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尝试了教学改革。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规律组织内容,建立了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在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学*学计算机基础课近三十年了。这门课程对于推广信息化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计算机学科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改革尝试。

首先,我们发现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程序设计基础等。然而,这些知识点繁杂,有些知识过于陈旧。例如,计算机发展历史和分类等低级知识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且,教学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并根据知识相关*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基础;(2)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3)多媒体技术。这样的重新组织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和有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

综上所述,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改革尝试,旨在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2

摘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了其应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方向。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文章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引言

进入 21 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生源萎缩,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学习主动*、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与此同时,他们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事物,富于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需与时代接轨,与计算机技术发展保持一致。然而,许多院校采用的教材往往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3. 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强,需通过大量上机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传统的理论与上机 1:1 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解决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自编校本教材。教材立足于学生现状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情况,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篇、办公应用篇、网络应用篇和多媒体应用篇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采用真实案例组织教学。模块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内容更新。

2. 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鉴于生源质量的下降,我院大胆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教学内容均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每名学生配备一台机器,边学边练,在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 考核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我院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占总成绩的 30%。期末考试全部采用上机方式,占总成绩的 70%。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考核了学习结果,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参考文献

[1] 周莉.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教学研究,2010,(6): 49-51.

[2] 祝朝映. 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2003,(10).

[3] 甘海琴.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 210.

[4] 谭炳菊.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53.

[5] 陈涛. 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07,(22): 226.

浅谈中医学基础教学初探3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反映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给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带来了挑战。如何改善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以下将介绍笔者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年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再加上笔者所在学校将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使得原本晦*难懂的中医学基础学习更加困难。例如,在讲解五脏的生理联属时,需要涉及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感到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例如对*阳、五行、气、精、经络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需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更加困难;而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与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例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与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学习“气”时,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各自的功能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教师讲授生理功能时,可以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例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可以与解剖学联系,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可以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例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触类旁通法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其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抱歉,还没完成。接着来:

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通过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例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这样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述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教学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