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和感染力的特点。总起来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这两个方面。所谓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的语言在刻划人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效果。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汇总2篇)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哼,我的眼泪早已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自己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曹禺《雷雨》)

这是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一番对话。周朴园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鲁侍萍对自己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先用硬的再用软的两种手段对付鲁侍萍。本来是鲁侍萍哭,他自己并没有哭,却不说“你”先可以不必如何,却偏用“我们”先可以不必如何。一个人称的变化便显示出他的狡诈、*险,企图“软”化鲁侍萍的心理昭然若揭。而经历了三十年磨难的鲁侍萍根本不吃这一套,她的话语愤怒控诉了周朴园的罪恶,撕掉了周朴园的假*。在人称代称的运用上,“你”与“我”分得清清楚楚。这便表现出鲁侍萍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表现其*格的跃迁。例1《高等教育》中的强一再说到“做好自个儿的事”(也有叙述人转述的),朴实无华,较好地表现了强的敬业精神和人*的美好本质。能作这样的分析,便是一种对文学语言的鉴赏。

不过,对高中毕业生鉴赏语言的要求只是初步的。从历年来的高考试题看,主要是考查修辞技巧的鉴赏,偶然涉及其他语言技巧的鉴赏。

二、鉴赏作品语言的目标

1.说出运用某种语言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譬如1999年第22题(《创造宣言》)第四自然段中说:“*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样一道题,实际上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能力。就高考而言,这样的试题相对较少。

2.说出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

譬如xx年第22题:“怎样理解(《话说知音》)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音,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就属于这样的试题。xx年(《乡土情结》)第22题c项:“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孤苦无助的境遇。也属于这一类。

就高考而言,像这样要求说出表达作用的试题是比较多的。


现代文阅读高三语文复习建议2

要想做好现代文阅读题,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此类文章的特点。此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专业*极强,学生在这类文章面前有些望而却步,担心没有背景知识,看不懂。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此类文章主要是考查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此,我们必须清除心理障碍。相信凭借选文提供的信息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借助阅读技巧,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那么,怎样阅读文章呢?多读必不可少,在学生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注重归纳题目设置迷惑点的方式,二者缺一不可。设置迷惑点的方式,主要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的有意混淆,偶然、必然的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指代不明等。

阅读答题应该是三个步骤:

理解文章内容是阅读社科文的关键。

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信息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