素养为目标。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诗歌,领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 深入理解名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 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多媒体教学、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诗人身世、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中的深沉爱国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 导入语。
2. 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爱国名人名言或爱国事迹。
3. 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以及赏析名句。[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的爱国情怀。
1. 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欣赏,纠正发音并把握朗读节奏,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情绪;《泊秦淮》抒发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失败、表达宁死不屈的决心。]
3. 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 变换角*,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诵。
1)如果你是诗人,身处当时的境地,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吟诵这四首诗?
2)学生活动:
①走进诗人的时代,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诗四首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游山西村》
1、检查预习
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重点词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颔联些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学习《游山西村》
范读课文
朗读课文
重点词句柳暗花明:柳*深绿,是暗;花艳,是明。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无时:没有一定时间。
背景: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找出对偶句山重水复疑无露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思想感情: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课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精美,体会诗歌画诗结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记忆。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译文及注释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代:陆游
原文: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河入梦来。
译文:
疾风卷起江湖之水,风雨交加,村庄一片昏暗;四面山峰发出犹如海涛翻滚般的巨响。
柴火燃烧,散发着温暖的气息;铺盖之下,我与猫儿相对而坐,不出房门。
僵直地躺在孤寂的村舍中,我不为自己的境遇而悲伤,心中仍想着为国戍守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着风雨呼啸;恍惚间,梦中竟出现披甲战马,驰骋在*封的河流之上。
注释:
⑴僵卧:挺直躺着,形容卧病在床。
⑵孤村:偏僻荒凉的村庄。
⑶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⑷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⑸思:想着,想到。
⑹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⑺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⑻夜阑:夜深人静的时候。阑(lán):残尽。
⑼卧听:躺着听。
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河:*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