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古诗两首》的教学计划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2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4《古诗两首》3

如下:

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引导学生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内涵,并在熟悉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收集一些易于理解的古诗,增加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

一、《凉州词》简介

《凉州词》实际上是凉州歌的唱词,而非一个具体的诗题,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在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呈献给唐玄宗。玄宗将这些曲谱交给教坊进行翻译成*曲谱,并为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曲谱中所涉及的地名命名曲调。许多诗人都对这个曲调情有独钟,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涌现了许多《凉州词》。 王之涣的这首诗表达了边塞士兵怀念家乡的情感。诗中苍凉悲壮,却不失雄浑。尽管强调了士兵无法回乡的悲愤,但诗中没有流露出丝毫颓废消沉之情,而是充分展现了盛唐诗人的豁达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生动地描绘了远眺的景象:在辽阔的高原上,黄河蜿蜒向远处流去,在遥远的白云之间,宛如从云端流出。接着的“一片孤城万仞山”则描绘了孤独的城池。在高山和大河的环抱下,一座位于边塞的孤城巍然矗立。这两句诗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浑气势,勾勒出这一防御要塞的地理特征,突出了边塞士兵的荒凉遭遇,为接下来的两句刻画了士兵内心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然响起了羌笛声,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这不禁唤起了士兵的离愁。古代有临别时折柳相赠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意味着留恋。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枝》,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这首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的情节。这种折柳送别的风俗在唐代非常流行。因此,杨柳和离别之情就紧密相联。现在当边塞士兵听到羌笛奏响悲伤的《折杨柳》曲调时,难免触动起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为何一味吹奏着哀伤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就是春风无法吹到的地方,哪来的杨柳可供折断呢!说“何须怨”,并不是要否定怨愤,也不是劝戍边士卒不要愤怒,而是表明怨愤于事无补。通过“何须怨”这三字,诗意更显深沉,更具内涵。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古代诗歌一向有“兴寄”的传统,何况“诗无固定解释”,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

有针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灵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