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人生
——读《童话中的苦难》有感
奉化市居敬小学605班吴为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苦难,即使是在最美好的童话里,也会有苦难随行。苦难的降临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像空气一样,围绕着*,也围绕着我们未成年人。对于人生中必定要经历的风浪,我们不该一味的去依靠大人,而因该用自己的勇气去直面它,从容冷静坚定顽强地走过苦难。只有把苦难当作一种经历,我们才能在苦难中得到勇气与快乐,才能寻求到自己真实的理想;相信只要拥有坚强,就算在山穷水复时,也终究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正在扫拾秋叶的老人,在一片枯丛中找到了一个鹅黄*的蛹,蛹已开了一条口子,依稀可见美丽的蝴蝶正在里面奋勇挣扎,可始终没有破茧而出。老人心疼地看着它,伸出手,轻柔地掰开了蛹,蝴蝶拍打着双翅飞了出来,可丰满的腹部与薄弱的羽翼却让它一下子趴在了地上——没过几天蝴蝶就死了。从毛毛虫蜕变到蝴蝶,这是艰难的过程。“蝴蝶”只有在蛹中挣扎过,奋斗过,让双翅逐日丰满,它才可“化蛹成蝶”。流光溢彩的背后,是因为有苦难在支撑,所以当苦难降临时,我们不该怨天尤人的愤问苍穹的不公,而应擦去泪水,并在跌倒、爬起的同时抓一把沙子——苦难也是一种收获。
同样面对苦难,有人一撅不振,有人却更为坚强。你瞧,海伦。凯乐,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熬过了无数个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虽然她只拥有过19个月的光明与声音,但她却用不屈不饶的精神记住了这世间的一切,积极地接受了生命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学会了五国的语言,创造了14部著作——这一切足以震撼全世界。读完《童话中的苦难》这本书,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心所说的那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啊,只有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和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的芽,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现在的我们不就是当初的芽吗?遇到苦难时,该如何呢?
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童话中,因为生活不是童话,苦难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受的经历,它就在你我身边,既然躲不掉,闪不开,那么我们何不笑看人生,坚强面对,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呢?!
《格林童话》读后感900字2
童话故事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美好憧憬,是一片充满着奇迹和幸福的乐园,如同迷人的梦境一般。童话中的世界充满了奇幻与惊喜,每一个故事都是对美好的向往和渴望的体现。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格林童话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时光。我们沿着小红帽的脚步,漫步在去外婆家的林荫小道上,手捧着路边最美丽的野花;我们为白雪公主的命运而动容,期待着王子的出现,化悲痛为喜悦;我们感叹灰姑娘遭遇的不公,与她一同期待着奇迹的降临。这些故事中的形象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童话不仅仅是一种故事,更是一种启迪,一种对善恶、美丑、贫富的模糊认知。从童话中,我们初次感知到了智慧和道德的重要*,这些价值观早已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
《白雪公主》是格林兄弟笔下的一朵璀璨明珠,也是我钟爱的经典之作。故事中,白雪公主因继母的嫉妒而被逐至森林,却幸运地遇到了七个善良的小矮人。然而,继母的毒计却再次降临,白雪公主不幸中毒身亡。然而,正义终究会得到伸张,善良的白雪公主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童话故事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反映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它们给予了我们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坚信,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善良和正义终将战胜一切。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幸福天地。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00字3
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乃是在其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他国文学。在读列夫托尔斯泰,托斯随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是,你不得不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他们总是在书中严肃的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而生活,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总是在探索者人生的价值。在俄罗斯文学中,苦难的气质异常的鲜明,这无疑与他们民族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东正教的强烈的忏悔意识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他们从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他们总是一生在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俄罗斯文学中,主人公可能大都并不可爱,但他们却是善良的,有尊严的。
《苦难的历程》也当然继承了这一优良的传统。作品通过两对恋人达莎和捷列金及卡嘉和罗欣在战争年代的动荡历程,展示了俄国十月*和国内战争带给俄罗斯民族的全景式变化。
作者虽然在处处描写战争,但是,他所要表现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在于描绘战争对每个阶层的俄罗斯人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作者并没有详细介绍战争的布局及经过,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去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主要将战争作为一个背景场,在这特定的场合中去细致观察人们在时刻面对苦难乃至死亡的威胁下的种种反应。而正是在这些艰苦条件下每一个俄罗斯人的种种反应中,集中体现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坚毅乐观的民族品质,我认为这才是这部作品去着力展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做到了。
用了近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苦难历程》,不想说其社会*和思想*的问题,感想最多的,主要是对于战争。
《苦难的历程》主要记述了一战,二月*和十月*前后几年所发生的事情,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姐妹,战争之前是中产阶级家的小姐,无所事事;再由她们俩辐射出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她们的丈夫;在他们四个人背后的是广阔的战争*以及*的困苦场景。
一战爆发后,男人们走向战场,前面是敌人的子*,后面是己方的子*,向前向后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间则是饥饿,寒冷和恶臭。二月*以后,前线的人弃战场而退,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死亡,土匪横行,各方势利争得你死我活,到处都是战场,女人们要下地劳作,还要经受掠夺,生命一样毫无保障。不管是达莎,卡佳,还是别的女人,都经受过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十月*以后,所有的人都在作战,没有人生产,物资奇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时时都面临着死亡。这是怎样的日子啊,又岂是苦难二字就可概括。我没有看到什么浪漫主义,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仅仅是展现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给我们看,同时在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想法来说出的感受,同时也就契合了我们的感受:痛恨战争,主张和平。
除了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这本书还写了关于人*,人*是复杂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善良,忠诚,势利,卑鄙一起爆发出来,农民的豪爽,势利与胆小表现得很真实。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战争高层的指挥者人*没有深入体现,都是中*的,各方的指挥者在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分,都是狡猾的,狠毒的,叛卖的或者被叛卖的,象索罗金,尼尔金,正反两方看不出区别,也许本来就没区别。
在战争和人物*的描绘上,我觉得外国人和*人没什么不同,应该说在人的通*上是一致的,敌方友方,俄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同时具有友善和邪恶的。但不同的是,在*的战争类作品里却很单调,净是脸谱化的描写,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没有七情六欲;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琐,千篇一律。感受的都是*的豪情,战争的浪漫,而非苦难。
总的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生动,较扁平,我几乎说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格特点,达莎和卡佳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捷列金和罗辛也很相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战前的描写是灰暗的,没有一丝美好,在砸碎这个旧世界之后,也并没有创建出一个新世界,到处是抢劫到处是战场,物质奇缺,也是灰暗的,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罗辛来怀恋一下过去,发出质问,我们砸碎过去,到底创建的是什么?于是他投奔白*,为过去而战,总体*调灰暗压抑。另外,情节发展感觉不够自然,始终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对战争的描写我觉得还算客观,但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上还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