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朗读作为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本课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如观看图画、动作演示等,以保持学习情绪的积极状态,并增加学习的趣味*。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全面感知和领悟文本内容,培养语感和情感体验。我特别注重抓取重要句子和段落,通过言语描述、图片欣赏和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到朗读的内涵。
在课文理解过程中,我以“水这位魔术师”为引导,帮助学生感受水的多变特*。从水的形态变化出发,如云的生成过程,我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来朗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我重点解释了雨、雹子和雪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比较它们的降落方式,教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例如,雹子需要强调落下来的力度,而雪则需要轻柔缓慢的朗读节奏。通过这样的细致比较,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表达方式,提升朗读的准确*和表现力。
另外,我还通过对水的*格变化讨论,如温和和暴躁,教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我分别安排女生读取温和的部分,男生则负责暴躁的部分,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文本中不同角*的特*。
尽管课堂中存在写字指导仓促和个别学生生字掌握不熟练的问题,但我将在自习课上进一步指导,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什么意思?2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旨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一直备受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教育案例、故事、心得等方式,从自身实践中进行反思,以提高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在反思的过程中,有多种类型和方法可供选择。其中,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不同类型,以及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多样的反思方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结束后,教师撰写反思日记,记录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共同分析。
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实际讨论: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提出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方案,形成可供所有教师共享的解决方案。
行动研究:通过与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以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并探索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这种方法不同于外部研究者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关注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学生反馈:深入学生中间,通过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结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偏好和实际情况,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学反思都应当是持续不断的,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我是什么》的听课反思3
12月17日早上,是我们第一协作区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靳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拟人化的科普文章——《我是什么》,听完后感受颇深。
首先,这节课采用了“以文带文”的主题阅读课堂模式。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了儿童诗《风》,让学生朗读,并进行限时记忆。这正是我们学校本学期要求的课前积累和限时记忆,通过填空的形式,学生进行速记,高效率,效果显著。而《风》与本课的主题息息相关——同为自然现象。这种“一主两翼”的教学特点,让我回顾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也在尝试课前积累,但积累的内容仅限于词语(反义词、ABB词组等)。然而,今天的经验让我意识到,积累不仅仅是为了打好基础,更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未来,我将尝试将课前积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的积累相互交织,以达到更实效的效果。
其次,这节课的最后以文带文展示了《一滴水的旅行》,再次引发了学生对水的变化的思考,同时拓展了他们的阅读领域。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文章后,先圈出关键词,然后填写下方的填空。然而,显然一开始教师的指导不够明确,导致许多学生只是简单地圈出关键词或填写填空。这个问题可以很容易解决,只需要教师的语言更加精准即可。然而,这也让我想到了刘俊祥老师的一节课,他将以文带文与读写联动结合在一起。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受固定的课型限制,灵活多样。我也意识到,我过去总是担心学生无法理解,总是以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这种做法令人反思。
最后,说说板书。自从有了班班通,我似乎对板书有了很强的依赖*,下载资源,修改,确实很方便。然而,这节课上老师清晰简明的板书,不仅梳理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了水的几种形态,还清楚地解释了水是如何变化成这几种形态的。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有利于他们理解、归纳课文。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也要学习这种板书方式。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是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而“主题阅读”教学法是这节课的工具,以读带讲是这节课的亮点。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要一步步前行,进步必将不断,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