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透视】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测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直入课题,设置悬念
1、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勾画生字及喜欢的生词。
2、和同桌交流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3、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说给桌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交流,把学习的字词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5、同桌间用生字卡片互相抽查。
6、找合作伙伴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7、回报自读,分段轮读,互相纠正。
三、朗读感悟,体会角*
1、自由读:
“叔叔”为什么把岩石称作“书”,这本“书”有什么用呢?请赶快读一读吧!
2、伙伴对读:
和伙伴合作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3、读中悟:
⑴出示文中的问句和感叹句,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⑵进入角*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读好人物的对话。
⑶表演读,进行评议。
⑷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提示:①熟练对话,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②爸爸在文中一句话也没说,可以给他设计动作。
⑸评一评:哪个角*演得好,为什么?
四、总结延伸,启发感悟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后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认为这本最大的“书”有趣吗?怎样才能和叔叔一样,读懂这本“书”呢?
五、指导写字
六、巩固练习
“我会填”(引导发现规律,适当扩展)
七、实践活动
1、收集当地的一些岩石标本。
2、读《自然百科全书》,把读后的体会说给家长或同学听。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本2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勘、岩等10个生字。
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岩石的相关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要想学好这篇课文,先得学会这课的生字,你们有信心吗?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再把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连成词多读几遍。
待会儿请同学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看谁的小老师当得最出*。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谁愿意当小老师代着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词?(课件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
(2)去拼音随机抽读。(我指你读)
三、由题质疑,自主研读,理解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过渡:同学们生字认得真不错,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叫最大的书(板书)
师生再次齐读。
1、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书为什么要加上号)
2、请你们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看谁最先知道书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3、学生默读汇报:
出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4、出示:岩石就是书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三人)齐声再读这句。
5、读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知道什么?
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你们都是勤学好问的孩子,课文中的小朋友川川和你们一样,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想弄个明白,这就叫刨根问底。
四、细读课文5-12自然段,合作探究。
爱刨根问底的你们就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你们喜欢的读书方式,选择你的学习伙伴,读一读课文的第5-12自然段,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
1、合作研读,小组内交流;
2、汇报解决:
(1)书里有什么?(文字和图画)
①指名从文中找出书里的文字和图画。(雨痕、波痕、矿物、树叶、贝壳、小鱼)
②分别指名读。各一个,愿意读的一起读。
③教师点拨:
平常我们在读书时,都是通过书里的文字和图画获得了知识,今天我们读了岩石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也一定会有收获。
请同学们不出声地再读一读这部分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本岩石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
④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⑤交流:
适时出示:它告诉我们这座山。(配音乐,课件展示这一变化过程)
⑥看到地球亿万年间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
⑦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瞧咱们的地球爷爷真像个魔术师,在亿万年间竞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⑧你们也很了不起啊!既能不懂就问,又能合作解决自己的疑问,老师看到你们的脸上已经露出了解决问题的兴奋的笑容。能将你们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选择读书伙伴分角*读5-10段(出示)
a、学生分角*读(请2-3组)
b、师生合作读:
老师被你们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可以和大家合作吗?
c、学生集体分角*读。
(2)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课内外结合。
五、拓展实践,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和川川一起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想一想川川现在心里会想些什么?
①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②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2、爱动脑筋,勤学好问的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其实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神奇奥妙的知识,你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吗?
大地巨人教学设计范本3
篇一:大地巨人教学设计范本
韩家墩小学吴兆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望”等lO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蔼”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2、通过诗中重点句子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习惯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1O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感受“大地”和“巨人”之间的联系,体会大地巨人的宽厚、和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生字。
3、学习第1节、第5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分别出示两个词“大地”、“巨人”,让学生分别用词语来概括对这两样事物的印象。
2、将“大地”和“巨人”连起来,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疑问?
3、导入课题——7、大地巨人。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产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望着、想象、和蔼??”等词语,相机提示“蔼”字的音节,渗透隔音符号知识。
(2)出示词组“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起伏的胸肌、茂密的森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把词组读连贯。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读后反馈: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3、教师梳理归纳:原来这首诗歌是将我们的大地,比作了一位和蔼的巨人。那么,诗歌中,几次提到了大地是一位和蔼的巨人呢?(2次,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三、学习第一、五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
抓住“连绵的山群”这个词组,课件出示图片(连绵起伏的山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和诗人一样,坐在碧绿广阔的草地上,眼望着远方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你想象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第一小节,读出这无限的遐想。
过渡:还有哪一小节提到了大地是一位和蔼的巨人?
