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通过朗读感受“落、打、飘”等不同状态。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理解云、雨、雹、雪等自然现象是水的不同形态。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并能流利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我”指的是水,并了解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它是生命之源,无处不在,你猜是什么?没错,就是水!水在不同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它既帮助人类生活,又带来了灾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水的课文。
生读课题:《我是什么》 (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水有哪些变化吗?现在请仔细阅读课文,并用笔标出生字、生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标记生字。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师生评议。特别注意生字的发音,如“躁”、“灾”为平舌音,“稼”为第四声,如在“庄稼”一词中轻读等。
学生分享阅读体会,鼓励提问和质疑,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三、认识生字:
邀请同学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我会认》中的11个生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指认,并分享识字方法。
分组进行生字快速读比赛,表彰表现优异的小组,并由组内同学帮助纠正读错的情况。
四、写字指导: 现在我们来写写这些生字,看看大家的书写水平如何。
课件展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等四个结构较为复杂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书写顺序。
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难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而不是竖弯钩,“两点水”和“三点水”在书写时的异同。
教师巡视学生书写过程,并进行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观察字帖,自主完成其余生字的书写,再次进行师生评议。
五、尝试运用: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学会的生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吗?请找一个伙伴一起尝试一下。
同桌合作,运用生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同学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注入感情。
六、汇报交流: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活动,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和感受。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汇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
七、布置作业:
画一幅展示水变化的连环画,展示水在不同状态下的样子。
设计一个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2
教师梁思琴老师(建桥小学)在汉阳区小学语文二至五年级“四优”竞赛中,以《我是什么》一课获得一等奖。以下是该课程的详细设计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本课程旨在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尊重学生主体*,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和自主选择。课程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维,分享学习乐趣。课堂氛围开放而活跃,旨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教学要求:
掌握10个生字,能够认读6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要求学习的词汇,能够运用“温和”表达句子。
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形态,如汽、云、雨、雹和雪;了解水的益处和可能带来的灾害,并教育学生爱护和保护水资源。
正确、流畅、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是谁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谁。”以一个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情景引入课题,鼓励学生猜测“我”是谁。
教师辅以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猜测“我”是谁。同时板书课题并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分享他们如何猜测“我”是谁的想法。
多读几遍他们最感兴趣的自然段。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和新词。
三、深入学习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向其他小组提问,确保提问的问题*可以在书中找到。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准备问题。
小组内交换问题。
学生们互相提问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指导重点。
四、扩展练习
课件展示三项作业选择: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观察到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的贡献和可能带来的灾害的资料。
讨论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使水只带来益处而不带来危害,并提出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19 我是什么 形态:汽、云、雨、雹、雪 水的状态:静、动 *格:温和、暴躁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什么》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把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被课文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至关重要。
在初步读文后,学生反馈交流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基本上已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能把课文都背诵下来。这样一来,就将我本来的教学设计打乱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则很难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于是我放开约束,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有关水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事实上,仅仅一个课时在教室这样狭小空间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么》之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加大阅读的总量。这也为学生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提供了保证。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参与来实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经验,更重要的是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观察和直观感受,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可能地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猜出“我”就是水,但是对水的各种形态的变化认识还不够。特别是“云”,有的同学不明白云是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太少,很多学生都见过水的变化但是说不出来,应教育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这是一篇拟人的科普短文不,还没有完成。我会继续帮你完成。让我们继续:
这是一篇拟人的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的是集中随文识字和分散随文识字,把生字最多的第四自然段作为重点来教,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和同桌一起读,然后在去掉拼音试读,在学生觉得读好了的时候,再指名读词语、男女生赛读,孩子们很顺利地掌握了字音。对字义和字形的理解是放在读文中进行的,如“温和”和“暴躁”,学生回忆家庭中爸爸妈妈的情况,借以读出这两个词的不同感情,再通过自由识记和对比识记来记住生字“躁”。“浮”“雹”字的教学是随课文学习的,在识记时运用了换偏旁、编儿歌等识字方法。识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水这位魔术师”来引导学生读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水的不同变化,借助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水可以变成汽、云、雨、雹子、雪,抓住“落、打、飘”来体会用词的准确*,了解云的不同变化。根据板书及时总结,梳理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读懂了我是什么。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有所欠缺,学生泛泛而读,没有深入文本,老师也没有及时进行范读引导。
对写字的指导也不到位,虽然抓住了“冲、池、黑”,指出了两点水、三点水、四点底的不同写法,却只是重点指导了一个“黑”字,指导面窄了,点评如蜻蜓点水。
我建议在朗读指导和写字指导方面加强,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