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积极*较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并没有见过荷花,更谈不上了解了,所以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荷花,准备在课堂上表现一下自己。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姿势、仿佛、衣裳、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舞蹈、荷花、清香、蜻蜓”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谁还记得?向我们大家说说好吗?
二、品读美文,领悟语感:
1.指导朗读第一段:
2.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3.想象美景,迁移表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一起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多媒体演示第四自然段内容)表演引读。
作者所以会有这些想象都是因为荷花大美了,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那让我们一块在四、五段中陶醉吧!(配乐朗诵)
三、审美表达,丰富语感:
1.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1)小结写作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等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描写得更是淋漓尽致。
2.想象说话,抒情表达,丰富语感:其实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同学们一
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2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从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发现各自的表达顺序,积累生动的词句,展开想象,学习积累*复述和创造*复述。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女娲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而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形象以及神话的神奇魅力。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是从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中,发现各自的表达顺序,积累生动的词句,展开想象,学习积累*复述和创造*复述;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女娲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而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形象以及神话的神奇魅力。
设计思路:
神话传说的特点是口耳相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复述能力的培养。练习复述,要有“序”,即有顺序;要有“形”,即有语言形式。那么,本课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
教学流程
一、以“原因”为范例,渗透复述故事的要求,注重学法指导
1、回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咱们来测试一下自己的记忆能力:不用翻书,你能说说女娲补天的起因吗?经过?结果?
师:今天我们再来仔细读读这个故事,会有新的发现吗?
2、感受灾难的过程中,学习“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的方法
师引读: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神秘的远古时代。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夜里,女娲被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惊醒了,她跑出门一看——
PPT:天哪,太可怕了!……挣扎。
(1)找到顺序
读ppt变红词语:天空、地、山冈、田野、山顶、水里
师:你有什么发现?生:……板书“找到顺序”
师:让我们关注这个顺序,一起读一读这段话。(配乐朗读,引入情境)
PPT:天哪,太可怕了!……
(2)运用词语
师:读了这段话,你发现哪些词语写出了可怕?
生:黑黑的大窟窿、震裂、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洪水、围困、挣扎
请学生按照顺序、运用词语讲一讲故事的起因。
师阶段*小结:原来,抓住顺序,运用词语,我们就可以把故事的起因讲得清清楚楚。
(3)展开想象。
师板书“围困”,看看这两个字,都是围字框(涂红),由这个“围字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灾难?
生:……
师板书“挣扎”,看看这两个字,都是提手旁(涂红提手旁),由这个“提手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
师:把你们刚才想到的,补充在括号里,同桌互相说一说,开始。
PPT: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呈现女娲补天的真正原因
PPT:女娲难过极了。
从这句话,你感受到女娲是一位怎样的人类母亲?(善良、爱心)
师:那现在你知道女娲补天的真正原因了吗?(板书:拯救人类)开课时你们说的补天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来,读懂一个故事,的确是需要仔细体会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找到顺序、运用词语、展开想象”的方法,继续学习女娲补天的经过。
二、梳理“经过”的主要情节,体会“找石”中女娲“人的情感”,感受“炼石”中女娲“神的力量”。
1.女娲为拯救人类做了哪几件事?
第一步,找到顺序。概括板书: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石炼石补天。
2.重点学习“寻石、炼石”
(1)自由读有关“寻石”的描写,想一想:这是一次怎样的寻找?
第二步,运用词语。从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了女娲的艰辛?(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
第三步:展开想象。由“几天几夜、找啊找啊”展开想象,你会把这个故事变得更精彩。
女娲寻石记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五彩石。她忙了几天几夜,她翻过;她渡过;她找遍了;她找遍了;女娲找啊找啊,渴了,;饿了,;累了,。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作业纸)
(2)多个学生展示汇报。
(3)感情朗读
(4)读“炼石补天”后问:神奇吗?(神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神奇?(如: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找女娲炼石补天的动作词。(口头汇报)
按照动作的顺序,讲讲炼石补天的经过,用上“神奇”的词语
(5)展开想象:天上的大窟窿补好了,灾难终于过去了,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PPT:天哪,真是太美好了!天空();大地();山冈();田野();许多人();许多人()。
(板书“幸福生活”)
师:从表面看,故事的结果是把天补好了,而通过用心读课文,我们才明白,原来补天的真正结果是——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总结文本主旨,总结复述方法,挑战完整复述。
PPT: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师:当人们看到天边的云霞,就会想到(),就会讲起()。
师:课文学完了,给同学们一个考验记忆力的挑战!能不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运用积累的词语,展开想象,把这个故事有声有*地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教学设计3
《三个儿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3课的内容。课文写了三个儿子看到他们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时的不同表现。力气大的儿子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儿子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自己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从而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道理。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语言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歌曲,导入课文
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2、播放录音《好妈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4、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提学习要求:读课文时该注意什么?
2、师小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沉甸甸胳膊晃荡)
5、简要说说: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注:板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
7、在板书的过程中,写字指导“聪”
①、提醒老师注意在田字袼中写字该注意什么?
②、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③、师生同写,看谁写的字既快又好。
④、评价。
三.学习课文2、3、6自然段
1、动手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划好后好好读一读。
2、示三句话的小黑板,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妈妈说的话,想想该怎样读?(练习读)
3、朗读指导
①、抽三生读,读后评议。(你认为谁读的好,为什么?)
②、师生合作分角*读。
四.学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一桶水很重?
2、用朗读表现出水很重。
3、如果你看见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4、质疑:三位妈妈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可以去读一读课文的(由学生得出9、10、11自然段)
五.学习第9、10、11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出示
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
(老师觉得你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孩子的表现,你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说三个,那就太了不起了!)
(设计的目的: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质疑: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你认为他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呢?为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人人都认为应该是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孝敬父母。可一个孩子却发表了他不一样的观点:一桶水连妈妈都提的腰*悲痛,儿子怎么能提得动呢?我觉得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现很好,他们想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让妈妈忘记疲劳。)
(孩子真的很能干,我备课的时候虽也想到,可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往这方面去想。)
六.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让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孝敬父母当然也是。)
2.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第三个孩子下的“没什么特别”改成“孝敬父母”,并画一颗红红的爱心。
3.学到这儿,吴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出示: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七.拓展内容,课外延伸
1.读课外故事《乌鸦爱妈妈》,谈谈感受。(由于时间不允许,未交流)
2.总结:课外也可以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细细阅读,相信能给你们很多的启发。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此时,铃声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