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导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你们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回答……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被外国朋友问起*哪里最值得一游,他毫不犹豫地答道:“三峡。” 三峡,即长江三峡,起始于重庆市奉节的白帝城,终止于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约208公里,途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因此被统称为三峡。它是长江黄金水段,也是世界闻名的峡谷和旅游胜地。长江因三峡而壮丽,而三峡则因长江而伟大。长江是中华之魂,而三峡则是长江之灵魂。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郦道元的笔锋,去领略一下这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课前热身:
1、老师:“大家知道郦道元吗?”相信大家应该都学过郦道元,《*石拱桥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这部注释提到的《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所著,是一部记述我国江河分布情况的专著,作者正是郦道元。……
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这篇文章的生字比较多,让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看看他们的预习情况如何?” 3、阙处襄陵绝,嘱引溯飞漱曦月急湍,长啸重岩叠嶂。
三峡教学设计2
《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江水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今天,我们将共同探索三峡的教学设计,一同感受这片大自然的壮美。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文意。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之美。
发挥想象力,深入体味文章的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之美。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并感受文章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外国朋友问他:“*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你能告诉我最值得一游的地方吗?请只说一个。”猜猜是哪里?(三峡)那么,三峡为何如此迷人呢?让我们通过观赏三峡的风光片来一窥其魅力。 (播放三峡风光片) 从片中可以看出,三峡的确是美不胜收。本课我们将跟随郦道元的脚步,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读课文(使用多媒体课件)。
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通过初步的阅读,你们对三峡风光有什么感受?请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听完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对三峡有了一些印象,但还有些模糊。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通过文字感受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景,详细描述它,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通过同学的描述,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然而,郦道元用短短的一百五十余字描绘了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课文主要描绘了三峡的哪几个自然景观?(山水)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三峡的山水特点。 (学生回答:山高峻连绵,水湍急清澈凄寒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三峡自古以来被誉为“山水画廊”,千年的山川,古老的江水,如今的三峡呈现怎样的美景呢?现在,三峡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02年11月6日,具有综合效益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水位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到2009年,三峡水库将成为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的峡谷型水库。 在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后,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表达各自的看法)
小结:郦道元描绘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天的三峡正以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和红火的工地,成就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无论这片土地如何变化,我们相信,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改变,它是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关于三峡工程,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吗?结合课文和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山)--奇险 夏湍急 三峡--(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33
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努力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从“教”转变为“学”。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与学生对话的参与者。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构建知识,而不仅是传授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和创造*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教学,还应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教授《巴东三峡》这节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选取了游记作为主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山川风景,拓展视野。《巴东三峡》作为游记中的佳作,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美景*,以及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培养对外开放的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掌握游记中景点的顺序和特点,以及理解游记的写作风格。难点则在于比较不同景物的描写方式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游记,需要引导他们了解游记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提问、分析和思考来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掌握游踪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游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关心国家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法设计:
采用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学法指导:
学生应该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的特点,培养想象力和描述能力,并通过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式学习。
媒体选择: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CAI课件,能够形象化抽象的内容,简化复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包括导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板书等环节,通过听、认、悟、赏、述等步骤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