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能够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句并积累。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前准备: 准备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以及天山景物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前的过渡语段。
学生自学: 利用过渡语段的提示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并查找生字、新词。 通过整体感知,提问学生是否能够从文中找出作者的导游线路。 教师指导下,学生观看图片或浏览网页,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景。
引导读通: 结合图片,指导学生逐段读好课文,询问他们作者分别描述了哪些景物。 同时对生字进行正音和解释,通读整个句子。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进行解释。 对于“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样的句子,需要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感受。
合作学习: 学生讨论哪些语段或词句写得出*,为什么觉得这些语段或词句好。在小组中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请教老师解决疑问。 例如,探讨作者如何用确切的比喻来描述雪峰、雪水;如何运用叠词使句子更具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以及如何使用排比句来描绘花海等。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阅读这样的游记,鼓励他们在课外选择相关书籍进行阅读,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样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 设计一个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摘录,并提醒他们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并完成《语文园地一》的相关任务。
教学目标:
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春游计划,并参与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
能够具体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感*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习浏览并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春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边。看看窗外,春光是多么美好啊!我知道,同学们都渴望春游,回想一下往年我们去过哪些地方?今年我们也要去,不过这次需要大家自己来安排。 准备计划: 首先读一下课文中的这段话,思考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并准备纸笔做些记录。例如,什么时候去、去哪里、怎么去、需要什么交通工具、安排了什么活动、带了什么器具等等。 分组讨论: 一个人可能难以拿定主意,我们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周密、最妥当,我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个人稍作准备,谈一谈自己的计划,然后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的准备。 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进行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周围的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校园里的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补充和指导。 小结:一些同学可能会留心观察并说出自己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其他同学可能疏于观察,我们要培养他们成为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给予学生3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去校园进行观察,记录下所见景物。可以选择一处景物进行描述,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描述一些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有趣事情。强调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定学生逐个说出他们观察到的内容,并准备如何描述。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学生互相交流并进行评改。提出改进意见,指出错别字、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价优点,指出好词好句或精彩语段;提出建议,指出哪些内容需要更具体或补充,哪些可以简化或删除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词语卡中的词语,选择进行听写。 我的发现: 分角*朗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时回到课文中找这些句子,再次朗读,并讨论这种句式的好处。交流后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回顾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了类似的句式。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古诗词。分享自己理解的诗句,并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解释并点评。比赛看谁能背得多、背得快。 宽带网: 自主阅读,观看图片,读文,获取知识。小组交流介绍五岳和五湖。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集体交流,通过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在多媒体教室展示网页介绍。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2
一、激发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
问题: 学生学习积极*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七月天山的美。
1. 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 在导入环节,可以采用更生动的方式引入天山,例如播放一段关于天山的视频或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山的壮丽景*和独特魅力。
- 可以利用VR技术或全景图片,让学生“亲身”漫步在天山之中,感受雪峰的巍峨、森林的幽静、花海的芬芳,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感官体验。
2. 游戏互动,寓教于乐:
- 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例如“我是小小导游”,让学生扮演导游,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天山的景点;或者“寻找天山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一步步揭开天山的神秘面纱。
-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扮演,分角*朗读课文,例如扮演作者、游客、天山的景物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联系生活,引发共鸣:
- 引导学生将天山的景*与自己熟悉的景*进行对比,例如将雪峰比作家乡的高山,将森林比作公园的树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引发共鸣。
- 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美景,并与天山进行比较,体会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提升语言感知,品味文字魅力
问题: 学生对句子的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1. 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品读:
-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例如“高耸”“巨大”“密密”“重重叠叠”等,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将描写相似景物的句子进行比较,例如将课文中的句子与其他描写雪山、森林、花海的句子进行对比,体会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运用多种感官,体会意境:
-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天山的美,例如闭上眼睛想象雪峰的寒冷、倾听森林的风声、闻一闻花海的芬芳,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声音和气味,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意境。
- 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例如描写雪山的雄壮音乐、描写森林的静谧音乐、描写花海的欢快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
3. 创设表达情境,学以致用: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山的景*,可以是写话、写诗、画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拓展课外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1. 推荐相关书籍,拓展阅读视野:
- 可以推荐一些描写新疆风土人情的书籍,例如《西游记》《穆斯林的葬礼》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 可以推荐一些与天山相关的游记、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例如王蒙的《天山景物记》、艾青的《天山》等,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天山,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魅力。
2. 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习途径:
- 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关于新疆的纪录片,例如《美丽*》《舌尖上的*》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疆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美食文化。
- 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索与天山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3. 组织课外活动,亲近大自然:
-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爬山、游湖、参观公园等,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