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核心在于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群的健康意识及整体健康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门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在健康教育中引入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门诊病人的特点 门诊病人的流动*大,停留时间短,就诊者的职业、*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期望和需求难以明确。每个病人的疾病因素、病种、治疗差异都存在[1]。
门诊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门诊病人的特点,应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亲切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可以通过候诊教育、口头讲解、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接诊教育、门诊咨询教育、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就诊患者的需求。
应用中医学理论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健康。现代医学也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2. 合理适度的运动 我国历史上一直倡导仿生医疗体*,如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动静结合、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即可实现健康长寿[2]。
3.3. 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中医强调疾病与饮食的关系,提倡“*以却之,食以随之”。合理的饮食被称为“食疗”,对于调理五脏六腑有着积极的作用。按照中医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对饮食、起居、劳逸做出适当安排的人,可有益于延年益寿。
3.4. 切断病邪途径 古代我国对传染病早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迁移隔离、卫生防护等。现代医学也强调环境的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密切。因此,注意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防范外伤等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学通过顺应自然、节制饮食、养*护精、调畅情志等方式重视疾病防治的整体调节,具有独特的特*和优势。中华民族千年的中医*文化积淀,以及其摄生康复之道,可以有效融入防治工作中,提高患者及相关群体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健康行为,保持身体、心理、社会多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积极应用中医资源及其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引入门诊健康教育中,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2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教学准备:录像机、木偶表演。
教学过程:
1、演一演
(1)看木偶表演
故事背景是,小熊放风筝时不小心风筝被树枝挂住了,小羊走过来帮助他。小羊用一根长树枝往上顶,最终成功帮助小熊将风筝解救出来。小熊非常高兴,感谢小羊。小羊分享了他爸爸教给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两个小动物因此开心地笑了起来。
讨论:小羊是如何帮助小熊的?为什么这种方法最终成功了呢?
(2)看录像
在另一个场景中,元元因为书上的故事太吸引人,不小心撕破了书页。小刚看见了这一情况,主动帮助元元修理书页。他用便利胶和小剪*,以及一张白纸,小心翼翼地修好了书页。元元非常感激小刚的帮助,小刚也分享了修理书页的方法,并鼓励元元以后也可以尝试。
讨论:小刚是用了什么方法来帮助元元的?元元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说一说
(2)洋洋不会拍皮球,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学会?
(4)有一个小朋友不喜欢睡午觉,你会如何帮助他?
这些问题帮助幼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浅谈体育运动与健康的促进3
【摘要】如今,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健身已成为满足国民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此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展开相关研究和调查,通过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本质概念和机制原理的系统分析,认为健康是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且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健康的积极发展。【关键词】体育运动,健康,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体育运动正成为当今社会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体育运动的方式促进个人健康。然而,纵观体育运动发展的历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世界上大型的体育比赛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顶尖级的运动员长期处于伤病状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运动员没有获得更多的健康却恰恰相反疾病缠身?为了弄清怎样的体育运动才能获得健康,对体育运动和健康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和本质联系进行探讨,旨在为对体育运动与健康了解不深的人们提供新的参考和认识。一、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健康的概念其实具有一种整体*,健康是整体*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的三维健康观。所以健康,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更包括精神和心理都要求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获得健康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然而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人们想要的结果和状态。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产生危害身体健康的严重后果。据此可知,追求健康更应该注重一种适度的原则。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方式,身体和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文化活动。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身心发展以及体适能的极限发展,包括心理极限承受、控制和相应的调试能力。由此,体育运动既有以取得胜利为目的的职业竞技体育也有服务公益表演类体育,还有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健身休闲*体育。总之,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喜爱和关注,也日趋成为现代人们必备的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二、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机制(一)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机制。诚然,体育运动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方式才可能产生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这就需要运动者深知体育运动如何促进身体健康的基本原理。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对身体各部位进行速度、爆发力、耐力等方面的刺激和反复实践,同时使身体相关各部位进行反复的收缩运动,增强肌肉的**和张力,而没有得到这样刺激的身体部位只能伴随产生一种较小的适应*的变化。所以说,通过相应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再生长和发育,达到对人体整体外观塑造上的一个健康比例。另外,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建立神经通路,强化呼吸循环系统中氧气、二氧化碳和血液进行交换的能力,使各系统内部的肌肉组织运行通畅,使身体各部位机能整体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机制。体育运动是一种轻松*的运动方式,因此科学的体育运动也能够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对一些复杂精湛动作的挑战和团队合作的默契配合中,能使人们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挑战压力的勇气,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自我肯定心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三、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和两面*,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健康方面一种尤为重要的手段自然也是如此。体育运动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也存在着危害身体健康的负面效应的可能*。因此我们要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辩证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和改变。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使身体各个器官都处于稳定良*的发展状态和趋势,促进和改善人们身体的整体机能和素质。反之,如果方法方式不科学不合理或者运动强度过大并不适应身体承受极限,以及在体育运动*利*过重,过分强调胜利的结果或以除健康的任何利益为目的,都极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作用,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体育运动是一种方式,是一个过程,而健康就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一个目的。并非所有经历过的过程都能得到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体育运动也是如此。体育运动分不同的类型,因此体育运动也有其不同的价值功能和体现,自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更多的是对名誉或者经济利益的追求,而非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或多或少运动者都附带产生一些疾病,往往以牺牲身体健康作为前提和最终代价。但是自古以来,体育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和各方实践的,原本是一种游戏形式,仅仅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或者对祖先宗教的祭祀等,从根本上说仍是一种能使人们获得身心健康休闲和*的方式。在获取健康众多的途径和方式中,往往真正能够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方式还是体育运动。因此,健康才是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健康需要的是一种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更需要了解运动和健康的基本机能,从而能够科学的调控运动量、合理分配时间,促进身心健康。结束语:我们处在生命科学的世纪,提倡健康生活的世纪。生活方式的选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最积极的方式就是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只有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做到科学合理运动并实现根本上的身心发展。参考文献:[1]夏成前.运动与健康:跨学科语境的追求--2014年《体育与科学》秋季工作坊“运动与健康”*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4(6):119-122.[2]沈丽群,季浏.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德育内容的分析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1):36-41.[3]唐立慧,郇昌店,唐立成等.我国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述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201-205.[4]俞福丽,潘绍伟.*义务教育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10):78-80.[5]韩文华,翟一飞,苏煜等.体育与健康促进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和健康的影响[j].*健康教育,2013(8):7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