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孔子拜师》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拜年》教案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小拜年》,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欢度春节的习俗。并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歌唱。
二、重点、难点:学唱歌曲,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
欢快有**的声音演唱歌曲
喜庆热闹气氛的表现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锣鼓打击乐、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律动
随着《春节序曲》的音乐,教师带学生扭秧歌,感受喜庆的气氛。(幻灯1)
〈二〉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扭着秧歌,你们觉得什么日子要到了?学生回答:过年、*、…
(2)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幻灯2)
学生回答:喜欢。风俗习惯有:包饺子、放鞭*、…
(3)过年的风俗习惯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拜年,很有意思,很热闹。你们听,湖南的小朋友来给我们大家拜年了,请同学们仔细听,他们是如何拜年的。(幻灯3)
学生听音乐。
(4)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谁来说说,他们是如何拜年的?
学生回答:热烈、欢快、活泼的气氛。他们拜年有耍狮子、舞龙灯…
(幻灯4图片)
〈三〉重点练习
(5)同学们讲的很好,他们过年还敲锣打鼓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锣和鼓,想敲吗?
学生敲一敲,感受一下。
(6)同学们敲的很高兴,但如果有节奏的敲就更好了!下面听老师有节奏的敲一敲,你们来模仿。
#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215;∣(幻灯5节奏谱)
咚咚呛咚咚呛咚咚呛呛咚咚呛
学生练习,再用锣和鼓敲一敲。
〈四〉学唱歌曲
(7)同学们敲的很好,下面我们能不能用歌声把这首歌曲里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呢?
学生回答:能。
(8)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自己学唱这首歌曲,看哪位同学学的最快。(幻灯6)
学生跟音乐学唱歌曲。
(9)下面,我们不跟音乐,自己练习唱,遇到不会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学生练习唱
(10)刚才,有的同学唱的很好,但有的唱的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跟着音乐再练习一次。
学生随音乐唱。
(11)会唱了吗?请哪位同学来试试。
部分同学唱。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请同学们完整的跟琴唱一唱。
(13)同学们学的真快,要是把拜年时的高兴心情表现出来就更好了!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槐乡的孩子》教案3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槐乡,那里每到八月份,满山遍野的槐树便开了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槐乡的孩子》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勤劳,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品析,感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
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
4.讨论:
(1)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2)槐米有什么用处?
(3)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5.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1)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2)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3)指导感情朗读。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交流欣赏。
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谈感受。
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参加过什么劳动?有些什么感受呢?
3.小结。
【通过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得到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参加的一次劳动的过程与感受写下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教案设计4
《小摄影师》是苏联作家列·波利索夫写作的故事短文,为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课文朗读人是金锋。不妨看看。
学习目的
一、了解“摄、媚”等八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联络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三、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钦敬酷爱、高尔基对小男孩非常慈祥、关怀备至的情感。
课前准备
一、生字卡片。
二、教学挂图。
三、采集认识关于高尔基平生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一、上节课人人学习了前苏联*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日,咱们再来学习一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二、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络生存现实说说“拍照”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三、出示教学挂图,门生交换高尔基平生情形,老师相机补充解说。
初读课文
一、选择自己喜好的念书体例,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搭档一块儿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二、搜检诵读情形: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点“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就绪(dang)”、“端详(liang)”、注重:玩弄(nòng)声母是n。
三、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示门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一自然段。
四、交换学习疑问,相机指点门生诵读该词、句地点段落,通过联络上下文的法子初步讲明课文字、词障碍。
五、齐读全文后,完全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一、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二、交换识记法子:行使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誊写时应当注重甚么。
第二课时
温习导入,语言实习
一、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端详叮嘱玩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二、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演读,领会情感
一、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支配组员分角*诵读、演出课文第一—十一自然段的内容。
提示:以课文内容为脚本,找出描述动作、神志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诵读。
二、老师分组巡查、指点诵读、演出。
三、遴选一组门生上台演出,依据演出情形,相机指点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门生演出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端详”、“玩弄相机”、“赶忙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演出时领会到小男孩其时的心境是怎么样的?引诱门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钦敬酷爱之情。
c.捉住高尔基的反映,尤其是“叮嘱”2字,开展商讨,领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祥和眷注。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重高尔基的神志动作,指点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不少胶卷。”让门生频频诵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匡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妙的欲望。
四、实习分角*有情感诵读课文,读出对话的差别语气。
巧设疑难,升华情感
一、发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二、让门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联络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
