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飞行”一段,本来想作为朗读训练点,指导学生朗读,可没想到第一个叫起来的同学读得那么好,重点的词语突出,语调优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而是又叫了一个学生,结果读得不及第一个学生好。后来想想真该直接让同学们跟着这位学生练一练,用学生教学生,这不是很好地契机吗?

“他可能还观察过什么?”这个问题,的确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的也比较精彩,比如:还可能翻来覆去地观察青蛙、猴子怎样上树吃食……但是,老师只顾赶时间,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同时,这里也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你有没有痴迷地想过一个问题或者观察过一种事物?怎样观察的?说一说。这样可能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大一些,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及时有效。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总之,远远没有理想的效果,看来,教学设计既需要找到关键点,还需要注意一路风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爱什么颜*》这首小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一、 预习阶段:

1. 拓展资料搜集范围: 除了搜集颜*所代表的意义,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与颜*相关的 诗歌、故事、绘画作品、自然现象图片 等,例如蓝*的大海、红*的夕阳、绿*的森林等,丰富学生的感知,为理解诗歌意境奠定基础。

2. 深化交流内容: 除了分享自己喜欢的颜*及原因,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颜*带给人的 情感体验 ,例如红*代表热情,蓝*代表忧郁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情感,为诗歌情感分析做铺垫。

二、 课堂教学阶段:

1. 朗读环节:

在泛读、领读、齐读的基础上,可以加入 角*朗读 和 配乐朗读 等形式,让学生更投入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朗读不同的诗节,并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不同的颜*和情感。

2. 赏析环节:

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沉浸式体验 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可以设计一些 开放*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例如:

你觉得诗歌中哪些词语用得最生动?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吗?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喜欢这些颜*?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 仿写环节:

可以提供一些 写作支架 ,例如:我爱__*,像____,因为它____。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 多种形式的创作 ,例如:绘画、音乐创作等,将自己对颜*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出来。

三、 基础知识巩固:

1. 针对*复习: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或课后时间进行有针对*的复习,例如: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

2. 趣味*练习: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练习题,例如:成语接龙、诗词填空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3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

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李步庚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