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小红马对自己的外貌感到自卑,小骆驼听说后心情如何?
生: 小骆驼感到很委屈。
(师板书:挺委屈)
师: 小骆驼只是感到一点点委屈吗?
生: 不是,是非常委屈。(理解了“挺”的意思)哪位同学可以读出句子的意思?
师: 平时,你们有没有感到委屈的时候?请你们想象一下,一只感到非常委屈的小骆驼,是如何向自己的妈妈倾诉委屈的?
(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将自己逐渐融入课文)
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骆驼,十分委屈地向“骆驼妈妈”述说着自己的委屈。
师: 骆驼妈妈会如何回答小骆驼?骆驼妈妈在哪呢?
(老师巧妙的一句“骆驼妈妈在哪里呢?”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准备发言的孩子纷纷举手。)
老师没有立刻让学生回答,而是说:
你们先别着急,骆驼妈妈是成年骆驼,是骆驼宝宝的长辈,你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回答呢?想好再说。
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骆驼妈妈,读出骆驼妈妈说的话。
在个别学生读好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小结: 一位多么疼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啊。她没有简单地安慰,而是决定亲自带着骆驼宝宝到沙漠中走一趟,让骆驼宝宝亲身体验。
出示图片(图意:小骆驼跟着骆驼妈妈走在沙漠中)
师: 看,她们出发了。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当学生调集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置身于课文人物的位置,从人物的角度思考和感悟时,学生便不再是他自己了,而是不知不觉中超脱于文本之外,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此时对文本的思考和朗读,就是与文本直接的对话。而这种机会,不就是我们老师为他们创造的吗?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三篇」2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了小红马嘲笑小骆驼难看,而是小骆驼感到委屈,但经过和妈妈到沙漠旅行后,小骆驼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是否有用处。
【范文一】
今天我所执教的课文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第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要想亲身体验,首先必须“入乎其内”,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课文用了许多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沙漠这个特殊的环境,我指导学生自然地“入乎其内”,按自己对情境的体会来朗读,如“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铺天盖地”等,体验了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意境,读出了应有的语气。
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否则,学生阅读走马观花,浮于表面,语言文字也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有所积累。在教学三、四段中,我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句,了解脚掌、睫毛、驼峰在沙漠中的作用;再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语,进一步感悟脚掌、睫毛、驼峰在沙漠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与小骆驼一起感受自豪,抓词扣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改变课程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为新、宽、活,使语文课程内容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情*的陶冶。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推荐了短文《沙漠之舟》,并让学生思考:小骆驼值得自豪的还有什么?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发现了骆驼身上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学生交流中我还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如小骆驼身上具有的品质、精神,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这不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为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同时,引领学生见木知林,发挥课文的导向作用。
当然,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我,面对课堂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调控自如,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尤其对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点评不够及时,还不能把评价语言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恰当体现,读文指导力度不够,读的形式不够多样,读的方法不够灵活,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我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完善。
【范文二】
这篇课文讲的是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他难看的话觉得挺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告诉人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的美与丑,不能只看外表,必须运用辨证的眼光去看。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疏通课文,学习字词,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二小节。我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活动的因素与品质,了解学生的心理,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利于发挥潜能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一开始,我从课题入手,抓住“自豪”,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事是你感到自豪。然后,揭示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引导质疑。学生提出了“谁感到自豪?”“为什么感到自豪?”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开始时我不自豪,后来我自豪了?”这个引领全文的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我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学习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思维方向是多角度的。我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会声会*地朗读,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分别站在小红马和骆驼的角*上进行对话,小红马的语言课文中有,学生一下就能找到感觉,但小骆驼的委屈心情学生一下难以把握。我就自己扮演骆驼妈妈,让学生扮演小骆驼,进行表演,通过角*体验,体会小骆驼的委屈心情,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把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
在结束课文时,我让学生续编故事,培养想像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续编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通过表演张扬了个*,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范文三】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的教学,最忌就事论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并通过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创设有效的情感沟通情境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内容,拓展课文的空间,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而且语言要风趣幽默,尽可能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耳目一新。
导入时我以孩子们眼中的自己为实例,让学生说说我相貌上的特点,学生有的说优点,有的说缺陷,指出缺陷时我就用幽默风趣的话语道出它的有用之处,并用“在别人眼里是缺点的东西,说不定正是值得你自豪的优点呢!”这句话自然揭示了课题,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导入,引发了他们的阵阵笑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调剂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关注学生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读书有疑,敢于质疑,学生质疑之后,教者又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其实孩子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凭借生活的经验和相关的学习积累,自由地发挥他的创造力来解读文本,这种创造*理解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保持,并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孩子的学习方式产生影响。
一堂课的成功并无诀窍可言,但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做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文中角*,与角*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角*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与学习智慧也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3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他长得难看之后深感委屈,后来跟随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的故事。这则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没有用处。
在故事中,小骆驼再次遇见小红马时,他如何说,如何行动?一道作业随之安排。在学生的即兴表演中,“小骆驼”带领“小红马”进入沙漠,结束了旅行,“小骆驼”们意气风发,而“小红马”却黯然失*。
然而,所有孩子的情感都倾向于支持小骆驼。显然,“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主题是以小骆驼的视角为出发点,但小红马难道只是一个毫无价值、可怜自卑的配角吗?当然不是。
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角*。“同学们,我就是故事中的小红马。听了你们这些小骆驼的描述,我感到自卑,为什么我没有驼峰、没有厚实的睫毛呢?为什么我的蹄子感觉那么坚硬呢?”
这个问题就像投入油锅的水一样,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个学生说:“小红马,骆驼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就是厉害的。”“小红马”眼睛一亮:“是吗!”另一个学生说:“在古代,你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小红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这些成语都在夸赞你们马族啊!”。
“小红马”感到欣喜:“啊,看来我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那你们呢?”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闪光点。最终,他们一致认为: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位教育家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产生共鸣,你自己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要达到这一境界,问题和情境至关重要。当小红马的弱者形象触动学生的心灵时,“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小骆驼、小红马、你我他,都有值得引以为自豪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在教授语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