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等以后,就失去了永远。”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挥之不去。

在母亲忙碌做家务时,误挡了你看电视,你便极不耐烦地催促她走开;母亲呼唤你吃饭时,你总是匆匆应答“快了快了”,却未曾真切体察其中的关怀。然而,当灾难降临,母亲不再时,你却时时刻刻怀念这些被视为琐碎的“小事”。

天堂的午餐读后感

是的,当你只顾等待未来时,就会错失永恒。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你对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未予以珍视,总是口头上说着“等你老了,我会每天为你做饭”、“等你老了,我会每天给你按摩”,但你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与其寄望于未来,不如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小事做起。

人们常常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后悔莫及。母亲每天的唠叨,你或许感到厌烦;母亲所烹制的饭菜,你或许觉得平淡。然而,当一切成为过去,你却会怀念母亲的唠叨声,品尝母亲的饭菜。

实际上,母亲只是想多关心你、爱护你,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她并不期待过多,只希望你能陪伴她、和她交流,偶尔为她倒杯水。失去了一切,就什么都没有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却已经为时已晚。与其等待未来,不如现在就为母亲倒上一杯水,与她聊聊天。

当你只顾等待以后,就会失去永远……

今天早晨,我观看了一则名为《天堂的午餐》的短片,感动得心潮澎湃。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十分深刻:“不要说‘以后’,以后可能就是永远。”对于我们来说,“以后”是一个常挂在嘴边的词语,无论是对父母、爱人、孩子,还是身边的朋友,我们总是习惯*地说着,但却无法确定“以后”到底意味着多长时间——也许是一瞬,一天,一年,抑或是永远……

在我们年幼时,母亲常常为了我们的午餐忙得焦头烂额。当时,我们并不理解母亲为了一顿饭而付出的劳累,我们只顾着玩耍,对她的呼唤置之不理,甚至会因此而发脾气。有时候,母亲会亲切地问我们想吃什么,而我们却总是随口应答“随便”。如今我也成了母亲,偶尔问孩子想吃什么,却得到了同样的回答。“随便”这个词听在母亲的耳中是何等的心碎……

有时候,母亲会问:“什么时候你能给我做一顿饭呢?”我总是说:“等我长大了,一定会给您做的。”这句“以后”,母亲等了很久,很久,但她却再也没有等到我为她做的那顿饭。父母并不需要我们做出多么美味的饭菜,哪怕只是一份简单的餐食,他们也会视为上天最好的馈赠。“不要说‘以后’,以后可能就是永远”,这句话听起来伤感而心痛。朋友啊,不要轻易许下承诺,因为有些人等不起,而我们也许无法兑现“以后”。

我长大了,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是时候履行我对母亲的承诺了。然而,母亲却离开了,这个“以后”,我再也无法实现了。我可以为我爱的人、我的孩子做出美味的食物,但母亲再也不会因为我的承诺而回到我的身边。一句“以后”让母亲等了太久,让我心痛了太久,我们再也承受不起这样的伤痛和后悔。

这则短片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它只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承诺,一种忏悔。有多少子女能做到这一点呢?还有人说,这只是一种炒作。我不明白这些人是如何想的,他们自己对父母做到了不是,我还没有完成。接着往下写:

这样的承诺吗?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对他人指手画脚。不要拿别人的行为说三道四,而忽略了自己应尽的责任。要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合格的儿女,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不要将自己的善意都污名化为商业炒作的嫌疑。

不要轻易说出“以后”,因为我们无法确定“以后”意味着什么。它或许充满幸福,或许饱含辛*,或许满是苦*,其中蕴含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许多东西。

寄往天堂的信读后感2

英国一座小城有位叫弗雷德的邮局职员,是个送死信的高手,凡地址不详或字迹不清的信,经他之手投送无一不中,死信就变成活信。弗雷德每天下班回到家,总是喜形于*地把一些新发现告诉妻子。吃过晚饭,他总是点了烟斗,牵了小儿子、小女儿的手到院子里讲故事,他像一个成功的侦探那样快活。

可就在一个不幸的日子里,他的小儿子病了,送进医院抢救无效,死了。

弗雷德的灵魂也死了,他每天早早起床,梦游者似的上班,默默地办公,下班回到家,默默无闻地吃饭,然后早早上床。只有他妻子知道,他是整夜整夜地望着天花板,但是家人所有的安慰和劝说都无济于事。

圣诞节将近,周围的欢乐气氛也不能冲淡这一家的悲痛。弗雷德的小女儿玛丽安本来是和弟弟一起从年初就盼着节日的,但现在她不了,她不想过节了,因为爸爸会在节日更加想念弟弟,也会更加悲痛。

