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稍复杂方程”教学设计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以“稍复杂的方程”一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设定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能否列出正确的方程并求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 注重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设计中,通过口答简单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应用题的环节,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母鸡和公鸡”、“白*皮和黑*皮”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学生理解“稍复杂的方程”中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3. 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深化
“稍复杂的方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数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列方程,而本节课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中,通过对足球比赛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通过对题目进行改编,将简单应用题逐步过渡到“稍复杂的方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 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组讨论”环节,通过让学生合作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注重反馈,巩固学习成果: 在“反馈练习”环节,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的指导。
三、 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改进
1. 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扮演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注重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3. 注重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趣味*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 “稍复杂的方程”一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升。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差异化教学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重构小学数学课“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并将其与已学过的长方体知识建立联系,我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以期打造更加生动、深入、有趣的学习体验。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5分钟)
环节目标:
通过魔方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正方体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为学习正方体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1. 魔方演示,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一个魔方,并进行简单的还原*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神奇的玩具吗?它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板书课题)
2. 回顾旧知,建立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长方体特征,提问:长方体有哪些特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二、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20分钟)
环节目标:
通过观察、*作、比较、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1. 观察感知,初步认识: 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若干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仔细观察这些正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正方体的特点。
2. 动手*作,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作活动,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数一数: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正方体每个面的边长和每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比一比: 比较正方体的各个面和各个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画一画: 尝试在纸上画出一个正方体,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4. 模型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利用正方体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正方体的特征。例如,用手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并用不同颜*的彩笔描绘出来。
三、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0分钟)
环节目标: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正方体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1. 举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例如:魔方、骰子、豆腐块、积木等等。
2. 找一找: 教师在教室里隐藏一些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寻找,并说明找到的物体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是正方体。
3. 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正方体积木搭建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长方体、更大的正方体等等。
四、 比较辨析,深化理解 (10分钟)
环节目标: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进一步巩固对两种立体图形特征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 自主思考,列表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并与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比较,完成下列表格:
| 图形 | 面 | 棱 | 顶点 |
|---|---|---|---|
| 长方体 | | | |
| 正方体 | | | |
2. 交流讨论,深化认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五、 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5分钟)
环节目标: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正方体的知识?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正方体的特征吗?
2. 畅谈收获: 教师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册相关习题。
回家寻找生活中更多形状是正方体的物品,并与家人分享你的发现。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表格)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解读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统计图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你们可以自己制作机器人,这有助于提升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xx~xx年*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情况,并做了一个统计图。请看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回忆一下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各年参观科技馆人数的变化,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请说说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统计图上的各点表示什么?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
(1)*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何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用什么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虽然我们用点表示数量,但为什么它叫做折线统计图呢?这说明这些线段中有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xx—xx年上海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的统计图。小组讨论:如何查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如何更方便地进行比较?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的重要*。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方便地分析两个数量的增减变化。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xx—xx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规律吗?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的月平均气温见下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开始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最高,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度,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会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幅度最大?
14岁比13岁增长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的变化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