2、学习第五小节。
说说你对这位巨人的印象。(和蔼、宽厚、温柔??)相机指导理解“和蔼”这个词的意思。
感情朗读第五小节。
3、师生合作朗读第一和第五小节。
4、从这首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大地在作者心目中,真的像一位和蔼的巨人!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A、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大地比作一位和蔼的巨人呢?
B、大地和巨人到底有什么联系?
C、这位巨人为什么这么宽厚地对待我们?
??
5、教师梳理过渡:看来大家对这位大地巨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下节课我们就从2—4小节中去寻找*。
【设计意图说明:在学习了诗歌的开头与结尾这两小节以后,再次引导学生围绕诗歌内容质疑,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四、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学生自由交流,会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生字?
3、重点指导“象、茂、宽“这三个生字,指导观察字形,笔顺。
4、教师范写。
5、学生在练字本上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第一和第五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2、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3、课后仿写,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CAI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背诵第一和第五小节。
过渡:上节课大家学完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以后,提出了几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寻找*吧!
2.齐读课题。
二、自主阅读2—4小节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
(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交流反馈。
(1)第2、3小节。
句①:“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巨人的健壮。
B、句②:“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做手巾。”指导朗读。
抓住“盖满”、“绒衣”、“高兴”、“手巾”等词语,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地像一位爱美又可爱的巨人。
指导朗读。
C、句③:他的头发和胡须,是那茂密的森林。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D、配乐朗读第2、3节。
(2)第4小节
A、过渡语:丘陵、盆地、草地、云彩、森林、风儿??都是这位巨人身体的一部分,难怪作者说——“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还从哪里感受到大地像一位巨人呢?
B、“天空的太阳,是他手上的红气球,早晨,让它缓缓地升起,黄昏,又让它缓缓地下沉。”
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
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2、这不仅是一位健壮的巨人,还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巨人呢!喜欢他吗?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喜爱之情。
3、观察2、3、4小节前两行,你有什么发现?
篇二:大地巨人教学设计范本
《大地巨人》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大地巨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大地巨人》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文章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语言通俗,笔调灵活。作者以暗喻的方法,把大地比作一位可亲可敬的巨人,通过想象,将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想象巧妙地与巨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宽广,读来倍感亲切。
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
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课件让学生走进自然
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欣赏风景,导入课题
1、欣赏风景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
位和蔼的巨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
【给学生提供感*画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为让
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本中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感知巨人。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2、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胸肌丘陵胡须茂密的森林
缓缓宽厚自由自在跳跃翻滚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生交流。
【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视过渡
的坡度。】
三、想象画面走近文本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中浮现画面。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的群山,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觉得应该怎
样读呢?谁来试试?
(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方式知道学生读书。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激扬学生情感。】
四、自主阅读走进文本
过渡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自己的声音,大地巨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按学习要求自由学习2、3、4段。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2、3、4节,思考: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是一位巨人,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把找到的诗句大声读一读。
(3)、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在教学中,要与读促思,读思结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在
阅读中渗透学法的指导。】
五、讨论交流感悟文本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转载于:SmHaIDA海达范文网:大地巨人教学设计)?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利用启发*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
和蔼博大宽广
篇三:大地巨人教学设计范本
《大地巨人》教学设计
原文: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
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
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
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
他起伏的胸肌,
是丘陵和盆地。
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
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他的头发和胡须,
是那茂密的森林。
他每一次的呼吸,
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天空的太阳,
是他手上的红气球,
早晨,让它缓缓地升起,
黄昏,又让它缓缓地下沉。
这位和蔼的巨人,
静静地躺了几千万年。
他宽厚地对待我们,
让我们在他身上,
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
教材说明:
《大地巨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文章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语言通俗,笔调灵活。作者以暗喻的方法,把大地比作一位可亲可敬的巨人,通过想象,将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想象巧妙地与巨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宽广,读来倍感亲切。
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课件让学生走进自然
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欣赏风景,导入课题
1、欣赏风景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
【给学生提供感*画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为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本中做好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感知巨人。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默读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胸肌丘陵胡须茂密的森林缓缓宽厚自由自
在跳跃翻滚(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生交流。
【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视过渡的坡度。】
三、想象画面走近文本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中浮现画面。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的群山,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书。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激扬学生情感。】
四、自主阅读走进文本
过渡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自己的声音,大地巨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按学习要求自由学习2、3、4段。
提出自学要求:
1、(1)、自由读课文2、3、4节,思考: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是一位巨人,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把找到的诗句大声读一读。
(3)、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在教学中,要与读促思,读思结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在阅读中渗透学法的指导。】
五、讨论交流感悟文本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大地广阔的感觉。(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
出来,利用启发*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
和蔼博大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