这天弗雷德在办公桌前发信件,他捡起一个深蓝*的信封,只见上面写着“寄交天堂——奶奶收”几个大字。他想这真不是凡人所能把它投寄到的,即使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先生来也会一筹莫展的。弗雷德摇*,正想把它放到一边,又想何妨打开看看呢,也许我能帮上忙。他拆开信,里面写到——“亲爱的奶奶:弟弟死了,我和爸爸妈妈都很难过。妈妈说,好人死了会到天堂,弟弟跟你在一起,弟弟有玩具吗?弟弟的木马我也不骑了,积木也不玩了,怕爸爸看了伤心。爸爸烟也不抽了,话也不说了,我爱听故事也不要爸爸讲了。有一次妈妈劝爸爸别太难过了,爸爸说只有主才能救他。奶奶,主在哪里呢?我一定要找到他,请他来解救爸爸的痛苦,叫爸爸重新抽烟斗,重新说话讲故事。孙:玛丽安写”

这天下班后,街灯已亮了。弗雷德快步回家,他没有再注意到自己在地上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因为他已把头抬起来向前看了。他踏上家门前的台阶,没有立刻推门,他站着,摸出烟斗,装上一袋,点燃了,这才推门进去。他向迎上前来的妻子和女儿像以前那样笑着,徐徐吐出一口烟,那种久违了的温暖气息重又回来了。

每次读这篇文章总会感动得流泪.那如山的父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也常常给年幼的儿子读。他总是默默地听。每当听到“弟弟的木马我也不骑了,积木也不玩了,怕爸爸看了伤心。”他就仰起小脸,看到我的眼泪一如既往地流下来时,他也红着眼睛低下了头......

曾目睹房东十四岁的女儿煤气中毒死亡.父母就在客厅看电视,等意识到时,孩子已经没救了。她坐在楼梯口捶胸顿足,撕心裂肺地哭了两天两夜。她不停地向孩子请罪,不断地向上苍忏悔自己的失职。那凄冽的哭喊让我的心颤栗。我不敢去安慰她,不知道怎样去安慰她。也许,只有主能救她......那段日子我放下很多,觉得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年幼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容不得半点疏忽。

有次弟媳被车撞了,我去照顾她.整个病房住的都是遭遇车祸的.病房正对着抢救室。有天送来一位高一年级的男孩,听说他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行驶,有位同学叫了他一声,他回过头去。不幸就在那一刻发生,迎面一辆大巴冲他压过来.....大家都走过去看。我不敢看.医生一阵忙碌后就走了.围观的人也散了.我坐在弟媳的病床前正对着那病床。看到那位母亲是我认识的人。她痛哭着抱住她儿子不停地摇晃,叫他醒过来,然后又无助的四处张望。目光落在我的身上,那悲痛欲绝乞求帮助的眼神看得我直流泪。那一刻,我多希望自己是一位救世的主啊!可是人类是那样渺小无能,我们无法拒绝不幸的造访,亦不能预测灾难的降临。。。。。。唯有活着的时候好好地爱惜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3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在阅读《天堂与地狱》这个故事后,我对人与人之间的态度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大善人死后的奇遇,他在被天使接往天堂的途中,突然决定去地狱一探究竟。惊讶的是,他发现天堂与地狱只相差一点点,就在于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

文章通过天堂与地狱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对生活的巨大影响。我们常常听到“好比天堂与地狱”的说法来形容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但其实最大的差别只在于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善良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温暖、幸福。

这篇故事让我想起了“千人糕”的寓言,每个人的一点点付出最终汇聚成为众人的幸福。在我们周围,只要我们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便能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美好。反之,如果每个人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生活将会变得孤寂而苍白,就如同地狱般无助。

另一篇读后感《天堂地狱之别》中,上帝带着教士参观地狱和天堂的情景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态度的重要*。地狱中的人只顾及自己,自私自利,结果导致每个人都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天堂中的人则懂得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因此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丰盛的生活。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当我们将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我们也会在需要时得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

最后一篇读后感《从地狱到天堂》中,作者以一个人对地狱与天堂的探索为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选择和态度的重要*。地狱和天堂,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选择付出、帮助、爱和分享时,我们就生活在天堂;而当我们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时,我们实质上是在生活在地狱之中。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的人生轨迹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态度。

综上所述,《天堂与地狱》这个故事以及相关的读后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态度的重要*。无论是互相帮助还是冷漠自私,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让我们以善良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共同创造一个温暖而美好的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