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一本经典儿童启蒙作品,通过对三字经里的读书的解读,告诉小朋友一个个简单而且浅显的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三字经的故事,我们一起看看吧!

1、《孔融让梨》

有关三字经的故事(热门9篇)

*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7、《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8、《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9、《杀妻求将》

战*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0、《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1、《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根绳子绑住头发,这样打瞌睡时一点头,疼痛就赶走睡魔。最终他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2、《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着名纵横战略家,开始时随鬼谷子学纵横术,学成后变卖家产四处游说,。几年后,没有一官半职,钱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认为他没本事没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开始发愤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最后终于学成,提出了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合纵术,成了天下名人。

13、《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4、《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16、《苏洵发愤》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师。后来为*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19、《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0、《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1、《火烧赤壁》

曹*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22、《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23、《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4、《黄帝制历》

*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5、《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气形成了地。此后*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6、《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着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7、《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三字经有关的故事2

《三字经》作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经里都有哪些小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小故事,以供大家阅读。

三字经小故事:文姬辩琴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三字经小故事:祖莹呤诗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句子,并且叙述之中的意思,高祖听后十分赞叹祖莹的才能,非常赞赏祖莹。祖莹出去之后,高祖和卢昶开玩笑地说:“当年流放共工在幽州北方后代的地方,怎么知道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才子啊!”

三字经小故事: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三字经小故事:买臣负薪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书、自得其乐的穷*相,离他改嫁。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稍后,朱买臣又官迁会稽太守。朱买臣“采樵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他的家乡因此建起了朱买臣读书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的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彰,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

三字经小故事:孙庸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与三字经有关的故事3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下面就是与三字经有关的故事,请看:

1、《孔融让梨》

*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7、《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8、《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9、《杀妻求将》

战*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0、《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_三字经的故事汇总4

引导语:你背过三字经吗?关于三字经的故事你知道几个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三字经的故事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三字经的故事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字经的故事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的故事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的故事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三字经的故事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三字经的故事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三字经的故事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字经的故事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经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经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恼羞成怒,决定处死王经母子。临刑前,王经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经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关于三字经的儿童故事5

三字经中蕴含许多的背景故事,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些适合儿童学习的三字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孔融让梨》

*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7、《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三字经中关于孝的故事6

三字经中关于孝道的故事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三字经中关于孝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凉*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字经》的故事7

导语:《三字经》能够被奉为经典不断流传到现在,一定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思想价值。《三字经》中的故事简短深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1.《三字经的故事》

2.三字经的故事

3.三字经里的故事文字

4.三字经的故事有

5.三字经全文的故事

6.与三字经有关的故事

7.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8.三字经的故事精选


故事里的《三字经》作文8

认识钱文忠教授是从《百家讲坛》的“玄奘西游记”开始的,那些讲述和小说《西游记》里的光怪陆离、神乎其神截然不同——太多的艰险,太多的*辛,西行一路,九死一生,绝没有悟空、八戒开道保护,绝不乏劫匪恶官故意刁难,走一路,讲一路,千难万险,终得经卷无数,眼界开阔之余,也让周边国家对大唐盛世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电视,通过教授,知道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和女儿一起看《百家讲坛》是绝对没有想到的事情,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能听得懂什么?但钱教授解读的《三字经》却让女儿彻底喜欢上了《三字经》,虽然这种“喜欢”可能是暂时的,但绝对是真实的、自然的。

看了两集,还想接着看吗?想!为什么?有意思!还有什么?能跟着电视一起背句子,能听到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还能知道古人都在学什么......女儿如是说,我没有这样想,因为教授的解读是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的全国观众,而且内容丰富,节奏较快,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三字经》的孩子来说,肯定不能够听得那么明白,还需要加深和巩固。如何加深?如何巩固?因故事而起,从故事入手。

情景一:

“小李,你知道吗?今天中午宝贝儿和我一起看《百家讲坛》了,讲的是《三字经》,人家看得可用心了!”老公刚一进家门,我就赶忙替女儿“邀功”。“你不信?那好办!宝贝儿,问问你爸‘人之初,*本善’是什么意思?他还没你知道的多呢!给他讲讲!”“老爸,我猜你就不会!好好听老师给你讲啊......”

情景二:

“宝贝儿,老师说了,每两天要给妈妈讲一个故事,今天准备给妈妈讲什么?”女儿在思考,在寻找,“哎,那还用想?《三字经》里的故事讲一个就很好啊,不要总是讲那几个老故事,没意思,给妈妈的讲个新的!”“哦,就是!那就给您讲个‘周处’的故事吧!从前,有个叫‘周处’的人,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双亡了......”“宝贝儿,打断一下,‘双亡’的‘双’就已经代表了父亲和母亲,重复了。你可以说他‘从小父母双亡’,也可以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过世了’。好了,重新开始,这次妈妈不再打断你了!”突然意识到这样给孩子纠正错误很不合适,就让孩子重新、完整地讲,以至于不打断她的思路。“从此后,周处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人,还当了一个很好的官,对老百姓很好。妈妈,故事讲完了!讲得怎么样?有进步了吗?”夸奖一番之后,告诉孩子她的故事有些不连贯,这就说明并没有把故事内容熟记在心,没有像讲《鸽子和鸡》那样反复练习,如果下到功夫,给老师和同学讲的时候才会清晰流利。

情景三:

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再回忆一下《三字经》吧,记不起原文就从故事开始,边回忆故事,边想原文。讲周处的转变和曹氏四子的成长是告诉我们——“人之初。*本善,*相近,习相远”;讲唐伯虎拜师学画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讲岳飞学艺、颜氏家训是告诉我们——“幼不学,老何为”;讲岳云12岁进入岳家*、玉器的制造过程、神童方仲永是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讲师文和师襄、管宁割席断交和礼尚往来是告诉我们——“亲师友,习礼仪”......就这样,和女儿一起回忆这些故事,重点讲了方仲永和岳云,让孩子不羡慕神童、天才,让她知道即使是神童,如果不学习就会退步,何况是一个普通平常的小学生?讲岳云,是因为人生中跌倒的时候很多,而且很多时候是没有父母在身边的跌倒,喜欢父母在身边安慰无可厚非,但没有父母在身边时要学得坚强,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作文9

黄香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黄香父亲身体不好,他非常周到地照看父亲。夏天的夜晚,他钻进父亲的床帐,不停地扇扇子,把可恶的蚊子赶走。冬天的晚上,黄香先铺好床,然后钻进父亲的被窝,把被褥捂得暖暖的,再让父亲睡下。

这是《三字经》中“黄香温席”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我的眼圈红了。黄香太懂事了,对父亲太孝顺了,而我呢……

平常都是爸爸妈妈关心照顾我。他们上班很辛苦,还要给我做饭、洗衣服、洗澡、辅导功课,而我从来没有想到为他们做点什么,还时不时惹他们生气。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家吃手擀面。爸爸擀面条,妈妈做臊子。面煮熟后,妈妈高高兴兴地给我盛了一大碗。可是,我把筷子扔到一边,任*地说:“我不吃面条,我要吃米饭!”后来,爸爸妈妈给我讲了很多的道理,我才吃完了面条。

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我非常惭愧。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做好了香喷喷的面条,我怎么能挑三拣四呢?跟黄香相比,我很幸福,可是我太不懂事了。

黄香是我的好榜样。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既懂事又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