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文借动物们给自己造的小亭子留纪念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珍贵的纪念不是刻上什么字,而应像小刺猬那样在亭子周围种上花草,爱护亭子,美化亭子。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的意识。本次的课堂教学有几点我认为成功的地方:
上课伊始,我通过谈话和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中已进入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同时学生借助插图认识了部分生字,为熟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在上本课时,我力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整堂课中有听读识字、情境识字、游戏识字。同时还注重识字的层次*,采用分层识字,一部分在板画和课题中分散识字,一部分进行集中识字。在识字游戏中,充分利用精美的板书,鲜花识字卡,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好的板书能反映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的环节,因此这堂课我设计精美的板书(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简笔画),努力营造识字氛围;
不足之处: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这点在这堂课中还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在小老师带读生字之前有一个小组合作识字的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纪念日》教学反思2
今天学完开放单元《纪念日》后,便开始处理一些习题。
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列的纪念日: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我的潜意识里,就根本没把这道题列入难点之列。但我错了——我巡视的时候才发现,好多孩子拿着笔抓耳挠腮,就是不敢动笔。一打听才知道,孩子们对于列出的部分传统节日不了解。对于元宵节,孩子们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在一年级下期,他们曾多少次反复诵读“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在这琅琅的书声中,他们记住了元宵节,同时也记住了相关的一些习俗。但对于其他几个传统节日,孩子们就不甚了解了。我问道:“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有几个孩子犹豫着告诉我:“好像是农历的九月初九……”其余的孩子,则一脸茫然。我有些急了,追问:“那中秋节呢?知道是哪一天吗?”往台下一望,看到的又是一双双茫然的眼睛。“那端午节呢?”我有些不甘心。可回答我的还是一片沉寂。在那一刻,我的心开始隐隐发痛。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他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却对祖国传统节日了解如此之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悲哀的同时,也深刻地进行了反思——这怨不得孩子们!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可能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与分数有关的知识点了,对于这方面的渗透太少太少了。——所以,孩子们才会用沉寂和茫然回答我。(当然,作为父母,家长们在这方面肯定也做得不够。)同时,我们的社会,难道不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吗?情人节,各*的玫瑰开满每个鲜花店;圣诞节,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充气棒充斥着大街小巷……那声势之浩大,甚至胜过*传统节日——春节。而像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则几乎感受不到节日的气氛。这些传统节日,在*人的印象中,慢慢地淡忘了。在人们的话题中,这些传统节日被提起的频率,越来越低了。即使在谈到这些传统节日时,人们的语言也更少了。于是,我们的孩子们,对于这些传统节日,失去了了解的渠道,失去了感受的氛围。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那令人深思的一幕。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缺失得太多!而我们的下一代,则更是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润。从2008年起,*人开始用放假的形式,保卫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想,让孩子们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这也是算得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吧!作为教师,这是我的职责!
《纪念》教学反思3
《纪念》是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把生活当中人们的行为安排到动物的世界中去,借小动物们给自己造的小亭子留纪念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珍贵的纪念不是刻上什么字,而应该像小刺猬那样,爱护它、美化它,从而了解怎样与自然*相处、怎样与周围的事物和睦相处,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本节课的优点:
1、在教学本课时,我尝试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兼顾,在扫清字词障碍时,让学生发现“刻”与“该”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图中找一找“台阶”、“柱子”、“旁边”、“周围”的具体地方,发现“蜜蜂”和“蝴蝶”相同的部首有什么,在生活中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有“虫”旁的字,并注意发现带有“虫”字旁的字多于昆虫有关。
2、在指导朗读教学中,我引导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在盖好小亭子后的高兴心情,指导学生读好“大家围着亭子唱啊、跳啊,真高兴!”。在理解小动物们都留下了什么纪念时,注意让学生看图发现小动物都具体做了什么,课文中时怎么表达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纷纷”,让学生对比小刺猬和其他小动物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体会小刺猬的想法和做法,体会“乱刻乱画是不对的”。通过第二年春天亭子发生的变化,指导朗读“啊!亭子周围开满了五颜六*的鲜花,蜜蜂在花丛中唱着歌,蝴蝶在花丛中跳着舞,小亭子更美了。”,通过让学生带着动作、师生合作、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读出感情,进而理解美化亭子才是最好的纪念。最后一自然段,通过“小刺猬甜甜地笑了”发现小刺猬栽花,他行为的美好以及不愿张扬的个*。
本节课的不足:
1、由于准备的不足,在板书中,呈现给孩子以及听课老师的是“乱刻乱画美化”,忘记写了“不应该和应该”几个字,出现了重大的失误,有理解上的歧义。
2、识字教学还不够扎实,虽然设计了识字教学,但都流于老师讲和学生说的形式上,没有给学生写一写的机会,没有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3、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创新的机会。因老师问题的设计和表达的原因,课堂上老师说的多了些,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了些,加之让公开课学生又比较紧张,课堂的后半段显得沉闷而琐碎。
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反思4
导语:《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教学反思《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准了文章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达牵一发而动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准关键点呢?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文本的时代背景,对象(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为读者,我们所阅读文章,也仅此是作者情感表现、人生阅历*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个背景”,才能更好的透过字里行间,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其精妙之处也就在此。最怕脱离文章进入望文生义的误区。
