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南浦凄凉的离别时刻,秋风萧索,景*黯淡。 回头再看一眼,心如*绞,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赏析: 这首送别小诗如清水般淡泊,细腻地表达了别离时的深情。 诗的开篇不仅明确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通过景物的描绘,深刻渲染了浓郁的离愁别绪。"南浦"指南方的水滨,古人常在此送别亲友。比如《楚辞·九歌·河泊》中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江淹的《别赋》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描写,使得“南浦”成为送别的象征之一,一提到南浦,便令人心生离愁。而诗中所述的时间正值“西风袅袅”的秋季,秋风萧瑟,树叶凋零,这样的景象更加深了别离的忧伤之情。

白居易《南浦别》全诗翻译赏析

诗中的“凄凄”、“袅袅”两叠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描绘了内心的凄凉和愁苦,后者则勾勒了秋天的萧索和*沉。由于心情“凄凄”,秋风显得更加“袅袅”,这种如泣如诉的风声,更加突显了离别者内心的悲痛,两者相得益彰。此外,“凄”、“袅”的音调低沉而缠绵,读来令人感受颇深,与离人心中的苦楚相映成趣。

后两句写得更是情感绵绵,富有悲凉之感。送别虽然千里,终究要有一别。诗人抓住了别离的关键时刻,描绘了离别后频频回望的情景。“看”字虽平凡,却在此时此刻显得格外不同寻常:离人心中无法言表的离愁和深情,都在这一眼间得以流露。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得读者仿佛看见离人孤独的背影,悲苦的面容以及眼角的泪花。每一次回望,都勾起送别者心头阵阵*楚,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两次“一”,将彼此的别离之情和深切的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告离人:“好好去吧,不要回头。”这句话表面看来平淡无奇,但仔细琢磨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诗人并不是真的要离人立刻离去,而是希望通过此言语控制彼此难以自持的情感。然而内心的悲痛,可能已经到达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这首短短的小诗,通过精巧的描写捕捉了送别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诗中的情景似乎人人皆有所感,如离别时眼神中的留恋,送别者情深意重的告别语,都是人们深有体会的场景,因而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白居易诗词《钱塘湖春行》全诗翻译赏析2

【注释】

1. 钱塘湖:西湖的别称。

2. 孤山寺:位于西湖白堤孤山上。

3.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现已不存。

4. 初平:远处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雨丝的下部称“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 暖树:向阳的树木。

7. 乱花:指纷繁绽放的春花。

8. 没(mò):隐没。

9.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刚与堤岸齐平,白云低垂,与湖面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起的黄莺争相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哪家的新燕衔着泥土筑巢。

繁花似锦,渐渐迷住了人的双眼,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看不够,尤其是白沙堤荫下的绿*杨柳。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年)七月,白居易受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年)三月又调任苏州刺史,因此这首《钱塘湖春行》创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 年)间的春天。

【赏析】

此诗作于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提起西湖,人们往往想起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情脉脉的西施容颜,更能体会东坡此番类比的贴切。

乐天在杭州期间,留下了许多与湖光山*相关的诗作。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描绘得生机勃勃,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位于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山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高赏景的胜地,也是全湖的标志*景观。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铺垫,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代的是西湖湖面。秋冬水位下降,春水新涨,在水*天光的朦胧中,空中舒展着层层叠叠的白云,与湖面上荡漾的波涛连成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初春的轮廓。接下来的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几处”表明不是“处处”,“谁家”表明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时节。如此一来,“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在意义上相互生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由于是“早莺”,所以争相飞向温暖的树枝,试唱着滴溜的歌喉;由于是“新燕”,所以当它衔泥筑巢时,会引发人们初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流芳千古,为人传诵,其奥妙正在于写出了季节更替时那种乍见的喜悦。此诗的意境与此颇为相似。

诗的前四句描写湖上春光,范围较广,由“孤山”一句延伸而来;后四句则专写“湖东”景*,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交待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结,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结构之妙,正如薛雪所说: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于浑成的笔意之中;如果不细心体味,很难看出它的“条理”。

“乱花”“浅草”一联所写的也是一般的春景,但它与“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的景*。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等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串联成一条线索,将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盈的钱塘苏小小。然而,这蓬勃的春意正在急速发展。从“乱花渐欲迷人眼”一联中,可以窥见另一个讯息:很快姹紫嫣红就会开遍,湖上的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评此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其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生情,写出了融洽旷达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赋予诗人的饱满而集中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应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白居易长恨歌翻译赏析3

在《长恨歌》中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唐明皇好*,日夜想找个绝代佳人;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

