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学目标及要求

陋室铭教案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文章。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高洁的情*

2. 积累文言词语

3. 欣赏铭体文语言的优美和音调的铿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学生日常与教室或住所相处的情况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

三、理解课文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分析内容

1. 文章的印象

提问:读完课文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

预设*:陋,不陋,陋而不陋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后续讨论。

2. “不陋”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陋而)不陋?哪些字最关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 作者的德馨

提问: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提示:与作者交往的人多吗?他们是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补充:作者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文坛巨匠交好。

4. 室主人的志趣

提问: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不慕名利,淡泊宁静。

5. 诸葛亮草庐与扬子云

提问:作者为何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作用何在?

*:

诸葛亮的草庐:喻作者隐居不仕,但心怀大志。

扬子云:彰显作者的学识渊博和高洁情*。

陋室铭教学案例2

导语:《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陋室铭》的教学案例,欢迎阅读!

《陋室铭》案例分析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不仅因为本文的语言凝炼工整,留下了许多经典名句,更因为他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以及安贫乐道的情趣。然而,初读此文的人往往会觉得刘先生有些狂妄!包括许多教师在内,也许并不了解其中的故事,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篇不朽的名篇!此外,由于此文距今已久,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调整。

教学起步:

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经典语句可以当作座右铭呢?特别是在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古文中出现的语句?”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铭文的知识。由于之前已经接触过刘禹锡的作品,我直接安排学生对其进行介绍。

在学习本文时,我将朗读教学分为几个层次:

学生自行朗读,依照文从字顺,初步体会本文语言工整之美。

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确定此文的感情基调。

播放范读,仔细品味其儒雅傲之感。

自由朗读,练习读出品味。

通过几轮朗读后,学生对这篇语言并不太难的文章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接下来,我对文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析紧扣作者的品德及其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有意识地渲染文章的狂妄之态。

引导学生思考:

在此时,我让学生发表对刘禹锡的看法:“狂妄”?在这个最佳的时机,我讲述了故事背景,并播放了制作精美的课件……

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当在县衙里分得三进三间朝阳的房子。但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到刘禹锡貌不惊人,且是被贬而来,就在南城门外给他分了三间房子。刘见房前有一条大江流过,心境很好,就挥笔写了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得知后,就将刘的房子调至北城门外,由三间缩小为一间半,刘禹锡见这房子周围环境还不错,屋后还有一条小河,也就安心住下,没有怎么生气,并又书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身在和州心在京”。知县气坏了,心想你现在还如此狂妄,再调住房。这一次在城内给了他半间破屋,屋内仅容得下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刘禹锡半年内三次调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破,心想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名著——《陋室铭》,并请工匠刻于石上,立于门前!

因此,这并非一篇狂妄之词,而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

全体同学对他的铮铮傲骨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我安排大家带着他的这份傲骨高声朗读了一遍这篇千古绝唱。

最后,为了提升本课的主题,我鼓励学生们为刘禹锡的破屋写一幅对联!

反思:

教学需要老师付出极大心血,需要广泛的学习,更多的掌握资料,以及对文章深刻内涵的理解。

分层次的朗读教学应贯穿始终。

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陋室铭》学案范文3

学案范文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xīn) 鸿(hóng) 儒(rú) 牍(duò)

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 有仙则名(仙者出现则名声远扬) (2) 惟吾德馨(仅有我的德行能使其香气袭人)

(3)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写字而劳形) (4) 往来无白丁(往来者皆为才士)

C、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是简陋的居所,唯有我德行高尚。]

(2)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何为简陋之处呢?]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

五、拓展延伸

“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呢?

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课尾检测

重点词语解释。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声誉) 灵:(神韵)

(2) 斯是陋室。斯:(此) 德馨:(德行高尚)

(3)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音乐) 乱:(打扰)

(4)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书写) 劳形:(劳费精神)

(5) 何陋之有?何:(何等)

解释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古意:没有书写而劳累身体;今义:不需写字却使身心疲惫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谈笑间有学者来往;今义:有才华之人来往

翻译句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并不一定高,但有仙人居住则名声大。)

(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交谈笑语的人是有学问的,往来的人都是才士。)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音乐的干扰,也没有书写的烦劳。)

(4) 何陋之有?(哪里有什么简陋可言呢?)

阅读文段做题。

(1)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

(2) 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 来陋室的有哪些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高洁的愿望和不受世俗拘束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