可是,有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了背景,情感,语境。这就好比把美女当作木乃伊,我们还津津乐道地肢解、碎尸。教学尽可能的把握相关背景,还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品味文中精妙之处。一言以蔽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丑。让学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丰富心灵。这也许是语文的功效。
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5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准了文章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达牵一发而动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准关键点呢?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文本的时代背景,对象(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为读者,我们所阅读文章,也仅此是作者情感表现、人生阅历*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个背景”,才能更好的透过字里行间,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其精妙之处也就在此。
最怕脱离文章进入望文生义的误区。
可是,有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了背景,情感,语境。这就好比把美女当作木乃伊,我们还津津乐道地肢解、碎尸。教学尽可能的把握相关背景,还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品味文中精妙之处。一言以蔽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丑。让学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丰富心灵。这也许是语文的功效。
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纪念》教学反思6
《纪念》是以“爱护”为主题主体课文,这篇课文借动物给自己造小亭子留什么纪念为故事,告诉学生:最珍贵纪念不是刻上什么字,而应像小刺猬那样在亭子周围种上花草,爱护它、美化它。让学生从小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物的良好习惯,同时掌握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认读部分生字。本篇课文有两幅插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利用教师谈话和观察图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让学生观图中很有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观察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听、看、认、贴的活动中,借图认识部分生字,渗透看图识字,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熟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识字游戏中,充分利用动物卡、鲜花识字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享受中体会识字的乐趣,从内心激起自主识字是愿望,达到识字是目的。
3.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互读、互学、互评中,进行互相帮助,互相评价。在互读、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指出不对的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巧。
4.在课后拓展中让学生收集有关动物、植物的图片制作剪贴报,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动物、植物的知识,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5.在参观公园,为公园的动物、植物写保护的标语,是结合实际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给母校的纪念》教案及反思7
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教案,一定会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乐。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留给母校的纪念》教案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热爱母校的感情,使学生用学过的工艺知识和技能,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送给母校作纪念。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及老师的培养,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维护母校荣誉,为母校争光,对母校抱以感恩之情。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相互合作意识及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热爱母校的感情,使学生用学过的工艺知识和技能,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送给母校作纪念。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学过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把握集体创作作品的整体美感。木瓢画绘制精美。
教学教具:
范画、制作材料、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两幅作品(课件)
1、齐白石油画像
2、齐白石漫画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齐白石)这两幅画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写实、漫画)
探究活动:
展示齐白石漫画像,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这幅画仅是寥寥几笔,就把齐白石的形象特点,*格特征,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你们能说说漫画有什么特点么?小组讨论。(夸张、变形,想象丰富)课件。
直观演示:(课件)展示几幅明星漫画像,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画的是谁?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夸张了哪些部位?
下面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老师画的是谁?用了刚才说到的哪些方法?(是老师本人)
尝试体验:
请同学们拿出镜子认真观察,说出自己相貌的主要特征。
把自己画下来(全体在长轴上画)放音乐。
展示作品。
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漫画的形式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我建议把这幅作品当作我们留给母校的纪念,10年后的今天我们母校再相聚,最后让我们共同唱起这首《一路顺风》来结束本节课。
课后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在告别母校,带着母校的希望走向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之时,每位学生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本课的设置,旨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激发学生尊师爱校之情。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及老师们的培养,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维护母校荣誉,为母校争光,对母校抱以感恩之情。
本课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比较宽松,没有统一的要求,以集体进行艺术创作,以漫画的形式畅想自己的未来,集体创作一幅画,并约定10年后相聚母校,看看母校的变化。另外,依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带领学生选择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