杨玄瑛有个女儿才长成,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就的一身丽质,很难长久弃置;有朝一日,被选在皇帝身边做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万分。

春寒料峭,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泉水润,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身。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初蒙皇恩润泽时,就这般娇娆涔涔。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芙蓉帐里,与皇上度着温暖的春宵。

情深春宵恨太短,一觉睡到日高起;君王深恋儿女情,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终日陪伴无闲时;春从春游夜专守,双双形影不分离。

后宫妃嫔有三千,个个姿*象女神;三千美*不动心,皇上只宠她一人。

金屋中阿娇妆成,夜夜娇侍不离分;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伴随着春心。

姊妹封夫人兄弟封公卿,封地受奖;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使得天下的父母,个个改变了心愿;谁都看轻生男孩,只图生个小千金。

骊山北麓华清宫,玉宇琼楼耸入云;清风过处飘仙乐,四面八方都可闻。

轻歌慢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都观看,欲心难足无止境。

忽然渔阳战鼓响,惊天动地震宫阙;惊坏跳舞的歌伎,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楼与宫阙,烽火连天杂烟尘;千*万马护君王,直向西南急逃奔。

翠华龙旗一路摇,队伍走走又停停;西出都城百来里,来到驿站马嵬亭。

龙武*和羽林*,六*不走无奈何;缠绵委屈的美人,最终马前丧了生。

贵妃头上装饰品,抛撒满地无人问;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宠爱救不了,掩面哭成个泪人;回头再看此惨状,血泪交和涕淋淋。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队伍登上了剑门。

峨嵋山下路险隘,蜀道艰难少人行;旌旗黯黯无光彩,日*淡淡近黄昏。

泱泱蜀江水碧绿,巍巍蜀山郁青青;圣主伤心思贵妃,朝朝暮暮恋旧情。

行宫之内见月*,总是伤心怀悲恨;夜雨当中闻铃声,谱下悲曲雨霖铃。

天旋地转战乱平,君王起驾回京城;到了马嵬车踌躇,不忍离去断肠人。

萋萋马嵬山坡下,荒凉黄土坟冢中,美人颜容再不见,地上只有她的坟。

君看臣来臣望君,相看个个泪沾衣;东望京都心伤悲,任凭马儿去驰归。

回到长安进宫看,荷池花苑都依旧;太液池上芙蓉花,未央宫中垂杨柳。

芙蓉恰似她的面,柳叶好比她的眉;睹物怎能不思人,触景不免双目垂。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长秋草;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后妃宫中的女官,红颜退尽人衰老。

夜间殿堂流萤飞,思想消沉心茫然;终夜思念睡不着,挑尽了孤灯心草。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冷**的鸳鸯瓦,霜花覆盖了几重;寒刺刺的翡翠被,谁与皇上来共用?

生离死别远悠悠,至今已经过一年;美人魂魄在何方,为啥不曾来入梦?

四川有个名道士,正到长安来做客;能用虔诚的道术,招引贵妃的魂魄。

辗转相思好伤神,叫人对王表同情;就叫方士去努力,专意殷勤去找寻。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去寻求,天堂地府找个遍。

找遍了整个碧空,找遍了整个黄泉;天茫茫来地苍苍,找遍天地没看见。

忽然听说东海上,有座仙山蓬莱山;仙山耸立在云端,云来雾去缥渺间。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多无数,个个绰约又多姿。

万千娇美仙女中,有个芳名叫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仿佛是要找的人。

方士在金阙西厢,叩开白玉的大门;他托咐侍女小玉,叫双成通报一声。

猛然听到通报说:唐朝天子来使者;九华帐里太真仙,酣梦之中受震惊。

推开睡枕揽外衣,匆忙起床乱徘徊;珍珠廉子金银屏,一路层层都敞开。

乌去发髯半偏着,看来刚刚才睡醒;花冠不整都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

轻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好象当年在宫中,跳起霓裳羽衣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纵横四处洒;活象春天新雨后,一枝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情,年深月久已断绝;蓬莱宫中度时日,仙境幽幽万古长。

回头俯身向下看,滚滚黄尘罩人间;只见尘雾一层层,京都长安看不见。

只有寄去定情物,表表我深情一往;钿盒金钗寄你去,或许能慰藉君王;

金钗儿我留一半,钿合儿我留一扇;擘金钗来分钿盒,一人一半各收藏。

但愿我们两颗心,有如钗钿一样坚;不管天上或人间,终有一日会相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寄语之中有誓词,唯有他俩心里知。

当年七月七日夜,我俩相会长生殿;夜半无人两私语,双双对天立誓言:

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鹣鹣鸟;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求*,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