三、高尔基期望孩子来吗?指点诵读末了一句话,捉住“无非”、“必定”等词表示的先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入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眷注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长,想一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晤面时他们会说写甚么?做些甚么呢?请你开展想一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砚间互相交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教案5
《狮子和鹿》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培养*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读提示语。
2、在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有狮子,有鹿。
3、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什么?狮子的凶猛,鹿的美丽,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故事《狮子和鹿》却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二、自学课文,体会内容:
1、大声读课文,找出两个多音字。
2、四人小组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堪的腿,当狮子扑来时,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险些丧了命。
三、了解课文内容:
1、一开始,鹿觉得自己的角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欣赏、多么)
2、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身段()的角
3、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鹿的得意洋洋。
4、鹿的腿呢?(难堪)从哪里看出来?(抱怨)
5、抱怨是什么意思?(埋怨)埋怨不光有语言的埋怨,还有神态的抱怨。找一找表示神态的词语。
6、读出抱怨的神态和语气。
7、后来呢?继续读课文。
8、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六,七段课文
9、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四、延伸拓展
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案6
导语: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教学文书。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复习汉字。
2、通过词语搭配练习,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3、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说这样的词。
4、学习猜谜语。
二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
2、了解词语重叠以后语气能加重。
三、教学准备:
挂图、词卡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香香甜甜的果子真诱人呀!今天老师要带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园地的深处有一座苹果乐园,在那里,智慧老人为每组准备了一棵苹果树,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苹果树上会结出一个个又香又甜的红苹果。(示苹果图)
2、我会说
1、出示题目。(出示“房子”图,上面写着偏旁)同学们知道这些房子都住着谁吗?(房子里住着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2、小组学习。
(1)小组商量。
(2)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好。
3、集体交流。
4、同学们口头组词。
5、扩展练习:你们能帮它找一些新邻居吗?(学生交流课外认识的汉字)
3、我会连
1、小组合作连线,派代表汇报
2、游戏“找朋友”:老师将词冑在词卡上,分学生,学生找到对应的词,然后读出来。(找个就贴个庢苹果
3、看贴词诩。(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把词贴在图下)瞧!近些图片也来找朋友了,谁来帮帮忙呢;
4、说话认练:谁能朋着图或结合我们干时皀生活,用上这里的一廄词语说一句话?
4、读读说说。
1、过渡:看,苹果树上的红苹果越来贊多,小昋友高兴吗?就让我们一起高高兴兴朥读读这丛词语。
2小组讨论:每组前后两个謢语有什么不同?3、集体交流。
4、你还知道还有哪些词也能这样说吗?
5、我会猜
1、过渡:同学令真聪明,棵苹果树上璄苹果都不相上下。怎么办呢?现在智慧老人准备了两则谜语杤考大家,看谁夺得胜利。
2、先自己轻声读一读,读会了就悄悄告诉自己的好朋友。
3、集体流:分组读谜语、爜谜语,猜对的同学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
4、扩展活动。
(1)在小组内互相猜谜。2?小组挑战: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小组挑战。
五、作业布置:
1、把三面八个字组成四个字。
云 拉 力 各 上口 木 言
( )( )( )( )
六、板书设计:比一比,组词。
房( )我( )给( )礼( )
放( )找()拿()化()
七、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狮子和鹿》教案7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a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这一单元已学课文,想想课文给自己哪些启发。
②根据课文插图制作活动挂图:丛林、池塘为背景,另外用纸画一只鹿并剪下来。
③抄录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的小黑板。
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好背景图,语言渲染: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边板书课题边描述)有狮子,有鹿。(贴图)
②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③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③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④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⑤教师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⑥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②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③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比较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异同。
b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陶罐和铁罐》,思考课文的寓意。
②课文朗读录音带。
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①分角*朗读《陶罐和铁罐》。
②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铁会氧化的资料。
③师生共同回味寓意:铁罐很坚硬,这是铁的优点,但同时又具有会氧化的缺点。陶罐容易碰碎,这是陶制品的缺点,但同时又有不会氧化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④教师板书课题:狮子和鹿,请学生读题。
⑤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①进行闯关活动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第一关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关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关是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本课寓意。同座同学互为闯关员和守关员,做闯关的准备。
②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的准备。
③同座同学开始闯关。一次没有过关,可以练习后再次闯关。
④汇报、交流,展示闯关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可加1颗星,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可加2颗星,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可加3颗星。
a.愿意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守关员,看他们是否能通过。
b.愿意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互相评议,看哪些地方读得有感情,也可请读书同学自己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c.愿意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说说自己领悟到的寓意。看谁能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说得有理有据。
⑤增设一项特别奖项——“智慧星”:鼓励学生比较《狮子和鹿》与《陶罐和铁罐》的相同之处。
拓展练习,引导实践
①摘抄本课中你认为写得写的词句。
②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③课后找《伊索寓言》读一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案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2、检查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2.交流识记方法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小男孩 高尔基
扔纸团 请进来
忘胶卷 给胶卷
热爱崇敬 关心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