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
---读<看见>有感
天
初读<看见>时,自己有些过急,读的就显得粗糙了,心中虽有些感触,却又觉得身上少了点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后因酷暑难耐,心情烦躁,便想找些可以静心的书,以解心中的热。情不自禁,我从书中再次捧起一阅。得不说,和作者的名字一样,<看见>一书带给我一种静而后思的体验,如醇厚干*的清茶苦而后因清香回味无穷。它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着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无法言表的情感不断的肆意翻滚、回旋着、流
作静在书中用坦诚的言语陈述自己十年的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足,在让我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作者
柴静:[想要看清社会,就要先从蒙昧中睁看眼来看清自己。"她也这么做着,哪怕周围是无比的混沌。她在采访中不仅是采访别人,更是自己;采访越深,认识自己的也就越多。而长者给她教诲,前辈给批评,网友送上评论,使她能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里一次又一次看自我,摆正态度与角*,缓缓前
而我?以是十七岁的青春少年,年少轻狂,而我要看清自己,就也必须借助外界,善于与他人沟通,俯首倾听前人的教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那样:[以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我们在生活中,能多一面镜子,看到的自己就越全面。我若要看清自我,就要善于深入,以深度来提升我的
我曾有梦,未忘初衷。
在柴进入央视时,只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身上仍带着学生气的幼稚、单纯,以及对社会知识的浅薄。而当她的领导问及做新闻关心什么,她却毅然认为:关心新闻中的人。我欣赏她身上那股牛犊气,也感叹她十年的坚守。<看见>中到处体现着人*的矛盾与光辉,体现着人*中本能的善恶。一句话,就是她的初衷,未曾
而我,学习上我的初衷又是什么?是豪情壮志的理想,是不甘安于现状的心情,还是拼搏向上的态度?也许很简单,只是想好好学习来*自己。我用心记着庞大的单库,用脑演算这复杂的计算题,用呐喊来激励带着疲劳却不甘放弃的自-许多人也一样,自在自己的年纪干着各自的事,坚守着各自的初衷。我希望十年,我还敢对自己说:我曾有梦,未忘
深思苦索,苦尽甘来。
柴静工作望时,她的领导陈虻曾教导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但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行迹,哪个不是曲折坎坷,哪个人的经历不一首百转千回的歌?联想自己,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能再在患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而白岩松也对静说过:[往事是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在中年感慨自己的青春岁月,天真荒唐却欢声笑语;像在大学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涯,紧张疲惫却充实
而?在此之前,我在考试失利后有冷静的思过吗,在靠股蛮劲向前冲时有计划过吗,在成功后又回首那段艰辛历程吗?也许我只能弱弱的
已人静,我在台灯下缓缓地合上了书,望向窗外,漆黑袭来,但觉得眼中一片豁然开朗。我
有梦,敢拼,和思考。
《检察再出发》读后感2
这本一诞生就汇集万千宠爱的检察官著作,拥有华丽的推荐人名单:刘仁文、车浩、周光权、陈瑞华、樊崇义……,出于一个前检察官的好奇与好学,一出版我就买来拜读一二。
这是一本有着很多表情的书,我不知道该把他归于检察专著、还是归于法治评论,亦或是法律随笔的范畴。它时而一本正经地在谈检察改革的新路径,谈司法制度的新设想、谈检警关系的再协调,谈公诉理念和实务的新主张,时而又画风一变,调侃公诉腔、致敬公诉老*儿、自嘲检察官之官、肆意徜徉在法律马拉松的狂想曲之中……但无论是理*的叙述、思考和分析,还是貌似一个法律媒体人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言浪语,在一个曾经是同行,而今成为他的死对头的刑辩律师眼里,作者那份发自内心的焦灼、那份主人翁情怀,那份担当与责任心,都无所遁形。
最打动我心的是那句:所谓公诉人的初心,不就是人*吗?
曾几何时,我也曾*着公诉腔,照本宣科地宣读、声*俱厉地讯问,以为有理就在声高,以为自己永远站在正义的制高点,以为法律与人情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初入行的时候,曾有位公诉前辈告诉我说,作为公诉人,既然坐在了公诉席上,就是站在了战场上,有理就要争十分,无理也要辩三分。我默记于心,也一直努力让自己在法庭上既不输判也不输气。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深,再回头看看曾经的“有理之争和无理之辩”,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既然有理了,干嘛还要穷追猛打,得理不饶人;既然无理了,又为何还不认输,死撑到底?说到底,这与检察人的价值观,执法心态有关。
所以,手握指控和追诉利剑的检察人应当时时扪心自问,自己的初心是否未改?会不会因为长年累月流水线般的办案模式而失去了我们最朴素的价值观?会不会因为我们自认嫉恶如仇,却往往居高临下而忽视了普通民众的声音?如作者所说,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是公众的价值观,是国民对法治的期待。读书笔记·所以说,所谓公诉人年轻化,我认为是一个很危险的趋势,很多人觉得公诉人只要口才佳、形象好,思辨强就是优秀的公诉人,但是我一直以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公诉人应该是一个有阅历、有生活经验、懂人*、知世事、存善念、有正气的人,然后,再谈才能和技巧。
关于检察再出发。
虽然,此时的我已经不再是检察人,但至少我还是一名法律人,对于检察,对于公诉,我仍心存挂念。司法改革后的检察,外有反贪转隶,以审判为中心重塑格局,内有司法体制改革再构机理,检察工作将何去何从?作者以拳拳之心、忧患之识,指明检察新航向,即“将分散用力的检察布局向诉权方向集中,以专业化细化诉权分工,以诉权为核心整合检察职能,打造检察核心竞争力,重新诠释公诉权内涵,将公益诉讼注入其中,使得公益诉讼和指控犯罪成为新时代检察制度的双轮驱动”。对此,我深以为然。检察制度几经沉浮,已经成为现代司法制度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当前新的司法环境和和社会形势之下,更应当顺应潮流,有所作为,扛起衡平法治,维护公益的大旗,出发!
检察人,有此情怀,有此卓识,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