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为辛弃疾中期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所作。1181年,辛弃疾遭奸臣排挤,被罢免官职,后于上饶定居近十五载。此间虽有短暂出仕,但以上饶为主要居所,留存不少词作。词中的黄沙岭位于上饶县西约四十里,高约十五丈,宽阔而深邃,可容纳百余人。岭下有两泉,泉水自石缝中涌出,可灌溉十余亩田地。这一带风光秀丽,农田水利条件优越。辛弃疾定居上饶期间,常来此游览。现存约五首描绘此地风光的词作,包括《生查子》(独游西岩)两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此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看似平凡,却经由作者巧妙组合,平中显奇。鹊儿惊飞不定,并非盘旋于寻常树枝,而是飞绕横斜突兀的枝干。月*皎洁,惊醒了鹊儿,鹊儿的飞动又牵引“别枝”随风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也非一成不变,夜间的鸣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显得格外清幽。短短两句,动中有静,将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文学赏析

以上四句着重抒发词人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之景与感受,核心在于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一幅夜间景*,不如说是在歌颂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美好。

然而,词人对夏景的描绘并未就此止步。上阕看似未曾勾勒辽阔的夏景,而下阕则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上阕结尾音律与意境相符,顿挫明显,因此下阕开头,词人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加强了音势的稳定*。“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处,“星”为寥落的疏星,“雨”为轻微的阵雨,这些都与上阕呈现的清幽夜*、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匹配。尤其是“天外”和“山前”,原本遥不可及,但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间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外出现在人们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熟稔于心,但由于沉醉于蛙声一片中预示丰年的喜悦,竟忘记了越过“天外”,跨过“山前”,甚至连早已临近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未曾留意。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托了词人发觉旧屋临近时的欣喜,又表达了他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却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相得益彰,彰显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耐人寻味。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看似平凡,语言朴素,没有雕饰,也没有引用典故,层次安排也自然流畅。然而,正是这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词人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真挚淳朴的情感。在此,读者亦可领略到辛弃疾词作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重境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与赏析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抓住山村夏夜有代表的景物,勾画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夏夜图。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与赏析,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3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能够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大家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原文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